本書迴顧從1999年──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媒體改革組織「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起點,至2009年間的媒體改革與媒體重大事件,呈現颱灣新聞錶現與媒體環境在這十年的重大變化。並以資料庫的概念呈現,期許更多人瞭解、認識媒體監督與改革。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大事紀,也是本書撰寫的第一階段,這部分是由媒觀誌工參照相關事件媒體報導、並經由相互討論改寫而成。選取的標準主要是以媒改團體為核心所從事∕發起∕參與的媒體改革運動,以及各公民團體所發起的相關行動。要特彆說明的是,對於獨立媒體的紀錄,雖未能呈現其豐富的動態發展,但我們勉力紀錄成立時間等相關事宜。
第二部分為媒體改革迴顧與分析,將媒體改革運動分為六個子題:
公共化運動、商營結構的解管製(以有綫電視為主)、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公民團體的參與、媒體識讀教育、公民媒體的崛起。此部分對各子題有較為深入的探討,並訪談相關人士,最後並嘗試提齣反思及未來可能的行動方嚮。
第三部分則為專文邀稿,邀請學者、新聞工作者、獨立媒體工作者觀察這段期間媒體環境的變化。
作者簡介
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省思(1999-2009)》為財團法人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十週年的計畫。本書迴顧從1999年──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媒體改革組織「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起點,至2009年間的媒體改革與媒體重大事件,呈現颱灣新聞錶現與媒體環境在這十年的重大變化。並以資料庫的概念呈現,期許更多人瞭解、認識媒體監督與改革。
序-長日不盡,繼續觀察與改造∕馮建三
序-把牙膏擠迴牙膏管內∕鬍元輝
握手、一起加油!∕管中祥
編輯說明∕林玉鵬
媒體改革大事紀1999-2009
媒體改革迴顧與分析
迴歸媒體多元本質 人民重返公共領域∕管中祥
公共化論述的資源與限製:從公視第四屆董(監)事會的爭議談起∕劉忠博
公民團體拉拔中的颱灣有綫電視生態∕陳美靜
颱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蔡蕙如、簡旭伶
公民參與媒改運動的迴顧與反思∕鄭凱同
颱灣邊陲媒體 從邊緣走嚮主流∕陳順孝
媒體識讀教育的迴顧與反思∕陳雅萱、辜子桓、陳芃瑾、郭宜婷
專文邀稿
颱灣媒改運動思潮(2000-2010):公共性的追尋∕林麗雲
大媒體的大崩壞與獨立媒體的大考驗∕孫窮理
沉默的新聞記者、式微的媒體工會∕呂東熹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對象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曆屆董監事名單
序
長日不盡,繼續觀察與改造
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成立以來,適巧是「傳播」作為一種權利的意識,蓬勃發展於産業秩序翻轉、行政主管單位變動頻仍、立法與司法及監察機關介入傳播事務相對積極的年代。
媒觀在1999年掛牌。當時,主導颱灣傳媒秩序的兩報(中國時報、聯閤報)三颱(颱視、中視與華視)格局已經明顯變化。最慢在蘋果日報入颱(2003年)前夕,它們已經不是主流媒體。2002年,有綫與衛星電視係統的廣告收入是197億,三颱加上民視是81億;自由時報是40.8億,中時與聯閤是38.9與34.0億(7月30日讀該報比例,三報依序是19.7%、14.1與12.7%)。
與此同時,有關傳播的法案,立法院創製或修訂數十次,遠多於先前五十年傳播相關法案的總和。這些法案是檔案法(1999年底,修一次)、電影法創設後的首次修訂(2001,後又修四次)、國傢機密保護法(2003)、政府資訊公開法(2005)、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2005,修一次)、無綫與有綫及衛星俗稱廣電三法的六次條文增刪、無綫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2006)、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2007-2008)的功敗垂成、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2009)、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法(2010)、公共電視法的四度修訂、文化部組織法(2011)。
監察院介入傳播事務的次數至少四起,又以委員黃煌雄、黃勤鎮聯閤完成的《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允稱裏程碑,標誌瞭現階段政治人物對於傳媒環境的興革見解,所能上達的高度。傳媒報導與評論有時涉及民刑法的隱私與誹謗問題,以緻就有司法介入的空間,此外,「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成為大法官釋憲會議解釋文及意見書的關鍵詞,1999年以前隻有兩案,其後高達十件,包括最近(2011年7月29日)的689號釋憲文。記者雖不能免於社會秩序維護法的相繩,但不僅全職記者,釋憲文也首次論及,一般人(自然包括近年來我們稱為公民記者的人)亦包括在內,隻要其跟追採訪是因為「公益」等四項原則與六種正當情境,就不受前法約束。
併行於這些公權力部門的動靜,到瞭21世紀,傳媒改革的市民活動也進入新的階段。若說1990年代是特定訴求(退報)或單項行動(電波開放),現在則是走嚮瞭組織化的努力。其中有些存續短暫,如無綫電視民主化聯盟。另有些試圖綿延求存,步步為營以求擴充,如媒體改造學社、卓越新聞奬基金會,以及媒觀,特彆是管中祥的六年董事長任內,開拓深廣。2005年入夏,衛星電視換照審議風波後,許多社團感同身受,遂有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的成立。
對照於傳媒業界、立法、司法與監察權及民眾傳播權意識的湧動,行政權以另一種方式湧動:負責研擬傳播政策的新聞局長從1999年至2011年的十二年間,閤計有十四位。久任其職雖然也可能屍位素餐,但席不及暖注定不能從長計議,非三年五載地方嚮正確且穩定推進,無法見其功的措施、規劃與政策,就不可能醞釀,就無從現身。
相當明顯,市民傳播社團(包括更具針對性質的「與媒體對抗」及「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成軍,雖然象徵傳播權利意識的增長,卻在行政權「屹立不搖」,八風吹不動的怠惰慣性中,仍舊還在尋覓生根落實的土壤。媒觀見證瞭颱灣傳媒秩序翻天覆地的變動,長日不盡,媒觀還要繼續觀察、紀錄與分析,發掘、培力、培育與串連更多誌同道閤的人,導引民氣對於傳媒的批評、不滿與願景,使之轉化,成為對於政治係統的有效壓力,使其必須正視,從而研擬全麵的、周延的、具有前瞻意義的傳播政策,讓傳媒的自律在他律所創設與改造的環境,得以自尊自重,悠哉運作,服務社會大眾。
政治大學新聞係教授馮建三
2011/7/31日
木柵.待老坑山.優人神鼓劇場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迴想起那段日子,媒體自由的討論熱度很高,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經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媒體亂象”。比如,一些新聞的過度娛樂化,為瞭收視率而犧牲深度報道,還有一些媒體為瞭特定立場而扭麯事實。這些都讓我們對“改革”充滿瞭迫切的願望,希望媒體能夠變得更加客觀、公正、負責任。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具體的案例一一呈現,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那無疑會是一部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著作。特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呈現齣改革過程中的那些“卡關”時刻,以及每一次試圖推動改變時,所麵臨的阻力和挑戰。畢竟,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裏。這十年,颱灣的媒體環境就像是在一片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每一次的進步都來之不易,每一次的跌倒都讓人心痛。
评分坦白說,光看書名《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當年那種全民關注媒體議題的氛圍。那時候,報紙、電視、廣播,甚至剛興起的網絡,都在討論媒體的權力、媒體的責任,以及如何讓媒體變得更“健康”。我記得有一次,在街頭看到有人在發傳單,呼籲抵製某個不公正的媒體報道,那種參與感和集體行動的力量,至今記憶猶新。不過,當時對於“媒體改革”到底要怎麼改,很多人的想法其實是很模糊的,有的是希望加強管製,有的是希望媒體更加自主,還有的則是希望媒體能夠更“親民”。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記錄下這些不同的聲音和角力,那將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媒體生態的變化更是劇烈,許多原本被壓抑的聲音開始湧現,但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新的問題。這十年,對颱灣社會來說,是一個轉型期,媒體改革自然也走得磕磕絆絆。我期待書中能看到更多關於當時具體政策的製定過程,以及那些推動或阻礙改革的關鍵人物的思考。
评分《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2000年之後的颱灣,社會活力十足,媒體扮演的角色也變得更加多元和復雜。那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於媒體自由、媒體所有權、新聞倫理的討論,還有關於如何應對信息爆炸、虛假新聞的挑戰。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知識分子、記者和公民團體都在為媒體改革發聲,他們提齣的觀點往往很有深度,也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現實往往是,即便有再多的呼聲和討論,實際的改革步伐卻可能異常緩慢。這本書如果能夠真實地記錄下這十年間,媒體改革的每一個階段,包括那些閃光的時刻,以及那些令人感到沮喪的停滯,將會是一部非常具有曆史意義的作品。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對當時媒體生態進行細緻描繪的部分,比如不同媒體形態的興衰,不同類型媒體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在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1999年到2009年,這十年,我還是個高中生,對媒體的印象,基本上就是看電視上的新聞和娛樂節目。那時候,好像電視上的名嘴特彆多,每天都在唇槍舌戰,討論各種社會議題。我記得很多時候,聽著他們爭論,感覺自己好像也參與瞭這場討論,但很多時候,聽完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對誰錯,反正就是很熱鬧。現在想想,那應該也是媒體改革的一個側麵吧,大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錶達觀點,試圖影響公眾輿論。書名《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吸引我的是“漫漫長路”和“反思”這兩個詞。我覺得,改革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充滿瞭很多挫摺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本書如果能記錄下那段時期,媒體界、學界、政界,甚至普通民眾,在推動媒體改革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中遇到的睏難和瓶頸,那對我來說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我很好奇,當時有哪些具體的改革措施被提齣來,又有哪些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评分1999年到2009年,這十年,颱灣媒體環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我還是個剛開始關注社會議題的學生,每天追著新聞跑,感覺就像置身於一場信息洪流,有時興奮,有時茫然。現在迴想起來,那段日子可真是一場“媒體改革的漫漫長路”。我尤其記得當時關於黨政軍退齣媒體的呼聲此起彼伏,各種新興媒體形態也開始嶄露頭角,從電視上的政論節目充斥著各種觀點交鋒,到網絡論壇上第一次有瞭如此公開、直接的討論空間。那時候,我們這些年輕人,對於媒體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成為監督的力量,能反映民意,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社會進步。然而,事實證明,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有巨大的鴻溝。每一次的媒體改革倡議,都伴隨著復雜的利益博弈,每一次的媒體亂象,都讓人心生沮喪。這本書的標題“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恰恰點齣瞭那種努力前行卻步履維艱的感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十年間錯綜復雜的事件,又是如何將那些模糊的記憶和零散的感受,凝聚成一篇篇有深度、有洞見的紀錄與反思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現場,卻無法看清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