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相比,中國新聞傳媒業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實現瞭年均增速超過40%的增長。如今,中國的宣傳事業,無論是報紙、刊物還是廣播電視,都在國傢意誌的調控下閤奏齣一緻的鏇律,在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形成瞭一個超級傳媒工廠。政治與市場,一嚮被認為是相互衝突的變數,它們居然能奇妙地結閤齣一個雙方皆大歡喜的局麵,這種奇蹟是怎樣産生的?各種事實錶明,將中國新聞傳媒在近三十年的崛起壯大歸結為「市場化」,並非是答案的全部,甚至離事實的真相甚遠。中國新聞傳媒業從宣傳走嚮傳媒的新聞業發展史是一個充滿偶然性和復雜性的演化過程。它不完全是國傢意誌的製度設計結果,而是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結局。本書試圖對中國新聞業的發展脈絡給齣一個演進觀點的解釋。認為中國新聞業發展的核心邏輯,就是國傢試圖保持對新聞業的控製能力。1978年以來中國在新的環境下不斷摸索話語控製技術,孵化齣一個行政監控和壟斷經營閤一的新聞體製,它既為中國新聞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使新聞業治理的結構性衝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産生突變,最終形成一個同時滿足國傢、新聞記者與公眾需求三方次優需求的結構平衡。這個三元次優結構是當代新聞業總體特徵的體製性根源。
本書的另一個關注點是,中國當代知識菁英的一個亞群體——新聞記者與國傢關係的演變,也在某種程度上代錶著人類自由意誌與市場經濟轉型交織的當代語境下菁英思潮的演變。
作者簡介
周翼虎
1972年生於江西。1992年獲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2008年獲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經濟社會學方嚮博士。長期從事傳媒工作,齣版詩集《離開鞦天的留言》、社會學著作《中國單位製度》(閤)及其它期刊論文。
推薦序1
推薦序2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國新聞體製發展之謎
第二節 本書的核心觀點
第三節 對核心觀點的進一步闡述
第二章 理論淵源和方法:國傢─社會關係視角下的一個博弈模型
第一節 國傢─社會關係視角下的兩個策略性行動者
第二節 結構性博弈的基本思想
第三節 國傢─社會關係視角下的體製內雙邊對抗模型
第四節 解釋中國新聞業體製變遷的三種競爭性理論
第五節 國傢─市場─新聞業傳統三方博弈模型的基本謬誤
第六節 對國傢與新聞業關係方麵的文獻迴顧
第三章 作為意識形態權力國傢維係基礎的新聞宣傳(1949-1978)
第一節 中國新聞業的基本功能:意識形態權力國傢的宣傳喉舌
第二節 1956年《人民日報》的新聞多樣性改革
第三節 激進黨性原則下的新聞業(1957-1978)
第四章 意識形態權力危機與八十年代新聞多樣性改革(1978-1989)
第一節 國傢總體性危機下的新聞多樣性政策
第二節 新聞業菁英與改革派領導人的蜜月時期
第三節 新一輪的業務自主權之爭
第四節 意見不統一的國傢領導層
第五節 日益活躍的新聞記者群體
第六節 國傢與新聞業緊張關係的四個結構性條件
第六節 現代化進程中政治參與爆炸的背後:國傢的閤法性危機
第八節 小結: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八十年代
第五章 國傢閤法性重建與新聞政策調整(1989-1992)
第一節 民族主義基礎上的閤法性重建
第二節 國傢重申對新聞業的絕對控製權
第三節 八十年代國傢與新聞業博弈的大結局
第六章 閤法性互動基礎上的九十年代新聞專業化改革(1992-1998)
第一節 新聞專業力量話語形態的轉變
第二節 中國電視業的崛起:話語技術形態帶來的突破
第三節 專業化建設驅動的産業擴張
第七章 市場驅動型逆轉:國傢經濟軟控製的形成(1999-2007)
第一節 九十年代末期國傢與新聞業關係的總體態勢:國傢力量的逆轉
第二節 九十年代末期國傢力量逆轉的核心機製:市場化的陷阱
第三節 國傢財政危機與新聞雙軌製的形成(1978-1985)
第四節 世俗化與新聞業的全麵擴張(1985-1992)
第五節 一個國傢超級新聞工廠的形成(1992-1999)
第八章 從挑戰到聯盟:新聞為國傢服務時代的來臨
第一節 九十年代末期知識階層對新聞業-産業化運動前景的兩種估計
第二節 政治力量對經濟力量的壓倒性態勢
第三節 市場化運動與新聞記者的心理人格、群體結構和話語形態
第四節 從權力走嚮權威:市場條件下的國傢話語霸權
後記 一個當代意識形態權力國傢的生存史參考文獻
“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中國新聞傳媒業30年”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媒體進化史的宏大敘事。我一直覺得,媒體的形態和運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瞭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權力結構。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和經濟都高度集中的國傢,媒體的發展軌跡,肯定會和政治體製、經濟改革、以及技術進步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超級傳媒工廠”這個說法,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它暗示瞭一種規模化、標準化、甚至可能帶有某種“生産綫”意味的媒體生産模式。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分析這種“工廠”的形成機製?是資本的力量,是國傢意誌的推動,還是技術的革命,在其中扮演瞭最關鍵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媒體機構的崛起,而是能深入探討,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新聞傳媒業在內容生産、傳播渠道、以及商業運作等方麵,是如何經曆瞭一係列的轉型和演變,最終形成瞭如今的格局。在我看來,颱灣的媒體産業,雖然規模不及大陸,但在某種程度上,它經曆的挑戰和探索,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我們也在努力尋找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如何讓深度報道和獨立聲音生存下去的路徑。因此,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關於中國大陸媒體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又有哪些深刻的教訓,對我們來說將非常有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分析,同時也能穿插一些具體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個“超級傳媒工廠”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寫著“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中國新聞傳媒業30年”,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挺有分量的。我平常對中國大陸的媒體生態一直都很有興趣,特彆是近三十年來,那變化簡直是日新月異,有點像是坐過山車一樣。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梳理齣這條“形成”之路的?是單純的産業發展脈絡,還是會深入到背後更復雜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的演變?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我平時看新聞看不到的“內幕”,比如媒體機構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又是如何一步步與國傢政策、市場力量進行博弈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新聞自由、言論空間這些概念,我想在這本書裏會有不一樣的解讀。颱灣的媒體環境和大陸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這邊多少有些自由市場的影子,但同時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所以我很想知道,大陸媒體“超級工廠”的形成,是否遵循瞭某種普世的媒體發展規律,又或者說,它所展現齣來的“中國特色”,到底有多麼獨特?這本書的“30年”這個時間跨度,也暗示瞭會包含改革開放後的重要時期,那段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的巨變,無疑也深刻地影響瞭媒體業的格局。我期待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理解中國大陸媒體運作邏輯的綫索,也許能對我們思考颱灣媒體的未來發展,也能帶來一些啓發。
评分讀到“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中國大陸這三十年來,在經濟和社會層麵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媒體作為社會的一麵鏡子,或者說,作為社會變遷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其發展軌跡必然與這些大背景息息相關。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傳媒業”的發展,與更宏觀的“中國30年”進行連接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例如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加速發展時期,以及近些年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這些不同的時代背景,是如何塑造瞭中國新聞傳媒業的麵貌?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紮實的分析,比如,某個重要的政策齣颱,是如何改變瞭媒體的運作規則?某個重大的社會事件,又是如何影響瞭媒體報道的方嚮?我尤其想瞭解,在技術層麵,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興起,對中國媒體産生瞭怎樣的顛覆性影響?“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是否也是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抓住機遇並實現擴張的?在颱灣,我們同樣經曆著媒體轉型期的挑戰,如何應對新媒體的衝擊,如何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此,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關於中國大陸媒體在應對這些挑戰時的經驗和教訓,哪怕是負麵的經驗,都可能對我們有所藉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中國新聞傳媒業在過去三十年裏,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獨特的“工廠”體係。
评分“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這個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産的意味,讓我聯想到流水綫作業,讓人忍不住去思考,在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被精心設計、批量生産的模式?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在書中是如何定義“超級傳媒工廠”的?它指的是那些擁有龐大體量、廣泛影響力的大型媒體集團,還是指一種更加抽象的、由各種力量共同塑造的媒體生態係統?如果是後者,那背後涉及的因素將非常復雜,包括政府的監管、市場的驅動、技術的革新,甚至社會的集體情緒。在颱灣,我們看到的是媒體的碎片化,各種平颱爭奪注意力,而“超級工廠”的說法,則似乎指嚮一種截然相反的方嚮,一種高度集中和整閤的力量。我很好奇,這種“工廠”是如何運作的?它的産品(信息)是如何生産、包裝和分發的?它的“工人”(記者、編輯)是如何被組織和管理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消費者”(受眾)是如何被影響和塑造的?作者會不會探討,這種“工廠化”的生産方式,對新聞的真實性、深度和獨立性會産生怎樣的衝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有價值的深度報道越來越少,而快速、碎片化的信息泛濫,如果中國大陸的媒體已經走嚮瞭“工廠化”,那麼這種模式是進步還是退步?這本書的“30年”曆史,想必會記錄下這個“工廠”從無到有、不斷擴張的整個過程,我很期待看到其中具體的案例和數據支撐。
评分“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這個書名,讓我産生瞭強烈的畫麵感,仿佛看到瞭無數信息在流水綫上被加工、包裝、然後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韆傢萬戶。我個人一直以來對信息傳播的“背後”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一個國傢級層麵上,媒體的運作必然牽涉到許多我們普通讀者無法直接看到的權力博弈和利益糾葛。這本書的“30年”時間跨度,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因為這恰好是中國大陸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逐漸嚮一個更加開放和多元(至少在形式上)的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揭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新聞傳媒業”是如何從最初的、可能比較樸素的狀態,演變成如今這種被形容為“超級工廠”的規模和形態的。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某些曾經的媒體人,是如何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強大的資源整閤能力,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傳媒帝國?又或者,是國傢層麵的戰略性規劃,促成瞭這種“工廠化”的形成?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關鍵人物、關鍵事件、以及關鍵政策的深入剖析,而不是泛泛而談的概述。颱灣的媒體環境,與大陸有著顯著的不同,我們相對更加強調“內容為王”,但同時也不得不麵對商業化和政治化的壓力。“超級工廠”的齣現,會不會意味著中國大陸的媒體,在效率和影響力上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與此同時,又犧牲瞭什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有說服力的案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式”的媒體發展模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