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相比,中国新闻传媒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40%的增长。如今,中国的宣传事业,无论是报纸、刊物还是广播电视,都在国家意志的调控下合奏出一致的旋律,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形成了一个超级传媒工厂。政治与市场,一向被认为是相互冲突的变数,它们居然能奇妙地结合出一个双方皆大欢喜的局面,这种奇蹟是怎样产生的?各种事实表明,将中国新闻传媒在近三十年的崛起壮大归结为「市场化」,并非是答案的全部,甚至离事实的真相甚远。中国新闻传媒业从宣传走向传媒的新闻业发展史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和复杂性的演化过程。它不完全是国家意志的制度设计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局。本书试图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脉络给出一个演进观点的解释。认为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就是国家试图保持对新闻业的控制能力。1978年以来中国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摸索话语控制技术,孵化出一个行政监控和垄断经营合一的新闻体制,它既为中国新闻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使新闻业治理的结构性冲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产生突变,最终形成一个同时满足国家、新闻记者与公众需求三方次优需求的结构平衡。这个三元次优结构是当代新闻业总体特征的体制性根源。
本书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中国当代知识菁英的一个亚群体——新闻记者与国家关系的演变,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自由意志与市场经济转型交织的当代语境下菁英思潮的演变。
作者简介
周翼虎
1972年生于江西。1992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2008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经济社会学方向博士。长期从事传媒工作,出版诗集《离开秋天的留言》、社会学着作《中国单位制度》(合)及其它期刊论文。
推荐序1
推荐序2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新闻体制发展之谜
第二节 本书的核心观点
第三节 对核心观点的进一步阐述
第二章 理论渊源和方法: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一个博弈模型
第一节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两个策略性行动者
第二节 结构性博弈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体制内双边对抗模型
第四节 解释中国新闻业体制变迁的三种竞争性理论
第五节 国家─市场─新闻业传统三方博弈模型的基本谬误
第六节 对国家与新闻业关系方面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作为意识形态权力国家维系基础的新闻宣传(1949-1978)
第一节 中国新闻业的基本功能:意识形态权力国家的宣传喉舌
第二节 1956年《人民日报》的新闻多样性改革
第三节 激进党性原则下的新闻业(1957-1978)
第四章 意识形态权力危机与八十年代新闻多样性改革(1978-1989)
第一节 国家总体性危机下的新闻多样性政策
第二节 新闻业菁英与改革派领导人的蜜月时期
第三节 新一轮的业务自主权之争
第四节 意见不统一的国家领导层
第五节 日益活跃的新闻记者群体
第六节 国家与新闻业紧张关系的四个结构性条件
第六节 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爆炸的背后: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第八节 小结: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八十年代
第五章 国家合法性重建与新闻政策调整(1989-1992)
第一节 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合法性重建
第二节 国家重申对新闻业的绝对控制权
第三节 八十年代国家与新闻业博弈的大结局
第六章 合法性互动基础上的九十年代新闻专业化改革(1992-1998)
第一节 新闻专业力量话语形态的转变
第二节 中国电视业的崛起:话语技术形态带来的突破
第三节 专业化建设驱动的产业扩张
第七章 市场驱动型逆转:国家经济软控制的形成(1999-2007)
第一节 九十年代末期国家与新闻业关系的总体态势:国家力量的逆转
第二节 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力量逆转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的陷阱
第三节 国家财政危机与新闻双轨制的形成(1978-1985)
第四节 世俗化与新闻业的全面扩张(1985-1992)
第五节 一个国家超级新闻工厂的形成(1992-1999)
第八章 从挑战到联盟:新闻为国家服务时代的来临
第一节 九十年代末期知识阶层对新闻业-产业化运动前景的两种估计
第二节 政治力量对经济力量的压倒性态势
第三节 市场化运动与新闻记者的心理人格、群体结构和话语形态
第四节 从权力走向权威:市场条件下的国家话语霸权
后记 一个当代意识形态权力国家的生存史参考文献
“中国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的意味,让我联想到流水线作业,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被精心设计、批量生产的模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定义“超级传媒工厂”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庞大体量、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媒体集团,还是指一种更加抽象的、由各种力量共同塑造的媒体生态系统?如果是后者,那背后涉及的因素将非常复杂,包括政府的监管、市场的驱动、技术的革新,甚至社会的集体情绪。在台湾,我们看到的是媒体的碎片化,各种平台争夺注意力,而“超级工厂”的说法,则似乎指向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向,一种高度集中和整合的力量。我很好奇,这种“工厂”是如何运作的?它的产品(信息)是如何生产、包装和分发的?它的“工人”(记者、编辑)是如何被组织和管理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消费者”(受众)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作者会不会探讨,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对新闻的真实性、深度和独立性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而快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如果中国大陆的媒体已经走向了“工厂化”,那么这种模式是进步还是退步?这本书的“30年”历史,想必会记录下这个“工厂”从无到有、不断扩张的整个过程,我很期待看到其中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中国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中国新闻传媒业30年”,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挺有分量的。我平常对中国大陆的媒体生态一直都很有兴趣,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那变化简直是日新月异,有点像是坐过山车一样。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梳理出这条“形成”之路的?是单纯的产业发展脉络,还是会深入到背后更复杂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我平时看新闻看不到的“内幕”,比如媒体机构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是如何一步步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进行博弈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新闻自由、言论空间这些概念,我想在这本书里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台湾的媒体环境和大陆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这边多少有些自由市场的影子,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所以我很想知道,大陆媒体“超级工厂”的形成,是否遵循了某种普世的媒体发展规律,又或者说,它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到底有多么独特?这本书的“30年”这个时间跨度,也暗示了会包含改革开放后的重要时期,那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变,无疑也深刻地影响了媒体业的格局。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理解中国大陆媒体运作逻辑的线索,也许能对我们思考台湾媒体的未来发展,也能带来一些启发。
评分读到“中国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国大陆这三十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或者说,作为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其发展轨迹必然与这些大背景息息相关。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传媒业”的发展,与更宏观的“中国30年”进行连接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以及近些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是如何塑造了中国新闻传媒业的面貌?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扎实的分析,比如,某个重要的政策出台,是如何改变了媒体的运作规则?某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又是如何影响了媒体报道的方向?我尤其想了解,在技术层面,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中国媒体产生了怎样的颠覆性影响?“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是否也是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并实现扩张的?在台湾,我们同样经历着媒体转型期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中国大陆媒体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经验和教训,哪怕是负面的经验,都可能对我们有所借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新闻传媒业在过去三十年里,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工厂”体系。
评分“中国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中国新闻传媒业30年”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媒体进化史的宏大叙事。我一直觉得,媒体的形态和运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和经济都高度集中的国家,媒体的发展轨迹,肯定会和政治体制、经济改革、以及技术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超级传媒工厂”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甚至可能带有某种“生产线”意味的媒体生产模式。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分析这种“工厂”的形成机制?是资本的力量,是国家意志的推动,还是技术的革命,在其中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媒体机构的崛起,而是能深入探讨,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新闻传媒业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是如何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和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在我看来,台湾的媒体产业,虽然规模不及大陆,但在某种程度上,它经历的挑战和探索,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我们也在努力寻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让深度报道和独立声音生存下去的路径。因此,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中国大陆媒体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深刻的教训,对我们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分析,同时也能穿插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超级传媒工厂”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中国超级传媒工厂的形成”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仿佛看到了无数信息在流水线上被加工、包装、然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我个人一直以来对信息传播的“背后”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级层面上,媒体的运作必然牵涉到许多我们普通读者无法直接看到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这本书的“30年”时间跨度,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这恰好是中国大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逐渐向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至少在形式上)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新闻传媒业”是如何从最初的、可能比较朴素的状态,演变成如今这种被形容为“超级工厂”的规模和形态的。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曾经的媒体人,是如何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传媒帝国?又或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促成了这种“工厂化”的形成?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以及关键政策的深入剖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概述。台湾的媒体环境,与大陆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相对更加强调“内容为王”,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压力。“超级工厂”的出现,会不会意味着中国大陆的媒体,在效率和影响力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又牺牲了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的媒体发展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