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传媒卷:周刊的故事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传媒卷:周刊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联生活周刊
  • 传媒
  • 文化
  • 历史
  • 社会
  • 杂志
  • 封面故事
  • 中国
  • 时事
  • 报告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五年的中国变化,一本周刊怎样记录?

  九十年代中,北京出版人借鉴香港的周刊经验,在内地率先开创用市场化方法运作的周刊。中国传媒业从此开始一个更快、更好看、更开放、更富有的时代。

  这个时代也是中国实力崛起的时代,财经问题、政治问题、社会事件,每一件重要新闻事件被挖开,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敲开这些新闻的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独立的态度?

  这本书里,有一份周刊十五年来对中国话题的选择,以及新闻背后记者的真实手记。

作者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力争以最快速度追踪热点新闻的前提下,更多关注新时代中的新生活观,「以敏锐姿态回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系列: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至今逾十五年,而近十五年,恰好是中国发生最大变化的时期。我们从这十五年的封面故事中精选具代表性的文章,分门别类出版,让读者回顾中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辑部的话

壹  史前史

一场神经病
期望时代大刊
「史前史」的一个小片段
德国记忆

贰  正史

我们与这个时代
1995 城门失守
1996 互联网离中国有多远
1997 私企崛起
1998 改革政府
1999 迎接新世纪
2000 居住改变中国
2001 星条旗落下
2002 反腐年代
2003 抗击SARS
2004 丑闻年代
2005 选秀年代
2006 到西部去
2007 全民炒股年
2008 抗震救灾
2009 社会秩序重构
2010 重寻精神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的人们

图片出处

图书序言

编辑部的话

  《 三联生活周刊 》 创刊于 1995 年,这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 《 读书 》月刊后出品的又一份量级杂志。从构思、试刊,到正式创刊,直至今天它成为中国内地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众多当代中国文化界、传媒界、思想界的代表人物都曾与这份杂志有过或浅或深的交集-董秀玉、钱刚、杨浪、朱学勤、胡舒立 ……

  真正在十五年时问里决定了这份杂志核心价值与外在气质的人,是主事者朱伟和潘振平,以及一众不可多得的主笔:方向明、胡泳、苗炜、舒可文、李鸿谷、王小峰,以及更多年轻、独立、富有才华的记者。

  如果你以为我们要说 《 三联生活周刊 》 是中国内地最好的杂志,那绝对是误会了。把这份周刊与今天内地大小城市报刊亭和书店里面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的报章和刊物一併比较,它并不能扫一眼就跳出来。但这样的比较有失于单薄。比如说,很多人并不知道, 1995 年创刊的 《 三联生活周刊 》是最早尝试市场化的中国刊物,在那以前,杂志的「市场化运作」,对于中国内地出版界、传媒界几乎是个空白的概念。这本杂志在中国内地诞生,里程碑的意义非常重要。 对中国传媒有兴趣的读者,大可以延伸一步,去回望今天中国市场化刊物出现的编年史,你绝对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甚至可以写篇论文搪塞你的老师。

  看到这个编年史以后,还有兴趣的读者,就可以再往前挪一两步,从更近一些的距离观察 《 三联生活周刊 》 这本杂志的光谱。在策划这个封面故事系列时,我们编辑部得以了解到它在创刊之初的自我审视、对将来方向的规划、对实际运作方式的尝试、对自身风格的定位,细碎而又合理有序。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不同的主笔依次出现,就像一部历史中先后登场、秉性各异的名将。

  最独特的是,当外界以为它已经好看了成熟了-甚至还开始赚钱-的时候,它自己又变了。而当很多媒体都在因为竞争加剧而尽力求新时,它偏偏相形静默。变和不变,为什废?市场无形之手是原因之一,是否也因为有某种历练了十五年后的自觉?却尚未有答案。

  但当细读十五年来每个专题-比方说当它达到 600 期时的每个专题时,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涵盖了各个话题领域-政治、财经、社会、法律、历史、人文、消费、军事。每个专题都枝叶茂密,根脉深植。它不是一份最有话题性的新闻周刊(像钱刚曾经希望去磨砺的),也不是思想者的后花园(像朱学动曾希望去耕耘的),它是一个文化人眼里的现实世界,看待这个世界的眼神很复杂:理性,有时有点冷漠;独立,有时有点落落寡合;透彻,有时有点世故;内敛,有时有点严肃;关怀.有时有点伤感。

  把这十五年来-恰好是中国发生最大变化的十五年来的专题读一遍,噢,中国是什么样你全知道了,该愉悦的愉悦了,该愤怒的愤怒了,该着急的着急了,该思考的思考了,你了解了中国的世像与因果。而且最难得的是,作为读者和观众,此时,你的独立性没有被媒体引导、干扰和侵蚀。这是这份杂志最独特之处。

  我们把这十五年的无数封面故事反覆细读和甄选.逐一呈现给读者。在策划 、甄选和编辑过程中,我们最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体验,是抓住客观事件随时间而起伏变化的尾巴,无论文化也好,财经或是社会也好,每一个领域都如此,因为这就是变化的中国。

  三联书店(香港)编辑部

图书试读

现在出版界盛说「品牌」。我辈有时也被好心的人士列入出版界能维护「品牌」的从业者行列。其实,像我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出版学徒,长期以来,何尝有过「品牌」观念,我们只知道听上面的话,不出上面不中意的书刊。你去自创一个什么东西叫「品牌」,要是不合上面的意,岂不是自找麻烦 ‧ 自讨没趣?

这种观念,我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末。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编 《 读书 》 杂志,「品牌」说似乎稍稍有点露头。但愚鲁如我,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光景,才开始想到:在那个叫做「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的招牌下,是不是也该自己设计一点该做的事了。

1992 年 11 月 27 日,鄙人虚度六十又一,已经不主持三联书店的工作了。这时觉得自己不妨「罗曼蒂克」一些 ‧ 又仗着新领导的纵容,于是斗胆写了一个意见,报送各方 ‧ 意见第一段谓:

「中国的着名出版社均有出版刊物的传统。一九四九年以前,商务、中华各有年出十大刊物之说。三联书店更是以刊物起家,无论本店图书出版之盛衰,几大刊物(尤其 《 生活 》 杂志)总是由店内主要负责人亲自主办和竭力维持,使之成为本店的一种『门面』。和联系读者之手。本店之三个名称( 「生活」、「读书」、「新知」)即为三种杂志之名称,是为明证。据说,胡愈之(一九四九年后的出版总署署长,三联书店创办人之一)始终认为出版社应以办刊物为重点,而以未能在他生前实现为憾。一九七九年筹备恢复『三联』。建制之际,先以恢复 《 读书 》 入手,迄今十三年,看来也是成功的。因是,无论从传统经验,还是从当前实践看,出版社办杂志都是必要的(有些国外经验也许更可说明此点)。」

写这段话,是读了不少文件特别是店史以后的心得。既有文件和店史支持,于是突然头脑更加发热,居然提出立即要办十个刊物。当时设计的十种是:

( 1 ) 《 时代生活 》 (月刊) ─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改革闲放带来的种种新现象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学科的报道和分析,侧重点放在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健康成长之基点上。这实际上是 《 生活 》 杂志的现代版。如果主管机关允许重用 《 生活 》 刊名,则更佳。
( 2 ) 《 开放经济 》 (旬刊) ─ 对外报道中国经济之发展,对内指导中国读者如何从事经济活动,即使人们懂得经济事务之重要以及操作、运行之道,又要防止人们成为单纯的「经济动物」。
( 3 ) 《 生活信箱 》 (半月刊) ─ 供一般市民阅读的大众性刊物,继承 《 生活 》 杂志的优秀传统,用亲切的语言以通信形式为群众排除生活、心理上的种种疑难。
( 4 ) 《 读书快讯 》 (半月刊) ─ 《 读书 》 杂志之通俗版,着重在培养读者对书刊的爱好和兴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