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侨报报人亲笔撰述,赤裸呈现大时代下的越南报业史,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共产党的侵略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港报业年鉴》统计资料显示:「越南堤岸(即西贡堤岸区)出版之华文报刊(侨报),数量之多,水准之高,为台湾、香港外的第三位(大陆未在统计之内)。」
侨报,绝不是暴利行业,甚至不是发财行业;却是极具风险的事业。
1945年8月,越南共产党夺下北越,建立政权;自此,西贡侨报也从此被卷进了历史,万劫不复。这是南越「反动」政权几番更迭都没有达到的目的,「革命」政权一举便达到了;而且是一次最彻底的灭绝。
相信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报人,会像西贡侨报报人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和痛苦,承担那么大的风险和「罪责」!
作者简介
漫漫
越南西贡第二代华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历任《成功日报》、《新生报》、《新越报》、《万国日报》、《新论坛报》、《论坛晚报》等侨报编辑。南越变天后,受征聘任职越共机关报《解放日报》(华文版)编辑。
七十年代末,世纪大逃亡前,举家逃亡中国大陆。历尽投放农场、投奔怒海未果等艰辛,一路颠沛沉浮,晚年终寄居美国,将新作旧稿汇集成书。先后出版:《硝烟下的足印》、《故国.他乡》、《回首向来萧瑟处》及本书。
序 哭侨报
十一家侨报因何集体消失?──揭穿「全部自行停刊」的谎言
神来一笔 须先釐清三点
落井下石 侨报沉冤千古
劫收大员 竟是本报记者
刻意歪曲 谎言有利「大局」
西贡侨报的沧桑劫难
报史从头说 《南圻》第一家
故国烽烟起 华侨读报殷
借抗战统战 左报锋芒现
争舆论阵地 得失有玄机
战后好时机 侨报竞奋起
《太平洋》崛起 危机变转机
每天十四家 称冠东南亚
无奈成配偶 有幸各扬镳
西贡变天日 侨报灭绝时
回首来时路 风雨知多少
一场暴风雨 《亚洲》成试点
强迫配成双 半数要停刊
此情待追忆 当时未惘然
劳燕喜分飞 两厢长厮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巨款作抵押 舆论被阻吓
一幅裸女图 整垮万国报
蝇头小铅字 令侨报蒙冤
铁蹄践踏下 也难免出岔
无良包工头 炮制文字狱
披政治外衣 掩无耻行径
暗杀与爆炸 以「华运」制华
只要枪在手 杀便有理由
侨报夜归人 生死一瞬间
秋后算总帐 多人把命偿
祸福大逆转 命运谁能料
难舍忘年恋 苦海却无边
「华运办」导演 文革式批斗
呜唿报才子 凄凉身后事
文化人何罪 却要枪下丧
特工滥杀戮 幸运神救人
六六断肠时 报人添哀思
炸药手榴弹 向报社进犯
恐怖阴影下 政治夹层中
盖棺未定论 历史谁评说
附录
老报人的叹息──谨以此文纪念「九.一」记者节
无悔无怨 不及手上选票
相形相映 华侨不及外侨
欺人欺己 四海如何同心
在党报的日子里
扼杀侨报 华运办当急先锋
善变记者 当劫收侨报大员
昙花一现 中越两党报并存
身不由己 薄命怜卿甘作妾
「革命」报纸 不在乎信息多少
否定文革 将毛泽东拉下马
仗势滥权 血染风采也黯然
报社头头 垂帘听政隐幕后
威胁恐吓 旧报人都是罪人
独而不秀 要向孔方兄求救
力挽狂澜 全赖蒋介石出山
丑化老蒋 挖空心思也徒然
矫情作状 无人入住豪华房
颐指气使 总编如黑道头子
调任记者 笔名被偷偷除掉
工人心声 一鸣惊爆满堂彩
真话难宣 迂回委婉费心思
晴天霹雳 乌云压顶罪〈心声〉
孤军奋战 直面横逆无所惧
据理力争 反而被停职审查
拒绝诱惑 不透露新闻来源
言者无罪 阮文灵一锤定音
急流勇退 北上世纪大逃亡
总编心结 要为〈说心声〉平反
高层权斗 笔者险成阶下囚
潇潇洒洒 咖啡香里喜相逢
序
哭侨报
一
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中午时分,以西贡为首都的越南共和国覆灭!
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中午时分,在西贡出版的十一家中文侨报被集体封杀!
越南共和国从此走进历史。
西贡侨报也从此走进历史。
我何其不幸,见证了这历史。尤其悲痛的,是见证了十一家侨报中的一家(确切的说是两家:一日报一晚报)被封杀的全过程。就恍如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怎样被人一刀一刀的虐杀,然后「亲视含殓」!
那一刻,我的心在哭泣!我的心在滴血!
二
西贡侨报伴着我成长。
西贡侨报更是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栽培、锤炼成为一个正直的新闻从业员。
西贡侨报有我知遇的恩人,有我的良师益友。
没有西贡侨报,便没有今天的我。
早在我孩提时代,先父便是侨报的忠诚读者,每天都要阅读侨报。偏偏我们住在近郊,不容易买到报纸,先父便每天给我一个「任务」:在上学途中,给他买一份侨报;不管什么报,但一定要买到。哪天买不到,哪天他便闷闷不乐,若有所失。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但近郊没有固定报摊,要买报纸只能靠沿途叫卖或派报的报贩。叫卖的报贩行踪飘忽,不容易遇上;派报的又大都骑自行车,一闪而过,容易「失之交臂」,又经常没有多余的报份可买。这样一来,买侨报便成为我每天的「艰巨」任务。
但我「乐此不疲」,除了喜欢它的挑战性外,还可借此「炫耀」。那时读报之风还不盛,同学、老师天天见我手执报纸,都对我「另眼相看」,满足了小孩子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我也有「先睹为快」之感,每天把报纸浏览一遍,虽然并不认识多少个字,只能读读大小标题,似懂非懂,但久而久之,也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就这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侨报每天都陪伴着我,直至后来我成为一个新闻从业员,侨报和我的关系就更为密不可分了。
三
我热爱文学艺术,热爱新闻工作。侨报在这两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满足和很多机会。
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接受新的挑战;循环不息,希望不断,憧憬不绝;生活充实、丰富、精彩!
侨报报社不但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更是我躲风避雨的庇护所。
当拉兵 的魔掌上穷碧落下黄泉般虏掠时,侨报掩护了我。
当战火将我的家业付诸一炬后,侨报庇护了我和妻儿。
我不仅以报纸为业,更以报社为家。
我将个人与报社融为一体;我们同唿吸共命运!
但晴天霹雳,南越变色,西贡变天。当历史大逆转、时代大倒退的序幕刚刚揭开,集体封杀侨报竟成为丑表功者 的重头戏。我亲眼目睹侨报在明火执仗下被劫收!在长枪短铳下毙命!
我彷彿看着亲人被集体屠戮!虽然不见淋漓的鲜血,却死得很凄凉,死得很屈辱!
我见证了这令我椎心泣血的历史性的一刻!
四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常在我脑际浮现。
三十多年过去了,似乎还没有人为这历史性的一刻留下任何记忆;但另方面,却有人借着权势赐予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歪曲这段历史,竟将十一家侨报的集体被封杀,强说成「全部自行停刊」。这不啻将「集体他杀」诬捏为「集体自杀」!
与此同时,当前还有一种很时髦的论调:主张集体失忆,拒绝回首过去;要一切向前(钱)看,大步向前(钱)走。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决定对历史的态度。也许我对侨报的感情太深,也许我太执着「饮水思源」的训诲,我无法遗忘,也无法缄默。为了填补这历史性记忆的空白,更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我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作证,并庄严起誓:我的每句「证词」,都是百分之百的真话;我的每段回忆,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不会感到内疚!
五
在这本书里,我还以较多笔墨论述侨报五十七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程,有早期、中期及近期,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艰难困苦。五十七年来,虽说也有发展也在壮大;但始终离不开「挣扎求存」的挑战。可见侨报的存在充满变数,危机四伏,极为严酷!
然而,几许风雨泥泞,怎样坎坷曲折,都熬过去了;最后,却逃不过政治魔掌的野蛮追杀和彻底灭绝!
能不令人悲愤填膺!
能不令人唏嘘痛惜!
二○一一年孟冬 于美国奥罗兰市
坦白说,我对于“西贡侨报”这个名字,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联想。在我的认知里,台湾与西贡的关联,更多的是在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电影中模糊的片段。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却像一个钩子,悄悄地勾起了我沉睡的好奇心。 “沧桑劫难”四个字,用词精准而有力,它不是简单的“苦难”或“挑战”,而是包含着时间沉淀的厚重和命运无常的无奈。 我开始思考,这份“侨报”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劫难”?是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它作为信息传递的窗口,见证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还是它本身,就成为了历史洪流中,一份微小却顽强的存在,对抗着被遗忘的命运? 我对报纸本身的历史,以及它在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的运作方式充满了疑问。它是由谁创办的?它的读者是哪些人?它报道的内容又是什么?那些在报纸上留下的文字,是否就是当年华人华侨们最真实的心声?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深挖,一种对被忽略的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一种对文字力量的探讨。我期望它能为我展现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对于《西贡侨报的沧桑劫难》这个书名,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种扑面而来的故事性。 “侨报”这两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年代,那些在异乡为了生活、为了文化传承而努力奋斗的身影。“西贡”这个地名,又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异域风情,同时又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城市。 而“沧桑劫难”,更是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在这段历史中,这份报纸,以及那些与它相关的人们,一定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和变故。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够透过这份“侨报”,深入地挖掘和展现那个时代,那些在南越的华人华侨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他们的文化是如何在异乡得以延续?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挑战? 我更想知道,这份报纸本身,是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内容是如何反映时代的变迁,以及它在凝聚华人社群,传递信息,甚至是记录历史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感,淡黄的纸张,泛黄的边角,仿佛诉说着悠长的历史。光是看到书名“西贡侨报的沧桑劫难”,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我一直对越战时期身处异乡的华人华侨的生活状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如何维系着自己的文化认同,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侨报”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个社群的连接点,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我想象着,在那片土地上,或许有来自不同省份的移民,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却因为共同的背景和对故土的思念,聚集在一起,用这份报纸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 “沧桑劫难”四个字更是充满了故事性,让人不禁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政治的变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这本书的光影流转,必然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人性的复杂纠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段被遗忘的时光,去聆听那些曾经在西贡的上空飘荡过的,关于家国、关于生存、关于传承的种种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西贡侨报的沧桑劫难》,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生涟漪,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旧时光的气息。 “侨报”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背井离乡、却依然心系故土的游子,他们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遥远的家园和眼前的现实。而“西贡”,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印记的城市,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丝浪漫,一丝忧伤,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 “沧桑劫难”,这四个字,简练而有力,直指事件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对磨难的概括,更是对时间流逝中,事物经历的变迁和破坏力的深刻体悟。 我对这本书的想象,是它将以一份报纸为载体,折射出整个华人社群在西贡那段动荡岁月的生存状态。它可能会讲述报纸的创办、发展,以及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挣扎与坚守。它可能会描绘出那些在报纸背后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它甚至可能通过报纸的文字,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本书,给我一种想要去了解一段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真实故事的冲动。
评分当我看到《西贡侨报的沧桑劫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画面。很难想象,在一片异国他乡,一份承载着浓浓乡愁的报纸,是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洗礼。 “侨报”二字,不仅仅代表着一份媒体,更象征着一群漂泊在外的灵魂,他们如何在异域的土地上,维系着自己与故土的联系,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壤上,努力扎根,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沧桑劫难”,这四个字,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有多少曲折的故事,有多少无奈的叹息。我想,这份报纸的背后,一定凝聚着无数的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的背景,展现出西贡华人华侨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我希望它能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坚韧与不屈,也让我能够体会到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