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闹得满城风雨,作为经常穿梭全球各地的记者,对于国民身分有什么见解呢?相比英国护照,香港特区身分证是否更有採访优势呢?同是中国人,中国官员为何要区别对待特区记者的呢?国民教育闹得满城风雨,作为经常穿梭全球各地的记者,对于国民身分有什么见解呢?相比英国护照,香港特区身分证是否更有採访优势呢?同是中国人,中国官员为何要区别对待特区记者的呢?
前无线电视记者,现任香港树仁大学助理教授的李家文博士访问十六位分别来自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的着名记者,杂谈国民身分认同。全书除了各个记者对自己的国民身分叙述外,还有大量新闻採访过程中由国民身分差异带来的冲突案例,以及当中记者的应变。本书邀得香港资深传媒前辈黄应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作序,更有众多记者採访的珍贵现场照片。
受访记者包括:
(中国)庞皎明、北风、于婷婷、郑浩
(台湾)杨钊、李志德、郭宏章
(香港)苏敬恆、潘蔚林、陈竞新、区国强、汤惠芸
(澳门)吴璟□、谭金荣、吴小毅、余伟英
作者简介
李家文
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助理教授,前新闻工作者及主播。李家文1995年毕业于香港树仁学院(香港树仁大学前身)新闻及传播学系后,入职亚视新闻任天气报道员,其后转职无线新闻任港闻记者,1997年5月开始兼任为主播,2003年晋陞为高级记者,2005年升为首席记者,并于2007年4月再晋陞为助理採访主任,并主要报导政治及两岸新闻。
这本书我拖了好久才读完,原因无他,实在是内容太庞杂,需要花时间去消化。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剖析,尤其在探讨“身份认同”这个核心议题时,他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历史脉络、社会变迁,甚至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我自身在这个大的时代洪流中是如何被塑造的,我的“国民身份”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书里引用的案例非常多,有的是历史事件,有的是社会现象,还有一些则是非常具象的个人故事。每一个案例都像一块拼图,拼凑出“国民身份”这个概念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他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大众忽视的细节,并将它们置于更宏观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被代表”与“自我赋权”的讨论,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当下社会许多集体行动和个体发声行为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丝的耐心,以及他试图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努力,从社会学、历史学到心理学,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温度。
评分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的厚度和论述的严谨性吓到。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它的生命力。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用一种近乎直白的叙述方式,把一些原本听起来有些抽象的社会议题,变得清晰可见。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章节,他举了几个例子,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是如何理解和传承历史的,以及这些历史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认同感。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接受一种既定的叙述,而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要去质疑和反思。作者并不鼓励颠覆性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这种循循善诱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很有启发性。书中对“媒介”在塑造身份认同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更是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核心。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本书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这些信息源,思考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立场和意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开始多了几分审视和判断。
评分我一直对“国民性”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点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它并非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实践。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他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我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行为、语言和观念,来建构和维护我们的“国民身份”。书中的一些社会观察,让我有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例如,他对某些社会习俗的解读,以及这些习俗如何与国民身份产生关联,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视角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对某个国民身份进行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功能。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国民身份”这个复杂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社会上的争论,然后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发现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本书真的像一个放大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身份认同背后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归属感”的探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找到自己在某个群体中的位置,而这种归属感,又常常与我们的“国民身份”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寻求归属感的不同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困境。有些段落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因为能看到人与人之间因为共同的身份而产生的联结;有些段落又让人感到一丝忧虑,因为看到了身份认同可能带来的排斥和对立。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他对于“身份的流动性”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认为身份是固定的,但实际上,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国民身份”不仅仅是理解一个宏观的概念,更是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它不会让你感到压迫,反而会引导你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扎实,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紧密结合现实。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身份政治”的分析,这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政治动员和集体行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身份政治简单地妖魔化,而是试图去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他特别强调了“赋权”和“被边缘化”在身份政治中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个体和群体的声音之所以能够被听见,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斗争。书中的一些历史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国民身份”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建构、协商甚至被挑战的。作者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将国家视为一个政治实体,更是将其看作一种文化和象征的集合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持续思考的书,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