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操作,更是网络与个人传播设备普及后一个方兴未艾的现象。公民记者的出现,代表专业记者在报导和评论公共事务上已脱离人民的期待。
不管是民主或集权国家,跟传统新闻记者一样,公民记者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方面,都不可或缺,只是角色及功能有别。公民,而为记者,这是另类新闻的建构,对建制新闻的一种不满和挑战。
「匆促的记者」有双重含义,一方面着重公民记者「舍我其谁」的急迫感,另一方面批判专业记者「唯利是图」的急就章。两者的互动牵涉公民社会与主流新闻媒体的为与不为,关系人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取舍。
由于历史因素、结构和环境使然,中港台的新闻媒体与公民社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论是追求利润的异化,或依附权势的腐化,主流新闻媒体的堕落都有脉络可寻,公民新闻的理念和实践也因此有相当差异的走向,反映出整体需求与个人机会安排的分野。
这是第一本比较中港台公民新闻、媒体和社会的专着。透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匆促的记者」尝试在名词和行动之间,检视公民新闻的促因、守门人和新闻界限、公民社会的扩张、微博与新闻自由、独立媒体和财团垄断、公民记者和国家机器、与新闻何去何从等问题。
作者简介
张赞国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
第一章
冒牌记者?公民记者的理论与操作
第二章
公民新闻的促因:商业媒体的堕落
第三章
新闻无界限:消失的守门人
第四章
公民社会的扩张:人人都是记者
第五章
中国微博:以小博大的精神
第六章
香港独立媒体:夹缝中的声音
第七章
台湾公民记者:爱拼才会赢
第八章
结论:新闻与公民记者何去何从
匆促的记者:由名词到行动
公民记者,顾名思义,指的是从事新闻报导工作的公民。
这个定义简洁明了,但定义本身不能解释为什一个名词(公民记者)与其所指涉的行动(新闻报导)会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中,特别是网络时代。公民记者这个名词被普遍使用,大约是在2000年代初期。
不论是普通用语或专门术语,一个名词的产生与使用,往往脱不了特定的时空背景,总有历史的轨道和复杂的当时社会因素使然。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情境交互牵扯、修订和塑造,名词及现实就有理论的原则和操作实证的基础关系。
举例说,2003年肆虐香港和其他地方的一个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毒,最早爆发在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省。由于致命的起因不明,民间认为是种难以解释的「怪病」,乡里市井遂流传毫无科学依据的预防偏方,如以醋熏对抗病毒,以讹传讹。
既然怪病无以名之,未知的事务便代表某种异象,穿凿附会之下,人为灾难或天谴的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中国官方以谣言惑众,混淆视听,封锁了新闻媒体与网路对疫情的报导和讨论。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初,有关疫情症状的任何名词因而并未见诸中国的新闻报导,但病毒继续流窜。
2003年2月21日,病原由一个广州访客带入香港,再传染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扩散到世界许多华人聚居的城市。在几个月内,病毒横扫,受感染的人数激增,重者死亡,轻者住院,弄得危机四伏。
最后,全球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受波及,造成774人死亡,8,096人住院,其中以中国(348人)、香港(299人)、台湾(47人)、加拿大(38人)和新加坡(32人)最为惨重,包括前三地区的17位医护人员殉职。中国于2003年6月15日遏止病毒的扩散,全世界的最后一个病例(2003年7月13日)则出现在美国(《南华早报》,2013年3月2日,页A16)。
这本《匆促的记者》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在台湾社会脉搏中跳动的人。想到“匆促”,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新闻频道轮播、手机App推送、社交媒体上的实时更新,哪一个不是争分夺秒?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扮演的角色,我总觉得有点像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要比别人快,要比别人抢先一步报道。但“快”的代价是什么?我常常在看新闻时,隐隐感到某些报道似乎缺乏足够的考证,或者带有某种倾向性,甚至只是在转述别人已经说过的话,而缺乏独立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匆促”的状态,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新闻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而“公民新闻”,这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词汇,它在台湾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有没有可能,这种分散式的、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反而能够填补一些传统媒体忽视的角落,揭示一些被刻意掩盖的事实?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分析公民新闻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与传统媒体之间,究竟是合作共赢,还是相互挤压的关系?“媒体与社会”这个组合,更是点出了核心问题,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它更是在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决策。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和社会议题都非常活跃的环境下,媒体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
评分乍一看《匆促的记者》,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时代脉搏的跳动。在这个信息比流沙还要迅捷的年代,“匆促”仿佛成了新闻业的代名词,而记者们也像是在一场永不停止的接力赛中奔跑。我常常好奇,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新闻的本质——求真、求实、求深——是否被匆匆遗忘?这本书会不会剖析,在这种“快节奏”的逻辑下,记者的专业判断力、伦理道德标准,以及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准确性,是如何受到挑战的?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闻”的出现,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赋予了普通大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权利。我想知道,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究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是否能够填补传统媒体的盲点,让更多被忽视的声音得以发声?抑或是,它也带来了信息失真、谣言扩散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媒体与社会”这个副标题,更是将问题直接抛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维度。在我看来,媒体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又反过来塑造着社会的面貌。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人性与社会议题都极其丰富的环境里,媒体的力量更是无处不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媒体在台湾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集体意识和公共话语。
评分《匆促的记者》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接收到的新闻,很多时候都像是一种“速食文化”,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也让人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记者们好像永远在追逐下一个热点,而真正有深度的、需要时间去挖掘和梳理的内容,反而变得越来越稀少。“匆促”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这种现象,它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新闻速度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新闻的温度和灵魂?而“公民新闻”的加入,更是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有一丝期待。一方面,我看到了信息民主化的可能,普通人也能发声,也能监督。但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在没有专业门槛和责任机制的情况下,公民新闻会不会沦为谣言的温床,或者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探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去平衡“速度”与“深度”、“自由”与“责任”?“媒体与社会”这个议题,对于台湾这样一个人文荟萃、政治活跃的社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媒体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在社会层面引发涟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理解媒体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
评分当我看到《匆促的记者》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深夜的办公室里,记者们还在疲惫地敲击键盘,赶着截稿日期;或者是现场,记者们在混乱的人群中,努力地捕捉着每一个重要的瞬间。这种“匆促”,似乎已经成为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常态,也成为了我们接收新闻的一种背景音。但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闻”这个概念,它颠覆了我以往对新闻的认知,总觉得新闻是专业人士的领域,但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和记录者。尤其是在台湾,民众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很高,也很有参与感,这种公民新闻的兴起,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广泛的民主参与的体现?它会不会让一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声音,得以被听到?同时,我也会思考,这种“匆促”和“公民”的结合,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的不准确性,或者被操纵的风险?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个人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和筛选信息?“媒体与社会”的连接,也让我联想到,媒体在台湾社会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媒体在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好像触碰到了一些正在发生或者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匆促的记者”,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紧迫感和某种程度的无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记者们就像是在追赶着时间的脚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热点。但是,“匆促”的背后,究竟牺牲了什么?是深度?是准确性?还是记者的独立思考空间?“公民新闻”这个概念的加入,更是让我好奇。这意味着什么?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吗?还是说,新闻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我想到最近几年,网络上涌现出很多自媒体和各种“爆料”,有些确实揭露了不少问题,但也有不少是捕风捉影,甚至恶意诽谤。这种“公民新闻”的兴起,对传统的媒体生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冲击?会不会让原本就“匆促”的记者们更加手忙脚乱,为了抢占流量而忽略了新闻的本质?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剖析在信息洪流中,公民和专业媒体各自的角色和界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又微妙的互动关系?我对“媒体与社会”这个副标题也充满期待,毕竟,媒体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又反过来塑造着社会。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在媒体变迁中的种种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