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促的记者 公民新闻、媒体与社会

匆促的记者 公民新闻、媒体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民新闻
  • 媒体研究
  • 记者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媒体与社会
  • 新闻伦理
  • 公共领域
  • 社会变迁
  • 媒体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民新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操作,更是网络与个人传播设备普及后一个方兴未艾的现象。公民记者的出现,代表专业记者在报导和评论公共事务上已脱离人民的期待。

  不管是民主或集权国家,跟传统新闻记者一样,公民记者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方面,都不可或缺,只是角色及功能有别。公民,而为记者,这是另类新闻的建构,对建制新闻的一种不满和挑战。

  「匆促的记者」有双重含义,一方面着重公民记者「舍我其谁」的急迫感,另一方面批判专业记者「唯利是图」的急就章。两者的互动牵涉公民社会与主流新闻媒体的为与不为,关系人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取舍。

  由于历史因素、结构和环境使然,中港台的新闻媒体与公民社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论是追求利润的异化,或依附权势的腐化,主流新闻媒体的堕落都有脉络可寻,公民新闻的理念和实践也因此有相当差异的走向,反映出整体需求与个人机会安排的分野。

  这是第一本比较中港台公民新闻、媒体和社会的专着。透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匆促的记者」尝试在名词和行动之间,检视公民新闻的促因、守门人和新闻界限、公民社会的扩张、微博与新闻自由、独立媒体和财团垄断、公民记者和国家机器、与新闻何去何从等问题。
 

调查的阴影:新闻业的伦理困境与权力制衡 一、 导言:失焦的罗盘与时代的回响 在信息洪流日夜冲刷的当代社会,新闻业的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拷问。本书并非探讨新兴的公民报道浪潮,亦不深究特定媒体的运营模式,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调查性报道的核心——那些潜藏在光鲜报道背后的伦理幽微与制度性张力。我们试图剖析的,是深度新闻工作者在追逐真相过程中,如何与权力机构、商业利益以及公众期望之间进行一场永恒的拉锯战。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新闻技巧的指南,更是一份对新闻精神失落与重塑的深刻反思。 二、 权力、保密与“知情权”的边界 调查记者如同社会肌体的探针,其首要任务是对隐藏在暗处的腐败、渎职或不公进行揭露。然而,这种“探查”行为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本书将详细考察权力结构——无论是政府部门、跨国企业还是安全机构——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信息壁垒,以及记者在面对国家安全豁免、商业机密保护等壁垒时所采取的策略与付出的代价。 我们深入探讨了“信源保护”这一职业基石的脆弱性。在数字监控日益普及的今天,保护一名关键线人的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会面与记录,而是涉及复杂的技术加密、法律抗辩乃至人身安全保障的系统工程。书中通过对数起国际知名调查案例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在信息战时代,记者如何平衡对公众负责(披露事实)与对信源负责(保护隐私和生命)之间的道德断裂点。当揭露的代价是有人身陷囹圄或遭受迫害时,新闻报道的“正义性”是否依然成立? 三、 资本的幽灵:媒体所有权对报道独立性的侵蚀 与公民新闻的理想主义色彩不同,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深度依赖于复杂的商业生态。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媒体所有权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私人资本、政治寡头或主权财富基金对新闻编辑室自主权的隐性干预。 我们分析了“广告依赖性”如何重塑新闻选题的优先级。当主要的收入来源指向特定行业或企业时,这些企业自身的负面报道便会经历一个冗长且不透明的审查流程。这种“自我审查”并非总是源于高层的直接指令,更多时候是源于编辑层面对职业存续的本能考量。书中列举了多个案例,说明在商业压力下,原本计划中的深度报道是如何被降级、边缘化,甚至彻底雪藏的。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资本主导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的“价值”往往被“营收潜力”所取代。 四、 深度报道的“时间病”:时效性与严谨性的悖论 在“即时新闻”主导的传播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一个以月甚至年为周期构建的智力工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间病”。本书认为,对速度的极致追求,正在挤压新闻工作者进行多方核实、背景研究和法律审阅的空间。 我们考察了“先发布,后更正”的心态如何渗透到严肃新闻领域。一旦竞争对手抢先发布了初步信息,记者便可能在尚未完成所有证据链条构建的情况下仓促上线,从而暴露自身于诽谤诉讼的风险之中。此部分深入剖析了“双重验证”原则在现代媒体工作流程中被稀释的过程,以及这种稀释对新闻产品公信力造成的长期累积性损害。如何重建对“慢新闻”的价值认同,如何在不牺牲时效性的前提下,确保深度报道的“不可推翻性”,是本书探讨的关键议题之一。 五、 结论:重塑记者的专业尊严 本书最终呼吁的,并非对现状的彻底绝望,而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核的坚定回归。真正的调查报道,其价值不在于其是否抓住了眼球,而在于它是否成功地在权力与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透明的桥梁。我们强调,记者必须在工具(如数据分析、加密技术)与哲学(如伦理准则、独立立场)之间找到平衡。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信息战场,新闻机构和从业者需要建立更具韧性的内部结构,以抵御外部的经济与政治侵蚀。这需要对记者进行更严格的专业训练,让他们不仅懂得如何获取信息,更懂得如何在信息爆炸中保持清醒的道德判断力,确保新闻报道的最终指向,始终是对社会福祉的严肃服务,而非任何特定议程的工具。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真相价值的人提供一个冷静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阴影中艰难前行的调查记者们所承受的专业与道德重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赞国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冒牌记者?公民记者的理论与操作

第二章
公民新闻的促因:商业媒体的堕落

第三章
新闻无界限:消失的守门人

第四章
公民社会的扩张:人人都是记者

第五章
中国微博:以小博大的精神

第六章
香港独立媒体:夹缝中的声音

第七章
台湾公民记者:爱拼才会赢

第八章
结论:新闻与公民记者何去何从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匆促的记者:由名词到行动

公民记者,顾名思义,指的是从事新闻报导工作的公民。

这个定义简洁明了,但定义本身不能解释为什一个名词(公民记者)与其所指涉的行动(新闻报导)会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中,特别是网络时代。公民记者这个名词被普遍使用,大约是在2000年代初期。

不论是普通用语或专门术语,一个名词的产生与使用,往往脱不了特定的时空背景,总有历史的轨道和复杂的当时社会因素使然。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情境交互牵扯、修订和塑造,名词及现实就有理论的原则和操作实证的基础关系。

举例说,2003年肆虐香港和其他地方的一个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毒,最早爆发在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省。由于致命的起因不明,民间认为是种难以解释的「怪病」,乡里市井遂流传毫无科学依据的预防偏方,如以醋熏对抗病毒,以讹传讹。

既然怪病无以名之,未知的事务便代表某种异象,穿凿附会之下,人为灾难或天谴的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中国官方以谣言惑众,混淆视听,封锁了新闻媒体与网路对疫情的报导和讨论。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初,有关疫情症状的任何名词因而并未见诸中国的新闻报导,但病毒继续流窜。

2003年2月21日,病原由一个广州访客带入香港,再传染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扩散到世界许多华人聚居的城市。在几个月内,病毒横扫,受感染的人数激增,重者死亡,轻者住院,弄得危机四伏。

最后,全球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受波及,造成774人死亡,8,096人住院,其中以中国(348人)、香港(299人)、台湾(47人)、加拿大(38人)和新加坡(32人)最为惨重,包括前三地区的17位医护人员殉职。中国于2003年6月15日遏止病毒的扩散,全世界的最后一个病例(2003年7月13日)则出现在美国(《南华早报》,2013年3月2日,页A16)。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匆促的记者》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在台湾社会脉搏中跳动的人。想到“匆促”,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新闻频道轮播、手机App推送、社交媒体上的实时更新,哪一个不是争分夺秒?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扮演的角色,我总觉得有点像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要比别人快,要比别人抢先一步报道。但“快”的代价是什么?我常常在看新闻时,隐隐感到某些报道似乎缺乏足够的考证,或者带有某种倾向性,甚至只是在转述别人已经说过的话,而缺乏独立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匆促”的状态,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新闻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而“公民新闻”,这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词汇,它在台湾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有没有可能,这种分散式的、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反而能够填补一些传统媒体忽视的角落,揭示一些被刻意掩盖的事实?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分析公民新闻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与传统媒体之间,究竟是合作共赢,还是相互挤压的关系?“媒体与社会”这个组合,更是点出了核心问题,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它更是在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决策。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和社会议题都非常活跃的环境下,媒体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

评分

乍一看《匆促的记者》,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时代脉搏的跳动。在这个信息比流沙还要迅捷的年代,“匆促”仿佛成了新闻业的代名词,而记者们也像是在一场永不停止的接力赛中奔跑。我常常好奇,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新闻的本质——求真、求实、求深——是否被匆匆遗忘?这本书会不会剖析,在这种“快节奏”的逻辑下,记者的专业判断力、伦理道德标准,以及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准确性,是如何受到挑战的?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闻”的出现,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赋予了普通大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权利。我想知道,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究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是否能够填补传统媒体的盲点,让更多被忽视的声音得以发声?抑或是,它也带来了信息失真、谣言扩散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媒体与社会”这个副标题,更是将问题直接抛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维度。在我看来,媒体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又反过来塑造着社会的面貌。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人性与社会议题都极其丰富的环境里,媒体的力量更是无处不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媒体在台湾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集体意识和公共话语。

评分

《匆促的记者》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接收到的新闻,很多时候都像是一种“速食文化”,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也让人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记者们好像永远在追逐下一个热点,而真正有深度的、需要时间去挖掘和梳理的内容,反而变得越来越稀少。“匆促”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这种现象,它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新闻速度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新闻的温度和灵魂?而“公民新闻”的加入,更是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有一丝期待。一方面,我看到了信息民主化的可能,普通人也能发声,也能监督。但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在没有专业门槛和责任机制的情况下,公民新闻会不会沦为谣言的温床,或者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探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去平衡“速度”与“深度”、“自由”与“责任”?“媒体与社会”这个议题,对于台湾这样一个人文荟萃、政治活跃的社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媒体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在社会层面引发涟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理解媒体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

评分

当我看到《匆促的记者》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深夜的办公室里,记者们还在疲惫地敲击键盘,赶着截稿日期;或者是现场,记者们在混乱的人群中,努力地捕捉着每一个重要的瞬间。这种“匆促”,似乎已经成为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常态,也成为了我们接收新闻的一种背景音。但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闻”这个概念,它颠覆了我以往对新闻的认知,总觉得新闻是专业人士的领域,但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和记录者。尤其是在台湾,民众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很高,也很有参与感,这种公民新闻的兴起,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广泛的民主参与的体现?它会不会让一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声音,得以被听到?同时,我也会思考,这种“匆促”和“公民”的结合,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的不准确性,或者被操纵的风险?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个人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和筛选信息?“媒体与社会”的连接,也让我联想到,媒体在台湾社会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媒体在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好像触碰到了一些正在发生或者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匆促的记者”,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紧迫感和某种程度的无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记者们就像是在追赶着时间的脚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热点。但是,“匆促”的背后,究竟牺牲了什么?是深度?是准确性?还是记者的独立思考空间?“公民新闻”这个概念的加入,更是让我好奇。这意味着什么?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吗?还是说,新闻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我想到最近几年,网络上涌现出很多自媒体和各种“爆料”,有些确实揭露了不少问题,但也有不少是捕风捉影,甚至恶意诽谤。这种“公民新闻”的兴起,对传统的媒体生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冲击?会不会让原本就“匆促”的记者们更加手忙脚乱,为了抢占流量而忽略了新闻的本质?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剖析在信息洪流中,公民和专业媒体各自的角色和界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又微妙的互动关系?我对“媒体与社会”这个副标题也充满期待,毕竟,媒体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又反过来塑造着社会。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在媒体变迁中的种种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