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第二版)

传播伦理与法规(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播伦理
  • 传播法规
  • 媒体伦理
  • 新闻伦理
  • 出版伦理
  • 网络伦理
  • 信息伦理
  • 法律法规
  • 伦理学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四大面向来聚焦与传播伦理法规之相关议题。首先,在总论部分,先将我国传播法规体系作一鸟瞰,同时介绍我国有线电视系统经营之法规与现况;第二部分是介绍新闻伦理与法规,内容包括传播伦理与媒介第四权,电视新闻报导之法规伦理,传播诽谤与隐私保护,网路时代的新闻报导与着作权,情色资讯、儿少保护与表意自由。广告伦理与法规是本书置焦的第三部分,内容除了先陈述广告代理与公关业之伦理外,进而说明广告自律、虚伪不实广告与吹牛广告之相关内容,接下来则分别叙述食品、化妆品、药品与竞选广告之伦理与法规;在结论部分,本书亦将两岸传播交流法规作了归纳分析,现今社会中之传播现象与媒体素养的重要性也是值得关心的议题。在讨论完这些主题后,良知与实践: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重构,除了作为本书的总结外,亦期待能够激起社会对相关议题之正面反思。
媒体融合时代的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一本洞察未来传播格局的权威指南 图书名称:数字时代的媒介生态与伦理重构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媒介生态深度融合的今天,数字媒体所带来的全新伦理挑战与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它摒弃了传统媒体时代相对固化的传播范式,转而聚焦于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舆论场、深度伪造(Deepfake)等前沿议题,为研究者、从业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系统性地梳理了数字传播环境下的伦理困境,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治理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数字媒介生态的重塑与伦理基石的动摇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当前数字媒介环境的宏大图景。我们正处于一个“万物皆可传播,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被削弱,信息流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 平台的权力与“隐形”的把关: 探讨了大型科技平台(如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者所拥有的巨大权力。这种权力不再是传统的编辑选择权,而是通过复杂算法实现的议程设置和注意力分配。重点分析了算法黑箱如何影响公众认知,以及平台在面对虚假信息、仇恨言论时的责任界限。讨论了“平台中立性”的神话与现实,以及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内容监管的张力。 2. 碎片化与注意力经济的伦理代价: 深入剖析了“注意力经济”如何驱动内容生产趋向极端化、情绪化和短平快。探讨了持续的碎片化信息接收对个体认知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以及这种模式下,媒体组织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本章还关注了信息过载背景下,公众辨识信息真伪的认知负荷问题。 3. 全球化传播与文化适应性: 随着数字鸿沟的缩小,信息跨越国界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章探讨了全球性平台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引发的文化冲突与伦理适应问题,特别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全球传播中可能带来的文化霸权风险,以及本土化叙事如何应对挑战。 第二部分:数据驱动传播中的隐私、透明度与公平性 数据是数字时代新的生产资料,围绕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保护,产生了诸多深刻的伦理难题。 4. 大数据画像与个人隐私权的界限: 详细分析了用户数据收集的广度与深度,从设备指纹到行为轨迹的全面监控。重点探讨了“知情同意”在复杂数据使用场景下的失效性,并引入了“数据主权”的概念。讨论了在精准推送、定制化服务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法律和伦理框架。 5. 算法歧视与信息茧房的结构性不公: 揭示了数据和算法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固化甚至放大社会既有的偏见和歧视(如种族、性别、经济地位)。分析了“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如何导致社会群体间的认知隔离,阻碍了公共讨论的有效进行,并从传播公平性的角度审视了算法决策的问责机制。 6. 传播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原则: 强调了在数据驱动决策中,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对于建立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本章引入了“可解释人工智能”(XAI)的理念,探讨了媒体机构和平台应如何向公众解释关键的传播机制和内容排序逻辑,以实现真正的问责。 第三部分:虚假信息时代的信任重建与真相的生产 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 Disinformation, Malinformation)的泛滥是当代传播伦理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7.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真实性的颠覆: 专门研究了以深度伪造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度伪造音视频内容,对个人名誉、国家安全乃至司法公正构成威胁。分析了识别和遏制此类内容的伦理责任,以及社会应如何培养对“眼见为实”的批判性思维。 8. 虚假信息传播的激励机制与治理策略: 不仅关注信息本身,更关注驱动其传播的经济和社会动机。分析了虚假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和平台的利益链条,并对比了事实核查、内容标记、去平台化等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伦理风险(如过度审查)。 9. 新闻业在“后真相”时代的使命与转型: 探讨了传统新闻业如何在充斥着情绪化叙事和未经证实信息的环境中,重新定位其作为社会信任锚点的角色。提出了强调源头核实、增强语境化报道、重建与受众的深度连接等重建信任的实践方案。 第四部分:社交媒体的舆论场域与公民责任 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但也充满了极化与冲突。 10. 仇恨言论与网络暴力:界定、管控与影响: 详细界定了仇恨言论的复杂性,特别是在不同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分析了网络暴力的心理机制、社会影响,以及平台在管理极端化言论时所面临的言论自由与用户安全之间的两难境地。强调了对边缘群体保护的伦理优先性。 11. 动员、极化与政治传播的去中心化: 考察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社会运动和政治动员的强大工具,但也指出其加速社会群体极化的倾向。分析了同温层效应如何固化群体认同,阻碍了理性辩论的发生,并探讨了促进跨群体对话的传播设计。 12. 影响者(KOLs)的职业伦理与商业化边界: 随着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本章聚焦于他们的广告披露义务、专业判断的独立性,以及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可能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潜在负面导向。 第五部分:新兴技术的伦理前瞻与监管框架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未来,探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对未来传播形态的深刻影响。 13. 播客、直播与互动叙事的伦理挑战: 关注了音频和实时视频传播的兴起,这些形式因其即时性和亲密感,对信息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即时校验要求。讨论了直播带货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虚假宣传问题。 14. 元宇宙(Metaverse)中的身份、存在与伦理自治: 前瞻性地分析了沉浸式虚拟空间带来的身份认知、虚拟财产安全、虚拟空间中的暴力与骚扰等新的伦理和法律难题。探讨了在构建平行数字社会时,如何预设保障人类尊严和基本权利的伦理准则。 15. 跨国数据流动与数字主权下的监管博弈: 分析了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内容审查和平台监管方面采取的差异化策略,探讨了建立全球性或区域性数字伦理标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六部分:构建面向未来的传播伦理治理体系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提出一个多主体协同的伦理治理框架。 16. 媒体机构的内部伦理自律与教育: 强调了专业机构在技术迭代中,需要持续更新其伦理手册,加强对员工(尤其是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的伦理培训,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公共利益。 17. 政策干预与法律的滞后性挑战: 评估了现有法律(如隐私法、反垄断法)在应对数字传播快速变化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立法和监管创新的方向,例如引入“数字责任审计”机制。 18. 公众的数字素养与批判性参与: 最终回归到传播伦理的基石——受众。强调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使公众能够理解算法运作逻辑,具备辨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到对媒介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中,形成良性的社会共治生态。 本书融合了传播学、法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视角,旨在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以应对数字技术加速重构的媒介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钮则勋


  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专任副教授

主编/赖祥蔚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中央广播电台总台长

法条校阅顾问/何吉森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主任秘书、文化大学新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邱启明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专任副教授

许北斗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专任讲师、秘书室公共事务组组长

庄伯仲

  文化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张佩娟

  辅仁大学广告传播学系专任讲师

张美慧

  实践大学博雅学部副教授

黄振家

  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副教授

蒋安国

  佛光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兼华人流行音乐与创意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罗彦杰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专任助理教授、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主编序─掌握媒体就要负更多的道义责任 i

第一篇 总 论 1

第一章 我国传播法规范体系/何吉森 3
第一节 法规制度概念 4
第二节 传播法规范体系 11
第三节 法律与道德─传播自律 20
第四节 言论自由与传播权 29

第二章 我国有线电视经营之法规与现况分析/许北斗 41
第一节 前言 42
第二节 营运基本法规与定义 44
第三节 经营法规与其重要规范 48
第四节 节目与广告管理规则 54
第五节 有线电视费率与权利义务关系 57
第六节 结语 62

第二篇 新闻伦理与法规 67

第三章 传播伦理与媒介第四权/邱启明 69
第一节 前言 70
第二节 伦理的论述、主张和内涵 72
第三节 传播伦理的论述、主张与内涵 77
第四节 媒介第四权与独立、自由及责任的传播伦理 82
第五节 结语 87

第四章 电视新闻报导法规与伦理/庄伯仲 91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主要法规 92
第二节 电视新闻报导相关伦理 102
第三节 结语 104

第五章 传播诽谤与隐私保护/何吉森 107
第一节 诽谤言论 108
第二节 隐私权保护 123
第三节 资讯时代的诽谤与隐私议题 135

第六章 网路时代的新闻报导与着作权/罗彦杰 145
第一节 前言 146
第二节 着作权与新闻自由 147
第三节 新闻报导中的合理使用 150
第四节 涉及网际网路的新闻合理使用 154
第五节 结语:新闻工作者的趋吉避凶策略 157

第七章 情色资讯、儿少保护与表意自由/赖祥蔚 163
第一节 前言 164
第二节 情色资讯与儿少保护的相关学理 166
第三节 我国对于情色资讯的管制 170
第四节 我国对儿少保护的法律规定 179
第五节 结语 185

第三篇 广告伦理与法规 191

第八章 广告代理与公关业之伦理/张美慧 193
第一节 前言 194
第二节 广告代理与公关业:定义与共通特性 196
第三节 三大伦理争议 200
第四节 职业道德与专业规范 206
第五节 结语 212

第九章 广告自律/黄振家 217
第一节 广告自律的定义、功能与限制 218
第二节 广告自律体系 222
第三节 美国与日本广告自律体系 223
第四节 台湾广告产业自律现况 229
第五节 结语 234

第十章 虚伪不实广告与吹牛广告/张佩娟 237
第一节 不实广告的定义 239
第二节 不实广告的类型 243
第三节 不实广告的判断原则 253
第四节 不实广告的责任 255
第五节 网路不实广告与其责任 258

第十一章 食品广告与化妆品广告之伦理与法规/钮则勋 267     
第一节 食品定义与食品广告之表现类型 268     
第二节 食品广告之伦理法规与案例 270     
第三节 化妆品定义与化妆品广告之表现类型 281     
第四节 化妆品广告之伦理法规与案例 283     
第五节 结语 292

第十二章 竞选广告与药物广告之伦理与法规/钮则勋 295     
第一节 竞选广告之定义与表现类型 296     
第二节 竞选广告之伦理法规与案例 300     
第三节 药物定义与药物广告之表现类型 307     
第四节 药物广告之伦理法规与案例 310     
第五节 结语 316

第四篇 结论部分 321

第十三章 两岸传播交流法规/蒋安国 323
第一节 交流现况与法规架构 324
第二节 两岸新闻出版交流法规 325
第三节 两岸广电影视交流法规 329
第四节 两岸广告传播法规 334
第五节 结语:两岸媒体交流与传播法规展望 335

第十四章 传播现象与媒体素养/赖祥蔚 339
第一节 前言 340
第二节 媒体素养的意涵与发展 341
第三节 媒体素养与言论自由 344
第四节 诽谤:从言论自由到新闻公害? 348
第五节 结语 350

第十五章 良知与实践: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重构/蒋安国 357
第一节 良知与实践问题 358
第二节 良知的召唤:台湾传播伦理的检视 361
第三节 承担责任,就是现在! 373

图书序言

主编序

掌握媒体就要负更多的道义责任


  三年前,这本书的第一版付梓,而后为了让本书更贴近法规伦理实务,是以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改版工程,如今本书第二版正式出版,完成了团队的期许。其实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协调了十位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囊括了法律、新闻、广告等各方面的重要议题,提出了远景期盼及建议,主要就是因为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传播伦理与法规为何会在现今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在新闻报导中,大家常会看到相关广告资讯的置入,不论是政府机关或是企业产品讯息,几乎分不清楚哪些才是真正的新闻;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更有节目的主持人及来宾,讲得口沫横飞地要消费者去买一堆他原本根本不必要、也不会产生所宣称之效果的产品。看广告时,常会看到一些走灰色地带,不论是用性暗示或是被质疑可能「教坏囝仔大小」的方式,企图炒作成争议话题的广告商品。此外,消费者亦多有可能买到虚伪不实的产品,除了花冤枉钱伤心之外,更可能会伤身、引起副作用。从以上这些例子来看,不仅是消费者或阅听人;也包括传播领域相关的专业人员,不论是新闻採编播人员、广告代理、公关专业,或许对传播伦理与法规的认识,都应该愈有其急迫性。毕竟掌握媒体,就要负更多的道义责任。

  本书从四大面向来聚焦与传播伦理法规之相关议题。首先,在总论部分,先将我国传播法规体系作一鸟瞰,同时介绍有线电视系统经营之法规与现况;第二部分是着墨新闻伦理与法规,内容包括传播伦理与媒介第四权,电视新闻报导法规与伦理,传播诽谤与隐私保护,网路时代的新闻报导与着作权,情色资讯、儿少保护与表意自由。广告伦理与法规是本书置焦的第三部分,内容除了先陈述广告代理与公关业之伦理外,进而说明广告自律、虚伪不实广告与吹牛广告之相关内容,接下来则分别叙述食品、化|妨~、竞选与药物广告之伦理与法规。在结论部分,本书亦将两岸传播交流法规作了归纳分析,现今社会中之传播现象与媒体素养的重要性也是值得关心的议题。在讨论完这些主题后,良知与实践: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重构,除了作为本书的总结外,亦期待能够激起社会对相关议题之正面反思。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担任中央广播电台总台长的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赖祥蔚教授及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主任秘书何吉森。赖教授协助我邀请领域内专业先进撰写篇章内容及格式规划,同时将颇受社会关注的情色资讯、儿少保护与表意自由做了深入的分析,而在本书的结论篇中,赖教授亦针对现今的传播现象作了说明,并期待阅听大众之媒体素养能够更进一步地强化。何主秘协助本书进行相关法规之细部校阅,并于第一章中清楚地介绍了我国传播法规的体系建构,在后续的章节中亦点出了传播诽谤与隐私保护值得注意之处。有两位先进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进行规划校阅,才能使本书在最短的时间内付梓。

  深谙传播政策与教授传播法规多年的台湾艺术大学邱启明教授与许北斗老师,协助我们更进一步地釐清了传播伦理和媒介第四权的互动关系,透过篇章也让有线电视系统经营的法规与现况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文化大学新闻系庄伯仲副教授依其专业,将电视新闻报导之专业意理及原则作了更细腻的剖析,对于导正现今媒体报导新闻太过于浅碟的问题,必定有其正面效果。

  具有十余年以上新闻媒体、广告代理与公共关系跨领域深厚经验,熟悉大众传播、社会议题、公共政策现况的实践大学张美慧副教授以本身广告、公关实务,结合了相关理论策略,不仅为广告代理与公关业之伦理作了最好的诠释,也透过实际的案例让读者能更快速地掌握其中的意义与精髓。于淡江大传系任教、同时也是国际广告协会台北分会理事、中华民国广告年鑑总编辑的黄振家副教授,除了说明广告自律的规范原则外,亦将美国、日本及我国等重要国家的广告自律体系做了深刻的描绘。

  辅大广告传播学系张佩娟老师以其法学与广告之专业素养,带领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公平交易法中虚伪不实广告的类型及样态,亦说明了不实广告的判定原则及其应该负的责任;除了深刻地期许了专业广告从业人员应该注意的原则外,也提供了消费者非常实用的相关资讯。文化新闻系罗彦杰助理教授则置焦于网路时代,从新闻报导及着作权着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说明,期待能进一步增加与强化阅听人对网路时代互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之处。佛光大学蒋安国副教授则为我们开辟了另一个视野,就是两岸传播交流的法规,毕竟在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相关传播法规自然成为了值得特别关注的显学;而蒋老师为本书所作的结论─良知与实践: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重构,除了作为本书的总结外,亦期待能够激起社会对相关议题之正面思考,让掌握媒体之专业人士,能够更重视自己在社会上应负的责任。

  最后,本书的完成还是要感谢非常辛苦的扬智专业出版团队,没有他们日以继夜的赶工,或许传播领域的同学们还没有一本篇章结构颇为完整、且由传播科系教授学者所撰写的传播伦理法规领域的专书。本书仍有不足之处,要努力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但相信本书可作为传播伦理法规专业领域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关键点。

钮则勋
2015年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傳播倫理與法規(第二版)》的編排方式,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不容易入口。畢竟「倫理」和「法規」聽起來就有些枯燥,但實際翻開後,我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運用了非常生動的筆觸,將原本嚴肅的議題,透過清晰的邏輯和引人入勝的敘述,變得淺顯易懂。我特別欣賞它將許多複雜的法律概念,轉化成具體的案例說明,這樣一來,讀者就能更容易理解這些法規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被應用,又可能產生哪些爭議。書中的例子涵蓋了新聞採訪、廣告宣傳、甚至是一些比較邊緣的傳播形式,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視角。而且,它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判斷,引導我們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傳播倫理觀。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關於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之間的界線,這本書在這部分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它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點,引導我去思考在不同情境下,該如何權衡言論自由的保障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對於想要提升自己媒體判讀能力,或是對社會議題有較深層次理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個極佳的選擇。

评分

這次讀完《傳播倫理與法規(第二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傳播背後有這麼多學問!」過去我可能只覺得,新聞報導就是把事實講出來,廣告就是把產品推銷出去,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背後,其實蘊藏著複雜的倫理考量和嚴謹的法律規範。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極具說服力的語氣,帶領我們一步步認識傳播活動中的各種潛在陷阱和道德困境。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公眾人物隱私權」和「新聞自由」的討論,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這本書提供了相當清晰的框架,讓我更能理解其中的複雜性。而且,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書中穿插的大量案例,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生動。像是某個事件發生後,媒體的報導方式是否恰當,又可能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書中都有詳細的分析。對於想要釐清許多傳播現象背後原因的讀者,或是希望提升自己媒體素養,成為一個更有判斷力的公民,這本書絕對是入門和進階的最佳選擇。

评分

《傳播倫理與法規(第二版)》這本書,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種「與時俱進」的態度。在這個資訊爆炸、傳播形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本好的教科書或參考書,絕對不能墨守成規。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本「二版」真的緊抓著當代的脈動,特別是在數位傳播和新興科技方面,它所探討的議題,像是社群媒體的內容審核、演算法的倫理問題、以及個人數據的保護等等,都非常貼切當前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新議題時,並沒有急於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呈現了不同觀點之間的拉扯和衝突,並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本書不只告訴你「是什麼」,更引導你思考「為什麼」和「如何做」。對於身處傳播相關行業,或是對數位內容創作、平台營運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能提供非常及時且具啟發性的養分。它讓我意識到,傳播倫理與法規的學習,絕非一勞永逸,而是一個需要不斷更新、持續反思的過程。

评分

這本《傳播倫理與法規(第二版)》,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具啟發性的書籍之一。它沒有誇張的標題,也沒有聳動的情節,但其所蘊含的智慧與深度,卻是其他同類型書籍難以比擬的。我之所以這麼推薦,是因為作者在內容的處理上,展現了極高的專業性和前瞻性。書中不僅涵蓋了傳播倫理與法規的核心概念,更深入探討了當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新挑戰。特別是在數位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假新聞」、「如何保護個人隱私」、「言論自由的界線在哪裡」等問題,作者都做了非常精闢的分析,並且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鏡的實務案例。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單純地陳述規則,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規則背後的價值判斷,以及如何在複雜的傳播環境中做出符合倫理的決策。它鼓勵我們用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傳播行為的影響。對於所有關心社會脈動、希望成為一個更負責任的資訊傳播者或接收者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哇,這本《傳播倫理與法規(第二版)》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媒體發展的讀者,過去總覺得坊間的相關書籍不是太理論化,就是流於表面,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但這本「二版」真的徹底顛覆我的想像。我特別喜歡它從不同面向切入探討傳播倫理的深度,不只是停留在法律條文的講解,而是將實際案例、歷史脈絡、甚至是當代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像是關於網路謠言的處置、假新聞的認定,或是個人隱私權在數位時代的挑戰,書中都做了非常細緻的分析,並提供了許多值得思考的觀點。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似乎很了解台灣的傳播生態,書中舉的例子不少都貼近我們的生活經驗,讀起來非常有共鳴。第二版在內容上做了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針對新興傳播科技(例如AI生成內容、Deepfake等)所衍生的倫理困境,也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這點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或是有心了解傳播界未來走向的人來說,真的非常重要。我認為這本書不只適合傳播科系的學生,對於所有關心媒體素養、希望成為更負責任的資訊接收者和傳播者的大眾,都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寶藏。它讓我對「傳播」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