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人生:在说与听之间,语言如何形塑人类思想、引发行动决策和价值判断?(全新增订版)

语言与人生:在说与听之间,语言如何形塑人类思想、引发行动决策和价值判断?(全新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哲学
  • 思维
  • 决策
  • 沟通
  • 文化
  • 社会学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天在脸书大量散布的信息,究竟是「事实」、「推论」还是「判断」?
为什么仅仅三十秒的电视广告就能让人买下昂贵的名牌包?
语言,让人为理念走上街头,也让人因偏见拿石头砸向游行者。


  ★全新译本
  ★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江文瑜──专文推荐
  ★评论家/南方朔‧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辅仁大学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顺孝‧文化观察家/詹伟雄‧名作家、英语教育者/邓海珠──郑重好评
  ★亚马逊4.5颗星典藏评价
  ★「每月一书俱乐部」选书(Book of the Month Club)
  ★享誉六十五年、全球累销百万册、经典语言学着作最新修订版
  ★名列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百年千书」电子书出版计画书目

  本书分为两部:「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思想」,援引大量历史事例与各领域研究案例,探讨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并看待语言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如何形塑人类文化。而我们又能如何借由这项与生俱来的天赋,用以改进沟通误差,促进社会和谐?

  人们使用字词来粉饰最污秽的动机和最恶劣的行为,却也使用字词来拟定理想和抱负。

  我们说出口的字词是思想的体现,或我们的思想受我们习得的语言系统决定?

  晒黑的肌肤原本象征「劳动」,被视为丑陋,如今却象征「休闲」,成为美丽的代表。「犹太人」是指一个种族,却可能带有歧视的意味。

  「语言」能促进沟通合作,记载人类文明,却也导致争端。大部分人未能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来自网路与媒体的大量语言,能够煽动群众的情绪、影响人们的政治想法,也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购物的慾望……

名人推荐

  「本书昭示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走向理性生活。早川告诉我们该如何善用我们最人性的那部分,即对于抽象语言和认知语言的天赋,来使自己不再好斗,断除畏怖,成为更具互助心且理性的人。」——美国知名新闻主播、记者、作家/罗伯特‧麦克尼尔

  「该领域里最棒的一本书,也是最值得读的一本!」──《国家》杂志

  「早川以无比的耐心及敏捷的思维探讨了语言的功能、用途,以及误用!」──《新共和》杂志


  每分每秒影响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代表事物的「字词」。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想减少纷争,也还是得透过说话与书写,当众人的意见获得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人类社会才能运行不辍。

  促进合作、减少冲突的关键,即在于透过语言学观点,深入检视人类的语言天赋。借此,我们得以再度省思说与听之间的盲点,不仅有助于消弭争端,日后亦能更加冷静地面对商业广告与政治话术。

  语言学不只是一门学科,它是解决社会争端的关键。

  本书享誉六十五年,被翻译成八种外语版本,全球畅销超过百万册。「认识语言如何运作、语言隐藏何等陷阱及语言的可能性,正是去了解人类生活复杂情状的核心部分。」在通讯手段益发多元、网路讯息愈显复杂的今天,其中提示的经典原则,值得每一个仍然仰赖着语言的人深刻思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S.I.早川


  (1906~1992)

  一九○六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知名日裔美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作家、政治家。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后,曾经任教于伊利诺技术学院、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州立学院。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三年间曾任美国参议员。一九九二年逝于美国加州。

  一九四一年,他发表《行为中的语言》(Language in Action),该书旋即成为「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选书,并跃升为全国畅销书。一九四九年,他继续将前作扩写为《语言与人生》,并持续修订,最新版本为第五版,由早川博士及担任记者、作家的儿子艾伦‧R‧早川共同修订,加入许多当代事例,于一九九一年出版。另着有《选择正确字词》(Choose the Right Word)、《符号、处境与性格》(Symbol, Status and Personality)等书。

  一九六八年早川博士因与抗议的学生强硬对峙而成为全国性知名人物,甚至曾被歌手史提夫‧汪达写进歌词中。

艾伦.R.早川

  原波特兰《奥勒冈人报》驻华盛顿记者,现为居住宾州的自由撰稿人。

译者简介

林佩熹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语言学硕士,水牛城大学语言学硕士、博士肄,现兼职翻译。

  Ich liebe Linguistik.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自序

  学习如何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率地言语及书写,并以更深刻的理解去聆听及阅读,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的目标。本书尝试以现代语意学指向这些传统的目标,意即,透过了解生物上及语言功能上的术语来诠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且透过了解语言的不同用途来达成前述目标。包括用以说服并控制行为的语言、传递讯息的语言、创造并表达社会凝聚力的语言、及诗意并富有想像力的语言。

  字词若不传达资讯,就无法像广告上的货车一样运送刮胡泡或蛋糕粉。字词能让人上街游行,也能让人拿石头砸向游行者。于散文中毫无意义的字词能在诗中传达巧妙的诗意。对某些人来说简单而清楚的字词,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是令人费解或晦涩的。我们使用字词来粉饰最污秽的动机和最恶劣的行为,却也使用字词来拟定理想和抱负。(我们说出口的字词是思想的体现,或我们的思想受我们习得的语言系统所决定?)

  认识语言如何运作、语言隐藏何等陷阱及语言的可能性,正是去了解人类生活复杂情状的核心部分。关注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联、探索字词和说者\听者想法情绪所表达含意之间的关联,亦即同时将语言视为知性和德性的学科。

  举例或许可以讲得更清楚,如果有人对你说「今年土豆不咋好哦?」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使用传统思考方式研究语言的人会恪尽职守矫正说话者的文法、发音及用词,使其符合语言素养的标准。然而受过语意学训练的学生会优先注意其他问题。他们或许会问:「你指哪些马铃薯呢?你家农场的,或是全郡的?你怎么知道的呢?是个人观察?或有可靠消息来源?」简而言之,语意学的老师自己仅关切、并教导学生也仅关切语句中的事实、资讯是否充足,及该论述的可信度。

  现今大众或许前所未有地深刻关切着「沟通」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意识多半因为在这迅速变迁重组的世界中,国家、阶级和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急迫提升,连社会中最不受影响的边缘分子,也被那股亦善亦恶的强大力量波及。那股力量就出自大众媒体:出版业、电影、广播及电视。

  真空管及晶体管 造就了二十世纪的通信革命,其影响甚至比迎来文艺复兴的印刷术更为深远。东欧、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人眼界不断提升,都拜交通及通讯进步所赐:飞机、吉普车、直升机、报纸、杂志、电影,特别是广播电台。我的非洲学生曾告诉我,在上以千计偏僻乡镇中,只能从邻村打听消息而未经任何文化洗礼的人,如今能借由收音机收听到来自伦敦、纽约、东京及莫斯科的新闻,而且开始渴望能在这个比以往所知更加辽阔的世界中成为一介公民。

  电视也对世界变迁大有助益。借由购买牙刷、洗衣粉和汽车,借由对国家和国际事务的兴趣,借由在娱乐节目中分享情感、梦想、理想,和价值观,美国商业电视台使所有人成为工业和民主文化的获益者。不只对本国所有经济阶层的人,电视也透过美国节目转播一视同仁地提供这一切给全世界其他城市和偏远乡镇的人。无论是渴求那更广阔世界的知识,或渴望参与物质世界,我们根本不清楚电视究竟释放了多强大的力量,沟通模式和技术的革命通常比引进倍受期待的新发明引发更多后续效应。国内和世界沟通网路的密度随科技进步而增强,这意味社会变迁节奏加速,也因此人们对语义辨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本书原始版本《行为中的语言》(Language in Action)从许多角度来说都是对于某些危险宣传的反响,特别诸如希特勒用以成功说服数百万人那疯狂而具破坏性的观点。对于他人和自己的言语,我们必须一贯持有批判态度,那曾是我个人信念,而今如故。这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好,同时也确保我们能善尽公民职责。希特勒已逝,但倘若我们大多数人较容易受到引发恐惧和种族仇恨的口号驱使,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妥协和相互理解,我们的政治自由仍会受到那些煽动者的诡辩和不择手段所摆布。

  我在一九三八到三九年的冬天写下油印、线圈装订的《行为中的语言》,做为威斯康辛大学英文系新生课程大纲。这本书虽然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仍然直到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获选为「每月一书俱乐部」 非小说类选读书后,读者群才有所扩展。选书公告后,我才得知近代小说家、评论家暨教育家桃乐丝‧肯非尔德‧费雪是俱乐部审书委员的主导者。此后,本书不断编修及扩增,在一九四九年以新标题《语言与人生》面市。本作至少被译为八种语言:中文、芬兰文、法文、德文、日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瑞典文。

  语义学借由沟通研究人际往来。沟通有时导向合作,有时导向冲突。语义学的基础道德假设与医学假设类似:健康易患病,而合作易生冲突。这假设也隐含在《行为中的语言》中,当作《语言与人生》之统合中心要旨,直到第五版它仍是中心主旨。

  各种学科都着眼于象征行为和象征机制下的人类互动,除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还包括问卷研究及民意调查、心理治疗新技巧、数学生物学及控制学。要如何汇集整合各领域的见解呢?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已找到答案,但我确实检证此事已久,并深信必须使用科斯基的通用语义学所发现到的那些广泛而富教育价值的法则才能成功。


文◎S.I. 早川


推荐序

珍惜生命里滔滔涌现的「字词巨瀑」


  在写这篇推荐序的同时,为了更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早川教授的生平,我上网查询了他的资料。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看到了一些与台湾时事类似而有趣的巧合。二○一四年三月至四月,台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太阳花三一八学生运动,而早川教授在一九六八年担任旧金山州立学院的代理校长时,该校的罢工活动风起云涌,学生大力支持并参加此活动,与其他团体共同提出「十五项无可商量的要求」,包括必须设立种族研究课程等,这个学潮也是美国历史上创下新页、学生要求停止越战的大规模示威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接着,以下这一幕犹如电影的情节:早川教授以代理校长身分在示威活动中,拔掉抗议者的厢型车喇叭电线,造成示威活动被迫终止……。但他后来态度转趋温和,设立了全美第一个种族研究学院。

  这个大事件使早川成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然而,早川教授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与影响力,多数人均认为是他于一九四一年写的《行为中的语言》,和之后于一九四九年将之扩写的《语言与人生》。《行为中的语言》成为「每月一书俱乐部」选书,并成为畅销书。相较于他在政治立场上相对保守的态度,《语言与人生》的内容即使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都具有相当进步而发人深省的立论。

  语言学的书要成为畅销书,在整个美国的语言学历史上并非易事。原因是美国从早期的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来一九五○年代中期由「现代语言学之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所主导的形式语言学,一直到今天的语言学主流仍以形式语言学为主。形式语言学着重于探讨语言的形式结构,让语言学的理论呈现出较为抽象的诠释,不容易接近一般的大众读者。

  然而,部分「语意学」、「社会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跳脱语言学的形式主义主流,试图将社会、政治、媒体、思想、认知等因素融入语言学的探讨,大大拓展了语言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得语言学成为西方世界中一门非常具有威力与影响力的科学。

  而早川教授的《语言与人生》也可算是连接语言与社会现象的一个美好成果。虽归类为「语意学」的书,但绝对与一般所谓的传统「语意学」的书不同,他採用了波兰裔美国哲学家暨科学家阿尔佛烈特‧科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通用语意学」观点,以贯串全书的譬喻「语汇世界之于外向世界,正如同地图之于其所划定的疆土」,极尽全力阐述「地图不等于疆土」的概念。正因为大众容易将词汇世界误以为外向世界,于是引发了诸如沟通不良、语言误用、价值偏见、刻板印象、二元价值取向、媒体操控欲望、文化迟滞等社会问题。

  早川教授在书中第一部分着重于说明语言作为象征符号的功能,第二部分进而探讨语言如何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第一部的论点固然吸引人,但我个人觉得本书的第二部更是精采,将词汇的抽象化过程详细论述,除了沿用科斯基的「抽象化阶梯」概念,更将此概念扩展到生命的每一层面,提出「在高低阶梯间不断互相作用」的妙用对于政治演说家、文学作品写作者的重要性。

  而第十三章将「诗与广告」并列,分析两者的相同与相异性也十分耐人寻味。尤其,将诗归为「无赞助诗歌」,而广告为「赞助诗歌」的分类,进而造成两者内容的差异性之部分有精采的论述。

  虽然早川教授花了许多篇幅阐述语言隐藏何种陷阱的可能性,但读者看完整本书后,会觉得语言果然非常具有威力,不但能凝聚合作的力量、传达讯息,也是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操控力的工具。这本以丰富譬喻串连起来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更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字词巨瀑」。如果能更从本书淬鍊智慧的话,那我要以下面的话语做为结论:了解语言的本质可以让人类既能享受语言的美好,又能看穿语言如何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媒介,进而能以更宽容的态度破解偏见与二元对立价值,如此我们对待自己与别人就会更慈悲。我们不妨想像这些美好的期待是本书可以带来的「幸福包裹」。

文◎江文瑜/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我们该模仿什么动物?

自认意志坚强且现实的人通常深信人类天性自私,生存即战斗,适者生存。根据此理论,即使表面上以文明妆点,人类必须遵从的基本法则仍是丛林战斗。所谓「适者」就是具有优越武力、卓越智谋和绝对无情进行争斗的人。

「适者生存」的哲学广为传布,使得那些在个人斗争、企业竞争或国际关系上行为无情自私的人可以安抚个人良心,说服自己不过是顺从了自然法则。但公正的旁观者可以用自身的人类经验扪心自问,是否老虎的无情、狐狸的狡猾及遵从丛林法则,确实适于佐证人类的适者生存?如果人类非得从低等动物中寻找仿效对象,除了勐兽之外,是否还有能够师法的对象?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效法兔子或小鹿,并将「适者生存」定义为快速逃离敌人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效法蚯蚓或鼹鼠,将「适者生存」视为躲藏及逃躲。我们还能参考牡蛎或家蝇并将其适者生存能力定义为大量繁衍以免被天敌吃光。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摹了将人类当作群居蚂蚁的世界。世界在菁英团队的管理下,或许像蚁群一样的团结、和谐、有效率,但就像赫胥黎所昭示的,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若单纯以动物为目标来定义所谓「适者生

存」,我们可以设计出无数不适合人类的行为系统:我们可以师法龙虾、狗、麻雀、鹦鹉、长颈鹿、臭鼬或寄生虫,因为牠们很明显在各特定环境都生存得很好。然而我们也该问问,是否人类的「适者」真与低等动物的「适者」相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