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志:突破时代的杂志

咆哮志:突破时代的杂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社会思潮
  • 青年文化
  • 亚文化
  • 杂志史
  • 时代精神
  • 反叛
  • 文学
  • 艺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杂志不仅是传递资讯或知识的载体,重要的杂志往往能唿应时代,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本书介绍1970到2000年间,五本不同领域、重要的人文杂志:汉声、人间、影响、岛屿边缘、好读。

  *採访该杂志创办人、主要编辑团队,并参考资料,呈现该杂志理念及工作方式。
  *特别介绍杂志专题,呈现其企画、选材、版面特殊之处。

  这本书记录她们的咆哮,标志了一个时代;也影响了当时,以及之后的一代人。

  1987年1月,第15期《人间》的封面故事是颜文闩。当年的「桃园机场事件」报导,陈映真、颜文闩彷彿成为新闻界对抗威权的重要象征,「我们这一代有志于新闻工作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在『机场事件』汲取本土养分与新闻典范,再也不必遥指万里之外的『水门案』。」何荣幸说。

  三十年后,我们再次翻开《人间》。斗大的标题写着「当人民要掌握他们的媒体」,一张张写着诉求标语的海报、拒马、机场宪警以水柱沖散民众的照片……是的,这是三十年前,陈映真的《人间》。

  台湾一直有很多很棒的杂志,唿应时代,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许多杂志的选题概念、设计、企画表现,今日看来依旧震撼,依然让人感受到创意,或胆识。她们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样貌,但其呈现却又突破时代,对当时,甚至之后的人造成影响或改变。

  我们想带现代的读者认识这些杂志。

  我们选了1970到2000年间,五本不同领域、重要的文化杂志:汉声、人间、影响、岛屿边缘、好读。一开始,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她们的重要性无庸置疑,特别的是这些杂志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很酷!《汉声》缜密工艺的记录和破格表现手法、《人间》介入式的报导文学及报导摄影、《影响》研究般的专题设计及资讯呈现方式、《岛屿边缘》左派游击式的议题关注和颠覆的后正文设计,以及《好读》创造出的阅读及次文化表现平台。

  我们试图採访这些杂志的核心人物,包括创办人、主要编辑团队,并参考大量资料,试图呈现杂志&杂志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们也请当时接触过这本杂志的相关人士,从读者的面向来谈这本杂志、以及该杂志带给那一代人的影响或改变。我们还希望让现代读者重新「看」这本杂志:摊开全部的页面,我们先看杂志的结构;接着挑出三个专题,细看该本杂志的专题呈现。

  为什么这些杂志在今日看来依旧精采特别?採访过程中,我们似乎逐渐找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革命的企图。这群人想要突破的不仅是杂志型式,他们酷,是他们想要用杂志向某个时代、某个领域对话(也或许是对抗)。抢救古蹟、抢救传统、抢救民艺,《汉声》从四十年前开始的「抢救」理念,至今未变;《人间》当然不只是一本杂志,其社会运动的企图,昭然若揭;《影响》除了资讯传递,影像保存才是它的最终目标;《岛屿边缘》以去中心的方式,落实左派议题关注;《好读》就站在中产阶级的位置(用中产阶级能接受的方式),强迫他们接触自己必须理解的社会现象。

  杂志,是载体,也是手段。这五本杂志企图在某个领域发声的革命企图,造就了其特殊的选题取材、表现手法及形式。

  她们的发声够响够亮,不仅凸显了自身,也标志了一个时代,影响至今。

名人推荐

  「好杂志不只引领专业,更塑造一个世代的生活风格。这五本杂志的成就,正是我身为编辑的努力目标。」──王聪威 小说家与编辑人

  「每个创作人都贪新恋旧,怀一下别人的旧,才能创一片自己的新。」──林日曦《黑纸》及《100毛》创办人

  「这每一本杂志,都是一段台湾的思想历史,与一群新世代青年对时代的思索与挣扎。」──张铁志《号外》总编辑

  「每一本杂志里隐藏的面孔、信仰的精神,都型塑了无可替代的台湾人文光辉。」──路怡珍 新闻主播

  「干!为什么他们都挂了!」──钟圣雄 独立媒体人

  大声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咆哮志:突破时代的杂志”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杂志本身的图书简介: --- 书名:《群星之歌:文明的交响与回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数个世纪,深入探讨人类文明演进脉络的恢弘史诗。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思想流派的交叉审视,旨在揭示那些塑造我们今日世界的“隐形力量”——那些在无声中推动社会结构、艺术思潮乃至日常生活范式转变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与黑暗的边界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启蒙运动的黎明,但视角并非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家,而是深入探究当时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催生了全新的“公众舆论”概念。我们将考察早期报刊和宣传册如何从最初的政治异见传播工具,逐步演变为塑造集体潜意识的强大引擎。 我们详细分析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知识界,如何在一系列革命与反革命的震荡中,开始系统性地构建起现代科学的框架。其中,特别关注了那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非主流”科学家和思想家。例如,一位来自东欧的数学家如何通过其对混沌理论的早期猜想,无意中为后来的信息论奠定了基础;以及一位专注于植物遗传学的博物学家,其对“突变”的观察,如何间接地影响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早期形态,尽管他本人对此深恶痛绝。 在这一部分,我们挑战了“进步”的单一定义。通过分析工业革命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对时间和空间感知方式的彻底改变,揭示了技术进步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异化感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我们通过挖掘大量私人信件和未刊载的日记,重构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日常形而上学”——他们如何在蒸汽轰鸣和工厂的烟雾中,重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第二部分:声音的拓扑学:媒介重塑现实的艺术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了二十世纪的感官革命。这不是一部关于广播或电影史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声音景观”和“视觉语法”如何重塑人类感知的学术研究。 我们对早期无线电波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探究了电磁波如何首次使地理距离在信息传播上失效,以及这种“瞬间性”对国家认同构建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一种被称为“频率调制的异议”的现象——少数独立广播站如何在主流信息洪流中,通过特定频率的编码和信号的微小失真,向特定社群传递着难以被主流意识形态捕捉的暗语。 紧接着,我们进入了摄影与电影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深层剖析。不同于对艺术成就的赞美,本书着重于分析早期图像批量复制技术对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例如,我们考察了通过同一批底片在不同殖民地发行的宣传画册,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细微的裁剪和曝光处理,成功地将“他者”的形象驯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政治需要。 这一部分的亮点在于对“默片时代的心理声学”的研究。通过对大量保存下来的早期剧本和现场伴奏乐谱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的电影配乐师们,为了弥补声音的缺失,发展出了一套高度复杂且具有暗示性的音乐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边缘视觉皮层,引导着观众的情绪反应,其精确度甚至超越了后来的有声电影。 第三部分:记忆的编织者与未来的迷宫 在本书的后三分之一,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信息爆炸时代的黎明——计算机与网络的前身。我们不再关注图灵或冯·诺依曼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早期数据处理系统如何被用于管理社会秩序。 深入研究了冷战时期,大型政府机构如何利用早期的穿孔卡片系统,尝试对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甚至“潜在异见者”进行早期预测模型构建。我们揭示了这些模型在逻辑上的精妙与在实践中的荒谬,它们是如何在追求绝对秩序的过程中,无意中创造出新的、更难追踪的社会盲点。 此外,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的消解”是如何从哲学讨论转化为大众文化现象的。我们分析了七十年代兴起的某些实验性音乐流派,它们如何通过对传统音乐结构的彻底解构,强迫听众面对意义真空本身;以及这种“无意义的审美”如何渗透到后来的广告、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成为一种新的、潜移默化的控制工具。 最后,本书以一个关于“遗忘的必要性”的哲学思辨作结。在信息洪流和全景式记录的时代,人类是否失去了构建真正连贯叙事的能力?我们是否正在用不断累积的碎片,取代了结构性的理解?《群星之歌》邀请读者跳脱出信息本身的噪音,回望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模式的、宏大而沉默的文明回响。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对社会学、传播学史、媒介考古学以及非主流历史叙事感兴趣的深度阅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跳出传统线性时间框架的思维能力,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我们如何思考”的知识重构之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採访撰稿/邹欣宁


  文字工作者,曾任杂志编辑、剧团行政,採访撰述散见各媒体。着有《国片的灿烂时光》、《打开云门》(合着)等书。

採访撰稿/黄奕潆

  笔名阿泼。文字工作者,曾任媒体记者、NGO工作者、偏远地区志工。新闻与人类学系所毕业,着有《看不见的北京》、《忧郁的边界》等书。

採访撰稿/王昀燕

  1982年生,台中清水人。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喜欢走很长很长的路。着有《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借此向纯洁的志气与决心致意;另主编《台湾电影的声音》、《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

採访撰稿/谌淑婷

  文字工作者,曾任媒体记者、儿童媒体识读与公民素养讲师。着有《有田有木 自给自足》。

美术设计/黄暐鹏

  1980年生。世新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行销企画、编辑等职务。现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主要合作对象多为出版相关。

内页插画/Ryan Hong

  画画不能当饭吃就当点心吃。愿望是再长高10公分。

图书目录

序/编辑部

汉声:抢救民间文化大作战,依然行进中/邹欣宁
「我是这么想:去编一本书或杂志,是天赐给你的机会。有这机会,就要把能力发挥到极点,把每一本书做得比前一本好。」因此,与其拘泥于定期出刊,「我更在乎做得好不好。二十年后回头看,出书晚了五天十天不那么重要,但做到七十分或一百分,差别很大。」
■【重读专题】图像带领文字/陈传兴
■【杂志记忆】急切且持续的文化关怀/张世伦‧吴卡密‧马世芳

人间:是报导者、参与者,更是介入者。/黄奕潆
时常置身田野的《人间》报导者,亦时常成为介入者、参与者,拿起笔来就帮忙写文宣、想点子,为其奔走,也导致《人间》时常遭不客观、不公正批判。但陈映真总说:「客不客观由读者决定。」他也曾说,立场并不代表真实,而是要用辛勤的工作来表现,不是口号。
■【重读专题】庶民观点‧媒体角色/李威仪
■【杂志记忆】人道主义的启蒙/何荣幸‧蓝佩嘉‧柯金源

影响:影像文化的保存者/王昀燕
《影响》向以承载庞大的资讯量而闻名,除每期十多万字的文字量外,以大量图表,清楚明了地呈现资讯,亦是其显着特色。现在很流行infographics(资讯图表)的概念,《影响》一开始就已经很有意识地要把资讯图表化的概念放到杂志里面。
■【重读专题】支解电影/李幼鹦鹉鹌鹑
■【杂志记忆】填补「大众」与「学术」之间的鸿沟/膝关节‧闻天祥‧李取中

岛屿边缘:左派游击队的理想火光/黄奕潆
如王浩威所言「没有人会说自己是岛屿边缘的人」。在各做各的,各自来来去去间,以浪游、游击等方式,进行颠覆的、前卫的思想引介,在每个人的正职、各自的生涯经营中,这本刊物仅是标记一个曾经的理想火光,打着「先做一年」的计画,进行一个未知的尝试。
■【重读专题】边缘角度思考‧把左派拿回来/黄孙权
■【杂志记忆】岛屿内思想的内爆/但唐谟‧陈隆昊‧龚卓军

好读:一本专业阅读生活杂志/谌淑婷
或许《好读》读者真的以中产阶级为多,那她也希望借由《好读》,让中产阶级脱离舒适圈、接触自己必须理解的社会现象,让不同的社会位置、不同的身分认同互相碰撞,并为台湾文化留下现场纪录,那就是《好读》的当代功能。
■【重读专题】非典型图文杂志‧「办桌式企画」/黄威融
■【杂志记忆】阅读瘾的满足/高翊峰‧王玺安‧黄崇凯

思索杂志/詹伟雄

附录: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好读:一本专业阅读生活杂志

「当时诚品的氛围自由,《好读》无须画地自限为一本仅止介绍阅读的杂志,我们可以作各种尝试,挖掘主流媒体忽视或不愿讨论的议题。」

《好读》从无到有、直至结束,蒋慧仙始终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人物。曾在《破报》工作的她,彼时因缘际会与诚品合办「夏日游戏」系列活动(比如「街头扮装」),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观点与充满开创性的热情,吸引了当时诚品企画部主管曾干瑜的注意。

《好读》创刊

一九八九年开幕的诚品书店,诞生于解严第三年,当时无论是阅读出版或社会风气,都充满了亟欲改变、突破的气息,诚品也因此被形塑成「另一种书店」。

一九九二年诚品推出以双月刊形式发行的《诚品阅读》,四年出版二十五期,后因不堪亏损,一九九六年二月宣布停刊。曾干瑜回忆:「一年亏三百多万,订户也不多,怎么算都很难继续下去,只能选择结束。」那一年,企画部热热闹闹的举办了「当蝙蝠飞完时:诚品阅读停刊」活动,为这本叫好不叫座的阅读志画下了句点。

但诚品还是需要一个与会员沟通对话的管道。起初是一封简单的信函,接着扩张成两大张报纸,直到一九九九年诚品十週年,诚品敦南店开始二十四小时营业,曾干瑜眼中生性浪漫的创办人吴清友,决定「再试一次」,再度推出正式的纸本刊物。这项任务交到了曾干瑜手中。虽说《好读》是专为会员打造的杂志,肩负展现书店经营风格与打造诚品文化品牌的任务,但杂志性格由主编形塑,曾干瑜先以熟悉的诚品人马组成稳定的编辑团队,再找来蒋慧仙担任杂志主编,「我喜欢《破报》的活力,也喜欢慧仙一些怪异的观点能撞击这个团队。当慧仙答应来《好读》时,我已经能想像《好读》的风格了。」对他来说,蒋慧仙就像是大富翁游戏中即将被掀开的「机会」牌,充满了无限可能。

那是二○○○年,台湾像只压力锅爆发了蓄积十多年的能量,迎接政治史上第一次政党轮替,同时面对社会重组造成的混乱、变动与困惑。蒋慧仙知道自己被邀请加入《好读》团队的原因,是期望她能带入《破报》特有的次文化活力与城市现场观察;而当时已转到报纸副刊工作的她,也渴望以主题性的策画,即时记录变动性高的社会文化现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咆哮志》帶給我的感受,是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翻閱的讀物,而是會引導你去思考,去質疑,甚至去反省。我特別欣賞它敢於觸碰一些比較敏感或有爭議的議題,並且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呈現,而不是簡單地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在我看來,一本好的雜誌,或是一本好的書,就是要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我看到介紹中提到,這本雜誌的編輯團隊對內容的要求非常嚴謹,從資料的考證到文字的表達,都力求做到最好。這種對內容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突破」,也讓人對其可信度和深度充滿信心。我相信,透過這本雜誌,我們不僅能回顧過去,更能從中學習到如何面對現在的挑戰,以及如何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突破」之路。

评分

老實說,我對《咆哮志:突破時代的雜誌》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散發出的那種「態度」。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內容碎片化的時代,能夠有一本雜誌,願意花心思去梳理、去沉澱,去探討那些真正有重量、有意義的主題,並且用一種不卑不亢、充滿智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喜歡那種帶有批判性思考,同時又不失溫度的敘事風格。我相信這本雜誌裡的內容,絕對不是那種淺嚐即止的膚淺文章,而是經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嚴謹的資料分析,以及獨到的觀點提煉。我特別期待它能探討一些關於時代精神的演變,例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在支撐著我們不斷向前。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與敬意,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深刻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發現這本《咆哮志》的選題角度真的非常獨特,它沒有走那種大眾化的路線,反而深入挖掘了一些可能比較冷門,但卻極具代表性的議題。我對其中幾個主題的介紹非常感興趣,像是關於特定時期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或是某個階段的流行文化如何反映出年輕世代的價值觀。我總覺得,要真正了解一個社會,不能只看那些光鮮亮麗的表面,而是要去挖掘那些隱藏在背後,由人們真實情感和想法所推動的變革。這本雜誌似乎就是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它不是單純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捕捉那個時代人們的聲音,那些曾經的憤怒、熱情、理想,甚至是迷惘。而且,它所採用的敘事方式,看起來也很引人入勝,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論文,而是更貼近讀者的口吻,讓人讀起來不會有距離感。我尤其好奇,對於一些已經被歷史洪流沖淡的事件,這本雜誌是否能透過當事人的訪談或是深入的考究,重新讓它們煥發生機,喚醒我們對過去的記憶與反思。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咆哮志:突破時代的雜誌》,封面設計就很有意思,散發出一種既復古又前衛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來都對能夠反映時代氛圍、帶有深刻思考的出版品很感興趣,尤其台灣這塊土地經歷過這麼多快速的變遷,總覺得需要有這樣的窗口,讓我們回頭看看過去,也更能理解現在。書名本身就很有力量,「咆哮」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那種不甘沉默、勇於發聲的態度,而「突破時代」更是直接點出主題,暗示著這本雜誌的內容肯定很不一般,不只是記錄,更是挑戰、是吶喊。拿到手時,它的紙質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薄薄的、容易泛黃的紙,而是比較厚實、有質感的,這也讓人感覺這本書是用心製作的,不是隨便印印就上市的。我對它裡面的文章主題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是哪些領域的「咆哮」,又是在哪個「時代」的「突破」?是社會運動的吶喊?是文化思潮的變革?還是藝術設計的創新?光是想像就覺得很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啟發,或是讓我在閱讀時,能連結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經驗和感受。

评分

這本《咆哮志:突破時代的雜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突破」這個概念的詮釋,似乎不只侷限於政治或社會層面,還觸及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面向。例如,我看到介紹中提到關於台灣在地設計品牌的成長歷程,或是早期獨立音樂的發展軌跡,這些都是非常貼近生活,同時也充滿生命力的部分。我覺得,一個時代的「突破」,往往是來自於各種不同領域的匯聚與碰撞。它不是單一事件的爆發,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由許多小小的火花所點燃,最終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這本雜誌能夠將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串聯起來,並從中提煉出時代的精神,這點非常難得。我對其中探討到的「在地化」與「國際化」的拉扯與融合感到特別好奇,台灣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能保有自己獨特的特色,這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也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深入了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