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大师

传播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营销
  • 沟通
  • 影响力
  • 媒体
  • 公共关系
  • 品牌
  • 说服力
  • 人际关系
  • 传播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播学」在学术领域中,属于后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今已渐成「显学」;由于传播涉及多种社会学科领域,致有不同学科权威教授从不同角度研究与人类传播之相关行为,且有重大发现,为「传播学」之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可谓是「传播学」之先驱者、组织者与研究者,对此一学科提供重要贡献;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也有许多大师,他们在形成传播学与其相关学科的领域中,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为学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这些理论,或有不同争议,但都在传播研究中提供不同的价值。

  这些重要人物包括: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拉斯威尔(Harold Lasswell)、李温(黎文)(Kurt Lewin)、索绪尔(Saussure)、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麦克鲁汉(H. Marshall Mcluhan)、贺夫兰(Carl Hovland)、克拉柏(Joseph T. Klapper)、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霍尔(Stuart Hall)、诺尔纽曼(F. Noelle Neumann)、施兰谟(Wiber Schramn)、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与马克斯(Karl Marx)。

本书特色

  ★台湾重量级传播学者郑贞铭亲撰整理,是进入传播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领航书。
  ★一次了解全球15位奠定传播学新闻学基础重要人物,及其理论的传播学专书。
《数字时代的文化嬗变:从媒介到意义的重构》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世纪文华 装帧: 精装,函套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077-6543-2 --- 内容概要 《数字时代的文化嬗变:从媒介到意义的重构》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如何从根本上颠覆人类社会的文化生产、信息流通与意义建构过程的学术力作。本书超越了传统传播学仅关注“技术工具”或“信息流向”的局限,聚焦于媒介的“在场性”如何重塑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社会关系,并系统梳理了这场变革中的权力结构、伦理困境与新的美学范式。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扎实,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前沿洞见。 第一部分:媒介本体论的回归与重塑 本部分首先从媒介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媒介的本质。作者认为,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信息传输的管道,它本身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Environment)。借鉴麦克卢汉和申农的理论基础,但更进一步探讨了“算法的形而上学”。 超文本与碎片化思维: 分析了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如何训练我们的大脑习惯于非线性、浅层化的信息摄取模式,对比了传统印刷文化中培养的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张力。探讨了注意力经济如何成为新的稀缺资源,以及认知负荷理论在应对海量信息时的适用性。 拟像世界的真实性危机: 深入剖析了数字仿真、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什么是真实”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冲击。重点讨论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在虚拟现实和元宇宙语境下的新意义,即当模拟物比真实物更具说服力时,我们如何定义“在场”和“经验”。 屏幕的统治与身体的异化: 考察了移动设备和无处不在的屏幕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身体感知和空间体验。通过对“在场感”(Presence)的研究,揭示了数字交往中情感的降维,以及技术媒介如何建构出一种新的、被技术规训的身体状态。 第二部分:信息流动的权力重组与意识形态渗透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探讨数字平台资本主义背景下,信息控制权的转移与意识形态的隐秘运作。 平台资本主义的逻辑: 详细阐释了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如何通过数据采集、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构建起全新的“数字围墙花园”。分析了“免费服务”背后的用户劳动价值,以及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的经济学意义。 算法的“黑箱”政治: 聚焦于算法决策的透明度、问责制和偏见问题。作者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算法在招聘、信贷审批、司法判决等领域中固化甚至放大社会不平等的机制。提出了“算法伦理”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从技术层面设计出更具公平性的系统。 “过滤气泡”与公共领域的瓦解: 批判性地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流如何导致社会成员间的认知隔离。讨论了“回音室效应”对民主决策基础——共同事实(Shared Reality)的侵蚀,以及极端化言论在特定社群中的病毒式传播路径。 第三部分: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革命 本章关注文化产品(艺术、新闻、娱乐)在数字生态中的生成、分发与接受方式的根本变化。 参与式文化与“赋权”的悖论: 探讨了Web 2.0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兴起。一方面,它降低了创作门槛,促进了亚文化的爆发;另一方面,作者也审视了这种“参与”如何在平台资本的框架内被规训和商品化,创作者的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 长尾理论的修正与短视频的崛起: 评估了数字分发如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对长尾效应的早期乐观,到如今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注意力被极度压缩、内容更新迭代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速朽”现象,探讨了文化记忆的存储与遗忘机制的变化。 跨媒介叙事与体验经济: 分析了IP(知识产权)如何通过多平台、多形态(电影、游戏、周边、互动小说)的协同开发,构建出更为宏大和沉浸的叙事宇宙。关注点从“故事内容”转向“体验价值”的创造与销售。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人类主体性与社会治理层面,提出了应对技术冲击的哲学与实践路径。 数字主体的自主性危机: 探讨了无处不在的监控技术(从智能家居到城市CCTV)对个人隐私和自由意志的挤压。界定了“数字权利”(Digital Rights)的内涵,并呼吁建立个人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 技术乌托邦的反思: 对盲目乐观的技术决定论进行祛魅。作者强调,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其社会后果完全取决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图。主张对技术发展保持审慎的批判态度,避免将技术进步等同于社会进步。 重塑数字公民性: 提出构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数字公民素养”模型,强调批判性地解读算法推荐、有效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倡导跨学科的对话,以期在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平衡点。 本书特色 理论的深度融合: 本书横跨西方传播思想史、后现代哲学、批判理论与新兴的计算社会科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数字文化的立体分析框架。 案例的时代性: 紧密结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数据泄露、社交媒体干预选举、人工智能伦理辩论),确保论证的现实关照性和时效性。 严谨的学术风格: 引用了大量一手学术文献和一手行业报告,行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适合传播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媒体艺术等专业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关注时代走向的深度思考者阅读。 本书旨在为我们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穿透技术迷雾,重新理解我们是如何在新的媒介生态中被塑造,以及如何重新夺回意义建构的主导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贞铭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新大学等校兼任教授,国立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获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两岸文化交流奖、纽约圣若望大学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等。着有《百年教人》、《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新闻採访的理论与实际》等书。

图书目录

序:大师的足迹郑贞铭

第一章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 1901-1976)
第一节拉查斯斐生平
第二节拉查斯斐理论学术渊源
第三节家庭与学术背景
第四节社会主义学者
第五节拉查斯斐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六节理论发展的脉络与背景
第七节传播媒介的劝服效果
第八节对传播学的重要影响
拉查斯斐年谱

第二章拉斯威尔(Harold Lasswell, 1902-1977)
第一节拉斯威尔生平
第二节拉斯威尔的理论对学术的贡献
第三节宣传核心思想诞生
第四节从宣传分析到传播研究
第五节宣传的世纪
第六节宣传与新闻
第七节结语
拉斯威尔年谱

第三章李温(Kurt Lewin, 1890-1947)
第一节李温生平
第二节团体动力学
第三节李温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结语
李温年谱

第四章索绪尔(Saussure, 1857-1913)
第一节索绪尔生平
第二节治学道路
第三节索绪尔的着作
第四节索绪尔与记号语言学
第五节索绪尔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第六节索绪尔对传播的研究与贡献
索绪尔年谱

第五章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1895-1973)
第一节霍克海默生平
第二节霍克海默自我分析
第三节法兰克福学派
第四节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五节霍克海默对传播学的贡献
霍克海默年谱

第六章麦克鲁汉(H.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第一节麦克鲁汉生平
第二节麦克鲁汉思想背景
第三节麦克鲁汉重要理论
第四节批评与反动
第五节影响及贡献
第六节结语
麦克鲁汉年谱

第七章贺夫兰(Carl Hovland, 1912-1961)
第一节贺夫兰生平
第二节贺夫兰劝服效果研究
第三节耶鲁学派(New Haven School)
第四节结语
贺夫兰年谱

第八章克拉柏(Joseph T. Klapper, 1917-1984)
第一节克拉柏生平
第二节克拉柏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三节克拉柏研究的影响
克拉柏年谱

第九章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 1931-2004)
第一节罗杰斯生平
第二节创新传佈理论背景
第三节创新传佈模式发展特质
第四节对创新传佈的批评
第五节罗杰斯对传播学的贡献
罗杰斯年谱

第十章霍尔(Stuart Hall, 1932- )
第一节霍尔生平
第二节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介绍
第三节霍尔理论的贡献
第四节结语
霍尔年谱

第十一章诺尔纽曼(E. Noelle-Neumann,1916- )
第一节诺尔纽曼生平
第二节学术研究
第三节沉默螺旋理论(1972,东京)
诺尔纽曼年谱

第十二章施兰姆(Wilbur Lang Sechramm, 1907-1987)
第一节施兰姆生平
第二节创造「传播模式」
第三节传播学之父
第四节施兰姆的其他概念
施兰姆年谱

第十三章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第一节威廉斯生平
第二节生于工党背景
第三节在剑桥之生活
第四节设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节传播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六节结语
威廉斯年谱
第十四章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第一节马克思生平223
第二节马克思的学术思想225
第三节马克思的主要着作227
第四节马克思的学术贡献229
第五节马克思的学术影响233
第六节法兰克福学派234
马克思年谱

第十五章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
第一节布迪厄生平
第二节思想主轴──建构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e constructiviste)
第三节布迪厄理论的重要概念
第四节结语
布迪厄年谱

图书序言



大师的足迹


  「传播学」在学术领域中,属于后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今已渐成「显学」;由于传播涉及多种社会学科领域,致有不同学科权威教授从不同角度研究与人类传播之相关行为,且有重大发现,为「传播学」之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可谓是「传播学」之先驱者、组织者与研究者,对此一学科提供重要贡献;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也有许多大师,他们在形成传播学与其相关学科的领域中,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为学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这些理论,或有不同争议,但都在传播研究中提供不同的价值。

  人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动力,因此对于「大师」的研究,乃成为我个人从事新闻事业与新闻学术研究的重点。多年前,在远流出版社完成「百年报人」,六大巨册,有学者誉为是「传世之作」,实不敢当;今日完成「传播大师」,动力亦基于此。我在传授「传播理论」与「传播史」时,发现任何重要理论的出现,从来没有大师的缺席;本书所列不过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奠基人而已。

  根据研究,在各种研究样本中,所使用的传播理论共计89种(註),分别属于大众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理论、健康传播理论和新技术理论四个门类,其中,"介数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最高的是框架理论,其后依次是自动理论、涵化理论、议题设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慎思可能性模式、自我效能感理论、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社会身份理论。所谓介数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在研究中意指「与其他理论的直接关联数量」。

  这些理论,是许多大师集一生之心力所完成的。

  部分已为国内所熟悉,部分研究仍少有触及,但传播学毕竟仍属新学科,其可供我国开拓的空间仍大。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传播学之研究者可以有辽阔的视野与高度,仍可使传播研究可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境出现。本书出版之心意亦在于此,有为者亦若是。

  我个人一直相信,大师是指引人生,也是对学科提供建设的奠基人,所以对于这些巨人的努力与生平,特别有兴趣。我研究他们,感动于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对研究的执着,且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为这门新学科增添薪火,增加动人。其开路先锋的前瞻与眼光是令人感佩的。我们应该记下并了解这些学术界可敬的人,他们每一分用心,每一分心血,从而引导后进有志者的用心,并随着他们的足迹继续迈步,使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更坚实,使研究的成果不仅贡献于学科,更有助于国家与社会。

  十分感谢在出书过程中,台湾商务印书馆方鹏程总编辑的支持,他是有远见的出版家,也感谢曾参与研究的许多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的研究生。我们在做这些研究的时候,对这些大师都怀着景仰的情怀,也体验到这些大师为我们所发生的典范效用。大师凋零,但他们的智慧结晶与作品不死。

  我虽届退休,但对学术与教育热诚丝毫未减,自己的理想,能够在有自由身的今天,愉快而无压力的进行,是多么地幸福。我过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充满感恩的。谢谢伴随我的每一位朋友与学生,您们都是我人生的恩人。

郑贞铭 102.11.20于台北

  註:(郭毅:那些传播理论是国际传播学界的宠儿?)(见:传媒观察2013.8)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 1901-1976)

他是一个绝妙的交谈者,热情、机敏、有说不完的奇闻轶事。但是,当他来访时,他的活力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全家。《回忆拉查斯斐》

拉查斯斐实际上创造了数学社会学领域,多元调查分析及对选举行为和大众传播两方面的经验研究。《拉查斯斐:他告诉我们社会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第一节 拉查斯斐生平

美国社会学家拉查斯斐(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早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当时正好弗洛伊德与阿勒在奥大进行临床教授,而比勒心理研究所刚刚筹建之际,学术研究蔚然成风。1924年,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5年在维也纳创办一所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根据实验研究,详述方法论。

1929至1933年,担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因受社会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和激励,他决心终身从事此项研究,要让这一课题成为其最后一部作品的中心:〈应用社会学导论〉(1975)。

1933至1937年,拉查斯斐获得一笔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进修心理学,后来取得美国国籍。于1937至194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射电研究室主任,该系为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的项目;1940至197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其后半生的学术活动,即以此地为中心。他对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第一项贡献是筹建实用社会研究中心(1940~1950)。恰如应用方法言方法以澄清思想使其明晰透辟一样,他也运用数学社会学作为一种测算数量的方法,数量上的调查询问,与质量上的鑑定分析结合起来,这就是他的调查研究工作的理想的模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喘息和启发!我平常工作要跟人打交道,常常觉得自己的沟通方式有点“卡住”,有时候说的话对方听不懂,有时候又不知道怎么让别人接受我的观点。最近偶然在书店看到《传播大师》,名字听起来就很厉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买了。拿到手的时候,它不像一般那种厚重的学术书籍,纸质很好,排版也很舒服,有点像杂志的感觉,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我最喜欢的是它里面讲的一些案例,都是很生活化的,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理论。比如,它讲到怎么跟意见不合的人沟通,不是一味地去辩论,而是先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然后找到共同点。我试着在我家里的那位身上实践了一下,效果出奇的好!之前我们因为一些小事总是会吵架,现在学会了先听他说,然后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的想法,感觉家庭气氛都和谐了很多。而且,这本书里还有一些关于肢体语言和语气的小技巧,真的超级实用!我以前都觉得那些是电影里才有的东西,没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场。

评分

最近读完《传播大师》,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有点拘谨,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开启话题,有时候即使和熟悉的人聊天,也觉得话题很快就枯竭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各种情境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同理心沟通”的部分。它强调,在交流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要据理力争,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真正的沟通是从“听”开始的。它教我如何运用积极的倾听技巧,去捕捉对方的情绪,去感受对方的处境,然后用温和而支持性的语言回应。我尝试着在和朋友聊天时运用这些技巧,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原本以为难以启齿的话题,现在也变得轻松自然。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的本质不是征服,而是连接,而连接的前提,是真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会说话”是一件靠天赋的事情,有些人天生就能把话说得让人舒服,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而我就是那个“不太会说”的笨嘴拙舌。读了《传播大师》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沟通是有方法、有技巧的,而且这些方法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它打破了我长久以来对“沟通能力”的认知壁垒,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说得多,更是说得对、说得巧。 书中很多篇章都让我醍醐灌顶,比如关于“倾听的艺术”的部分,我以前以为听就是耳朵在那里就好,但这本书教我,真正的倾听是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这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原来很多时候,不是对方故意为难,而是我根本就没有听懂。还有关于“提问的力量”,书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提问,有的能引导对方思考,有的能让对方敞开心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提问技巧,发现原本僵持的项目竟然有了新的突破口,同事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那种“相见恨晚”的类型!我从事营销行业这么多年,一直都在跟“人”打交道,讲求的就是如何把产品、服务或者理念有效地传达给目标受众。我曾经读过不少关于营销和传播的书,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感觉离实际操作有点距离。而《传播大师》这本书,真的非常不一样。它不是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教你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各种传播策略。 我特别欣赏它在“故事化传播”这个章节的讲解。我一直觉得,好的故事能够触动人心,建立情感连接。这本书就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人物设定、情节设置到情感表达,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尝试着把书里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我最近的一个营销推广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关于产品背后温情故事的传播方案。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客户的反馈非常热烈,活动效果也远超预期。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说”,更是教你“怎么讲一个好故事”,让你的话语能够深入人心,产生共鸣。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传播大师》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一直觉得,沟通这种事情,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靠经验慢慢积累,很难有什么“秘籍”能让人一蹴而就。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传播学理论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技巧。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非语言沟通”的解读。我以前真的没太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总是觉得只要把话说清楚就好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眼神、我的站姿、我的手势,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信息,有时候甚至比我说的话更有力量。我开始留意自己和别人的非语言信号,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看起来自信满满,但他的眼神却透露着不安;一个人说得冠冕堂皇,但他的身体却在不自觉地后退。这些微小的细节,在《传播大师》里都得到了详尽的解释,并且提供了改善的方法。比如,它教我如何通过调整站姿来增强自信,如何通过眼神交流来建立连接,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感觉自己像是被点醒了一样,对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