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

「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流媒体
  • 视频产业
  • 媒体政策
  • 数字经济
  • 平台竞争
  • 内容分发
  • 媒体融合
  • 版权
  • 用户行为
  • 产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在变化,传播科技日新月新,数位经济已然成型,传统媒体不是衰亡就是转型。我们身处在「后」电视的时代中,手机、平版、数位、行动、4G、大数据、云端,处处充满机会,却也让人迷惑。

  本书分成三个单元,从『理论篇』开始,探讨新媒体、后电视,第二单元『营运篇』,讨论传统媒体的生存与转型,以及数位平台的竞合关系。第三单元『政策篇』,体认传统规约的侷限、各国规约机构向竞争转,我国规管机关-通传会,面临汇流,思考法规松绑诸面向。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媒体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後」電視時代:串流、競合、政策》无关: --- 《光影的邊界:數位敘事與全球媒體的重塑》 書籍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我們正目睹一場深刻的文化與技術變革,它不僅改變了我們消費內容的方式,更重塑了全球資訊傳播的權力結構。《光影的邊界:數位敘事與全球媒體的重塑》深入探討了這一複雜的生態系統,聚焦於技術創新如何推動內容創作模式的演變,以及這些變化對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的深遠影響。本書旨在剖析當前媒體環境的底層邏輯,勾勒出內容生產、分發與接收在數位化浪潮下的新輪廓。 第一部:敘事維度的擴張與內容的超載 傳統上,媒體敘事依賴於固定的載體與線性的時間安排。然而,數位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互動媒介和社群網路的興起,徹底顛覆了這一範式。本書首先分析了「沉浸式敘事」的崛起,探討了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以及跨平台體驗如何模糊了創作者與觀眾的界限。我們不再僅僅是內容的接收者,而是逐漸成為參與者和共同建構者。 我們將審視當代內容生態的「超載」現象。隨著人人皆可發聲,內容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這帶來了選擇的自由,但也引發了嚴峻的「注意力稀缺」問題。本書詳述了演算法在策展和推薦系統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如何形塑個體的認知地圖。透過對數據驅動的內容策略分析,我們揭示了內容生產如何從基於藝術直覺轉向基於行為預測,以及這對原創性與文化多樣性的衝擊。 第二部:平台經濟下的權力移轉與生態競爭 媒體權力的重心正從內容的擁有者轉向內容的分發者。本書將聚焦於數位分發平台(不論是社群媒體巨頭、搜尋引擎還是特定領域的內容聚合器)如何成為當代資訊社會的「守門人」。這些平台不僅控制了流量的流向,更掌握了定義「可見性」和「可信度」的標準。 我們將深入分析平台經濟模式下的競爭格局。這種競爭不再是傳統媒體間的市場佔有率之爭,而是圍繞用戶數據、用戶黏著度以及生態系統封閉性的綜合較量。本書探討了「內容護城河」的構建策略,包括對獨家IP的壟斷性投資、垂直化社群的精準培養,以及透過基礎設施(如雲端服務或支付系統)建立的間接控制力。同時,我們也探討了小型與獨立內容創作者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尋找生存空間,並分析了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在理論上對當前媒體權力結構的潛在顛覆性。 第三部:全球化、在地化與文化認同的張力 數位媒體的邊界消融加速了文化的跨國流動。本書探討了全球內容標準化與在地文化保護之間的持續張力。一方面,網路使得特定風格、趨勢或思想能夠以驚人的速度跨越國界,形成「全球共同體驗」(Global Shared Experience);另一方面,這種流動往往伴隨著對在地文化主體性的侵蝕。 我們分析了文化內容的「在地化改編」(Localization)策略,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如何重新解讀和挪用來自異域的敘事。本書特別關注了非西方媒體產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策略調整,包括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來強化國家或區域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在國際平臺上爭取話語權的挑戰。這部分內容強調,媒體的未來競爭不僅是技術和資本的較量,更是文化詮釋權的爭奪。 第四部:信任的危機與未來媒體的倫理框架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信任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數位媒體對社會信任結構造成的侵蝕。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的成熟、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與虛假資訊(Disinformation)的規模化傳播,對公共領域的理性討論構成了實質性威脅。 我們將檢視當前試圖應對此類挑戰的技術性(如內容溯源、AI檢測)與制度性(如平台問責制、媒體識讀教育)的努力。本書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內容生成成本幾乎為零的時代,如何重建和維護一個有效的、可信賴的資訊交換體系?最後,本書展望了數位媒體倫理框架的必要性,探討了數據隱私、演算法透明度以及內容審核標準的國際協調等關鍵議題,試圖為光影邊界重塑下的媒體未來提供一套審慎的思考路徑。 總結 《光影的邊界:數位敘事與全球媒體的重塑》不僅是對當前媒體現象的診斷,更是一份對未來媒體生態系統的深度預判。它適合所有關心資訊流動、文化變遷、技術倫理及全球傳播策略的政策制定者、媒體從業者、學者以及對未來生活方式感到好奇的廣大讀者。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引導讀者穿透喧囂的數位表象,理解正在發生的媒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芸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新闻学博士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汇流下的新媒体:定义、论述及争议 9
第一节  改变的媒体生态:从媒体到新媒体 10
第二节  计算、串流:迎接软体化社会 22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下的科技论述与批判 26
小结 31

第二章 电视、后电视、云端电视? 39
第一节  电视世代的演变 40
第二节  迎接后电视的时代 45
第三节  未来:迎接云端电视? 54
小结 59

第二篇 营运篇

第三章 当大众媒介碰到IT 71
第一节  网路媒体:从大众媒介模式到平台模式 74
第二节  跨媒体的运作 79
第三节、数位多边媒体市场 81
小结 92

第四章 数位经济下的新平台:新模式、新挑战 103
第一节  新媒体、新平台 104
第二节  数位经济:知识经济的延伸 108
第三节  资讯经济学:资讯作为公共财 110
第四节  平台学与守门机制 116
第五节  价值网络的多边挑战 122
第六节  个案:欧盟规管平台的思维 126
小结 130

第三篇 政策篇

第五章 汇流下通讯传播政策的再检视 139
第一节   部门规约、事前规约、事后规约 143
第二节  汇流法与网路治理 145
第三节  汇流纪元,再思通讯传播政策 154
小结 162

第六章 规管典范的新挑战:规管与竞争的角力 173
第一节  前言:墙内 vs. 墙外? 174
第二节  美国 176
第三节  欧盟 184
第四节  UK:数位英国 196
第五节  日本 203
小结 206

第七章 我国汇流法规的前世今生 217
第一节  通传会成立,制订汇流法 218
第二节  现任委员会冲刺修法 221
第三节  一部或多部法 228
小结 237
全书参考书目   249

第九章 政党与竞选传播 145
第一节 政党、媒体与公民 145
第二节 竞选中的政党与媒介 147
第三节 竞选传播 152

第十章 民意与媒体 163
第一节 民意是什么? 163
第二节 民意与媒介的关系 169
第三节 民意调查 176

第三部分 政治传播的实践 183

第十一章 政治语艺 185
第一节 政治语艺的意涵及发展 185
第二节 当代语艺学的观点 189
第三节 政治演说 191
第四节 政治辩论 196

第十二章 宣传与政治说服 201
第一节 宣传的意涵及发展 201
第二节  宣传的实践 203
第三节 政治说服 210

第十三章 政治广告 221
第一节 政治广告的意涵及发展 221
第二节 政治广告的型态 225
第三节 政治广告的讯息内容 229

第十四章 政治公共关系 241
第一节 政治公共关系意涵及发展 241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及模式 249
第三节  政治公共关系的内容与工作 254

第十五章 政治行销 265
第一节 政治行销的意涵及发展 265
第二节 政治行销的特征 269
第三节 政府的政治行销 275
第四部分 政治传播新挑战 279

第十六章 新媒体与政治 281
第一节 资讯社会的来临 281
第二节 网路民主 284
第三节  网路对政治的新挑战 292

第十七章 国际政治传播 297
第一节 国际政治传播的意义 297
第二节 公共外交 305
第三节 全球媒体事件 310
参考文献 3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技发展有时候会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社会议题。而《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光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这种辩证的张力。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后,所谓的“假新闻”、“网络谣言”这类问题,在串流时代会演变成什么新形态? 尤其是在“政策”这个层面,它会不会讨论,现有的媒体法规,是否足以应对串流平台带来的信息传播挑战?例如,串流平台的内容监管,究竟该如何界定?是应该跟传统电视一样,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和内容审查,还是应该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又或者,它会触及到,当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被高度个人化推送的算法所吸引时,我们获取多元信息的渠道是否会受到限制?这会不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甚至对民主社会的讨论基础产生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描绘现象,更能提供一些对未来媒体生态和信息治理的思考,让我们不只是被动接受改变,而是能更积极地去理解和参与其中。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政策」这个词,有时候会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但《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这个书名,把它跟「串流」和「竞合」并列,就让我觉得不一样了。我隐约感觉到,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媒体产业的观察,还可能触及到国家如何规范这个快速变化的媒体生态。在台湾,大家对于内容产业的扶植与管理,一直都有不少讨论。像是文化部的相关补助、NCC(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对于频道、OTT平台的管辖,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内容,以及内容生产者该如何生存。 尤其是现在,不只我们看的内容,连制作内容的“地盘”都在改变。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好莱坞大片、韩剧、日剧是主流,但近年来,台湾本土自制的内容,像是《谁是被害者》、《茶金》这些,越来越受到肯定,也开始有能力在国际上发光发热。这背后,除了创作者的努力,政策的支持扮演了多大的角色?有没有一些法规,是在扶植本土内容的同时,也兼顾了国际串流平台的竞争?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因为政策滞后,而让台湾内容产业在“串流竞合”中吃了亏的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更宏观的视角,解读政策在这一波媒体变革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作为观众的视野,甚至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公共信息的接触方式。

评分

最近在书店闲逛,意外被一本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的书吸引住了:《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虽然我平时看电视的习惯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各种串流平台上,但对于「电视」这个概念的转变,以及它背后所牵扯的商业、科技、甚至文化层面的变化,我一直很好奇。尤其是「串流」、「竞合」、「政策」这几个词,感觉就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书,而是会深入探讨一些核心议题。 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播,到如今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最新影集,这中间的转变何止是方便,简直是翻天覆地的。以前觉得电视是家里的核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新闻、看八点档,是多么普遍的景象。现在呢?大家各自捧着平板或手机,即使在同一个房间,也可能在看不同的东西。这种分散化的观看习惯,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那些传统的电视媒体又是怎么应对的?它们是被迫转型,还是积极拥抱了新变化?书名里的「串流」,肯定会触及到 Netflix、Disney+、甚至台湾本地的各种OTT服务,它们是如何在内容制作、版权采购、用户经营上展开一场场激烈的“串流大战”。而“竞合”这两个字,更是点出了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究竟是寡头垄断,还是百花齐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疑问的面纱。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的演进如何颠覆传统产业感到着迷。以前看电影,一定要去电影院,或者等它在电视上播。现在呢?打开串流平台,几乎你想看的电影、影集,无论新旧,只要你愿意付费,都能轻易找到。这种“用户即平台”的体验,我觉得是《后电视时代》这本书名最核心的体现。它不再是媒体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而是我们想看什么,平台就努力提供什么。 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用户需求驱动的内容生产与分配模式,那我会觉得非常超值。例如,它会不会谈到大数据分析如何影响内容决策?当平台比观众更了解观众的喜好时,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会把观众“框”在特定的口味里?我特别好奇,当内容数量爆炸式增长,观众的注意力反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串流平台又会如何“竞合”?它们会不会为了抢夺观众的时间,而不断推出更具争议性、更刺激的内容?又或者,会有一些平台选择回归“精品化”路线,专注于提供高品质、深度的内容?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系统、更有深度的解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串流方便”。

评分

最近一次和家人聊天,我赫然发现,我们家已经好几个月没买过遥控器电池了。电视机几乎只剩下开关跟音量这两个功能,而且我妈偶尔也会用手机投屏过去。这种场景,放在十年前,简直是科幻片里的情节。所以我对《后电视时代》这个书名,非常有共鸣。《后电视时代:串流、竞合、政策》,听起来就像是在描绘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媒体大迁徙。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花很多篇幅去描绘,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电视台,在面对串流巨头的夹击下,是如何挣扎求存的?它们有没有成功转型?比如,有没有一些电视台开始投资制作网剧?或者,它们有没有跟串流平台合作,把过去的经典节目打包出售?我总觉得,台湾的电视文化,有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像是本土的戏剧、综艺节目,都有着一批死忠的观众。在串流的浪潮下,这些“在地性”的内容,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它们还能不能在新的平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这场“竞合”的大戏中,不同的参与者,无论大小,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