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開啓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

為孩子開啓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理念
  • 兒童教育
  • 新父母
  • 傢庭教育
  • 成長心理
  • 獨立性培養
  • 思維模式
  • 教育反思
  • 孩子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孩子,我愛你,不「礙」你!

  如果你的孩子是老鷹,請不要讓他學馬跑步或是和魚一起遊泳
  孩子是學習的最佳主角,陪伴孩子就是愛

  愛孩子,是放下我們認為最需要的
  要從關心他的喜、怒、哀、懼開始……

  愛孩子一定沒有錯,隻是愛孩子的方式錯瞭!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無論做瞭什麼,就算因此而不小心造成瞭傷害,也都是因愛而起。

  但是,這樣的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瞭嗎?或是這樣的愛,幫助孩子成長瞭嗎?這樣的愛是不是讓親子間更親密瞭?

  怎麼會這樣?難道愛孩子也錯瞭?我們這樣用盡心力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愛著孩子,到最後得到的卻是我們最不想要的?這是爸媽們在愛的過程中,受委屈的心聲。

  因為擔心孩子會犯錯,所以,我們不斷的叮嚀著「錯誤」。但這樣的不斷提醒,並不會讓孩子知道怎麼做纔是對的。

  我們過去成長的經驗,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復製著,把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方式,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現在的資訊太多,我們已經不用像過去我們的父母一樣,扮演著資訊來源的角色或是教導者。反倒是要多關心孩子的心情和思緒,扮演好一個過去我們常常忽略的角色──關心、陪伴與支持引導。

  最能錶達「愛」的做法,就隻是那關心的眼神和親身陪伴而已……

  |當我們不用標準來評斷孩子,就能發現孩子正在用著超乎想像的錶現來證明能力。
  |當我們不停糾正孩子的行為,隻會讓他不斷地看見自己的不足,這並不會使他更好!
  |常跟孩子說:可以做什麼,不說:不可以做什麼。
  |以身作則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我們如何對待自己。
  |支持孩子所堅持的,理解他並陪伴他,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
  |讓孩子在學習中成為「最佳主角」!
  |錶達力的培養,不是讓孩子說齣我們認為對的話,而是讓孩子開始願意說。
  |不要隨意評斷孩子的朋友,因為這等於是在說孩子連選擇朋友的能力都沒有。
  |父母希望孩子的情緒能夠平穩,那就先得用穩定的情緒來麵對孩子。
  |在孩子尚未認識自己前,切勿要求他要嚮彆人學習,那隻會讓孩子感受被比較。
  |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齣現,遠比時時刻刻跟在孩子身邊更重要。

  當我們想用父母的角色教育孩子之前,我們得要先學會當父母
  當我們開始迴到父母的樣子,孩子就會成為孩子的樣子!


誠摯推薦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
  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鄭淑敏
  瑞迪廣告公司董事長   殷士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玫玨

  教育工作者,自民國68年開始瞭幼教生涯,從最基層的工作「娃娃車姐姐」做起。民國71年進入在當時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型連鎖幼教機構「道生連鎖幼教機構」任職。接著升格為人母之後,孩子漸漸長大,為瞭女兒的學習,開始瞭自辦幼兒園的經營之路。

  從青春少女到成為三個女兒(分彆是31歲、29歲及23歲)的媽,教學經曆也從大型連鎖機構到精緻小校,無論在教學上、經營管理、課程研發設計、環境規劃、社區資源整閤與分享……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後,毅然決定走齣校園,展開瞭規劃教材、設計教具的另一段經曆,透過擔任齣版社之幼兒教材顧問,開始走遍城鎮,到各地擔任講師。從事師資培訓及傢長講座。

  過程中,從自身教養孩子的經驗得知,一般傢長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的茫然、及不知所措,故於88年發起設立「颱北市親子活動發展協會」,專注於傢長成長課程的設計與講授,常態辦理工作坊及專題講座,其目的就是希望傢長能夠透過學習,成為一個有效能的父母。

  曾擔任99年度、101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奬評審、颱北市政風處「我愛誠信說故事比賽」評審、颱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兒童深耕閱讀小小說書人評審。期間,接受廣播電颱專訪及親職相關文章,更是邀約不斷。

  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元的方式進行教養觀念的推廣,近幾年,更進一步涉獵瞭心理相關的學習,期使自己能夠將心理學與教育實務有更密切的結閤。授課對象也從幼兒延展到幼師以及傢長。

  善以豐富的教學案例及教養三個孩子的親身經曆,分享生命故事及生活中所承受的酸、甜、苦、辣,引起廣大傢長群的共鳴與喜愛。雖然,颱灣已呈現少子化的現象,但仍不放棄為每一個孩子、每個傢庭、每個園所,不斷研究創新的教學法,傳遞最新的教養觀念,期使能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滿滿的愛,讓每個傢庭、每個校園都充滿瞭喜悅。

圖書目錄

前言 父母,該是什麼樣貌?

Part1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
01「學習」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卻沒有「學習」這堂課
02當學習沒有樂趣,那麼,我們要開始思索學習的目的
03不要在意孩子的成績,要去理解成績背後所呈現的學習狀態
04新世代學習,將從競爭轉為閤作
05給不同年齡的孩子吃蘋果要用不同的切法,那教育呢?
06學習沒有先後、快慢、多少的問題,隻有孩子是否喜歡
07讀書,一定不是為瞭應付考試
08讓孩子在學習中成為「最佳主角」
09若我們不知孩子該學什麼,又如何告訴孩子要學什麼?
10孩子進入團體,學的不是人際關係,而是在人群中發現自己
11當不再用標準評斷孩子,就能發現他正在用盡全力來證明自己
12我們以往認定的公平待遇,其實最不公平
13錶達力的培養,是讓孩子開始願意說
14當我們對孩子說:我也不會,那就是孩子啓動學習的開始
15要求孩子嚮彆人學習,隻會讓孩子感受被比較
16勇於麵對並承擔所有後果,就是「負責」
17教育,是為瞭培養齣可以讓生命獲得美好經驗的能力

Part2  看見孩子的獨一無二
18請保有孩子的獨特性
19如果你的孩子是老鷹,請不要讓他學馬跑步或是和魚一起遊泳
20不落入幾點鍾吃飯、幾點鍾睡覺的時鍾控製模式
21想讓孩子擁有熱情,那就不能潑冷水澆熄火苗
22不停糾正孩子的行為,隻會讓他不斷的看見自己的不足
23我們相信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自己
24當孩子說的話不真實時,他並不一定是在「說謊」
25孩子的想法跟彆人不一樣,那會是最幸運的事
26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從吃飯、睡覺、穿衣的生活小事開始
27「堅持」是在遇到阻礙時,仍願想辦法解決並嘗試完成的態度
28無視於時間、空間的限製,産生持續的投入,是「熱情」
29要求孩子跟大傢一樣,他將是跟隨者,不會是開創者
30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可是,我們真的知道哪裏是起跑點嗎?
31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親手足、雙胞胎
32每個人對事情輕重緩急的認定不同,孩子亦然
33孩子的語言和行為不同調時,請關注他的行為,忽略他的語言

Part3  愛孩子、不礙孩子
34評斷孩子的朋友,等於在說孩子連選擇朋友的能力都沒有
35支持孩子所堅持的,理解他並陪伴他,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
36父母希望孩子情緒能夠平穩,那就先得用穩定的情緒來麵對孩子
37有時,我們必須跟孩子一樣的高度,纔能看見孩子所看見的
38彆當孩子的朋友或是玩伴
39我們常用「過去」的觀念,教「現在」的孩子
40我們對孩子說的毎一句話,都將成為他的內在能量
41爸爸媽媽,誰好玩?
42當孩子說謊,他並不是要騙你,而是他害怕說實話所帶來的後果
43給鬍蘿蔔還是給棍子?
44我們的愛為孩子圍起舒適圈,也築起讓孩子無法麵對挑戰的高牆
45多和孩子說「可做」的事情,並且創造齣讓他「放手做」的環境
46我們常希望孩子能夠乖巧,但是乖巧的定義是什麼呢?
47孩子學習著大人的行為,奇妙的是這些行為不在他們麵前發生,也學得到
48愛孩子還是礙孩子?
49讓孩子學習如何處於安全,不是去阻止他做危險的行為
50愛孩子,就先從關心他的喜、怒、哀、懼開始

Part4  成為孩子的超級力量
51又不是我的錯
52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物品,那會讓孩子分不清是分享還是被搶
53不教孩子「你丟我撿」,是要教孩子「不丟」
54不斷的告訴孩子哪些是錯的,並不會讓他知道什麼纔是對的
55父母就是父母,不是朋友也不是傢庭教師,更不是法官或警察
56以身作則不是教養的萬靈丹
57在尚未找到孩子的「想要」之前,得先放下我們認為需要的
58不斷的對孩子說:加油!那不是鼓勵,而是在說:你還不夠好
59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齣現,遠比時時刻刻跟在孩子身邊更重要
60彆再對孩子說你錯瞭,因為對與錯的認定是需要跟孩子討論的
61親子時間要重視的是相處時的品質,而不是時間的多寡
62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監督
63孩子願意跟我們爭吵,代錶在他心目中的父母是可以信任的
64與其擔心人心險惡,不如多跟孩子談如何成為一個正直善念的人
65讓親子對話達到預期效益,「討論」是必經過程
66父母一再的對孩子失信,將會使孩子不再相信任何人
67傢長,無可取代的超級力量

圖書序言

前言

父母,該是什麼樣貌?

 
  這是我問過自己,也問過許多傢長的問題。每每收到的答案,總是浮現那個多年來在心中隨時不離的「自己的父母」,有的嚴厲不苟、有的和藹可親。但再往下問「這真的是父母該有的樣貌嗎?」大傢又猶豫瞭,好像不是這樣的。
  
  是的,其實我也不清楚什麼纔是父母的樣貌。那……就先從我的父親說起吧!
  
  父親,這個稱呼在大多數人的生命中,是屬於比較嚴肅的一個角色 ! 而我的父親也不例外。
  
  從小,我們就是個單親傢庭,由父親身兼母職的照顧三個孩子,有時,還因為擔心孩子在傢不安全,就帶在身邊去上班。為瞭可以多些收入,還利用半夜兼差賺外快去跑車,也把三個孩子拎著睡在車上,就怕不在眼前,孩子若有些什麼閃失,他會趕不及處理。
  
  父親最氣的就是說謊。他不斷的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錯都抵不過說謊,所以,犯瞭任何的錯,隻要誠實以告,就不會有處罰齣現。反之,隻要是說謊,無論謊言中是多麼小的事情,即便是沒刷牙說有刷牙,那就是一頓狠狠的修理瞭。
  
  另外,他對我們在外行為上的規定很簡單,隻有一條:那就是不可以做齣會被抓到警察局的事情。他說:隻要被抓,他一定不會去保我們齣來,就讓我們一直被關著(當然,這對小孩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前,一直不清楚為何是這樣?聽瞭同學的傢規,好像都跟我們不同。同學們常說:妳爸爸很奇怪,說謊是小事,為何會是第一天條?被抓去警察局已經很慘,爸爸還這麼狠,不去保妳齣來?
  
  直到長大纔知道,爸爸的傢規雖然僅有兩條,卻是他對孩子的滿滿關愛與憂慮。
  
  不能說謊是因為他要知道孩子的所有狀況,深怕一個錯誤訊息,接著做齣錯誤判斷和決定。畢竟他不能時時刻刻待在孩子身邊,若要知道所有情況,唯有聽孩子說。他說:「當彆人的說法和我的孩子有所不同時,我選擇相信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信任,讓我們無法隱瞞他任何事情。
  
  不能被抓,就是要我們自己弄清楚什麼是違法行為。在決定做齣任何行為前,一定要明白行為之後的結果,並且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他知道,他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
  
  對於我們的身教,他隻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決定,沒有任何人能夠規定妳怎麼做,除非妳願意,即使是作為父親的,也不能強迫妳做齣妳不願意的事情!
  
  這些看似不多,卻也已包山包海的教養觀,一直跟著我,直到成年。
  
  當我從事瞭教育工作,在第一現場麵對著傢長,發現傢長們的愛依舊滿滿,但那些擔心與焦慮並沒有因為教養資訊的豐富而有所減緩。於是,我常常分享我的成長過程,我的父親是怎麼說怎麼做的,當下傢長聽完的確有些鬆口氣的感覺,但隻要坊間又齣現不同的教養話題,又會引起恐慌,這現象讓我有些沮喪。
  
  在我生第一個女兒的時候,我纔深切的感受到那種恐慌感。擔心焦慮以不足以形容為人母的心情。就連我是學教育的,都如此的淪陷在這種情境瞭,更彆說那些帶著自己被養育的經驗,就當瞭父母的人。剎那間,我懂瞭!
  
  在養育老大時的衝撞,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婆婆、自己與另一半,對於養育這件事是持完全不同觀點的。所幸,婆婆、先生在這方麵是包容我的,也許是因為我的專業吧!讓他們也就放手讓我主導孩子的事。
  
  但,我還有自己對自己的部分呀!那是一個幼教老師與初為人母的內在拉扯,許多書裏寫的實在是很難實行。像是抱孩子這件事,有的書裏寫的是:隻要孩子哭的不是餓也不是尿布濕瞭就不要抱他,免得讓孩子養成哭的習慣;也有的書裏寫的是:無論是什麼情況都要抱,甚至於不哭的時候都要抱。初為人母的我,思緒整個亂瞭。
  
  接著,二女兒也齣生瞭,本來已有秩序的生活,又打亂瞭。不僅要顧及未滿兩歲的小姊姊對於妹妹的到來,是怎樣的心情?希望姊妹倆親近,又擔心姊姊會不小心傷瞭新生兒……直到小女兒的加入,讓我在這些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漸漸的整理齣屬於自己的養育方式。也開始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比對自己從小被養育的方式,發現父親給我的一些行為原則和觀念,是符閤現今教育走嚮的。像是真實的語言錶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做自己的主人、這些不正是我們現在不斷強調的新教育觀嗎?
  
  現在,我的孩子都長大瞭,個個有著自己的個性和自我期待,在她們走入社會開始工作時,讓我進入瞭另一個階段,成為孩子的隨身顧問,時刻陪伴著她們麵對更多更大的挑戰。此時,我深刻的體認到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遠遠的超過任何人!
  
  父母的陪伴力量可以延續二、三十年,是嬰孩到成人的重要基礎蘊養期。在這段時間所給予的任何引導與支持,都可能轉換成為孩子麵對世界的原動力。當孩子在外遇到睏難、挫摺時,需要有個地方可以療傷補氣,這裏有源源不斷的愛與支持,隻要迴到這個地方或是打一通電話聽聽聲音,就能獲得滿滿的愛與能量,這個地方就是傢,而這個傢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
  
  這本書,我以短篇文章的方式,整理齣我對於孩子的教育觀點、身為父母的自我心理成長、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希望可以為傢長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教養觀,也多些不同角度來看親子教養這件事。
  
  親子教養是一件長期工程,也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課,它沒有年齡限製,不會因為孩子長大或是我已年老而終止,它是正在進行式。
  
  現在的我,正學習著成為三位職場女性的母親。

圖書試讀

|如果你的孩子是老鷹,請不要讓他學馬跑步或是和魚一起遊泳|
 
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這是老生常談。
 
但很有趣的,我們都把孩子放在同樣的學習環境、進度、方法及內容中學習,然後做齣評比,知道孩子的錶現是同儕中的哪一層次。
 
教學瞭三十幾年,總是會看到許多孩子在齊一的製度中,很努力完成學習,有的很吃力也有的輕鬆過關。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這種現象完全沒有停止過。
 
不用一種標準來評斷孩子
 
常常跟孩子們相處,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有所差異,有的孩子愛上颱發錶,麵對麥剋風就像是魚兒下瞭水,優遊自在的。有的孩子愛畫畫,隻要給他紙筆,就能夠看齣他看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愛熱鬧,每天製造許多歡笑給同學,讓大傢可以開心的過一整天。有的孩子愛動,隻要有需要動來動去的任務交給他,他就可以做得開心又有效率。好多好多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卻都用瞭一種標準來評定他,這樣對嗎?
 
可是,真的可以不學一樣的事情嗎?若沒有學習那些學校製定的課業內容,要怎樣能有基本能力和基本常識呢?
 
其實,我並不是提倡孩子不學那些製式的課業,而是想談學習方法,就像每個人都要學走路、學穿衣吃飯,但我相信每個人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一定有所不同的。走路有規定幾歲一定要會走?一定要左腳先或是右腳先嗎?吃飯有規定要先從吃哪道菜開始嗎?穿衣一定要先套頭,手纔接著伸進袖子嗎?要先穿上衣纔能穿裙褲嗎?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中,有快有慢,有先有後,每個人隻要學會瞭即可,沒有人會去問怎麼學會的?所以我想談的不是學習內容,是方法。
 
觀察孩子的特質
 
談方法之前,我們還得迴歸先談談孩子的特質。如何瞭解孩子的特質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平時最愛的和最討厭的事情有那些?最常在一起的好朋友是哪幾位?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的,讓他念念不忘的是什麼?從這些的觀察就可以先將孩子感興趣的,喜歡的先找齣來,然後再整理齣幾個麵嚮,熱情外嚮的、含蓄內斂的、喜歡數據或是收集東西的、喜歡大眾場閤的。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孩子的特質是屬於哪種,接下來就可以談方法瞭。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特彆,它不像是一本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我常常在閱讀某個章節時,會突然間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筆下的場景就是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在談到“束縛”和“高飛”的辯證關係時,我深有體會。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在為孩子構建一個堅實可靠的“安全網”,防止他們跌落,卻不知道這個網在某些時候,也可能成為限製他們展翅高飛的枷鎖。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故事,來闡述這個道理,讓我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它讓我開始質疑,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關愛”,是否真的在適得其反?那些我們花費大量精力去“塑造”齣來的“乖巧”,是否真的能夠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套標準化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適閤自己傢庭和孩子的教育之道。它鼓勵父母擁抱不確定性,相信孩子的潛力,並為他們創造一個能夠自由呼吸、大膽探索的環境。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豁然開朗,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準備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與我的孩子一同前行,去開啓屬於我們自己的“第101道門”。

评分

讀完《為孩子開啓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父母”的書,而是一本“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自身問題的摺射。我們習慣於將孩子定義為“需要被塑造”的對象,卻忽略瞭他們本應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書中對“乖”的重新定義,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父母口中那個順從、聽話、不惹麻煩的代名詞,而是轉變為一種內在的自律、責任感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種“乖”,是一種積極的、有力量的品質,而不是被動壓抑的産物。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培養一個“乖孩子”,還是一個“獨立思考、勇於擔當”的孩子?這種思考讓我感到一絲羞愧,但也更加堅定瞭我要改變的方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並非是單嚮的灌輸,而是一場雙嚮的成長,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在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境界。

评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深受觸動的書,書名叫做《為孩子開啓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育兒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引導著我重新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們與孩子之間那微妙而復雜的關係。在翻閱書頁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陷入沉思,迴想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那些自以為是“為孩子好”的行為,是否真的如我所願,在為他們鋪就康莊大道,還是在無形中為他們築起瞭圍牆?書中對於“乖”的定義提齣瞭挑戰,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渴望的“聽話”、“懂事”,究竟是為瞭滿足父母的期望,還是真正有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挖掘。那種被動接受、缺乏主觀能動性的“乖”,真的是我們希望傳遞給下一代的寶貴品質嗎?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一種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勇於試錯、甚至偶爾“不乖”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管教孩子,更是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一種更平等、更尊重的夥伴關係,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培養齣真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孩子。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和而有力的語言,輕輕撥開瞭我心中積壓已久的迷霧,讓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實踐“育兒”這門藝術。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起這本書,是被書名中“101道門”和“67堂新父母課”這種數量化的錶述吸引,覺得它會是一本結構清晰、內容詳實的實用手冊。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父母權威”的深刻反思。我們常常習慣於用“我是傢長,我說瞭算”的邏輯來處理親子關係,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對孩子負責的錶現。但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細膩的心理分析,揭示瞭這種固化的親子模式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那些被過度壓抑的渴望、被剝奪的自主選擇權,真的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還是在暗中扼殺瞭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本書反復強調,真正的“乖”不應是盲從和順從,而是一種基於理解和尊重的內在驅動。它鼓勵父母放下身段,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理解他們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需求和情緒。這種轉變並非易事,需要父母自身也經曆一次深刻的自我覺醒和成長。我開始嘗試著去觀察和傾聽,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叛逆”或“不聽話”的行為,並從中尋找教育的契機,而不是一味地用“乖”的標準去評判。這本書真的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和諧、更有效親子關係的大門。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市麵上很多育兒書那樣,用生硬的理論或枯燥的數據來“教育”讀者,而是娓娓道來,充滿人文關懷,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和你分享她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束縛”的解讀,它不僅僅指代那些顯性的規定和限製,更包括那些父母內心深處的焦慮、擔憂,以及對孩子未來“規劃”的過度乾預。這些無形的“束縛”,有時候比直接的禁止更加可怕,它們會悄悄地偷走孩子的自信,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害怕失敗。我曾一度沉迷於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學習到興趣,似乎隻有這樣纔能確保他們的人生“不走彎路”。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正是這種“不走彎路”的執念,可能剝奪瞭孩子品嘗失敗、從中學習、最終找到自己獨特道路的機會。它教會我,真正的愛,是放手,是信任,是允許孩子犯錯,並陪伴他們一起麵對。這種“放手”的過程,對父母來說無疑是充滿挑戰的,因為這意味著要剋服內心的不安全感和控製欲。但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論述,給瞭我莫大的勇氣和力量,讓我願意去嘗試,去擁抱這個更加自由、更加充滿生命力的育兒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