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修辭例

古書修辭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籍
  • 修辭
  • 文學
  • 傳統文化
  • 語言學
  • 文本研究
  • 古代漢語
  • 經典
  • 學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為成此書,遍閱經史考訂之書,旁及曆代文評詩話,雜傢叢書二百餘種,總錄其修辭之文,得七百餘則,約十萬言,並附註評識,輯就六編:一、修辭總論;二、改易之例;三、增加之例;四、刪節之例;五、摹擬之例;六、繁簡之例。皆以實例為主,並且分彆得失,使究學者便於參酌運用。

本書特色

  1.本書收錄經史考訂、曆代文評詩話及雜傢叢書等古書二百餘部,收錄七百多種修辭,堪為究學者必備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治心(1881-1968)

  名樹聲,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前清學者,1921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國文和中國哲學教授。曾任基督教刊物《光華報》、《神學誌》編輯。1928年起齣任福建協和大學文學院院長、滬江大學國文係主任。退休後迴金陵神學院教授國文和教會史,主編《金陵神學誌》。
   
  著有《孔子哲學》、《孟子研究》、《中國曆史上的帝觀》、《道傢哲學》、《墨子哲學》、《中國學術源流》、《基督徒之佛學研究》、《莊子研究及淺釋》、《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孫文主義與耶穌主義》、《三民主義研究大綱》、《中國學術概論》、《中國文化史類編》、《耶穌基督》、《評基督抹殺論》、《古書修辭例》。

圖書目錄

第一編  修辭總論

第二編  改易之例

一、通論改易之例
二、改易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改易之例之得者(無甚得失者附)
四、改易之例之失者

第三編  增加之例
一、通論增加之例
二、增加之例之得者
三、增加之例之失者

第四編  刪節之例
一、通論刪節之例
二、刪節之例之得者
三、刪節之例之失者

第五編  摹擬之例
一、通論摹擬之例
二、摹擬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摹擬之例之得者(無甚得失者附)
四、摹擬之例之失者

第六編  繁簡之例
一、通論繁簡之例
二、繁簡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繁簡之例之得者
四、繁簡之例之失者

附錄、採用書目及撰述人名氏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例言
 
一、古書之稱,有廣狹二義:狹義多指經傳諸子;廣義則凡屬舊籍,均得稱之。本書從廣義。
 
二、本書所採修辭之例,大都為片言短簡,古人以論列其得失者。至於《公》、《榖》二傳,辭義多同;《法言》、《中說》,全擬《論語》;以及史傢編年,如《兩漢紀》、《資治通鑑》之屬,莫非節改正史;若此之類,篇捲浩繁。本書意在舉例,謹能略及。
 
三、本書分為六編,大意已具前序。至其中各則,頗有可以兼隸數編者,則斟酌文意之輕重以為隸入之標準。
 
四、本書編中各則,皆以時代相次。其一例之中,有兼及多人,時代懸絕者,則以文中側重之人,或年輩最後者之時代為主。
 
五、本書各則之下,君注書名,其本有篇名及捲數者,亦兼注之。惟同為一書,頗有因版本不同而篇捲以異者;囿於所見,未能詳注閱者諒之。
 
六、本書各則正文,時有援引典實,事理難明之處,輒就管窺,隨手附注,或竟引他人之言,以代說明。
 
七、本書正文之後,間有附錄,取其足資比較,或備參證。近人之作,亦偶採及。惟其論修辭已成專書者,不敢掠美。
 
八、編者識有未周,力有未逮,且涉獵所及,倉促成書,自必甚多。修訂增補,俟之異日。
 
第二編  改易之例
 
通論改易之例
   
世人之著作,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纔不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為美談。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製作《春鞦》,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見也。(〈文選‧曹子建與楊德祖書〉)
   
按、元劉壎《隱居通議》捲十八曰:「曹子建與楊德祖書中語,允為名言。世之露纔揚己,強辯護短者,宜味之!夫文章是非,無有定極,人言果當,何吝更改,正不失為己意也。」又敬禮謂僕雲雲,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雜文〉釋之曰:「言吾自得潤飾之益,後世讀者孰之吾文乃賴改定邪!今人多因「相」字誤會,失本意矣。改定猶言改正;定亦改也,虞鬆定五字,義同。」據此,子建文中「相」字,似亦可刪也。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常年混跡於各種文學論壇的愛好者,我深知“遣詞造句”的重要性。有時候,一句平淡無奇的描述,一旦加上恰當的修辭,立刻就能變得活色生香,引人入勝。《古書修辭例》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書中,我看到瞭“頂針”如何構建迴環往復的韻律,讓我讀來朗朗上口;“設問”如何引發讀者的思考,讓文章更具互動性;“反語”如何以退為進,增強錶達的力度。這些看似簡單的技巧,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齣瞭無窮的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藉代”時,舉齣瞭“三尺講颱”代指“教師”這個例子,並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文化意涵,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說法,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修辭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會我認識修辭,更是教會我如何去“用”修辭。它鼓勵我去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些技巧,去探索語言的更多可能性。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動筆寫點東西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指導意義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

我一直認為,學習古典文學,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學習一種“境界”。而修辭,正是通往這種境界的重要橋梁。《古書修辭例》恰恰在這方麵給予瞭我巨大的啓發。它讓我明白,那些流傳韆古的優美篇章,並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過精妙的修辭,將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對世界的體察,以一種更為鮮活、更為動人的方式傳遞給瞭讀者。比如,作者在講解“用典”時,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這裏用瞭哪個典故”,而是深入剖析瞭該典故與文本的契閤度,它如何深化瞭主題,又如何豐富瞭作品的內涵。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分析,讓我對古典文學的理解,從錶層走嚮瞭深層。這本書也讓我對“言外之意”有瞭更深的體會,那些含蓄的錶達,巧妙的暗示,往往蘊藏著作者更深沉的情感和更豐富的想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文學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我對古典詩文的欣賞能力也上瞭一個新的颱階。它不僅僅是一本修辭學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引領我深入古典文學殿堂的指南。

评分

不得不說,《古書修辭例》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用心。我拿到的是精裝版本,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如此精良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本書的內容,更是沒有辜負這精美的外殼。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顯然是下瞭一番苦功夫。他對古代文獻的掌握程度令人驚嘆,引用的例子信手拈來,卻又都精準貼切。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雙關”時的嚴謹態度,他區分瞭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並結閤不同語境給齣詳細的解釋,避免瞭望文生義的誤讀。這種細緻入微的學術精神,體現在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對於我這樣,有時候會為瞭一個詞語、一個典故查閱數本工具書的讀者來說,能夠擁有一本如此詳盡、權威的參考書,無疑是節省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書中偶爾齣現的古代插畫,也為閱讀增添瞭一份古樸的韻味,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吟詩作對的年代。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古書修辭例》時,多少有點猶豫。我擔心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充滿瞭艱澀的理論和空洞的公式。畢竟,修辭這東西,雖然重要,但往往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而且充滿瞭生動的語言。作者在講解各種修辭手法時,常常會引用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篇章,比如“枯藤老樹昏鴉”,或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然後細緻入微地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修辭技巧,讓我能夠立刻體會到這些技巧如何增強瞭詩句的感染力和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通感”這一手法的闡釋,它常常被忽視,但在《古書修辭例》中,我看到瞭作者如何通過“吳絲蜀桐張高鞦,空山漸落蕙風”這樣的例子,來解釋聲音如何通過視覺的聯想,將聽覺的感受具象化,這種細膩的分析讓我對“意境”的營造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作者個人的閱讀體會和感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與一位同道中人進行一場深入的文學交流,而不是單方麵的知識灌輸。這種溫暖而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學術著作所難以企及的。

评分

這本《古書修辭例》的齣現,對我這個從小就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像是在茫茫書海中拾獲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一直覺得,很多古文的韻味,不僅在於其思想內容的深邃,更在於那些巧妙運用、讓人拍案叫絕的修辭手法。然而,過去接觸的許多文言文教材,大多偏重於文本的翻譯和解釋,對於修辭的分析往往點到為止,不夠深入。翻開《古書修辭例》,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條理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修辭格,而是結閤瞭大量的經典文本實例,從《詩經》的興、比、賦,到漢賦的鋪陳,再到唐宋散文的排比、對仗,乃至詩詞中的比喻、擬人、誇張,每一個例子都選得恰到好處,既能清晰地展現修辭的特點,又能體現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實際運用效果。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一些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和“藉代”的區彆,或是“用典”的妙用,都做瞭細緻的辨析,這對於提升我理解和鑒賞古文的能力,有著非同一般的幫助。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請瞭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在我身邊循循善誘,將那些曾經感覺模糊、難以捉摸的文學技巧,一個個地撥開瞭迷霧,展現齣它們迷人的光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