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修辞例

古书修辞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籍
  • 修辞
  • 文学
  • 传统文化
  • 语言学
  • 文本研究
  • 古代汉语
  • 经典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为成此书,遍阅经史考订之书,旁及历代文评诗话,杂家丛书二百余种,总录其修辞之文,得七百余则,约十万言,并附註评识,辑就六编:一、修辞总论;二、改易之例;三、增加之例;四、删节之例;五、摹拟之例;六、繁简之例。皆以实例为主,并且分别得失,使究学者便于参酌运用。

本书特色

  1.本书收录经史考订、历代文评诗话及杂家丛书等古书二百余部,收录七百多种修辞,堪为究学者必备参考书。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方法论与实践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与阐释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框架。我们深知,古籍文献作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载体,其保存、辨识与解读,是当代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文本的细致笺注,而是聚焦于“如何做”这一核心问题,从文献学的基本功训练入手,层层深入至复杂文本的考证与理论构建。 全书结构分为四大部分,力求覆盖从基础整理到高级研究的全流程: 第一部分:古典文献的认知与基础整理技术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坚实的文献学基础。我们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载体演变及其对文献流传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载体(甲骨、竹简、缣帛、纸张)对文本的保存和后世的误读构成了天然的屏障,需要研究者具备跨越载体限制的视野。 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版本学”的基础操作。这包括如何识别不同版本的优劣、掌握抄写习惯的规律性错误(如避讳、衍文、脱字)的判断标准。我们梳理了古代藏书印、题跋、批语等“副文本信息”的价值,这些边缘信息往往是判断版本系属、流传路径的关键线索。对于影印本、排印本的校勘原则,我们也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强调“以善本为底本”的原则,并探讨了在底本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具有最佳可信度的“假定善本”。 第二部分:文本考证的深度技术:校勘与训诂的现代视角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支撑部分。我们超越了传统校勘学的经验罗列,引入了更具系统性的考证思维。在校勘方面,我们深入剖析了“互见法”的有效应用边界,并引入了基于文本特征的量化分析辅助手段(虽然不依赖复杂的计算机算法,但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重点讨论了“异文”的性质判断:哪些是无意识的抄写错误,哪些是作者的自我修订(或后人的增益),哪些是早期流传中的版本差异。 在训诂学领域,本书倡导回到语境中去理解词义的演变。我们系统梳理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动态发展规律,强调跨文本、跨时代对比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历代注疏家存在分歧的难词,我们提供了一种“溯源式”的训诂路径,即通过追溯最早的文本语境和语族关系,来探求其原初义项,而非简单采信某一权威注疏的结论。同时,我们也探讨了音韵学知识在古籍阅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理解古诗文中的用字和韵脚时,音韵学常能揭示表面文字的深层含义。 第三部分:经典文献的阐释与研究范式构建 在具备扎实的文本基础后,本部分转向更高阶的研究方法。我们讨论了如何将文献整理的成果有效转化为学术阐释的动力。 首先是“文献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文献的流传史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历史。通过对文本版本变迁的梳理,我们可以反推出特定时代对该文本的关注点、政治或学术上的需求变化。 其次是“文本内部的结构分析”。许多古代典籍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历了增补、删削。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识别文本的内在层次,辨析“主体文本”与“后世附益”的部分,这对于理解经典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例如,对一些经学著作的分析,我们需要区分汉儒的解读与宋儒的阐发,并将这些差异置于特定的学术脉络中进行考察。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章讨论了古代非主流文献(如碑刻、墓志、私家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强调这些“非正式文献”在校正官修正史或主流文本中的偏颇之处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四部分:古典文献研究的规范与前沿视野 本部分着重于研究成果的呈现规范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详细阐述了学术引注的国际惯例与国内规范,强调引文准确性、注释详尽性的重要性,这是确保研究成果可被检验、可被重复的基础。 最后,我们对当前古典文献研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包括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与传统精研方法的融合、跨学科研究的潜力挖掘(如与艺术史、考古学的结合),以及如何在全球视野下传播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鼓励研究者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囿于前人的定论,以严谨的方法,对浩瀚的古籍宝库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索。 本书特色: 操作性强: 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每项技术点均附带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案例多取自不同体裁的经典,如史书、子部、集部)。 方法论导向: 侧重于构建一套可迁移的研究工具箱,适用于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古籍。 注重基础: 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理念,回归到对原典细致入微的辨识与校勘上。 本书适合于中文、历史、哲学、考古、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治心(1881-1968)

  名树声,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前清学者,1921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国文和中国哲学教授。曾任基督教刊物《光华报》、《神学志》编辑。1928年起出任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院长、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退休后回金陵神学院教授国文和教会史,主编《金陵神学志》。
   
  着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帝观》、《道家哲学》、《墨子哲学》、《中国学术源流》、《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庄子研究及浅释》、《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三民主义研究大纲》、《中国学术概论》、《中国文化史类编》、《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古书修辞例》。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修辞总论

第二编  改易之例

一、通论改易之例
二、改易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改易之例之得者(无甚得失者附)
四、改易之例之失者

第三编  增加之例
一、通论增加之例
二、增加之例之得者
三、增加之例之失者

第四编  删节之例
一、通论删节之例
二、删节之例之得者
三、删节之例之失者

第五编  摹拟之例
一、通论摹拟之例
二、摹拟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摹拟之例之得者(无甚得失者附)
四、摹拟之例之失者

第六编  繁简之例
一、通论繁简之例
二、繁简之例互有得失者
三、繁简之例之得者
四、繁简之例之失者

附录、採用书目及撰述人名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例言
 
一、古书之称,有广狭二义:狭义多指经传诸子;广义则凡属旧籍,均得称之。本书从广义。
 
二、本书所採修辞之例,大都为片言短简,古人以论列其得失者。至于《公》、《谷》二传,辞义多同;《法言》、《中说》,全拟《论语》;以及史家编年,如《两汉纪》、《资治通鑑》之属,莫非节改正史;若此之类,篇卷浩繁。本书意在举例,谨能略及。
 
三、本书分为六编,大意已具前序。至其中各则,颇有可以兼隶数编者,则斟酌文意之轻重以为隶入之标准。
 
四、本书编中各则,皆以时代相次。其一例之中,有兼及多人,时代悬绝者,则以文中侧重之人,或年辈最后者之时代为主。
 
五、本书各则之下,君注书名,其本有篇名及卷数者,亦兼注之。惟同为一书,颇有因版本不同而篇卷以异者;囿于所见,未能详注阅者谅之。
 
六、本书各则正文,时有援引典实,事理难明之处,辄就管窥,随手附注,或竟引他人之言,以代说明。
 
七、本书正文之后,间有附录,取其足资比较,或备参证。近人之作,亦偶採及。惟其论修辞已成专书者,不敢掠美。
 
八、编者识有未周,力有未逮,且涉猎所及,仓促成书,自必甚多。修订增补,俟之异日。
 
第二编  改易之例
 
通论改易之例
   
世人之着作,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作《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见也。(〈文选‧曹子建与杨德祖书〉)
   
按、元刘壎《隐居通议》卷十八曰:「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中语,允为名言。世之露才扬己,强辩护短者,宜味之!夫文章是非,无有定极,人言果当,何吝更改,正不失为己意也。」又敬礼谓仆云云,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杂文〉释之曰:「言吾自得润饰之益,后世读者孰之吾文乃赖改定邪!今人多因「相」字误会,失本意矣。改定犹言改正;定亦改也,虞松定五字,义同。」据此,子建文中「相」字,似亦可删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各种文学论坛的爱好者,我深知“遣词造句”的重要性。有时候,一句平淡无奇的描述,一旦加上恰当的修辞,立刻就能变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古书修辞例》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中,我看到了“顶针”如何构建回环往复的韵律,让我读来朗朗上口;“设问”如何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文章更具互动性;“反语”如何以退为进,增强表达的力度。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借代”时,举出了“三尺讲台”代指“教师”这个例子,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说法,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修辞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认识修辞,更是教会我如何去“用”修辞。它鼓励我去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去探索语言的更多可能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动笔写点东西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意义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古书修辞例》时,多少有点犹豫。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充满了艰涩的理论和空洞的公式。毕竟,修辞这东西,虽然重要,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生动的语言。作者在讲解各种修辞手法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枯藤老树昏鸦”,或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细致入微地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修辞技巧,让我能够立刻体会到这些技巧如何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和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通感”这一手法的阐释,它常常被忽视,但在《古书修辞例》中,我看到了作者如何通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渐落蕙风”这样的例子,来解释声音如何通过视觉的联想,将听觉的感受具象化,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对“意境”的营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阅读体会和感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与一位同道中人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学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这种温暖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学术著作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古书修辞例》的出现,对我这个从小就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像是在茫茫书海中拾获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一直觉得,很多古文的韵味,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的深邃,更在于那些巧妙运用、让人拍案叫绝的修辞手法。然而,过去接触的许多文言文教材,大多偏重于文本的翻译和解释,对于修辞的分析往往点到为止,不够深入。翻开《古书修辞例》,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条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修辞格,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经典文本实例,从《诗经》的兴、比、赋,到汉赋的铺陈,再到唐宋散文的排比、对仗,乃至诗词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每一个例子都选得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地展现修辞的特点,又能体现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和“借代”的区别,或是“用典”的妙用,都做了细致的辨析,这对于提升我理解和鉴赏古文的能力,有着非同一般的帮助。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在我身边循循善诱,将那些曾经感觉模糊、难以捉摸的文学技巧,一个个地拨开了迷雾,展现出它们迷人的光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古典文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一种“境界”。而修辞,正是通往这种境界的重要桥梁。《古书修辞例》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美篇章,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修辞,将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对世界的体察,以一种更为鲜活、更为动人的方式传递给了读者。比如,作者在讲解“用典”时,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这里用了哪个典故”,而是深入剖析了该典故与文本的契合度,它如何深化了主题,又如何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分析,让我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深层。这本书也让我对“言外之意”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些含蓄的表达,巧妙的暗示,往往蕴藏着作者更深沉的情感和更丰富的想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文学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对古典诗文的欣赏能力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仅仅是一本修辞学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引领我深入古典文学殿堂的指南。

评分

不得不说,《古书修辞例》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我拿到的是精装版本,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本如此精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本书的内容,更是没有辜负这精美的外壳。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对古代文献的掌握程度令人惊叹,引用的例子信手拈来,却又都精准贴切。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分析“双关”时的严谨态度,他区分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并结合不同语境给出详细的解释,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误读。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精神,体现在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对于我这样,有时候会为了一个词语、一个典故查阅数本工具书的读者来说,能够拥有一本如此详尽、权威的参考书,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书中偶尔出现的古代插画,也为阅读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吟诗作对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