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

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藏语系
  • 汉语词汇
  • 形态学
  • 音韵学
  • 比较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词族
  • 汉藏比较
  • 语言学
  • 语音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藏同源词的比较,虽有学者钻研,但各家标准不一,因此得出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本书的前提是:以汉语词族为主,汉藏比较为辅。
  
  首先建立汉语词族,词族中的成员必须音义都有密切关系,否则就构不成同族词。这样,建立起词族之后再进行汉藏比较,就能从汉藏语的对应中,发掘出上古汉语的词缀形态了。
  
  本书共六个章节,除了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论」外,第二章处理了「上古喉牙音的形态音韵」问题,第三章谈「喻四和舌音的形态音韵」,第四章论及「精系声母的词族音义及其原始形态」,第五章「驳上古流音具形态交替说」。
  
  总之,本书所讨论的都是尖端问题,而且发前人所未言,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带给学界一定的参考。
  
暂定书名:《远古的低语:印欧语系各分支的比较语言学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印欧语系这一庞大且历史悠久的语系进行一次全面的、多维度的比较语言学考察。我们不聚焦于任何单一的汉藏语分支或词族,而是将目光投向从古老的安纳托利亚语到现代的斯拉夫语,从赫梯语的楔形文字到梵语的韵文,以及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演变轨迹。本书的叙事结构将遵循比较语言学的经典范式,但同时融入最新的语料和研究方法,力求呈现一幅清晰而复杂的印欧语系内部的亲缘关系图景。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方法论的重建 本书的开篇将详述比较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我们首先回顾十八世纪以来印欧语研究的历程,重点剖析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早期工作及其对重建原始印欧语(PIE)的贡献。 1.1 比较法的精细化: 详细阐述“假定语”的重建过程,特别是针对音韵系统(Phonology)的重建。我们将深入探讨“格拉夫-西弗特假说”(Grimm's Law)在日耳曼语分支中的具体表现,并与波罗的-斯拉夫语族中的对应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语音演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点解析喉音理论(Laryngeal Theory)的提出背景及其对元音系统的重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通过具体词例展示如何通过赫梯语的证据来验证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1.2 词汇的层级分类与溯源: 本部分讨论如何区分继承词、外来借词和后期的创新词。我们不仅关注核心词汇(如亲属称谓、自然现象词汇),更将考察早期社会结构相关的词汇,例如与畜牧业、战争和宗教仪式相关的词汇的原始形态及其在各分支中的语义漂移现象。我们将引入词汇统计学的方法,探讨词汇保留率与时间距离的关系,构建一个基于词汇证据的相对年代学框架。 第二部分:核心分支的深度透视 本书的中间部分将系统地解剖印欧语系的主要分支,着重于其独有的形态和句法特征,以及它们在语音演变上呈现出的显著差异。 2.1 赫梯语与安纳托利亚语族的孤立性: 赫梯语作为已知最古老的印欧语书面记录,其地位无可替代。我们将分析其动词系统中的“中态”(Mediopassive)以及名词的格系统与重建的PIE形态的关联。重点讨论安纳托利亚语族如何在外围地区独立发展,并在语法上表现出明显的“脱印欧化”趋势,例如格系统(Case System)的简化。 2.2 梵语与伊朗语族: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印欧语系中形态最为保守的分支之一——吠陀梵语。通过对《梨俱吠陀》的详细分析,重建其复调的复辅音结构和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八个格,三个人称,三态动词系统)。随后,我们将对比伊朗语族(如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在语音上如何丢失辅音丛,以及在形态上如何倾向于分析语,展现出从屈折语向孤立语过渡的清晰轨迹。 2.3 希腊语的演变与希腊化: 考察迈锡尼希腊语到古典希腊语(雅典方言)再到希腊化科伊奈语的演变链条。特别关注辅音系统的“希腊语第二级音变”(Second Palatalization)以及名词的声调系统(Tonal System)如何消失,转变为音高重音(Pitch Accent)乃至自由重音。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和新约圣经文本的对比,展现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需求的适应性。 2.4 凯尔特语与日耳曼语的“外围特征”: 凯尔特语族(如古爱尔兰语和高卢语)和日耳曼语族(如古英语和古诺斯语)都表现出脱离原始印欧语核心特征的倾向。我们将深入探讨凯尔特语中的“P/Q 变化”及其与日耳曼语中格的消失和助动词的复杂化之间的关系。日耳曼语的重点在于其独特的“强弱动词”划分,以及“音位推移”对词汇构成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部分:边缘与新兴的印欧语分支 本部分将转向相对较晚被系统性研究的分支,探讨它们在与其他语言(如古欧语、乌拉尔语系)接触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3.1 意大利语族群的融合与拉丁语的霸权: 考察意大利半岛上众多小语种如何被拉丁语所吸收或取代。我们将重点分析古典拉丁语如何发展出罗曼语族(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尤其关注元音的鼻化现象、重音从音高到强弱的变化,以及复杂的屈折形态如何被介词短语和助动词结构所取代,形成新的句法结构。 3.2 巴尔干地区的语言同源体(Sprachbund): 探讨阿尔巴尼亚语和罗曼语族某些分支(如罗马尼亚语)在巴尔干地区与其他非印欧语(如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长期共存所形成的独特的结构共享现象。分析这种“语言联盟”如何挑战传统的基于血缘的语系划分,强调地理和接触在语言演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3.3 斯拉夫语族的向心发展: 考察原始斯拉夫语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其复杂化的元音系统和清晰的词缀系统。通过对古教会斯拉夫语、俄语和波兰语的对比,研究“鼻化元音”的消失和“颚化”现象在东、西、南斯拉夫语支中的不同路径,揭示其在吸收外来影响(如日耳曼语或土耳其语)时的内部抵抗力。 结论:印欧语系的动态平衡 全书的最终部分将对上述考察进行整合,探讨印欧语系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创新与保守”的动态平衡。本书将论证,语言的演化并非是线性的退化,而是在特定文化和地理压力下的适应性重构。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细致梳理,我们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类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可塑性。本书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和对古代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详尽的比较语言学蓝图,而非仅仅局限于任何单一的语言群体的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丘彦遂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中山大学文学硕士
  辅仁大学文学学士
  
  经历
  中山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辅仁大学进修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长庚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明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明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
  
  荣誉
  104学年度中兴大学教学特优Ⅰ奖
  104学年度中兴大学通识优良教师奖
  103学年度中兴大学兴人师奖
  93年度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优秀青年学人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

第二章 上古喉牙音的形态音韵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喉塞音声母
一、上古的零声母问题
二、从状声词看上古影母的音值
三、从历史比较看影母的语言层次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喉擦音声母
一、匣母上古二分说
二、从状声词看上古的喉擦音声母
三、亲属语言与《说文》谐声的观察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牙音声母
一、见系与影系的接触
二、部分喉音与牙音同源
三、表示小和亲暱的*-词缀

第三章 喻四与舌音的形态音韵
第一节 从语言比较看喻四的上古拟音
一、译音借字和汉藏比较的启发
二、从音节结构到词缀形态
第二节 从词族比较看喻四的形态音韵
一、亲属称谓词的形态音韵
二、致使与非致使的形态功能
第三节 喻四的两个舌音来源
一、喻四跟舌音接触的情形
二、舌尖音声母的形态交替
三、喻四有两个舌音来源

第四章 精系的词族音义及其原始形态
第一节 精系字的词族音义
一、精(庄)系自身接触的词族
二、精系与其它声系接触的词族
第二节 塞擦音并非语音的原始面貌
一、少数民族语言的塞擦音
二、上古汉语的塞擦音声母
第三节 上古精系声母的原始形态
一、精系声母来自复辅音*Tj
二、精系与喉牙音接触的形态

第五章 驳上古流音具形态交替说
第一节 上古汉语*r和*l的交替
一、上古汉语有两个流音声母
二、上古流音声母可以交替说
第二节 《说文》声训之蒐集与分析
一、《说文》所收之声训语料
二、《说文》声训语料之分析
第三节 上古*r和*l交替说的检讨
一、*r和*l交替说的困境
二、对*r和*l交替说的验证
附录:《说文》来母一三等互为声训语料

第六章 结 论
第一节 状态稳定的喉音声母
第二节 部分喉音与牙音同源
第三节 喻四有*-d-、*l-两个来源
第四节 精系的原始形态*Tj
第五节 流音之间并无形态相关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提要

《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以下简称本论文)是作者近几年来的研究呈现,也是作者100年度执行国科会(今科技部)的最终成果。原计画名称为《上古汉语与古藏语词族之比较研究》,惟谈两种语言的词族并进行比较,内容过于庞大,因此将范围缩小,透过汉藏同源词的比较观察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

汉藏同源词的比较,虽有学者钻研,但各家标准不一,因此得出的结果也相差甚远。虽说学术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但总是需要一定的标准,好让大家取得共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研究。本论文的前提是:以汉语词族为主,汉藏比较为辅。首先建立汉语词族,词族中的成员必须音义都有密切关系,否则就构不成同族词。这样,建立起词族之后再进行汉藏比较,就能从汉藏语的对应中,发掘出上古汉语的词缀形态了。

古藏语是拼音文字,它的词缀形态是很明显的;但汉语是方块字,从文字的表面无法看出他的古音。因此必须借助于古藏语的比较,才能离析出上古汉语的词缀及其形态功能。

本论文共分六章,除了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论」外,第二章处理了「上古喉牙音的形态音韵」问题:一方面认为上古汉语跟中古汉语一样,有一个稳定的喉塞音*-,但它跟零声母没有音位对立,因此可以充当上古的零声母;另一方面则认为部分喉音影、晓、匣(为)跟见系声母*K-同源,这部分喉音应当构拟为*-K-。第三章谈「喻四和舌音的形态音韵」:本论文受到国外学者的启发,主张喻四有两个舌音来源:一是*-d-,一是*l-,后来合流为中古的j-;两者在汉藏比较、谐声系列和历史演变中,并没有任何冲突。第四章论及「精系声母的词族音义及其原始形态」,本论文接受最新的说法,认为上古汉语的塞擦音是后起的,精系声母来自*Tj-,同时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第五章「驳上古流音具形态交替说」,透过文献语料的层层验证,反对新派学者所主张的「*r-、*l-交替说」。

总之,本论文所讨论的都是尖端问题,而且发前人所未言。针对以上任何一个议题,本论文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修正了前贤的意见。相信本论文的成果,可以带给学界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汉藏比较、上古汉语、形态音韵、词族、词缀、同源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语言演变史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汉藏语系这个宏大的概念深感着迷。我特别想知道,通过对汉藏两种语言的比较,究竟能够揭示出汉语词族在形态和音韵上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核心问题,让我觉得它并非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很多具体的语言学证据,比如某些古汉语的音读与现代藏语某些词汇的音韵结构上的相似之处,或者某些词语的早期形态在两种语言中的遗留痕迹。我很想了解,作者是如何从繁杂的语言材料中梳理出这些联系,并构建出汉语词族演变的理论框架的。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理解汉语在漫长历史中是如何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丰富面貌,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知识体验。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标题为《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的书,当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语言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平时虽然阅读量不小,但对于专门的学术书籍往往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汉语起源的好奇心。我常常会思考,我们每天使用的这些汉字,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更早期的形态?而“汉藏比较”这个词组,更是勾起了我对于语言发展演变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汉语与藏语之间可能存在的古老联系,比如一些词汇的发音和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虽然“形态音韵”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相信作者一定能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位门外汉也能领略到语言学研究的魅力。这本书可能会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熟悉的汉语。

评分

《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这本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点。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追溯语言历史根源的著作情有独钟,而“汉藏比较”这个角度,无疑指向了汉语最古老、也最具影响力的源头之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语音和形态这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的。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汉语词汇,在经过“形态音韵”的演变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而它在藏语中又保留着怎样的痕迹,或者具有怎样的对应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理解汉语的方式,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够深入到构成词语的“骨骼”和“血脉”,去感受语言在时间长河中的生命力。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汉语的构成和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那绝对是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一听就感觉是那种学术性很强的书,我平常不太接触语言学,所以一开始有点犹豫要不要买。不过,我是个对汉字和中国古代文化很有兴趣的人,特别是喜欢研究一些语言背后的历史渊源。虽然我对“形态音韵”这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但“汉藏比较”这个方向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想想看,汉语跟藏语这些古老的语言能有什么联系,又是怎么演变的,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我们现在还在用的词语,在很久以前是不是和藏语里的词语很像,或者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像是在玩一场语言的考古游戏一样。如果这本书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那对我来说就太棒了。我真的很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对汉语的起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它和周边语言的互动关系。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灯下伏案,对照着古籍和各种语言资料,小心翼翼地勾勒着汉语词汇的演变轨迹。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深入的探究精神。“汉藏比较”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远古时代,语言是如何在地理的阻隔和文化的交流中分化又联系的。而“词族的形态音韵”,则指向了语言的微观层面,那些构成词语最基本的发音和结构单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让我明白,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汉语乃至汉藏语系深层结构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汉语的“前世今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