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三民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5/04/24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本书总结作者多年思考和研究汉语语法心得,是作者对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最完整的陈述。行文力求明白易读,深入浅出;理论与事实并重,期能做到既有学理依据,并充分反映古代汉语特色。作者希望此书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梅广
1938年生于香港,11岁随家迁台。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致力研究汉语语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于1980年间在台湾中南部山区,1990年间在大陆云南省西北边境调查少数民族语言。退休后从事先秦思想典籍文献研究。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 1
1.语法与古汉语研究 1
2.虚词与语法学 2
2.1虚词「言」 3
2.1.1句首的「言」 6
2.1.2句中的「言」 8
2.1.2.1「言」作为连词 8
2.1.2.2「言」作为动词宾语 9
2.1.2.3「言」作为状语词尾 9
2.2「言」与「而」 10
2.3「言」的「我」义 12
3.语句分析与古书阅读 15
3.1断句 16
3.1.1《大学》的「阙文误字」 18
3.1.2数读中的真读 19
3.1.2.1《论语》「子在齐闻〈韶〉」 20
3.1.2.2《孟子》「晋人有冯妇者」 21
3.2结构多义 22
3.2.1《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22
3.2.2《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23
3.2.3《庄子‧齐物论》「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24
3.3虚词与文义解释——以「焉」为例 25
3.3.1有先行词的复指 26
3.3.1.1介词结构 26
3.3.1.2「焉」作「之」用 29
3.3.2文义的复指 30
3.3.2.1「焉」表达处所 30
3.3.2.2表前述的事:在这上头 33
3.3.3承上文,如同谓语前「焉」、「爰」的时间连词用法:于是 34
3.3.4有无句中的「焉」 36
3.3.5状语词尾,犹「然」 38
第二章 句子的结构基础——句法学略说 39
1.句法和语法 40
2.生成语法学 42
3.句子成分分析 47
3.1直接成分分析 47
3.2树型结构 49
4.句子的建构 51
4.1基本运作 51
4.2命名(labeling) 52
4.3词组 53
4.3.1基本结构 53
4.3.2结构关系 55
4.3.3结构的延伸 56
5.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 60
5.1论元结构上的加接(adjunction) 61
5.2轻动词结构(light verb structure) 63
5.2.1轻动词 65
5.2.2施事、致事和增价结构 65
5.3语言的综合性与分析性 69
6.句子结构中的关系 70
6.1语法和语义关系 70
6.2格位 73
7.移位(movement) 74
8.指称 76
8.1语言中的指称成分 76
8.2句子成分之间的同指称关系(co-indexing relations) 77
8.3隐性代词pro 78
第三章 偏正结构:条件句 80
1.条件的非实然与实然 80
2.假设复句 83
2.1假设复句的形式标准 83
2.2现代汉语几个假设词的用法 84
2.2.1一般假设 84
2.2.2语意较深的假设 84
2.2.3假设的程度 85
2.3上古汉语假设句标记 86
2.3.1「若」、「如」:如果、假如 87
2.3.2从比况到假设:假设标记「若」、「如」的产生 92
2.3.3「若」、「如」带否定词 94
2.3.4「若」的双音节化 95
2.4假设分句用「之」 97
2.5假设分句用「而」 100
2.6假设标记「使」 102
2.6.1假设标记「使」产生的句法条件 102
2.6.2「使」的假设用法 103
2.6.3「使」的双音节化 106
2.6.4「令」 107
2.7表条件的假设标记「苟」 108
2.7.1「苟」:只要,表充分条件 108
2.7.2「苟非」,「苟不」,「苟无」:表必要条件 109
2.8誓词「所」 110
3.让步复句 111
3.1容认和纵使的语义区别 111
3.2容认「虽」 113
3.3纵使句 115
3.3.1「纵」 115
3.3.2「即」:万一;即使,就算;只要 117
3.3.3徧举纵使「若(或)」 119
第四章 主题句 120
1.主题与主语 120
2.主题句的结构 123
3.主题句的判别 124
3.1三个判别形式依据 124
3.2主题与信息焦点的表达 125
3.3主题与主题链 126
3.4主题与时间/处所副语 127
3.5主题与条件 129
4.上古汉语的主题句 131
4.1主题句是一个基本句式 133
4.2上古汉语主题句的类型和用法 136
4.2.1无标主题句 137
4.2.1.1主题判断句 139
4.2.1.2主题释义句 142
4.2.1.3主题释因句 145
4.2.2有标主题句 147
4.2.2.1外位主题句 147
4.2.2.2分裂主题句 148
4.2.2.3对比主题句 150
4.3上古汉语主题语的认定 151
4.3.1主题语必须有停顿 151
4.3.2主题语有特定「关系语」 153
4.3.3主题语非独立句或句段 153
4.3.4主题语非条件分句 154
4.3.5隐性主题 155
4.3.6主题语非时间副语 156
5.上古汉语的系词问题 157
5.1主谓判断句 159
5.2上古汉语系词的演变 161
第五章 并列结构及其发展:「而」字式 165
1.「而」的历史 167
1.1「而」的早期用法及相关问题 170
1.1.1「而」和「乃」 172
1.1.2《诗经》「言」字的连词用法 176
1.1.3零形式并列连词 176
1.1.4连词「而」的产生与演变 180
1.2连词「而」在汉语句法上的类型学意义 181
1.3「而」字式的结构性质及其转变 183
2.上古中期「而」字的非连词用法 185
2.1「而」字的副词用法 186
2.2非独立子句「主而谓」及其他「名而动」形式 188
3.「而」字的连词用法 192
3.1「而」字连动结构 194
3.2意念的聚合:连动的语意作用 195
3.3聚合与承接 197
3.4连动结构的分类 198
3.5从属与平行 199
3.6「共宾结构」和「动结式」 201
3.7连动的延伸结构 203
3.8连谓结构 205
4.非叙事性「而」字结构 207
4.1描写性的「而」字结构 208
4.2说明性的「而」字结构 210
第六章 句子的延伸——句段结构 215
1.句与句段 215
1.1句段的语言实在性 215
1.2复句与句段 216
2.句段类型 219
2.1主题/述题类型 220
2.1.1基本主题链 221
2.1.2套接式主题链 223
2.1.3分裂式主题链 225
2.1.4内嵌式主题链 227
2.1.5主题的认定问题 229
2.1.6主题片 233
2.2事理绾合类型 236
2.3排比类型 242
2.3.1平行排比 242
2.3.2递进排比 243
2.3.3对比排比 244
3.上古汉语句段结构的几点特色 246
3.1主题链的式样 246
3.2主题片 248
3.2.1主题片中的主题 248
3.2.2复杂事理关系的主题片 249
3.3排比句段的结构特色 249
3.3.1平行申述 249
3.3.2平行省略 251
3.4句段关联词 254
3.4.1「乃」与「遂」 254
3.4.2「然」、「抑」 255
第七章 主动句、受动句、被动句 260
1.句子成分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角色 260
2.主动与受动 264
2.1主动句 266
2.1.1施事句与致事句 268
2.1.2历事句 273
2.1.3当事句 275
2.2作格动词(Ergative Verb) 278
2.3受动句 280
3.上古汉语被动的发展 287
3.1何谓被动句? 287
3.2关于「于」字式的被动问题 288
3.3「见」字式 292
3.3.1「见动」 293
3.3.2「见动于宾」 295
3.4「为」字式 296
3.4.1「为动」与「为名动」 297
3.4.2「为(名)所动」 300
3.4.3「为动于宾」 301
3.5「被」字式 302
第八章 「于」介词组的演变及谓语结构的发展 303
1.上古汉语的介词「于」 303
1.1「于」和「于」 304
1.2卜辞的「于」 305
2.介词的语法功能 310
2.1格位分派 310
2.2语义角色 312
2.3决定语义角色的一些因素 312
2.3.1动词的义类与介词组的语义角色 312
2.3.2从语义角色看句法与语意(语用)的划分 315
3.《左传》「于」介词组的基本义类 317
3.1表所在 317
3.2表所止或终点(止事,goal) 318
3.3表所从(起事,source) 319
3.4表所及(对象) 320
3.4.1与不及物动词连用 320
3.4.2与质词连用 321
3.4.3及物动词的特殊用法 321
3.5表所关 322
4.谓语前的「于」介词组 323
5.「于」介词组的衰落 324
5.1「自」(「从」)、「在」和「于」的关系 324
5.2介词「于」在两汉以后的演变 327
5.2.1引介起点的「于」及其替换式 327
5.2.2引介终点的「于」及其替换式 330
5.2.3引介行为所在的「于」及其演变 334
5.2.4「于」介词组的其他演变 335
5.3垫音词「于」的兴起 337
6.上古汉语谓语结构的发展 338
第九章 论元结构(1):受动与致事 342
1.最小论元结构 343
2.外部论元与内部论元 346
2.1外部论元 346
2.2内部论元 348
3.历事论元的结构位置 352
4.蒙受句 354
5.致动结构 358
5.1致动的句法性质 358
5.2致动词的併合限制 362
5.3受动基础的致动句 368
5.4致动基础的受动句 370
6.使成式 372
6.1「使」的动词性质 373
6.2「使」的补语结构 376
6.2.1「使之」与「使其」 377
6.2.2完全句补语 381
6.2.3空代词pro作起词 383
第十章 论元结构(2):增价与双宾语结构 386
1.论元的增价装置 387
2.上古汉语的增价装置:为动 389
2.1为动的增价装置 389
2.2分析型为动 394
2.3卜辞的为动 396
3.供动、与动、对动 399
3.1供动 399
3.2与动 404
3.3对动 407
4.意动结构 410
5.双宾语结构 415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 422
1.IP与CP 423
2.语言叙事与时的表达 425
2.1语言的时制类型:强时语言与弱时语言 425
2.2时制(Tense)与动貌(Aspect)的基本分析 426
2.3事件论元(event argument)与时的表达 429
2.4动貌与情态 432
2.4.1动貌与事件类型(event types) 432
2.4.2情态 436
2.5时制与动貌:合成动貌 437
3.上古汉语的「矣」 440
3.1「矣」与合成动貌 440
3.1.1合成完成体 441
3.1.2现行体 442
3.1.3即行体 445
3.2「矣」的其他用法 446
3.2.1命令句 446
3.2.2「矣」在复句中时的表达 447
3.2.3表事理的「矣」 449
4.上古汉语IP有没有动貌(Aspect Phrase, AspP)结构? 450
5.上古汉语的情态范畴 454
5.1「将」表意欲 454
5.2「将」表达必然 455
5.3假设句 456
5.4「将」作为句首情态标记 456
5.5「将」作为估量词 457
5.6选择问句的「将」 457
5.7「将」表祈使 458
6.结语 460
后 记 462
引用书目 464
索 引 478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
1.语法与古汉语研究
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在今日,这个语言已经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了,但是过去读书人使用的书写语言还是非常接近古汉语的。这就是所谓文言文。文言文是模仿古汉语的活语言,也可以说是活的古汉语。它有创新成分,也有时代成分,但是它的句法基础还是古汉语,它的词汇基本上还是古汉语词汇。以前的读书人都要熟读古代典籍,把古汉语的句法体系内在化,使古汉语成为自己的第二语言。文言文延续了古汉语的生命。就如同学习母语不需要依靠语法书一样,以前的读书人学习古汉语也不依靠语法书。
不过,现在社会早已不使用文言文了,学习古汉语的目的也不是为求文字的表达。但是学习古汉语还是有实际的需要。它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进入中国古代世界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大学中文系都有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三种必修课程,都是针对古汉语学习提供语文知识。这些学科在过去是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一般读书人是不去讲求的,而现在则成为古汉语学习的基础课程。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人一样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放在古汉语学习上,必须以精简有效的方式摄取知识,也就是必须通过有系统的整理与介绍,由过去的感性学习改为知性学习。
文字、声韵、训诂都原属传统学问;语法学不是。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grammar)。中国最早的语法学专着是马建忠的《文通》。《马氏文通》全书刊于1900年,也就是说,20世纪以后中国才知道有语法这一门学问。在这以前,只有文法;文法指的是文章作法,不是相当于语法的现代意义的文法。《文通》建立在西方语法学的基础上,这是中国语文学受外来影响而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堪与南北朝声韵研究媲美。然而正因为语法学不是传统国学的一支,它必须证明它的必要性。文字、声韵、训诂是基础工具学问,古汉语语法学也应当同样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吗?过去有不少中文学界的人认为中文没有文法,因此也不认为有研究中文文法的必要。现在持中文没有文法论调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了,但是对语法学在古籍训解中的重要性持怀疑态度的还大有人在。古汉语语法学谈词类,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区分不是一般常识吗?
图书试读
None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