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之理论与实务

语言风格之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风格学
  • 写作
  • 修辞
  • 文本分析
  • 语用学
  • 语言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语言
  • 现代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语言风格学又可分为三个次领域,即音韵风格学、词汇风格学、句法风格学。以往研究「语言风格学」大多偏向分析文学语言,至于用语言风格学来分析非文学语言者较为少见。因此本书即尝试将语言学丰富的分析经验,由自然语言转移应用到属于非文学语言上。

  本书是在《广告标语之语言风格研究》(2002)之基础上,再把近四年来之研究成果灌注其中,做了些许幅度的拓展与延伸。语料方面,除了研究广告标语外,更扩及新闻标题、网路语言、流行歌词等之语言风格研究。并将近十年来(2003至2013),在台北《中国语文月刊》所发表有关语言学之通俗小文章,置于本书之附录,期许本书之内容深入浅出,以方便同学检阅。并冀本书对欲进一步探讨语言风格学各方面的人,能起登堂入室的津梁作用。
《跨越藩篱: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身份构建》 本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个体认知。《跨越藩篱: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身份构建》 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复杂的互动、张力与融合,以及这种互动对个人和社会身份认同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应对日益流动的世界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多重维度与文化冲击 本书首先将全球化置于历史的纵深中进行考察,不再仅仅关注资本和技术的快速流动,而是聚焦于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跨界传播。 第一章:信息洪流与文化“去地域化” 本章探讨了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分析了“文化商品”——从好莱坞电影到K-Pop音乐,再到新兴的数字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机制。关键议题在于,当文化内容可以瞬间跨越国界时,本土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性,以及这种快速的文化接触是导致趋同(Homogenization)还是催生了新的混合形式(Hybridization)。我们将考察“去地域化”的文化现象,例如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员工的工作伦理和沟通模式。 第二章:权力、资本与文化霸权 全球化并非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本章聚焦于文化交流中的权力结构。我们深入探讨了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的概念,分析西方文化主导地位的延续性及其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本书采用批判性视角,审视了跨国媒体集团和科技巨头在塑造全球叙事和文化消费偏好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新兴经济体在文化输出上的崛起,例如亚洲文化圈的强势发展,以及这种“文化反向流动”对既有权力格局的挑战。 第三章:语言接触与意义的协商 尽管全球化似乎趋向于通用语(如英语)的主导地位,但语言接触在实际操作层面远比简单的替代复杂。本章研究了不同语言在贸易、学术和日常交流中的共存与冲突。我们将分析“世界语”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多语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混合语(Creolization)来构建新的意义场域。重点案例研究将涉及全球科学共同体中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在跨文化商业谈判中,微妙的语言差异如何影响最终结果。 第二部分:身份重塑与边界的消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上由民族、地域和血缘界定的身份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章:流动的身体与“第三空间”的出现 随着移民、跨国工作和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ism)的兴起,个体的物理存在和文化归属感变得更加分散。本章借鉴后殖民理论和地理学思想,探讨了“第三空间”(Third Space)的概念——一个介于原属地和新居地之间的心理和文化领域。我们将分析移民社群在维持双重文化身份(如“海归”现象)时所经历的心理调适过程,以及这种流动性如何改变了对“家乡”的传统理解。 第五章:数字身份与虚拟共同体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身份构建的场所。本章深入研究了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建构。探讨了人们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实验、表达和重新定义自我,从而逃离或补充现实身份的局限。特别关注了基于兴趣、信仰或政治立场的跨国网络社群的形成,以及这些“虚拟共同体”如何产生比地理社区更强的归属感和动员能力。同时也警示了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对身份认同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第六章:民族国家观念的侵蚀与公民身份的重构 全球化对传统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提出了挑战。本章分析了跨国人权运动、全球治理机构(如联合国、国际法院)的兴起,以及全球公民身份(Global Citizenship)思潮的演变。探讨了当个体身份认同越来越多地与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疫情响应)挂钩时,传统意义上的“国民义务”和“国家忠诚”如何被稀释或重新分配。我们审视了民粹主义思潮在某些地区抬头,作为对身份不确定性的一种反弹机制。 第三部分: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重点放在如何在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全球化现实中,找到有效的沟通策略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第七章:冲突管理与跨文化敏感性 文化差异不仅是丰富性的来源,也是冲突的潜在导火索。本章提供了一套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视角的冲突解决模型。我们强调了从“文化差异教育”转向“跨文化敏感性培养”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如何识别和解构潜意识中的刻板印象,以及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如何通过设计精巧的“第三文化视角”(Third Culture Perspective)沟通策略来达成共识。 第八章:融合的艺术: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本书的结论部分力图超越简单的“融合”或“冲突”的二元对立,强调“地方性”(Glocalization)作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我们展示了全球性理念如何在特定地方文化中被本土化地诠释和应用,从而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案例研究包括全球快餐品牌在亚洲市场的本地菜单调整,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农村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的适应性策略。本书认为,真正的进步在于认识到身份的复杂性和流动的必然性,并在这种流动中积极构建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结构。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共在 最终,《跨越藩篱》 呼吁读者以开放和批判性的态度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重塑。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深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向何方,以及如何在日益紧密连接的世界中,维护人类的尊严与多样性。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学者、实践者和每一位关注人类命运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慧美


  东海大学中文博士

  现为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曾主讲语言学概论、语音史、声韵学、训诂学、教学语言艺术、古音研究、声韵学与国文教学专题研究、音韵学专题研究、词汇学研究、语言风格学研究等课程。

  1988年于《大陆杂志》发表〈朱翱反切中的重纽问题〉,并陆续于学报、期刊发表有关「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语言风格学」等方面之论文七十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言风格之定义
第三章  关于语言风格学
第四章  语言风格和语言要素
第五章  广告标语之音韵风格
第六章  广告标语之词汇风格
第七章  广告标语之句法风格
第八章  反覆形式之广告标语研究
第九章  新闻标题之音韵风格研究
第十章  谐音之新闻标题研究
第十一章  新闻标题中两类重叠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第十二章  网路语言之语言风格研究
第十三章  周杰伦专辑歌词中之音韵风格研究

附录:一、海崃两岸语音差异举隅-以阴平字为例
附录:二、海崃两岸语音差异举隅-以阳平、上、去声字为例
附录:三、海崃两岸语音差异举隅-不只声调不同之字为例
附录:四、海崃两岸语音差异举隅-以轻声字为例
附录:五、现代汉语歧义-词义的歧义
附录:六、现代汉语歧义-语法的歧义
附录:七、现代汉语不规则字音举隅
附录:八、现代汉语不规则字音-类化作用与举隅
附录:九、骂詈语举隅-关「蛋」什么事?
附录:十、流行歌曲歌词中之修辞举隅-以譬喻句为例(上)
附录:十、流行歌曲歌词中之修辞举隅-以譬喻句为例(下)
附录:十二、广告标语重叠词析论
附录:十三、考「爽」
附录:十四、上古「鱼」部字不同流合「ㄨ」
附录:十五、上古「歌」部字的音变历史〉
附录:十六、奇妙的【i】介音
附录:十七、汉语中唇音和【u】
附录:十八、上古「阳」部字的音变历史
附录:十九、上声姓氏名字的声调搭配—以彰化师范大学教师之姓名为例
附录:二十、曾「参」先生,请问您的名字如何唸?
附录:二十一、论京剧中之尖团音──以锁麟囊春秋亭唱词为例
附录:二十二、章鱼口(合口)与鲨鱼口(开口)之变化举隅〉
附录:二十三、谐音歇后语之语音探析
附录:二十四、顺口熘之音韵风格探析
附录:二十五、绕口令之韵律风格探析
附录:二十六、浅谈惯用语的构词结构—以三字格动宾、偏正结构为例
附录:二十七、骂詈语举隅---以「狗」为例
附录:二十八、与笑同行---谈幽默的艺术
附录:二十九、咬文嚼字---谈语言与「吃」的文化
附录:三十、委婉之骂人艺术
附录:三十一、谐音双关之笑话探析
附录:三十二、巧舌能如簧一听便难忘---谈口语表达
附录:三十三、词汇与「行」的文化

图书序言

自序

  由于风格学所牵涉之社会的、个人的、语言的、文学的、心理的因素极为复杂,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等其他学科,它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就算是已大体解决的问题也都还有争论,最大的争论之一在于文学风格学的地位。

  传统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风格学对于一篇作品的语言分析失之于机械、烦琐,往往大费周章之后,正如拆散了的七宝楼台、玲珑宝塔,将置美感于何?而且结论肤浅,远不如文学批评之能一针见血,或虽自命为客观,其实仍是凭直觉去搜集语言事实作为证据。

  语言学界内部,则又感风格学不易捉摸,怀疑其是否有科学性可言。但风格学虽受到两面夹击,却仍然发展,其原因是有此需要。人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力以及如何达成各种交际任务是自古就注意的,对于作家的文章风格也是一直进行研究的。现在有了这门风格学,视野较广(看到整个语言,注意社会文化),立论较有根据(从语言事实出发,而不是纯凭印象)。几十年努力结果,已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和成套的研究方法,使初学者有阶可循,使语言学家注意「变异」与「突出」,使文艺学家注意过去易于忽略的语言事实,确立了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合具体场合这一对全社会有用的原则,应该说是已经另辟一个学术领域,成为兼有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长的综合学科了。

  已故语言学家高名凯教授是在中国倡导建立汉语风格学的第一人。他在一九五九年六月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全面介绍了现代语言学的风格理论和流派,阐明了风格的性质和特点,提出划分风格类型的标准,发出在中国建立语言风格学的唿吁。接着,由他主持的北京大学语言学教研室编着出版了《语言学名词解释》,其中「语言风格」条和「语言体裁」条透彻而简明地表述了他的语言风格观。但是,由于六○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汉语风格的研究搁浅在历史的沙滩上,直到近年才又重新起步。

  总的来说,「语言风格学」在大陆起步较早,成果也较丰硕,除了有许多篇的单篇论文外,还有不少这方面的专着,例如郑远汉《言语风格学》(1990,湖北教育出版社);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程祥徽《语言风格初探》(1991,台北书林出版社);程祥徽、黎运汉《语言风格论集》(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德明《语言风格学》(1995,高雄丽文文化);黎运汉《汉语风格学》(2000.2,广东教育出版社);程祥徽、邓骏捷、张剑桦《语言风格学》(2000.8,广西教育出版社)等等。

  台湾在这方面的投注,目前也已进入了萌芽的阶段。例如:竺家宁先生曾在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中正大学、政治大学之中文系讲授「语言风格学」等课程,先后指导了数十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并于民国九十年出版了《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一书,可说是这方面的专着。

  东海大学周世箴先生也在民国九十二年出版了《语言学与诗歌诠释》一书,说明了「语言学的知性解析却可以穿透缤纷的表层直达思维认知的深层,此一特性有助于解开文学语言的迷幻面纱,同时又使我们对人类的思维奥祕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曹逢甫先生于民国九十三年出版了《从语言学看文学》一书,他认为「语言研究原本是传统诗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这个传统到了近代却因为学门的专业化而日趋分离,这对两者的发展都不是很好的事,理由很简单:诗是语言艺术最精妙的使用。因此,就语言研究而言,要深入了解语言应用的原理原则非研究诗不可;就诗学研究而言,则对诗的理解与欣赏更非依赖语言的深入研究不可」。其他如台湾师大的姚荣松先生、中山大学的林庆勋先生等等,也都是在这方面有卓越之研究。

  语言风格是一种气质和格调,它并不只是抽象的存在,而是根植于语言的要素,因此我们在研究语言风格时,应当深入考察,这种语言风格在语言要素上是怎样体现的,让人们能够具体的抚摸到语言脉搏的跳动频率,提高风格学的研究水准,增长人们的欣赏文学、文章的语言修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准,提高人们对语言风格的认识,提高人们运用语言的效果。

  语言风格学又可分为三个次领域,即音韵风格学、词汇风格学、句法风格学。以往研究「语言风格学」大多偏向分析文学语言,这方面的论文和专着较多,至于用语言风格学来分析非文学语言者较少见。因此本书即尝试将语言学丰富的分析经验,由自然语言转移应用到属于非文学语言上。

  本书是在《广告标语之语言风格研究》(2002)之基础上,再把近年来之研究成果灌注其中,做了些许幅度的拓展与延伸。语料方面,除了研究广告标语外,更扩及新闻标题、网路语言、流行歌词等之语言风格研究。并将近十年来(2003至2013年),在台北《中国语文月刊》所发表有关语言学之三十三篇通俗小文章,置于本书之附录,期许本书之内容深入浅出,以方便同学检阅。

  本书之能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硕、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周法高院士与龙宇纯先生,由于他们对我期望之殷、指导之勤与爱护之深,才能为我在传统之汉语音韵学上奠下基础。其次要感谢的是竺家宁与周世箴(周法高院士之女公子)老师,我在中正大学任教的四年间(前三年为专任;后一年为兼任),旁听了竺老师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声韵学」、「佛经语言学研究」、「近代音」、「词汇学」、「汉语语法」、「语言风格学研究」、「上古音研究」等课程。也专程到东海大学旁听周老师的「声韵学」、「语言学」、「隐喻与认知」等课程。所以在此特别要感谢两位老师,由于他们的引领,使我进入了不同的语言新视界。

  同时我更要感谢陈新雄(笔者博士论文之口试委员)、蔡信发、何大安(笔者博士论文之口试委员)三位老师,由于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指导与鞭策,及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唐作藩(王力先生之大弟子)先生之督促鼓励,才使得本书能及时诞生。

  最后要感谢这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地协助我、支持我的母亲、兄、姐、妹,还有外子正森与小犬冠霖、冠论,以及彰化师大同仁们,平日与我之切磋琢磨、互相砥砺。而本书之幕后功臣董育儒老师,则是负责全书之排版工作,并提供音标字型等资料与意见,更是功不可没,可说是本书之催生者。总而言之,本书写作期间,周围的关怀、鼓励与协助不断,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特于此,对于关心我帮助我的贵人,致上谢忱。

  末了,我想说的是,希望透过此书,对欲进一步探讨语言风格学各方面的人,能起登堂入室的津梁作用,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同好投入这个领域,一起来开拓这片园地,让满室的馨香能自由无阻的流泻出来。

2014年志于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9研究室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语言风格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利用语言学的观念与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一条新途径。现代的语言风格学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是音韵、第二是词汇、第三是句法。
竺家宁先生在《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一书中说过,传统的风格研究有几个特征:

1. 重视综合的印象,而不是分析性的。
2. 重主观的直觉,认为能客观的、知觉的描绘出来,往往已脱离了「美」。
3. 倾向以高度抽象的形容词来区分风格。
4. 重视体裁风格。

例如:曹丕〈典论〉: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  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诳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提出文章的风格有「八体」: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针对十二位作家进行风格描写,刘勰用的仍是这个老办法:
贾谊俊发  司马相如傲诞  扬雄沉寂
刘向简易  班固雅懿    张衡淹通
王粲躁锐  刘祯气褊    阮籍俶傥
嵇康儁侠  潘岳轻敏    陆机矜重

唐代的司空图(837-908)《诗品》:把文学风格分为二十四品
雄浑  沖淡  纤秾  沉着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经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达  流动

要想出这么多不同的形容词,的确要花费不少心思,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特性而言,到底能借着这些形容词传达多少讯息?透露多少具体的意蕴内涵?也的确是令人疑惑的。

从事语言的研究,就是要透过自然语言表现在外的具体行为(言语),去掌握为大家所习焉不察的内化之规则,并进而探索人类语言规则的共同特点(语言)。这也就是要透过言语,去研究语言。「自然语言」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话,它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语言学发展快速,到了二十世纪初,索绪尔开启了结构主义的新观念,不但重视过去之历时演变的研究,更重视共时的语言研究,于是语言学便成为第一个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人文学科。而语言结构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文学、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一直對「個人品牌」這件事挺有感的,尤其是在社群媒體這麼發達的現在。你會發現,很多YouTuber、部落客,他們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粉絲,除了內容本身有趣之外,他們的「說話方式」、「文字風格」,也佔了非常大的比重。有些人講話就是很親切,像鄰家大哥哥大姊姊;有些人則是很犀利,一針見血;還有些人則是充滿了知性與感性。我很好奇,《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如何塑造個人語言風格,讓自己在眾多訊息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建立一個獨特的「人設」方面,語言扮演的角色絕對是核心。我希望能學習到,如何辨識出別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最舒適且最具代表性的表達方式。這不只是為了吸引目光,更是一種自我認同與傳達。

评分

哇,最近真的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理解「語言風格」的書,畢竟在我們台灣,日常溝通、職場簡報、甚至網路論壇上,每個人都在不自覺地展現自己的語言風格。我一直覺得,一個人怎麼說話、怎麼寫字,其實就透露了他的個性和思考模式。以前都只是憑感覺,這次看到這本《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聽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不知道裡面有沒有提到像是台灣人常有的「語助詞」情境,像「欸」、「喔」、「啦」等等,這些小小的詞彙,卻能讓語氣變得多麼溫和或生動?而且,在文學創作上,像是張愛玲、金庸,他們獨特的文字風格,真的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誰的作品。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比較學術的角度,拆解這些風格的構成要素,比如句子的長短、用詞的選擇、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帶點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讓我馬上聯想到自己或身邊的人,這樣讀起來才不會覺得遙遠。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在跟家人朋友聊天時,能更有意識地運用語言,讓表達更精準、更有趣。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用清晰且具吸引力的語言來傳遞訊息,絕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评分

我最近在琢磨著,怎麼樣才能讓我在報告或寫企劃案的時候,聽起來更有專業度,同時又不至於太過死板,讓聽眾或讀者能夠快速抓住重點。以前總覺得,把內容弄清楚就好,但後來發現,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效果天差地別。有時候,看到一些講師或作者,他們遣詞用字非常講究,即使是很複雜的理論,也能講得深入淺出,讓人茅塞頓開。這讓我想到,這本書《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專業語言風格」的建構方法?例如,如何在商業文書中,運用精煉的詞語,避免模糊不清的說法?或者,在演講時,如何透過適當的語氣、語速和停頓,來增強說服力?我對那些能夠幫助提升溝通效率的技巧特別感興趣,像是如何讓聽眾保持專注,如何用有邏輯的架構來引導思考,又或者如何在恰當的時機,使用一些幽默感來緩和氣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風格運用,那我就太期待了。

评分

我一直對語言的細微之處感到著迷,像是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意思可能就會產生天壤之別。而且,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對方,或是為了迎合情境而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這讓我對《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語言風格的變異性」?例如,人在不同場合(家庭、職場、朋友聚會)下的語言風格差異,或是隨著年齡、閱世經驗的增長,語言風格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台灣,我們常常能看到許多長輩,他們講話的方式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那是一種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與溫柔。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敏銳地觀察和理解這些語言風格的細節,進而提升我們在人際互動中的同理心和溝通能力。

评分

最近常常在想,我們在接收資訊的時候,其實很容易被「說話的人」或「寫字的人」所影響。有時候,即使內容不是很吸引人,但因為講話的人很有魅力,你就會願意聽下去;反之,即使內容很有料,但如果表達方式讓人聽得昏昏欲睡,那也很難吸收。這讓我想到,語言風格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探討這方面的議題?比如,為什麼有些人說的話,聽起來就特別有道理,讓人心服口服?又或者,為什麼有些文字,能輕易觸動人心,引起共鳴?我對那種能夠有效影響他人思維和情感的語言技巧非常好奇。如果書中有分析一些經典的說服性演講或文學作品,並剖析其語言風格的獨到之處,那我一定會愛不釋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