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字源考

说文部首字源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字源学
  • 说文解字
  • 汉字学
  • 部首
  • 字形学
  • 古文字学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文字学
  • 考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甲骨文出土百年,解构出《说文解字》的先天不足。
  字根的误释,从部首开始就出现偏差。
  未见过出土汉字的许慎老夫子,无法精准诠释所有古文的本义。
  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比巨人看得更清晰。
  《说文部首字源考》就是要把古人没看到的角落指给今人;就是按照古人的史料,达到「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目的。
  《说文部首字源考》仅是为《说文解字》的康复点出瘾疾的穴位,续篇《中国汉字源流》才是更新《说文解字》血液,彻底打通任督二脉的药典。
  届时,现今通用的汉字基础教材可能将重新审定字条的准确与否。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与《说文部首字源考》的主题(汉字学、字源学)并无直接关联。 --- 《千载风华:文明演进中的思想与艺术图景》 这是一部跨越历史长河,审视人类文明核心驱动力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框架,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萌芽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及艺术的演进如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变迁。它并非专注于某一门类的细节考据,而是力图在宏观的视角下,梳理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内在逻辑与美学脉络。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本部分将回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重点探讨农业革命、城市兴起所带来的社会组织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人类脱离蒙昧的生存状态,开始构建复杂的社会结构时,“意义”这一概念是如何被首次系统化和哲学化的。 第一章:早期符号与口传文化的终结 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早期文明中,文字的诞生并非纯粹的记录工具,而是权力结构与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对自然力量的认知,分析早期符号体系如何奠定了后世书写传统的底层结构,但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具体汉字的结构或演变规律。相反,讨论将集中于符号作为“知识容器”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轴心时代的思想熔炉 重点剖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在欧亚大陆多地同步发生的思想大爆发。无论是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印度的奥义书传统、中国的诸子百家,还是中东的先知运动,都标志着人类开始超越对神祇的直接敬畏,转而探寻宇宙的终极法则与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本书将对比这些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差异与“伦理学”共性,例如苏格拉底的求真精神与孔子对“仁”的探讨,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后世的政治哲学与道德观念。这里的分析侧重于哲学思辨的范畴构建,而非具体概念的词源溯源。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构建与世界观的定型 在思想体系初步建立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融入到治理一个庞大、多元的帝国之中?本部分考察古典帝国(如罗马、汉朝、笈多王朝)在法律、官僚制度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成就与挑战。 第三章:法律、秩序与宏大叙事 探讨古典法律体系(如《十二铜表法》到汉律)如何通过成文法典将分散的社会规范统一化,形成具有稳定性的治理框架。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帝国如何构建“正统性”叙事,用共同的历史记忆、神圣的起源故事或天命论来维系疆域的凝聚力。此处将涉及对古代文献中叙事结构的研究,而非对其中术语的字源进行考证。 第四章: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 本章转向物质文化层面,分析古典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如何为统治阶层服务。例如,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理想化的追求,不仅仅是美学上的突破,更是城邦公民精神的物质体现;而罗马的凯旋门与纪念碑,则是对军事和政治权力的直接宣言。我们将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在空间叙事上的共通性,即如何通过固定不变的物质形式来抵抗时间的侵蚀,传递永恒的帝国信息。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转向与知识的保存 随着古典帝国的衰落,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宗教信仰为核心整合力量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世俗知识的暂时退居二线,以及信仰体系对日常生活和知识生产的全面渗透。 第五章:修道院与手抄本的时代 我们将描述中世纪欧洲知识传播的特殊路径:修道院成为保存古典文献和发展神学思想的中心。对比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承,重点在于探讨“释经学”——即如何通过对神圣文本的反复解读来构建完整的宇宙图景和伦理指南。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抄写工作,虽然是对旧有知识的维护,但其本身孕育了新的注释传统和对逻辑推理的间接发展。 第六章:世俗艺术的觉醒与象征主义的深化 中世纪的艺术,无论是哥特式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还是拜占庭的圣像画,都极度依赖象征主义。每一道光线、每一个色彩的选择都承载着精确的神学含义。本书将剖析这些象征系统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神学”,使非识字者也能理解信仰的复杂内涵。我们将着重于结构美学,而非对图像细节的字面解释。 第四部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奠基 从15世纪开始,欧洲经历了一场对古典遗产的“再发现”,随后是科学方法的崛起,最终导向了以理性、人权和科学为核心的现代性构建。 第七章:人文主义的回归与个体的凸显 文艺复兴的核心在于将关注点从“神”转向“人”。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重新发掘,引发了对人类潜能、世俗成就的肯定。我们将考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如何在其作品中融合了精确的解剖学知识与古典的和谐理念。这是一种美学上的解放,标志着知识体系中经验观察地位的提升。 第八章:科学革命与世界图像的重构 牛顿、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本书将分析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数学建模)是如何逐渐取代传统权威,成为新的知识权威。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试图将这种科学理性应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构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对这个阶段的讨论,聚焦于“方法论”的转变,即知识获取方式的根本性革新。 结语:永恒的追问 文明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打破、重建、再诠释的过程。本书试图揭示,尽管技术和符号体系不断更迭,人类对于“我是谁”、“我如何生活”、“宇宙的终极意义为何”的追问,却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了千载风华。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哲学和制度,无非是这些核心追问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投射物”。 ---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思想与艺术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整体图景向前演进。它是一幅由哲学、美学、社会史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正中


  祖籍山东省诸城市,民国十九年(1930)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北平中国大学史学系肄业,毕业于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

  天津教师进修学院教务处长兼历史系主任(今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冶金分校教务处长兼图书馆长、教授。
  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现任:

  天津理工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
  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
  天津市汉语言文学培训测试中心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香港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顾问。
  (天津理工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所供稿)
  为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应邀赴日本、韩国、香港、台湾进行讲学,其作品入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美国ABA国际书展。
  古文字学者  中国象形字艺术家

熊国英

  熊国英,字鹤年。号大熊;亦署「煮字浇画生」。自幼随父母学习国画和书法。后从金振之、陈椿元等学习书画篆刻及古汉字,并得到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家指点。曾任《招商时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任:中国象形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象形字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在从事美术书法工作的五十多年间,经历了全面继承和「一点突破」两个阶段。前期以「形」求「神」,打下深厚的书画基础;后期从《训诂学》、「岩画」、陶文、甲骨文、钟鼎文入手,遵循「书画同源」之理论,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字的《中国古象形字源流》,2006年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台湾买走了版权。中国图书馆和国内外多家大学馆藏了这本图书。2010年修葺出版了《石鼓文》字帖,将故宫仅存的272字的版本修复到近600字。再现唐宋存字本的风貌;一部由许嘉璐作序,欧阳中石题写书名,廖静文书写扉页的《中国象形字大典》在天津古籍出版出版后,从中央到地方均给与很高评价。经50余年的苦心钻研,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墨彩书法」和完全跳出「永字八法」窠臼的「珊瑚体书法」等。从远古文化源头开拓出一条书画创新的道路。因此被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入编《中国书法十大名家》。其创新理念获2011年「世界重大学术思想一等奖」。从而奠定了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熊国英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出生百天便被父母送到保定「延寿寺」出家,成为佛门俗家弟子。8岁拜张作霖部国术师师长、着名武术家肖公卓先生学习内家拳,研习《易经》及道家阴阳五行之理论。是璀璨的华夏文化塑造了他内外双修的钢筋铁骨。他最自豪的一句话:咱是中国人!

图书目录

说文部首字源考目录

作者简介    1
序    3
前言    5
说文解字卷第一上
一部    1
丄部    1
示部    2
三部    2
王部    3
皇(煌)    4
玉部    4
珏部    5
气部    5
士部    6
丨部    6

说文解字卷第一下
屮部    7
艹部    7
蓐部    8
茻部    8

说文解字卷第二上
小部    9
八部    9
釆部(番)    10
半部(判)    10
牛部    11
牦部    11
告部    12
口部    12
凵部    13
吅部    13
哭部    13
走部    14
止部    14
癶部(癹)    15
步部    15
此部    16

说文解字卷第二下
正部(征)    16
是部    17
辵部    17
彳部(亍)    18
廴部    18
 部    19
行部    19
齿部    20
牙部    20
足部    21
疋部    21
品部    22
龠部    22
册部    23

说文解字卷第三上
 部(嚣)    24
舌部    24
干部    25
 部    25
     26
只部(只、祗)    26
 部    27
句部    27
丩部(纠)    28
古部    28
十部    29
廿    29
卅部    30
言部    30
誩部    31
音部    31
 部    31
丵部    32
菐部(对、仆)    33
 部    33
 部(攀)    34
共部    34
异部(戴)    34
舁部(与、兴)    35
 部    35
 部    36
爨部    36

说文解字卷第三下
革部    37
鬲部    37
 部    38
爪部( )    38
丮部    39
     39
斗部    40
又部    40
右    40
 部(左)    41
史部    41
支部(枝)    42
 部    42
肃    43
聿部(笔)    43
书    44
画部    44
隶部    45
臤部(坚、贤)    45
臣部    46
殳部    46
殴    47
役    47
杀部(蔡)    47
 部    48
凫    49
寸部    49
寺    49
皮部    50
 部    50
攴部    51
教部    51
斅、学    52
卜部    52
占    53
用部    53
爻部    53
 部(篱)    54
尔    54
爽    55

说文解字卷第四上
 部    56
目部    56
 部(瞿、惧)    57
眉部     57
盾部     58
自部     58
鼻    59
白部     59
皆    59
鲁    60
者    60
皕部    61
习部    61
羽部    62
隹部    62
鸡    62
奞部    63
夺    63
萑部    64
 部(乖、芇)    64
苜部    65
蔑     65
羊部(祥)    65
羔     66
美    66
羴部(羶、膻)    67
瞿部(惧)    67
雔部(雠)    68
雥部(杂)    68
鸟部    69
乌部    69

说文解字卷第四下
 部    70
毕    70
弃    70
冓部    71
再    71
幺部    71
幼    72
 部    72
叀部(专)    73
惠、穗    73
玄部    74
予部(幻、杼)    74
放部    75
 部    75
受    75
 部    76
歺部    76
死部    77
冎部( 、别)    77
骨部    78
肉部    78
背    78
筋部    79
刀部    79
刃部    79
刅、创    80
 部(栔)    80
丯部    81
耒部    81
角部    81

说文解字卷第五上
竹部(竺)    83
箕部    83
丌部(亓)    84
典    84
左部(佐)    84
工部    85
 部(展)    85
巫部    86
甘部    86
猒、餍    87
曰部    87
曹    88
乃部(奶、嬭)    88
丂部    89
可部    89
兮部    90
乎    90
号部    90
亏部     91
旨部    91
喜部    92
壴部    92
鼓部    93
岂部(凯)    93
豆部    94
豊部(礼)    94
丰部    95
 部(戏)    95
虍部    96
虎部    96
虤部    97
皿部    97
益、溢    97
凵部    98
去部    98
血部    99
丶部    99
主(炷)    99

说文解字卷第五下
丹部    100
青部    100
井部    101
皀部    101
即     102
鬯部    102
食部    103
亼部    103
舍    103
合    104
会部    104
仓部    105
入部    105
内、纳    106
缶部    106
矢部    106
高部    107
冂部    107
央(殃)    108
 部(郭)    108
京部    109
亯部    109
 部(厚)    110
畗部(畐)    110
良    111
 部(廪)    111
啬部    112
墙    113
来部      113
麦部    113
夊部     114
舛部     114
舞     115
舜部    115
韦部    116
弟部    116
夂部    117
夆    117
久部    117
桀部(杰、磔)    118

说文解字卷第六上
木部    119
树    119
东部    119
林部    120
森    120
才部(在)    121


说文解字卷第六下
叒部(若)    121
桑    122
之部    122
帀部(匝)    123
师    123
出部    123
 部    124
孛    124
生部    125
乇部    125
 部    126
 部(花)    126
华部    127
 部    127
稽部    127
巢部    128
桼部(漆)    128
束部    129
 部    129
囗部    130
回、亘    130
国    130
员部    131
贝部    131
邑部    132
邦    132
 部    133
     133
说文解字卷第七上
日部    134
旦部    134
倝部    135
 部    135
游    136
冥部    136
晶部    137
月部(夕)    137
有部    137
朙部    138
囧部    138
夕部    139
夜    139
梦、     140
多部    140
毌部(贯)    141
 部    141
圅    142
 部    142
 部(卣)    143
     143
齐部    143
朿部(刺)    144
片部(丬)    144
鼎部    145
克部    145
彔部    146
禾部    146
穆    147
秝部(历)    147
兼    148
黍部    148
香部    148
米部    149
毇部    149
臼部    150
舂    150
凶部(兇)    150

说文解字卷第七下
 部    151
 部    151
麻部    152
尗部(菽)    152
耑部(端)    152
韭部    153
瓜部    153
瓠部(瓢)    154
宀部    154
家    154
宫部    155
吕部    155
穴部    156
突    156
 部(梦)    156
疒部(病)    157
冖部    157
 部    158
冃部    158
 部(两)    159
网部    159
襾部    160
巾部    160
帚    160
巿部    161
帛部    161
白部    162
 部(敝)    162
黹部    163

说文解字卷第八上
人部    164
 部(化)    164
匕部    165
从部(从)    165
比部    166
北部(背)    166
丘部    166
 部(衆)    167
 部(挺)    168
朢    168
重部    169
量    169
卧部    170
监    170
临     170
身部    171
 部    171
殷     172
衣部    172
裘部    173
老部    173
毛部    174
毳部    174
尸部(尸)    174

说文解字卷第八下
尺部    175
尾部    175
履部    176
舟部    176
方部    176
 部(人)    177
儿    177
兄部    178
兂部    178
皃部    179
 部    179
兜    179
先部    180
秃部    180
见部    181
覞部    181
欠部    181
 部    182
 部(羡)    182
旡部     183

说文解字卷第九上
页部    184
 部    184
面部    184
丏部    185
首部    185
 部(県、 )    186
须部    186
彡部    187
彣部    187
彦    187
文部    188
髟部    188
发    189
后部(毓)    189
司部    189
卮部    190
卩部(节)    190
印部( 、抑)    191
色部    191
卯部    192
卿    192
辟部    193
勹部(抱)    193
包部(勽)    193
茍部    194
鬼部    194
甶部    195
厶部(私)    195
嵬部(巍)    196

说文解字卷第九下
山部    196
屾部    197
屵部(岸)    197
广部(广)    197
厂部(厈)    198
丸部    198
危部    199
石部    199
长部    200
勿部    200
冄部(冉)    201
而部    201
豕部    202
 部    202
彑部    203
彘    203
豚部    203
豸部    204
豹    204
 部(兕)    205
易部    205
象部    206

说文解字卷第十上
马部    207
廌部    207
鹿部    208
麤部    208
 部    209
兔部    209
萈部    209
犬部    210
 部(狺、 )    210
鼠部(鼫)    211
能部    211
熊部    212
火部(燔)    212
炎部    212
黑部    213

说文解字卷第十下
囱部(窗、囧)    214
焱部    214
炙部    214
赤部    215
大部    215
亦部    216
夨部    216
夭部(妖)    217
交部    217
尣部    218
壶部    218
壹部    218
 部    219
奢部    219
亢部    220
夲部    220
夰部    221
昦    221
亣部(大)    221
夫部    222
立部    222
竝部(并)    222
囟部    223
思部    223
心部    224
惢部    224

说文解字卷第十一上
水部(淼)    226

说文解字卷第十一下
沝部    226
濒部    226
く部    227
巜部    228
川部    228
泉部(原)    228
灥部( )    229
永部(泳、派)    229
 部    230
谷部    230
仌部(冰)    230
雨部    231
云部    231
鱼部    232
 部    232
渔    233
燕部    233
龙部    233
飞部    234
非部    234
卂部    235

说文解字卷第十二上
乚部    236
孔    236
乳    236
不部(丕、否)    237
至部(到)    238
西部(栖)    238
卤部    239
盐部    239
户部    240
门部    240
耳部    240
 部    241
手部    241
 部(嵴)    242

说文解字卷第十二下
女部    242
毋部    242
民部(氓)    243
丿部    243
乂、刈    244
 部    244
弋    244
乁部    245
氏部    245
氐部    246
戈部    246
戉部(钺)    247
我部    247
亅部( )    248
琴部(珡、瑟)    248
乚部    249
直    249
 部    249
匸部    250
区    250
匚部(匡、筐)    251
曲部    251
甾部    251
瓦部(甄)    252
弓部    252
弜部(弼)    253
弦部(弹)    253
系部    254
说文解字卷第十三上
纟部    255
素部    255
丝部    255
率部    256
虫部(蛇)    256
蝉    257

说文解字卷第十三下
 部(昆)    257
虫部    258
风部    258
它部    259
龟部    259
黾部    260
卵部    260
二部    261
土部    261
垚部    262
尧    262
堇部(熯)    262
里部(里)    263
田部    263
畕部    264
黄部    264
男部    265
力部    265
劦部(协)    266

说文解字卷第十四上
金部(银)    267
幵部    267
勺部    268
几部(丌)    268
且部(俎)    268
斤部    269
斗部    269
矛部    270
车部    270
 部    271

说文解字卷第十四下
 部    271
 部(隧)    272
厽部(垒、垒)    272
四部(泗)    272
宁部(贮)    273
叕部(缀)    273
亚部    274
五部(伍)    274
六部    275
七部    275
九部    276
禸部    276
嘼部    277
兽、狩    277
甲部    277
乙部    278
丙部    278
丁部(钉)    279
戊部    280
己部    280
巴部    281
庚部    281
辛部    282
辡部(辧、办)    282
壬部(任、妊)    283
癸部    283
子部    284
了部(尦)    284
孨部(孱)    285
 部    286
丑部    286
寅部    286
卯部    287
辰部    288
巳部    288
午部(杵)    289
未部(味)    289
申部(神)    290
酉部(酒)    290
酋部    291
戌部    291
亥部    292

参考文献及说明    293
编后语    296

图书序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也记录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其他群体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笔内容极其丰富而且仍在不断增加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一财富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以及其他人类群体的成长提供了用之不尽的营养。今天它仍在发挥这一作用,将来必将继续如此。而为了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其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首先对汉字本身有深刻的了解,彻底搞懂每一个汉字的准确含义。为了准确掌握和理解汉字的含义,则需要在有关汉字的文字学书籍的学习上多下功夫。东汉人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正是这类书籍中的一种,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此书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人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形成总卷数三十整。其中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此书首创部首编排法,据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凡设五百四十部。对所收各字皆有解说,不仅说其字义,而且论其形体构造及读音,并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字书之一,是准确了解、把握汉字方方面面的极为重要的一把钥匙。为了便于利用这把钥匙,长期以来,先后有许多文字学专家对此书进行过深入的专门研究。或解说其优长,或阐述其所释各字的含义,或从爱护的角度出发,指出其存在的缺点,皆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着名学者兹有古文字大家李正中、熊国英二位先生,在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力合作,新近共同完成了《说文部首字源考》一书。此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进了许多其本人的新研究收获,使关于《说文解字》的学术研究,被推向新的高度。该书的重大贡献,是以《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为主,按照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石鼓文、小篆、隶书逐字论列其含义。难能可贵地弥补了许慎之书未能收入由甲骨文、金文等承载着的大量原始资讯的缺陷,纠正了其在字义解释和部首设置等方面的许多错误。另外,此书对于若干一时无条件彻底搞清的问题,本着宁缺毋滥、存疑待考的原则,绝不妄加猜测,随意解说,学风极为严谨,体现了学术的严肃性。这也是在学风浮躁不乏存在的今天,应予特别指出的。

  本书之出版,对于读者学好汉字,从而能更好地阅读利用汉字写成的宝贵文化典籍,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纠正了《说文解字》的大量缺失,成为这一宝贵文字学专着的功臣;展示了严谨的学风,有利于当今学风的改进;如此等等。的确值得祝贺。兹特为序,与读者一起分享难得的快乐。

南炳文
2014年1月15日于南开园

前言

  《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汉字典籍问世近两千年来,在中国的训诂学、考古学、文字学、史学等多学科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至今仍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等远古文字的必修读本。《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着作一样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汉字文化圈的高度重视和敬仰。

  由于许慎所处的历史时代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间不长。东周的「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金文、简牍)多被毁坏。更遥远的甲骨文早已深埋地下一千五百多年。许慎所能看到的文字只有秦小篆和已经变形的隶书。特别是由于无法看到由甲骨文、金文承载着大量原始资讯的源头字,而仅仅根据数量不多的战国残留的「籀文」、「古文」及秦本土文字小篆进行解析,必然出现源流无稽,丢本存末,形义不符的缺点和错误。近百年来,特别是自十九世纪末甲骨文大量出土以来,学界的前辈和当代同仁就以不同的方式在完善补充着这些疏漏。我们也正是在这种「尊古不泥古,敬贤不避瑕」的治学思想指导下开始了对《说文部首字源考》(简称《字源考》)的编写工作。

  《字源考》以大徐本为主。分《部首篇》和《正字篇》两部。《部首篇》以《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为主。按照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石鼓文,小篆、隶书逐字将其源流与演变过程做一诠释。对需要深入阐述渊源和印证其所从关系的,用该部首所率字头为「字例」进一步阐述。如「月部」所率的「有」字,本来从「肉」,如不作「字例」说明,则会误导新学。再如:「孛」即「勃」之初文和本字。无须另作「字例」,直接附于「孛」字一併说明。

  同时,许慎为使文字分部归类,便于后人学习查阅而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开创了文字学研究的新纪元。但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在五百四十个部首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字源相同,一个部首分成多部首的。如「木、林、森」三个字完全可以归入「木」部,但《说文》分成三个部首;又如:「屮、艹、茻」、「 冖、  、冃 」、「   、首、页」等凡此种种多达数十部。另外,仅有部首,没有正字可率的如「丏」、「久」、「耑」等就有三十个。仅有一个从属字的部首竟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同样因佔有资料不足,许慎在「六书」分类上将数量众多的「会意字」或「会意兼形声字」归入「形声字」。使这些字义出现误释。如运输的「输」字,甲、金文均是左车右俞(独木舟)形,因许慎所依小篆的「俞」写作「俞」,已无独木舟的形状。所以将形义符的独木舟当做声符,释为「从车,俞声」的形声字。丢失了「车」和「俞(独木舟)」同为运输工具的资讯。

  许慎着书的年份正值阴阳五行说盛行之时,当某字不能解析形义时,不得不以五行学说勉强附会。这也是近百年来当代学者非议之重心。尤其是对天干地支的字形解释招致微词最甚。连一些道德学问高深的前辈也发出了「多诡诞,不可信」的微词。为反映这些学者的看法,本编引用了署名「雪茶斋主人」等多名当代学者的眉批作点评。

  以上诸端,不仅使我们看到编写《字源考》的必要性,也提醒我们注意到古文字的研究是由古圣贤发端,经千百年来无数学者辛勤探求并由当代更多专家传承沿续着的一项民族文化工程。因此我们要以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古人前人,本着宁阙勿滥,存疑待考的态度与同仁探索交流。因此,《字源考》讹误之处恳请学界师友不吝赐教。

李正中  熊国英
二○一三年秋定稿于天津古月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準備五則以台灣讀者口吻撰寫、風格各異、內容不重複的《說文部首字源考》圖書評價: 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解我燃眉之急!身為一個對漢字起源充滿好奇的愛書人,過去為了考據字源,常常得翻閱堆積如山的古籍,一條線索要追溯好幾個小時,有時還會因為版本不同、解讀差異而感到迷惘。這次《說文部首字源考》的出版,真是功德一件。它系統性地梳理了《說文解字》中數百個部首的源流,從甲骨文、金文一路追溯到小篆,圖像資料豐富且清晰,引用的考據更是旁徵博引,許多過去晦澀難懂的字形演變,在作者的條析縷析下,變得豁然開朗。例如,光是「木」部,作者就詳細解釋了不同時期「木」字在字形上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古人對樹木生長、結構的觀察,讓我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更別提像是「山」部、「水」部這些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部首,看著它們從象形符號演變成今日的樣貌,彷彿也跟著一同走過了文字發展的漫長歲月。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漢字文化饗宴。

评分

我必須誠懇地說,《說文部首字源考》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在文字創作領域打滾的人來說,簡直是「神隊友」一般的存在。作為一個需要頻繁使用大量詞彙,並且時常需要確保用詞精準的創作者,過去在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詞語的用法時,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證。而《說文部首字源考》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我的查證時間,並且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只告訴你一個字的意思,而是讓你明白這個字為何是這個意思,它的「根」在哪裡。例如,當我遇到一個與「網」相關的詞彙時,我可以直接翻到「糸」部,從「網」字的早期形態,以及「糸」部所代表的各種線狀物,去理解這個詞彙的意涵,這種追本溯源的理解方式,讓我的遣詞造句更加貼切、更有深度。它幫助我從「形」到「意」,建立起更為牢固的文字連結,對於提升我的寫作功力,絕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真的不只是一本關於「說文解字」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漢字文明演變的史詩。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部首的起源時,所帶入的文化脈絡。很多時候,字形的演變並非孤立的,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宇宙觀。例如,在講解「口」部時,作者不僅從象形角度分析,更會提及「口」在古代儀式、交流、契約中的重要性,讓讀者能從字源背後,窥見更廣闊的歷史圖景。書中對於一些疑難字源的考證,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作者能夠跳脫既有的框架,提出一些獨到且富有見地的觀點,這無疑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打破了我過去對漢字學習的刻板印象,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訊息和文化底蘊,等待我們去發掘。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

评分

我必須說,《說文部首字源考》的編排方式真的非常用心,而且資料的嚴謹程度,讓我身為一個長年接觸學術研究的讀者,都感到非常佩服。不同於市面上許多僅僅是條列式解釋字源的書籍,《說文部首字源考》更強調的是其「考」的精神。作者在引述每一個部首的源流時,不僅提供了不同時期的圖像例證,更會詳述歷代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並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爭議或不同見解進行說明。這種「窮其源,究其委」的治學態度,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獨立思考和辨別資訊的能力。舉例來說,在探討「人」部時,作者不僅展示了「人」字從象形到符號化的過程,還深入探討了不同文化對「人」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如何在漢字中留下痕跡。這樣的細膩考量,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字源解說,它更像是提供了進入漢字學研究殿堂的一把鑰匙,讓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學問,變得生動而具體。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說文部首字源考》這本書,我有些猶豫,因為「說文部首」、「字源考」聽起來都頗為學術,擔心會不會太過艱澀難懂。但實際翻閱之後,我完全被驚豔到了!作者以非常流暢且易於理解的筆觸,將原本可能枯燥的字源考證,化為一則則引人入勝的故事。他不像是在寫學術論文,更像是在說書,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解釋一些古老的符號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比如,在講解「手」部時,他會將不同時期的「手」字比喻成不同的動作,讓我瞬間就能想像出古人對「手」的運用,以及這個字如何從具體的形象演變成抽象的符號。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不僅清晰,而且很有藝術感,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同時享受了一場視覺的饗宴。對於像我這樣,對漢字有濃厚興趣,但又非專業學術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確是一個極佳的入門選擇,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漢字最初的那份純粹的喜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