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维克多‧雨果
图书标签:
  • 雨果
  • 陈以文
  • 死刑犯
  • 法国文学
  • 台湾戏剧
  • 文学改编
  • 戏剧剧本
  • 经典名著
  • 社会批判
  • 人道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802年生于贝桑松,是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1829年发表的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以纯文学的方式来描绘围绕着死刑所带来的人性凌虐,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巨着。 金马电影编导陈以文,受到法国文豪雨果小说《死刑犯的最后那一天》的灵感启发,改编自台湾社会背景及死囚故事,带给观众探讨看待死刑不同的思考视角,在2015年创作了剧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 本书是两部《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的合订本,呈现两种「艺术作为社会关怀」的杰作,也为死刑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 ●Side A 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 ●Side B 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
好的,请看以下图书简介: ---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 + 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此简介将聚焦于小说与剧本的背景、主题深度以及文本价值,不直接提及简介中已包含的作品内容本身。) 一部跨越世纪的道德拷问:生命、司法与人性的交织 本书汇集了两部重量级文本,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自人类文明之初便悬而未决的终极议题——死刑。通过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擘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叙事,与二十一世纪台湾当代剧场工作者陈以文的舞台实践,我们得以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当代的深刻反思中,全景式地审视这一司法行为对个体灵魂与社会良知的冲击。 第一部分:光影与铁链的时代回响——十八世纪的悲剧视角 雨果的这部作品,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正值欧洲人道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际。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法国刑罚制度及其道德基础的一次猛烈抨击。 时代背景的张力: 小说所处的时代,社会对刑罚的公开展示仍抱持着某种集体仪式感。然而,雨果以其标志性的细腻观察力与澎湃的激情,将焦点从宏大的法律条文转移到了一个即将走向断头台的个体生命之上。他深入挖掘了人在面对绝对终结时,内心所经历的恐惧、绝望、挣扎与最后的尊严维护。 叙事技巧的革命性: 作者运用了极其精湛的心理描写和时间错位手法,将读者强行拽入主角最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叙事节奏的紧凑与内在情绪的波澜壮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说服力,使得法律程序中的“正义”概念在个体情感的巨大洪流前,显得如此苍白和摇摇欲坠。作品探讨的不是罪行本身,而是执行刑罚的行为本身,如何腐蚀了执行者与旁观者的灵魂。它挑战了“以牙还牙”的朴素正义观,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国家权力是否拥有剥夺人类最基本生存权利的绝对道德制高点? 文学遗产的永恒性: 雨果的作品在此议题上的探索,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地位。它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注脚,更是影响了后世关于刑罚改革运动的重要思想源头。其对人性弱点和体制盲点的揭露,至今仍具备强烈的现实穿透力。 第二部分:当代的再诠释与地域性的淬炼——亚洲舞台的目光 如果说雨果的作品是十九世纪欧洲的强音,那么陈以文的剧本创作,则是在二十一世纪亚洲语境下,对这一母题的再次激活与本土化处理。戏剧作为一种即时、在场的艺术形式,为这种严肃的探讨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剧场语言的当代性探索: 当代戏剧工作者在面对经典议题时,往往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复述。陈以文的剧作,势必引入了当代的剧场语言和舞台美学,可能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群体审判”的新形式,比如媒介狂欢、网络暴力等,这些都是传统文本中未曾预见的。剧本的创作,是对既有文本的致敬,更是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期与当代观众建立更直接、更具共鸣的对话。 文化语境的碰撞与转化: 台湾的剧场环境,拥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脉络。剧本创作在移植法国十九世纪的悲剧母题时,必然会注入东亚文化中对“生命、死亡与集体责任”的理解。这种地域性的转化,使得原本普世的议题获得了新的文化张力,揭示了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迁,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基本困境并未改变,但解读方式却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微妙的张力。 戏剧本体的直观冲击: 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不同,舞台剧的即时性要求演员和创作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高度浓缩和爆发式的呈现。剧本的结构与调度,必须服务于这种现场的震撼力,旨在引发观众在走出剧场后,无法轻易摆脱的道德焦虑和深刻反思。 总结: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并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学与剧场研究范例。它不仅呈现了文学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上的生命力,更展现了人类对“何为正义”“何为仁慈”这一核心哲思的持续追问。读者将有机会在一部宏大叙事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重量,并在当代剧本的张力中,体验现世的迫切与彷徨。这两部作品如同两面镜子,分别映照着过去与现在,共同审视着司法权力的界限,以及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面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Victor Hugo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十九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之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及画家。他的作品常以第一人称书写,表现内心情感、神祕与梦境,是为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其经典作品如《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1831),《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862)……皆举世闻名。而这些创作除了悲天悯人,也同时深刻批判当时的政治情境,是为艺术关怀社会的极致表现。雨果一生也以积极的政治参与来实践其理念;面对19世纪法国动盪的政治现实,他曾经贵为国会议员,也曾经被迫流亡国外19年。1885年过世后,其灵柩要被迎入法国的先贤祠(Panthéon)当日,从巴黎凯旋门到拉丁区,沿路有近两百万民众替这位伟人送行;史无前例!

陈以文

  陈以文──专精于表演、编剧的电影导演。曾以电影【运转手之恋】获金马奖「评审团大奖」、台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最佳导演奖」、法国杜维尔影展「最佳导演奖」,入围德国柏林影展「青年论坛」单元。编导电影包括【果酱】、【想死趁现在】、【神游情人】、【恋恋海湾】。2013年出版电影职人着作《杀掉青春没有梦》。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毕业的他,2015年重返热爱的剧场,编写舞台剧剧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并演出剧中主要角色「死刑犯」。

译者简介

吴坤墉


  台大社会系毕业。巴黎第四大学政治社会学硕士(DEA)。无境文化【夺朱】政治社会批判丛书总策划。译作有《倡议一个批判的政治哲学--条条道路》(Miguel Abensour着,无境文化,台北,2010)。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Side A 雨果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

翻译与出版《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吴坤墉)


  1829年2月3日,《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在法国出版。那年头的习惯,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就先同时印了第一版与第二版。在这最初的两版,书上都不见作者的名字,但有一篇简短的序,说这本书可能真的是某死刑犯的手稿,也可能是哪个思索者在良知驱策下的创作,要读者随自己喜欢去想像……

  那年雨果27岁。妻子和他是青梅竹马,为他生下三个漂亮的孩子。他也已经出版好些让世人惊艳的剧本、诗集及小说,俨然就是文坛最耀眼的明日之星!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的写作题材,势必引起保守人士的抨击。但是雨果在前二版时选择匿名,却非畏惧物议,而更像是一个精明的行销策略。首先,因为「不知名作者的揭密或见证」是当时常见吸引读者的出版手法,而前二版《死刑犯的最后一天》除了序言的故作悬疑,在书末还附录了一张「黑话歌曲的手抄复制本」,让这个行销手法更有模有样。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当前二版成功问世之后,果然立即引来某些严厉的批评!于是在1829年2月28日印行第三与第四版时,不只作者的名字正式印在书本上,雨果更加了一篇序,其风格有如莫里哀(Molière)的讽刺喜剧,名为:关于一出悲剧的喜剧Une comédie à propos d’une tragédie。

  这篇序,雨果将场景设定在一个贵妇的沙龙;一个无病呻吟的诗人朗诵完他的诗作后,主人与宾客附庸风雅的抒发对文风如何败坏的感叹。诗人不屑的说起那本新近流传的小说,更是引起一段人心如何不古的同声谴责!对话中出现的人物:胖瘦两绅士、骑士、哲学家……等,其实是对《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攻击最甚的一些书评与记者的滑稽形象!讽刺这些人物所显露的颟顸,正是雨果对批评毫不客气的直接反击!

  到了1832年3月印行第五版时,雨果又另写了一篇序。这是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运动宣言。他以相当长的篇幅,从批判社会与司法的角度,并引用了法哲学先驱:孟德斯鸠(Montesquieu)与贝卡里亚(Beccaria)等人之论点,力陈他为何反对死刑,并且主张应该立即废除死刑。

  在这篇长序中他以引述的方式,将第一版与第二版的那篇短序包含在内。而在全书中,也保留关于一出悲剧的喜剧这篇第三与第四版中的序 。

  雨果一辈子的奋斗,在致力建立以捍卫自由、正义与人性为基础,符合当代政治精神的社会与国家……而废除死刑可以说是当中最为清晰而一致的主张。不论是做为艺术家、政治人物或社会良知的领袖,他利用了包括文学创作、国会推动及演说连署等种种方式,穷一辈子之力去唿吁、推动废除死刑。《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的这前后三篇序,正好代表了雨果以不同声调,对废除死刑这个理想的持续追求。

  我们这次出版《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时,决定只收录最初两版的短序。最主要的理由,在于这本书的精神是「艺术关怀社会」。
 
  而不论是雨果的小说,或是陈以文的剧本,我们都希望读者能尽可能纯粹的去欣赏创作者的作品,去感受那艺术的经验。

  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是一篇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我们看到年轻的雨果毫不掩饰其文采的华丽,在小说的形式风格上是如此的别出心裁,而他表达的内涵又如此深刻而震撼!在小说中,死刑犯的生平、犯罪,雨果都不曾着墨;而且死刑犯不是冤狱误判的受害者,自己也认为罪有应得;这时候,从动人心弦的文字中倾听死刑犯的独白,雨果是要读者直视、认清死刑那凌虐、血腥与暴力的本质。而让敏锐的心灵进一步去问:作为国家社会之主人的我们,是否也因此加入了那泯灭人性的阵容呢?

  剧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创作于2015年,也在同年首演。在近几年的台湾,关于死刑的议题,像是一桶火药,任何一点星火就要引发一连串爆炸、就可以让一些人的正义变成乖戾、让愤怒变成叫嚣!陈以文创作的这出戏剧,却能够安静,深刻而动人的 去面对这个议题;剧中人物的语气、人情事故是如此的台湾,让我们觉得熟悉;但他创作的精神完全唿应了一百八十六年前的雨果,而展现了普世的人性关怀与道德思索。

  如果将这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比成一张黑胶唱片,小说与剧本,是这张专辑的Side A 与Side B。而整个制作,是从十年前开始的。

  那时是2006年,台湾开始「暂停死刑执行」。由于之前已经废除死刑的各国,多半经过这样一个暂停执行阶段,来过渡到修法完成的正式废除死刑,同时因为时任总统的陈水扁以其法务部长屡次重申「全面废除死刑不只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华民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再加上这个作法实施之后不仅治安没有因此变坏,舆论也几乎没有反对意见……我当时以为,废除死刑已经是台湾社会政治菁英及意见领袖的共识!因此在法与理之外,尤其应该着重人情与人性面相的讨论。雨果的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因为其形式及内容的与众不同及动人心弦,将有助于这些讨论。我更认为仅是翻译出版这部小说还且不够;要是能够节选改编为一个人演出的戏剧,那么,只需三个人(演员,杂务及主持人)、一部车,就可以到全台的国、高中巡回演出,演出后并带动学生观众的讨论,让更多人可以关注思辨废除死刑的问题。我将这个实在有点浪漫的想法告诉几位从事戏剧工作的好朋友。没有太多回响。当时也不觉得着急,反正已经暂停死刑执行,凝聚社会大众的意见本来也就需要很多时间……

  但是到了2010年,当时的总统马英九虽然也常强调「废除死刑是长远目标」,但其法务部长王清峰因反对死刑而请辞,新的部长曾勇夫上台不到两个月就恢复死刑执行!前后1585天的「暂停死刑执行」中断。在国内外人权团体的谴责声中,也开始了这六年来台湾政府充满矛盾、任意、激情的死刑执行模式。

  也就是在那时我才发现,今日的台湾,只要稍微鼓动,那些属于古代的报仇雪恨、那种威权国家要掩盖其失职的手段,可以如何容易的从死刑执行的虚假正义中显得理直气壮。因此我决定要先出版卡缪的《思索断头台》。

  当死刑之存废尚且是一个意见极度对立的议题,当这个命题在我们的社会还不能够被理性辩论时,我相信卡缪的这一篇文章,可以对于尚未形成意见的读者提供一种思索的角度,甚至对于支持或反对废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为检视自己意见是否足够深思熟虑的参照点。同书并收录日内瓦大学张宁教授的「考论死刑」,希望能帮助读者对于死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毕竟认识死刑、思索死刑之后,才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对死刑。

  而我也认为在台湾诸多讨论死刑存废的论述中,现代国家的角色混淆及其滥用死刑的危险,常常是被忽视的!所以2012年《思索断头台》出版时,我在封底写道:

  「卡缪是记者、作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他更是一名斗士,在其过短的一生中为理念而奋战不懈,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知识分子 。他于1957年发表的 《思索断头台》已经是一篇经典 :除了阐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并且比传统社会的以牙还牙还要残酷野蛮,尤有甚者,死刑还可能是让国家、或者让国家的掌权者将因其怠惰失职而养成的罪犯『毁尸灭迹』的手段。如果国家的暴力,託词于一些理论与现实上都不能成立的理由,只是为了保护权位而杀戮,那么民主,就必须是要对抗这样的国家!」(卡缪着,石武耕译《思索断头台》/< 附录 张宁/考论死刑> (无境文化出版,2012)

  法国文人以「知识分子王」的崇高地位去批判应该扬弃的滥权宰制,试图推动一个符合人道理想的社会国家,卡缪可说是承先启后。而在他之前最重要的一位「知识分子王」,无疑就是雨果。

  2015年初,与「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的林欣怡聊天时,我又想起了雨果的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当下和她说到我应该再想想出版这本书的可能。也就是那么巧,隔天,我就收到陈以文传来简讯询问:「你多年前跟我说到哪个法国文豪写的,关于死刑的小说,你说可以改编为剧本的…….是哪一本啊?」我将手上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雨果全集中收录的《死囚末日记》借给他看。几个月后,以文让我看他受雨果启发,所创作的第一稿《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剧本。

  看着这个剧本从第一版到最后定稿,也看着它在思剧场的成功首演,我兴奋的请以文让我出版这个剧本。同一时间,我决定自己来新译《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传达,我最初以法文阅读这个杰作时的感动:那些在过往的几个中文译本中我找不到的感动。

  最后的结果,如君所见。而作为出版者,我谨以这篇说明来记述这个美好的文学缘份。作为译者,我只能惶恐的致歉:雨果一代文豪;我那期望「在中文中重现原文阅读时的感动」的豪情,自然是力不从心的。

(Side B 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 )

前言


  有位朋友带孩子来看「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演出,之后孩子问她:「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这些做了坏事的人?」朋友问我该怎么回答。我向她孩子做了个比方:「如果你养了五只猫咪,四只都正常,其中一只行为总是很异常,那么你特别花时间关心这一只,应该不算错吧;同样,五个孩子,四个都正常发展,而其中一位总是行为异常,他们的妈妈多花时间关心比较异常的孩子,应该也算正常吧。在社会中有少数人的行为让人担心,那么人们关心他们,应该也正常吧。」

  为了「呈现戏剧」所以写剧本,再透过演员洞悉人物投身表演,传达剧本要讲的故事。过往我的剧本多半是为了拍电影而写,这次我是为了要表演某位特定人物而写。

  我的戏剧创作动力根植于「人物」,而人物表达的直接方式是「表演」,在密集接触、反思表演的同时,萌生了这次编写舞台剧剧本的念头,也让自己透过表演艺术呈现我所体悟观察、有感而生的特定人物。2015年,在我探索「受困监狱」这样的人物时,想起十年前好友吴坤墉曾提起、而我始终没机会看的雨果小说「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註:繁体中译本与此剧本同时出版),告知坤墉后他兴奋地提到两天前刚巧又拿出这本书来看。赞叹巧合之余,隔天他把小说交给我,之后,引发了我写这出关于死刑犯面对倒数人生的舞台剧。

  我以台湾的背景创作剧本,阅读死刑相关的法案、故事以观察体会,面对高度紧绷的生死议题,习惯了用每天特定、有限的时间写作或阅读,避免心情过于沉重而无法负荷。过程中,感觉到大环境对此议题理性思考的不足,不易以议题方式探讨或呈现,所以剧本故事最后决定保留雨果的精神──聚焦于死刑犯在遭遇什么、感受什么,传达被判死刑后生命走到末日的心情,而不是借故事分析死刑存废的观点。

  复杂的死刑议题,暂时无法依赖一出戏提供答案,但至少我们能透过戏剧人物,让人们对自身生命有关的意识提高,给这个议题一个被静静思考的空间,期望在五年后、十年后、甚至十五年、二十年后,另一世代有更清明细密的意识去判断这个复杂的议题。

  舞台剧【死刑犯的最后一天】2015年10月8~11日在「思剧场」首次公演七场,随即受高雄春天艺术节邀请,2016年5月27~29日在高雄驳二「正港小剧场」公演四场。这出戏由张哲龙导演,我、朱芷莹、黄建豪三位演员演出,呈现苍凉无奈的氛围下、生命被推上最后百步路时无助而荒谬的悲歌。

  2015年首演・编剧感言──

  我问自己如果我走进剧场想得到什么?我想……感受上期望它与我有关,印象里能令我深深难忘,同时能赋予我更广的思考……,这些都是我想要的。过往我的剧本多半是为了拍电影而写,今年1月,友人大力推荐雨果小说「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死刑犯的最后一天),引发我着手写一出关于「死刑犯面对倒数人生」的舞台戏剧。受法国文豪一百八十多年前作品的启发,期望在符合文学感的基础上编写以现今台湾人为背景的剧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不是让观众感到亲切喜悦的剧名,不是嬉戏、耍弄、博君一笑的话题,而是听来有些严肃、深沉的观点,这些都不是现今吸引人潮的娱乐气氛。我告诉自己「认真写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它应该会吸引一样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如果你听过剧名、看过海报、读过简介、又坐进了观众席,那你一定也是我想向你认真呈现这出戏剧的最佳对象。

  2015年首演・我的演出感言──

  对我而言,借由表演去经历感受「最后一天」的日子,给自己面对生命存在意义时更谦卑的思考。

  常有人用「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要做什么?」来表达一种活在当下的生命观,但真正有机会如此体会、实践的又有几人?此次我演绎的「死刑犯」角色,正是活在这样的生命处境中。遭判死刑的待死受刑人,每天监狱灯暗(代表今天不会再执行枪决了)知道自己能再活一天的心情,成了他认真过好每一天的宿命,哪怕这一天也只能向往再一次散散步、淋淋雨,或思念他放不下的家人……,一天能做的事即便很少,却真切深刻活在了当下。

  透过剧中人物的遭遇也让我认知每一桩悲剧的背后,因情感牵连而要面临生活停摆错乱的相关人比我以为的范围更大、人数更多。聪明又富有理性的人类,不该只是痛恨地叫嚣发洩,更应该努力探寻悲剧发生的缘由和可能避免的方法。

 

图书试读

(Side A 雨果小说《死刑犯的最后一天》)
 
三十四
 
钟声响了,但我不知道那是几点,我没办法听清楚钟鎚。我觉得像是耳朵里有管风琴的声音;那其实是我最后的思绪在嗡嗡作响。
 
在这个从回忆中自省的极致时刻,我也充满惊骇的想起我犯下的罪行;而我多么希望还能够继续忏悔啊!在我被判死刑之前,我有着更多的内疚自责;判刑之后,只觉得死亡的想法就佔满了所有的思绪。但其实,我多么希望可以深深的忏悔。
 
回想此生过去的种种,那怕只是一分钟,如梦似幻。但一回神要面对的竟是待会儿铡刀落下,就要结束此生……我就会全身颤慄得不成人形。我美好的童年!我的花样青春!金丝的布匹,展开的末端竟是鲜血淋淋。在彼时与现在之间,血流成河,有别人的血,有我的血。
 
 如果哪天有人读到我的故事,看完那么多年的纯真与幸福,他一定难以相信会有这穷凶恶极的一年,是以一个罪行开始,而以执行死刑结束;那看起来是多么的难以连贯。
 
可耻的法律与可悲的人们啊,你们知道吗,我不是个坏人!
 
啊!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死了;而想想才一年以前,同样的一天,我还是那么自由与纯真,秋天的散步,树下的漫行,我走在落叶之上。
 
三十五
 
就在这同一时候,就在我周围,那些围绕着司法宫与格列夫广场的住家里,在巴黎四处,人们来来去去,聊天、欢笑、读着报纸、想他们的生意;小贩卖东西、年轻女孩准备着今晚舞会的裙子;还有妈妈们陪着孩子们玩。
 
三十六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去看巴黎圣母院的大钟。
 
爬上那阴暗的螺旋阶梯、穿过两座高塔间危危颤颤的走廊、居高临下的俯视巴黎……当我走进那个吊着不知几千斤重的大钟与钟鎚,那个石头与木头架构的笼楼里面,我已经觉得晕头转向了。
 
我抖抖缩缩的在那透着隙缝的木板上前进,远远的看着这个在巴黎的人们与孩童间那么赫赫有名的大钟,心惊胆跳的发现我双脚站的高度,旁边就是那围绕着钟楼的斜面板岩雨遮。从这些斜面雨遮的间隙,我看到,可以说是鸟瞰着圣母院前面的广场,那些蚂蚁般的行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充满张力的剧本序幕——《死刑犯的最后一天》。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在极致压力下的审视。雨果,那个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以细腻的笔触,洞察人性的幽微,将死刑犯最后时刻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将读者也一同带入了那场生命的告别。而陈以文,我一直非常关注的台湾戏剧工作者,他的作品总是能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奇异的花朵。2015年,他选择重塑这个故事,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设想,在陈以文的剧本中,雨果的文字或许会被转化为更具冲击力的舞台语言,或许会加入更多现代社会的反思,又或许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审视“死刑”这个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对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演绎,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文学的厚重与戏剧的鲜活,以及它们共同带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收到这本《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雨果那充满力量的文字,以及他对社会不公的有力抨击。我曾多次阅读雨果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如此鲜活,情感如此饱满,仿佛就在我眼前。我期待在这本书中,再次体验到雨果作品的魅力,感受他对于生命价值的坚持与呼唤。而陈以文的剧本,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我一直很欣赏陈以文导演的作品,他总能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解读经典,赋予其新的生命。我好奇他会如何处理雨果小说中的核心冲突,他会如何处理死刑犯的内心世界,他会如何通过舞台调度和演员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这个剧本的出现,无疑是对雨果作品的一次现代诠释,也可能是一次对台湾社会现实的回应。我期待看到,当文学的深刻与戏剧的张力结合,当历史的重量与当代的思考碰撞,会产生怎样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关于生命、关于正义、关于人性的深刻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

评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非常有冲击力。《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戏剧张力,而加上“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这样的副标题,则瞬间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雨果的作品非常着迷,他笔下那些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文字,总能直击人心。而陈以文,作为台湾当代重要的剧场工作者,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我好奇他会将雨果的经典故事,如何在现代台湾的土壤中进行演绎,又会赋予它怎样的时代意义。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对生命、死亡、司法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低调而富有质感,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当我翻开内页,看到雨果小说原文的文字,那种古典而庄严的美感扑面而来,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时代的法国。雨果以其精湛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死刑犯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理活动,那种绝望、恐惧、忏悔与一丝丝微弱希望的交织,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惊,又忍不住同情。而紧随其后的陈以文的剧本,则像是为这场独白谱写了全新的乐章。我好奇他如何将雨果的文字转化为舞台上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如何运用现代戏剧的语汇来表达一个古老的主题。剧本的结构、人物的设置、台词的编排,都蕴含着陈以文的独特思考。我设想,或许他会加入更多当代社会的反思,或许会用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来呈现审判过程,又或许会赋予这个死刑犯全新的身份与命运。这种不同文本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正是这本书最令人着迷之处,它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多维度的艺术体验,让我对“死刑”这个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独特的组合方式所吸引。雨果的经典小说,本身就承载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而陈以文,作为台湾当代剧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往往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强烈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两者结合之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好奇陈以文会如何解读雨果的文字,他会在剧本中加入哪些现代的思考,他会如何将一个多世纪前的人性困境,与当下台湾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重读,更是一次戏剧的再创造,它可能是一次对司法公正的深刻反思,也可能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对经典文本的全新探索,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舞台的魅力,以及它们共同带来的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足以让人产生无数的遐想。一个多世纪前,法国文豪雨果笔下的那个“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他内心的翻江倒海,他对生命的最后留恋,他对于世间的种种不舍,都曾让我们为之动容。而如今,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在2015年,又重新拾起了这个故事。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戏剧张力,也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我非常期待,陈以文会如何用现代戏剧的语言,去重新演绎雨果的文字,他会如何处理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悲悯与控诉?我设想,在陈以文的剧本中,或许会注入更多当代台湾社会的议题,或许会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死刑犯的最后时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文学与戏剧的完美融合,以及它们共同带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在脑海中构筑了无数个画面。雨果笔下的那个绝望的灵魂,在狭小的空间里,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他的思绪如何翻涌?而陈以文,这位我一直非常敬佩的台湾戏剧工作者,又会如何将这份内心的挣扎,具象化为舞台上的表演?我猜想,他一定会在剧本中注入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关怀,或许会触及司法体系的某些漏洞,或许会探讨公众对于死刑的态度。我非常期待看到,当雨果的文字与陈以文的剧本相互映照,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或再创作,更可能是一种对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全新解读。我深信,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更是对戏剧艺术的全新探索。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被书名深深吸引——《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不禁好奇,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文学巨匠与当代台湾的剧场创作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雨果那篇充满人道主义关怀与深刻社会批判的小说,在陈以文的手中,又会被赋予怎样的新生命?我尤其期待看到,在现代台湾的语境下,这个关于生命、死亡、司法与人性的故事,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视角。陈以文在台湾戏剧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总是能触及时代脉搏,引发深刻的思考。这次他选择雨果的经典作品作为蓝本,无疑是一次大胆而充满潜力的尝试。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书页,深入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对话,感受文字与舞台的交融,探寻那“最后一天”背后,永恒的人性光辉与时代的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重读,更是一次戏剧的再创造,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拷问,对我而言,它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法国文豪雨果1829年小说+台湾戏剧工作者陈以文2015年创作剧本》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方面是雨果那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文字,他对于生命尊严的探讨,对于司法不公的控诉,总是让我深受感动。另一方面,则是陈以文这位在台湾戏剧界独树一帜的创作者,他总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看似古老的主题,赋予崭新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陈以文会如何解读雨果的这部经典作品,他会将雨果的文字转化为怎样的舞台叙事?是会更加侧重于死刑犯内心的挣扎,还是会更加关注社会制度的批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碰撞,一种是源远流长的文学经典,另一种是充满活力的当代戏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死刑犯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关于现实、关于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邀请。雨果,那个用文字剖析人性的巨匠,他的《死刑犯的最后一天》早已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充满着他对生命的悲悯与对不公的控诉。而陈以文,这位在台湾戏剧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著称的创作者,他选择在2015年重新解读这个故事,这本身就充满了意义。我期待着,陈以文的剧本,会如何在现代剧场的语境下,重塑这个死刑犯的形象,又会如何触及当下台湾社会对于生命、正义和惩罚的思考。我设想,在陈以文的笔下,雨果的文字或许会被赋予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方式,或许会被注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探索,一次对永恒主题的全新审视,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感受,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会带给我怎样的震撼与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