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对话

诗/画: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绘画
  • 艺术
  • 对话
  • 创作
  • 灵感
  • 文化
  • 审美
  • 当代艺术
  • 跨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洗去暮色的尘埃,水草
伸张四肢
将一溪的流水旋转成天籁

身体内沾满了水,安静
澄明,温柔的唿吸
如果实
隐藏着甜密

─〈水草〉

  马华诗人辛金顺的最新诗作,结合中国画家陈琳朴实丰厚的画作,呈现出五十五组诗与画的精彩对话!画作多数描绘寮国村民、儿童、比丘们和少数部落民族的乡间生活型态,亦有少数画作呈现台湾高山族和东马原住民的狩猎情景,体现出生活朴实的自然情态与纯真可贵;诗作则牵引出回忆里的故乡、童年、生活与梦,像是一些走过时间的老人和故事,生和死。诗人说,「似乎,那里头,都有时代火光的炯亮和阴影,不断明灭;都有了诗的声音,轻轻在尘扬的大地上唱起。或许,诗与画的交会与交错,是一种生命体现的历程。是思与诗的回盪。」

本书特色

  诗人辛金顺55首最新诗作,结合画家陈琳55幅饱满鲜活的精美彩画,以诗神入画中,展开生命与生命精彩的对话。

名人推荐

  辛金顺的《诗/画:对话》所以令人深感恬美安适,就因为俯仰天地之间,没有一件事、一个人不受他的关注。他的诗,可以始于任何一事、任何一人、任何一处,但每件事、每个人、每一处在他诗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林建国(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这五十五首诗作,展示了美学的情境和鲜活的生命力。那是诗人从画意中感思而成的诗意,涓涓从笔尖流出,滙成了一行行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为油画增添了另一种色彩。──陈琳(画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诗/画:对话》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 --- 书名:《诗/画:对话》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艺术形式之间深层关联与互文性的学术专著。它立足于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兴起后,人们对文本、图像、以及媒介界限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梳理并分析文学(特别是诗歌)与视觉艺术(主要是绘画与摄影)在精神内核、结构布局、感知机制以及文化功能上的复杂交织与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感知与阐释的边界 本部分首先搭建了全书的理论框架,重点考察了现象学美学、符号学以及接受美学在理解诗歌与绘画关系中的适用性。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两者视为简单的“互译”关系,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表征系统。 在现象学层面,我们探讨了“观看”与“阅读”这两种核心感官体验是如何共同构建意义的。例如,当读者面对一幅画作时所经历的空间感知,与诗歌中通过韵律和意象引导的时间流动,其内在的心理结构有何异同?这一部分详尽分析了现象学大师如梅洛-庞蒂关于“身体性”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析文学文本如何“身体化”为视觉经验,反之亦然。 符号学分析则侧重于结构层面的对比。诗歌依赖于语言的组合规则(句法、词汇的指代性与多义性),而绘画则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来构建意义场域。本书对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提出的“能指”与“所指”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延伸,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如何转化为绘画中的“象征物象”,以及绘画中“留白”的空间策略如何对应诗歌中的“停顿”与“省略”。 第二部分:历史的回声——文本与图画的相互参照 本部分转向历史语境,考察了诗歌与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引用的具体案例,但重点不在于简单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传统论述,而是关注这些引用的深层文化动机。 首先,作者细致考察了古典时代的“寓言式”图像与叙事性诗歌之间的张力。随后,焦点迅速转向现代主义的转向。在印象派与象征主义时期,艺术家与诗人如何共同抵制学院派的既有规范,转而追求内在情感和瞬间体验的捕捉?本部分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视觉诗歌”(Concrete Poetry)的兴起,探究了当文字形态本身成为图像要素时,传统诗歌的概念受到了何种颠覆。 这一部分的亮点在于对二十世纪中叶“抽象表现主义”与“意象派诗歌”的对比研究。在缺乏具象指代的情况下,色彩的振动与词语的密度如何共同作用于观者的潜意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媒介本体论的共同反思,即艺术如何脱离其传统功能,回归到材料本身。 第三部分:媒介的张力——空间、时间与叙事重构 如果说前两部分侧重于“内容”和“历史”,那么第三部分则聚焦于“形式”和“媒介”。本书主张,诗歌与绘画本质上是处理“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基本维度的方式不同:诗歌线性展开,创造时间感;绘画则通过并置、深度、视角,构建一个固定的空间场域。 本章深入探讨了“叙事”在两者中的角色。绘画中的叙事往往是片段化、暗示性的(如文艺复兴的祭坛画),而诗歌的叙事则依赖于读者的主动构建。作者引入了“蒙太奇”理论,分析了电影对二者关系产生的冲击——电影如何将诗歌的时间性与绘画的空间性在一个流动的框架内统一起来? 此外,书籍装帧与艺术家的版画集也被纳入考察范围。当诗文被物化为具有特定触感和视觉重量的实体时,文本与图像的边界变得模糊。本书细致分析了版画、插图以及艺术家书籍(Artist’s Books)如何通过物质性,迫使读者或观者重新思考媒介的等级制度。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数位化与跨媒介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数字时代对诗画关系的重塑。在超文本(Hypertext)和互动装置艺术中,线性阅读和固定观看的权威被彻底瓦解。 作者考察了数字媒体中“动态图像”(Moving Image)如何既非传统绘画的静态空间,也非纯粹书面语言的时间流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在场感”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诗歌的意象可以被“沉浸式地体验”,而绘画的肌理和空间可以被“结构化地导航”。 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了在艺术日益碎片化和高度媒介化的今天,重新审视“诗”与“画”的对谈,不是为了寻找一种统一的“大艺术”,而是为了理解不同感官通道如何在人类经验的整体性中,持续进行复杂的协商、挑战与丰富。 本书面向艺术史、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跨学科艺术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深度且批判性的视角,以期超越陈旧的二元对立,拥抱艺术形式间更具生成性的对话空间。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诗作/辛金顺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中正大学和南华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曾获马来西亚海鸥文学奖新诗首奖、中国时报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等。着有诗集:《风起的时候》、《最后的家园》、《诗图志》、《记忆书册》、《说话》、《注音》、《在远方》、《时光》;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间万事》、《月光照不回的路》、《私秘语》;论文集:《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论着《存在、荒谬、知识份子──钱钟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及主编《时代、典律、本土性:马华现代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新书: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等。

绘画/陈琳

  1957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在新疆塔里木大漠中度过童年,1978年考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一师范美术专业学习绘画,1980年在新疆和硕一中任美术教师,1984年调至江苏省姜堰市文教局工作,1986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油画,2003年到寮国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并开画廊至今。画作多被欧、美与亚洲各国大学艺术馆与收藏家购藏。
 

图书目录

理想诗人之路--序辛金顺《诗/画:对话》/林建国
诗与画的相遇/陈琳

【辑一:象外象】
花和砲弹  
纺纱  
山贩  
母韵  
浴水  
河景  
野趣  
牛车  
时光静美  
夜戏  
纪念  
休憩  
祭祀  
水花  
守候  
狩猎  
最后的部落

【辑二:观妙悟】
小沙弥戏读  
渡江  
等待  
布施  
开示  
趺坐  
虚空独坐  
水草  
母经  
运行  
物语  
还会回来吗?  
水声  
藏物  
甜美的沉睡 
负轭 
丰收 
赶集 
乡暮 

【辑三:赋比兴】
童话  
午习  
小孩与弹珠 
郊餐  
洗礼  
杵  
卖笋 
织衣 
回家 
山路 
一条蜿蜒的河川
闲话  
山鬼  
深雪  
大象  
磨日  
少女  
归来  
消逝的猎场 

后记 诗与神会,意与境同/辛金顺  
诗作刊载年表
 

图书序言



诗与画的相遇


  记得2012年4月的那个如梦般春日吗?草长莺歌。天,蓝极了,像一块巨大的润玉。南中国海的海风吹来,大海掀起层层波涛。我躲进一朵浪花里,两只贼眼窥视着,偷猎马来西亚的民族风情,收集油画创作素材。

  在结束对西马的采风后,我乘飞机去了东马,到了古晋,诗人吴岸接待了我。

  此刻砂劳越以格外炎热的气候迎我,那份热情,如同「鸽子」一样慈祥的吴岸兄跳动底眼神。行经青山秀水,耳闻渔歌阵阵,让人感觉拉让江美极了。我正陶醉在古晋历史和诗人吴岸的传奇中。适巧,拉曼大学的辛金顺博士也来到了古晋,他与吴岸老师有事相商。

  顺理成章,我与辛金顺博士有缘千里来相逢,一见如故。

  当晚我们三人参加了砂捞越的一个民族歌舞晚会。兴起,手牵手地上台也跳起了当地原住民舞蹈,甚为快乐。

  辛金顺博士对我说:「诗歌的创作,在于作品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在意涵。读者对于诗歌的阅读,其感受是不相同的,这都取决于读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我们所追求的诗歌或文学作品,都希望能够随着时间的淘洗,永远在不同的时代,能让读者读出不同的意境来,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其实,这也是我油画创作所要追求的理念和标准啊!

  正是因为我俩都着力于艺术文化的探索,作品以不同形式流露出对美学的追寻,以此来表达内心的逸气和凝重的情怀,于是也就有许多说不完的话了。

  辛金顺是现、当代文学博士,对民俗风情和人文艺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造诣。由此,我俩侃侃而谈,如遇知音。他喜欢我的油画,提及可为油画写诗,我喜欢他的那些如梦境般的诗句。于是,我们就商量着要以一种油画视觉具象艺术与诗歌语言抽象艺术的有机对话,从而产生一种别样的艺术效果。就这样,我俩迸出了火花,一拍即合。当即,让他在我的电脑中挑选了几十幅油画作品,让辛博士回校后为油画作诗……。

  后来,我就去诗巫采风了。

  虽然我旅居老挝,辛博士则人在马来西亚,远隔千山万水。但我却常常可从网路里搜寻到辛金顺博士在新、马和台湾刊登「诗与画」的诗作。

  而那些诗作,展示了美学的情境和鲜活的生命力。那是诗人从画意中感思而成的诗意,涓涓从笔尖流出,汇成了一行行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为油画增添了另一种色彩。读后,让人感动、深思和回味无穷。这些诗作,无疑也使画作提升到了更高的情态和境界。

  我虽然不懂诗,但对于辛金顺博士《诗/画:对话》这本诗集感触颇深。诗集中的许多诗作处处拨动了我的神经,情感也为之触发不已。一如诗集中「辑一:象外象」中的第一首诗〈花与炮弹〉中的诗句:「……炮火栽种在遥远的历史一页里/烟硝散去后的清晨/钟摆摇盪着死亡和新生的笑/……/只有稚真的眼神/恬静/并与和平/慢慢茁壮,长大」,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类和平的向往。虽然战争已经远去,但历史仍然记录着死亡的痛苦和生命降生的欢笑。和平是永恆的,人们会在和平中慢慢地成长、成熟。因此可以说是,诗中寄託了诗人的反战意识。

  而我创作这幅油画的背景是在2010年10月。那时119个国家正在老挝签订「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集束爆弹的和平协议」。会前几个月,联合国清除未爆炸弹组织带我去了当年越战时期的重灾区。那满山遍野未爆炸弹如今仍给当地人们和野生动物带来生命的威胁;人们养牛养羊的目的,是让牛羊走在人前排雷。死人的事件仍天天发生。我震惊极了!彷彿看见了人们在死亡线上痛苦的挣扎,听见了地狱门前哭声的画面。在这里,生存与死亡相依,美丽与丑陋共存。回来后我创作了一批由于荒唐的战争带给战后人们苦难的油画和速写作品,在会前展出,向世界宣扬和平!

  在此,诗人却用他那细腻的情感和洞察人世悲痛的眼睛,以诗祈求一种宁静的和平:「野地开出的花和童年/鸽子飞满的天空/……/旷野没有回音/土地收纳了黎明/摘下烟花/这里留下一片干净的空气」一颗赤诚的诗心,深入画里,张望着遍野埋伏的地雷和开放的鲜花,以及孩童未来成长的路向,同时也阐述着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战后仍处于惘惘威胁处境的同情心绪。

  又如诗集中「辑二 观妙悟」中〈趺坐〉一诗:「幻化之相,佛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可照见人间苦难的脸」是的,诗人的创作意向与画家当下的画意不谋而合。

  我创作这幅油画是在2009年。这一年,我在佛国老挝的郎勃拉帮采风写生,香通寺对面山上塑有一尊佛像,佛像脚下还塑有五个和尚打坐听经。我感觉佛陀那微笑而慈祥的面容似乎在张口对我说:「苦难过后就是大自在了」。于是,在我回到老挝的首都万象我的画室后,脑海里一直回盪着佛陀在冥冥中给我的启示。同时又忆起在我刚到老挝那一年,被一个小偷盯上,两个月内偷了我四次,最后一次的确也没什么东西可偷了,小偷还是将我的半锅饭给端走。这件事被寺庙里一个主持和尚知道后,他每天化缘给我送来吃的。还用化缘得来的钱给我买来画笔、画纸,鼓励我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鼓足生活的勇气。

  我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这幅油画。并採用对比的手法,以佛陀「大自在」喜悦的脸与修行者饱经沧桑疲惫而又坚贞不屈的表情展现出来,一如诗中的陈述:「每条皱纹是深深浅浅的小径/延伸着/遗弃在寺院角落黯淡的光」。有意将修行者肩上的红色绶带平展地铺出一条大道,大道分为三级,一级比一级更困难:「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佛说:躺下/即成大道」。诗人道出了画外之意,诗意也深刻的展现了佛法和修行者大慈悲心的真谛。

  再如「辑三 赋比兴」中的〈织衣〉:「针线密密,织出野地的白合/微风吹过发梢/吹走了屋后三两声的吠叫」。多么美妙的诗句啊!彷彿又让我置身在缅甸采风时为织女写生的场景。姑娘在屋前静静地织绣,偶尔的一句对话交流,都是日常的画面。如诗中:「一列鹅影摇摆走过/走进一匹布上,那锦绣的/年华,交谈复交谈/彼此的流光,在矮竹凳上/坐老了黄昏」诗情、诗景、诗意凑泊而成,把画中景象,完全诗化了。这显现了诗人诗心所在,诗和画也就能叠合如一。

  因此,在辛金顺博士的《诗╱画:对话》的诗集里,我读到了诗人宽阔的心胸和美好的情怀。那些时而如雨后初晴,气象如洗的美丽诗句,流淌着迷离的阳光,明明暗暗,瑟瑟缤纷,多么地曼妙。那神秘的原野,神秘的光,如同步入梦境一般,诗意在心中流淌,闲适畅快。时而又如同热带雨林沉默棕榈般的情感,虽只有几片剑叶,仍华盖如荫,剑指长空。在如火如荼的黄昏,亭亭屹立,眼角眉梢都是安详的笑意。这些美妙的诗句,跃入心间,拨动了人的心中琴弦,弹奏出了一支支动人的歌曲。

  在此,我非常感谢辛金顺博士,是您的这些美妙的诗句,给了油画新的生命。是您的这些精练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让读到这些诗的人如同捧着一碧清泉,不忍畅饮更不忍让它从指间流失,只想用自己手心之热去温暖它那颗纯洁、清凉的诗意。
 
陈琳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广西南宁

后记

诗与神会,意与境同


  2012年4月,因为某个研究计画需要到东马砂劳越古晋作实地考察,并与老诗人吴岸见面。吴岸提及有一位旅寮的中国画家,正好行脚到古晋寻找画作写生题材,遂介绍认识。画家,当时歇宿于海唇街的客栈中,见面时甚感亲切,言谈诚恳。闲聊中大致了解其际遇,婚姻情感的波折、生命的飘泊,以及岁月与命运淬鍊下的生活状态;后来也叙说了其旅寮十多年,从身无立锥之地到渐渐有了安身立命之感,以及艺术追寻的故事。

  然而,在那初次见面的谈话中,留给我的却是更多的想像。据说,他初抵寮国时,在街头卖肖像画,一幅只挣得两元马币,殊未料及,十年后,他的画作却叫价十万马币以上,而且各国收藏者都争相到寮国向他求画。但从他谦卑和朴实的笑谈中,却丝毫未见倨傲之气。后来他打开电脑,展示了一些被各国博物馆和收藏者购下的画作图片,那些调和了中国画风的人物和景致,不论农村妇女、乡间小孩、部落猎者,或庙宇的比丘和小沙弥等,都相当写实和生动的展现了画家内在生命的情态。

  那些色彩鲜艳的油画,处处绘写了寮国和东南亚各地民生风俗,宗教和庶民精神的特性。一幅幅的,吸引了我。那时,我对着共同看画的吴岸说,这些画可以入诗啊!吴岸微笑以对,陈琳却回应说好,于是将电脑储存库里2009年至2012年的画作图片,全转入我的随身碟里。因为这份机缘,所以才有后来五十六首诗与画的对话之作。

  对于陈琳的画,其实我相当喜欢他画中人物生活的纯朴,那是未经全球化资本主义肆虐的生活场景,一如我记忆中童年时期(七○年代)的故乡,不论是晨鸡栖啼高脚屋旁、少女在屋前舂米、小孩大人在清澈的沟间和溪边浴洗、童年的游戏,或是头顶货物的妇女行过村落等,自然和写实的展现了乡间庶民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型态,且在画家精湛的油彩色调调度中,揉合出了另一种童话般的力量与光泽。

  而陈琳的这些画作,自有其心灵和视觉接受的体验和观照,那或许是来自于社会基层的共知共感,让他的视角选择了这些画作的素材与存在状态。毫无疑问的,主体的生命经验,也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其画具象(representational)得近乎写实,却沉淀着其生活的感悟,以及精神与情感的投注。画中的人与物,具现了画者的心灵姿态和生命的律动,并深埋于色彩浓郁与静默的深处。那是来自画者内在生命的一种展现。如梅洛.庞蒂(M. M. Ponty)所谓由「眼与心」编织而成的彩绘世界,在「可见」与「不可见」间,展示了其画作的存有意态。

  像其中一幅画描绘了一白发老妇在河间刷洗,身前有一中年妇女,身边则有一童女和少女,身后却另有背过身去的女子。五个女人,隐喻了五个年龄阶段的生命历程,在那流淌不息的时间长河中,递换年岁,展现了女人一生的全貌。其中转过身去的女子,则予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那是记忆的形象?或即将远离的未来?存在的韵律在那色彩符号中,回转与交错,让现象的身体,在画里开显了某种象征的意义。

  同样的,在陈琳的几幅画中,可见美军在越战时留在寮国土地上的许多未爆弹。这些未爆弹被当成废铁卖,或当着装饰品,高脚屋的房柱,以及厨房生火的支架等,然而它却往往造成了无数突发性的爆炸伤害和惨剧。如其一画上的姊弟,于野外採摘小白花,身前身后的草丛中,却弃置了一些未爆弹壳,在此,花与砲弹,战争与和平,以及童稚的生命,无疑构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与知觉效果。那是过去战争留下的残余,却也留给了寮国人集体的记忆创伤和巨大的恶魇。而画家善于捕捉此一现象背后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在「可见」的人/物现象中,陈述了其内心「不可见」的不舍、怜悯和悸动的情绪。

  除此,一些画中女孩游戏的天真笑貌、母亲为女儿拨发捉蝨的恬美时光、布施者的虔敬、小沙弥在晨修时的戏耍、比丘们的渡江、劳动者的负轭等等情景,交织了画家的心识,体现了其对生命情境一份活泼泼的感悟。另一方面,其画色彩浓郁鲜活,保持了自然与形象深刻的视觉呈现,使得其画作即使放在其他众多画作里,也很容易会被人看到。

  然而,在我面对陈琳的画作时,我必须筛选出能与我底知觉形成共感的作品。毕竟我不是以诗入画,或以诗进行註解的工作。而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将画作的情境和意涵,纳入到我的存在情境里,以自我观照,借画起兴,并让主体情感神入画中,进行另一类创思。易言之,「诗/画」均处于互为主体的位置,在相参相照里,形成各自情境的存有意向。所以,这与传统的画上题诗迥异,在此,诗不附属于画作,而具有其自我独立的生命姿态。因而诗题与画题,在此也并不相同。

  在艺术世界中,感悟有时候具有其之玄秘性。感官经验所感的,固然是经验世界里的经验事物,但就如知觉现象学所强调的,知觉主体与被知觉的对象,并非截然二分,两者之间仍然有所联系,但彼此内在却各自具有各自的意涵。

  是以,画家以其人生经验的积淀促成画作的景象,而诗,必须通过语言的考验来完成其之艺术表现能力。语言成了诗的存有,生活视野和情感经验的体现,则可将诗引向一条更深邃的道路去。因此,在与陈琳的画进行对话过程中,诗言主体借由了移情作用,通过诗性言说,企图展现出更多的个人意志和想像。所以,诗可以说是在画中,也可以说是在画外进行了另一类的创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及「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一种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感知的传达,意由境生,境由意出,因此目触所及,意象相交,感悟其间,也就有了自我主观的创造。而在读画过程里,我比较注重的是画中的意蕴、物象的构图,以及色彩的叙事,尤其后者,虽然深静沉默,然而却潜伏着很大的感染力,是展现画中意/境的关键点。

  所以由读画而形成对话, 是一种心性境地的转换。诗在此,也就成了体会意象而再意识的一种表现,或反求诸己,迎求自我深心,探向自我生命的创作。当然,「诗/画」都具有其自律性的内在形式和特质,但艺术心眼的观照却是相同的。在诗中,我所要捕捉,是当下存在的那一分认知和意识,那分遮蔽在物象和语言深处的存有感悟。

  而选入于这诗集里进行对话的五十五幅画,大部分呈现了寮国村民、儿童、比丘们和少数部落民族的乡间生活型态,也有几幅画涉及了台湾高山族和东马原住民的狩猎情景,物资贫乏却充满纯朴与和谐的境地,未受资本主义侵略的村落和平民,劳动者的勤恳,一大片山脉和田园,处处呈现出了生活朴实的自然情态与可贵。而画家的画笔,在画中,往往意在象外,别有言说,于是也让诗在那一幅幅画作的彩光里,找到了可以对谈的空间。使得诗意与画境在此神会,并让诗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妙悟里,找到了另一种意趣。

  大致上,在这本诗集里,我企图拢络一些词语,并通过了画境,而站在画外,去窥探远方光影的闪烁。像云投给了远山淡淡的影子,像回忆里的故乡、童年、生活和梦,像一些走过时间的老人和故事,生和死。似乎,那里头,都有时代火光的炯亮和阴影,不断明灭;都有了诗的声音,轻轻在尘扬的大地上唱起。

  或许,诗与画的交会与交错,是一种生命体现的历程。是思与诗的回盪。尤其是在电子文明迅速穿透生活方寸之间而不留余地,全球资本主义的怪兽无孔不入,四处伸张的时代,这些带给生命静定而纯朴的画,却让我感到在那些国际财团和机械神仍无法抵达的地方,依然有梦可以创造,有诗可以在星空翱翔的喜悦。

  最后,必须在这里感谢画家陈琳无偿授权提供画作影像和赠序,长居台湾的老乡林建国的序文(建国年少时曾以软牛的笔名写诗),以及感谢岁月赠我以烘炉,熬炼出一颗不死的诗心,让诗,成了个人存在里,最美好的生命註脚。

辛金顺

图书试读

【花和砲弹】

野地开出的花和童年,纯白如
鸽子飞满的天空

砲火栽种在遥远的一页历史里
烟硝散去后的清晨
钟摆摇盪着死亡和新生的笑

旷野没有回音
土地收纳了夜色和黎明
摘下烟花
这里留下了一片干净的空气

再也没有镰刀收割沉默的头颅
再也没有子弹唿啸穿过嘶喊
再也没有风雨的飘摇和流离

只有稚真的眼神
恬静
守着一个安居的家
并与和平
慢慢茁壮,长大

【小沙弥戏读】

师父,如是我闻,桃花开满了三月
木鱼敲来了窗外雨声
芭蕉潇潇,佛走成树的荫影
遮护四散而逃的群蚁

八点晨钟全被压到了心底
梦幻
在背诵的经书里都成了泡影
一念,三千
微尘静静的敷坐

(师父,小鸟飞走了
明天还会飞回来吗?)

妄相,妄相
剥开如来的身体,可见
众生
不断与死亡搏斗

我闻如是,师父
经文途经回家的小路
忘了把耳朵藏起
让心静定,诵读
檐滴,在短短的梦里
断断 续续

师父。

(师父,小鸟飞走了
明天还会飞回来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就如同其內涵一樣,充滿了藝術的張力。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抽象的聲音,而繪畫是一種具象的色彩。兩者雖然看似不同,卻常常在情感的深度和意境的營造上產生驚人的共鳴。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引導讀者進入這場「對話」的?是透過對特定詩歌和畫作的深入剖析,揭示它們之間隱藏的聯繫?還是透過對藝術史的梳理,呈現詩歌與繪畫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影響?「對話」的概念,也讓我想到一種協奏曲,詩歌是旋律,繪畫是和聲,共同譜寫出一首動人的樂章。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對這種跨媒介藝術創作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字描繪出畫面的靈動,又如何用畫面的色彩賦予詩歌的生命。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對藝術更深層次理解和欣賞的書籍。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被一本名字很詩意的書吸引住了:《詩/畫:對話》。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想像,詩歌的抽象情感與視覺繪畫的具象呈現,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我一直覺得,好的詩句本身就帶著畫面感,而好的畫作也時常能觸動人內心的詩意。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這種藝術形式間的關聯性,讓人不禁好奇創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是透過詩句來闡述畫作的情感,還是以畫作來具象化詩歌的意境?或者,這是一場更為自由、更具實驗性的藝術對話,兩者互相啟發,共同編織出一個全新的感知空間?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文字與圖像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如同兩位知己,在無聲中訴說著各自的心事,卻又能讓聽者(或觀者)感受到一種昇華的共鳴。這本書的出現,彷彿是為那些渴望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尋找連結的讀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人對藝術的多元性與無限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經典的跨媒介合作。例如,在文學史上,就有不少詩人深受特定畫作的啟發而創作,反之亦然。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否也採取了類似的手法,是先有詩再配畫,抑或是先有畫再賦詩?又或者,是一種同步創作的過程,兩者在創作的當下就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對「對話」這個詞特別有感觸,它意味著一種互動、一種交流,而非單向的輸出。我期望在這本書裡,讀者不單單是欣賞詩歌或畫作,更能感受到它們之間真實的「對話」過程。這種對話,或許是情感上的交流,或許是意象上的呼應,亦或是風格上的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藝術形式的界線是如何被打破的,以及當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對話時,所能產生的獨特魅力。台灣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在不同領域間探索,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這種跨界合作的絕佳範例,也激發我對藝術的更多想像。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藝術領域的大門,充滿了吸引力。我一直覺得,詩歌和繪畫都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純粹的表達方式。詩歌以其精煉的文字,描繪出內心的風景;繪畫則以其豐富的色彩,繪製出眼前的世界。當這兩者結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收錄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如何將現代的詩歌與繪畫觀念融合,創造出新的藝術語言?又或者,會不會探討一些歷史上的經典案例,例如印象派畫家對現代詩歌的影響,或是某些詩歌流派對繪畫風格的啟發?「對話」這個詞,讓我想到一種生動的互動,不是單純的並列,而是彼此之間有著深層的連結和回應。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詩歌如何讓畫作更具故事性,畫作又如何讓詩歌更顯立體,兩者相輔相成,為讀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多感官的藝術體驗。

评分

「詩/畫:對話」這樣的書名,讓人聯想到許多關於視覺藝術與文學評論的結合。我本身對藝術史和文學理論都很有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我很好奇,作者在進行這場「對話」時,是以什麼樣的理論基礎為依據?是從符號學的角度,探討詩歌與繪畫中的符號如何相互轉換與解讀?還是從美學的觀點,分析兩者在形式、結構、色彩、韻律等方面的共通與差異?抑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詩歌與繪畫如何觸動觀者的內心,引發情緒的共鳴?「對話」這個詞,也讓我想到一些探討藝術家間的相互影響,例如某位詩人受到某位畫家的啟發,進而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或是反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歌與繪畫之間那種複雜而美妙的關係,並從中獲得啟發,去更細緻地品味藝術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