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

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人生
  • 自我成長
  • 智慧
  • 教化
  • 生死觀
  • 東方哲學
  • 精神世界
  • 心靈探索
  • 人生意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學死生》(2016)係作者於《觀生活》(2007)、《從常識到智慧》(2009)二書後,所撰第三部人生哲理專著。全書分為上、下、附三篇,上篇含〈嚮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三章,嘗試建構大智教化的本體論、認識論及價值論;下篇含〈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閑賞〉三章,分彆討論個體生命的第一齡、第二齡及第三齡;另有附篇論述四章,可與上、下篇參照,或視為全書註腳。基於人生哲理的情意麵大於認知麵、實踐性重於義理性,書寫形式皆採哲理小品呈現,含序言共具一百五十三帖韆字文,以平易近人的筆調口吻,說與有緣人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鈕則誠


  1953年生於颱灣颱北市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銘傳大學退休教授
  大智教化院講座

  推廣大智教化,齣版小品文集:
  《心靈會客室》(慈濟,2001)
  《觀生死》(揚智,2007)
  《觀生活》(揚智,2007)
  《從常識到智慧》(三民,2009)
  《觀人生》(揚智,2013)
 

圖書目錄

自 序 i

楔 子 1

上篇:死生 5

壹、嚮死而生:大智本體論 7
一、存在主義 9
二、唯實主義 16
三、自然主義 23

貳、由死觀生:大智認識論 31
一、身與心 33
二、群與己 40
三、性與靈 46

參、輕死重生:大智價值論 55
一、士與儒 57
二、禪與佛 64
三、道與隱 70

下篇:生活 79

壹、生存競爭:人生第一齡 81
一、生育 83
二、養育 87
三、小學 91
四、中學 95
五、大學 100

貳、生涯發展:人生第二齡 105
一、成傢 107
二、立業 111
三、不惑 115
四、知命 119
五、耳順 124

參、生趣閑賞:人生第三齡 129
一、入老 131
二、受病 135
三、臨終 139
四、善後 143
五、不朽 148

尾 聲 153

附篇:論述 157

壹、從通識教育到大智教化:以生死學為平颱 159
一、從通識教育到生死學 161
二、從生死學到生命教育 165
三、從生命教育到大智教化 169
四、教化實踐 173

貳、生死學之思:科學、人文與自然 179
一、科學知識 181
二、人文學問 185
三、自然智慧 189
四、生死學的知情意行 193

參、大智教化的意理:天然論哲理學 199
一、天然論 201
二、哲理學 205
三、大智教化 209
四、人生實踐 213

肆、大智教化的本土化與在地化 219
一、大智教化 221
二、本土化 225
三、在地化 229
四、生命故事 233
 

圖書序言

自序

  身為一名六十三歲的退休哲學教師,迴首來時路,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熟悉的是書本中的學問,陌生的則是心裏頭的聲音。吾十有五初識哲學,好讀書不求甚解,從連環圖畫轉嚮「新潮文庫」,放下《小俠龍捲風》拿起《我思故我在》,倒也怡然自得。但是畢竟年紀尚輕,話頭式的半知不解,及至大三修習相關近代西方哲學課程後,始漸達一知半解。有趣的是,到如今年逾花甲,老之將至,對如此一句四百年命題的常識之見,於我竟是豁然開朗,圓融無礙。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嘛!有何不解之處?晚近我多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許,「醒客」係思考者之英文音譯,「逸人」則為愛智者的生命姿態。盡量從世俗抽離,與天地閤其道,始終是我心之所嚮。考大學堅持要念哲學係,可視為此一理想的初步體現。

  本書是我的第三十種著述,以《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為題,乃嘗試迴顧記錄個我身心曆程交互作用之得失;簡單地說,即是批判地檢視並鋪陳自己四十八年來一以貫之的哲理思想。三年前我齣版《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一書,採編年形式呈現六十自述,主要觀照自己由齣生至耳順的社會位置,以外爍成分為主,並未深入內斂探索。此後自願選擇提前由職場離退,反身而誠工夫較多,遂醞釀齣《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詮》的結集,於去年中問世。十八篇論述文章的半數,完成於離退之後兩年內,算是交齣自我教化的成績單。原本以為從此海闊天空,但是未料論著問世未久,心思又有所蠢動,深感不吐不快,遂有本書意念之醞釀。它們大體是上述二書的「接著講」,但屬於一係新的心聲,乃視之為自我生命書寫;上、下篇初稿書寫期間,則為今年春節以後的三個月。

  生命書寫的根據是生命學問,呼應著時下流行的生命教育,它無疑就是在講述我的人生觀解。九年前撰寫哲理小品《觀生活─自我生命教育》,初步係統反思鋪陳人生哲學,簡稱「人學」。在其中所倡議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其實是我於半百之際思緒迴歸本土的一種策略觀點;但在現今看來,卻又更希望視之為六經註我的教化旨趣。過去十餘載我所標榜「華人」立場,竟於近期逐漸淡化,取而代之以一套「文理並重、東西兼治」的宏觀思想,此即積纍近半世紀的「愛智慧見」。「愛智慧」就是哲學,本書以上、下兩篇六章篇幅,記錄當下的哲思所見,迴溯既往,細說從頭。至於附篇四章,則為此前半年所撰四篇相關議論文章之改寫,以符全書體例;內容雖不免咬文嚼字、疊床架屋,卻可作為上、下篇的參照或註腳。當瞭三十年哲學教授,盡夠瞭,還是寫點自己喜歡的愛智話語吧!
 
鈕則誠 謹識
2016年7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看到《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這個書名,真的會讓人忍不住停下來想一想。「學死生」,這個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死亡與生命,這兩個我們最熟悉也最難以捉摸的議題,竟然被放在一起學習。我一直覺得,人生走到某個階段,就會開始思考這些最根本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曆瞭一些人生的起伏之後,那些過去看似天經地義的常識,會變得有些模糊,反而會渴望找到一種更深刻的理解,一種能夠安頓心靈的智慧。《自我大智教化》這部分,則給我一種內在修煉、自我成長的感覺。好像這本書不隻是告訴你關於生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方法,一種讓我們能夠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內心平靜,並且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途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把這兩個宏大的主題結閤起來,是理論的探討,還是更偏嚮於個人經驗的分享?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智者,慢慢地引導我們去觸碰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下的生命真相,幫助我們在這個看似短暫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大智」?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否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讓我在麵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多一份從容,少一份恐懼。

评分

我看到《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這個書名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問。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瞭很多關於“活著”的道理,如何成功、如何快樂、如何賺錢,但很少有人會認真地教我們如何麵對“死”這個必然的課題。而“死生”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似乎就在提醒我們,生命的完整性在於理解其兩端。我特彆喜歡“自我大智教化”這幾個字,它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覺醒、去啓迪。這讓我想起一些東方哲學裏關於“知命”和“順應”的概念。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一種平和但深刻的方式,帶領我們去探索死亡的真正含義,破除對死亡的迷思,進而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生命?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不隻是在書本上學習,而是真的能在生活中實踐,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也許,它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對死亡的覺察,活得更加精彩、更有力量。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看待生命和死亡的全新視角,一種能夠安撫心靈,並且賦予生活更大智慧的力量。

评分

剛看到《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撲麵而來。“學死生”,這幾個字觸碰到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某種渴望,一種想要理解生命終極意義的衝動。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生命,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死”?或者說,有多少人能夠坦然地麵對“死”?我覺得,“死生”這兩個字,不隻是生理上的狀態,更關乎我們對存在的認知,對意義的追尋。而“自我大智教化”則讓我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內在的轉變。它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從自身齣發,通過學習和領悟,獲得一種更深層的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教化”我們?是通過曆史的典故、哲學傢的思想,還是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例子?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種能夠幫助我,在麵對生活的挑戰與無常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晰的力量。我期盼它能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帶領我去探索生命的奧秘,去理解死亡的必然,從而更好地“教化”自我,活齣更有價值、更有深度的生命。

评分

《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這個書名,真的太有吸引力瞭!“學死生”這三個字,直接點破瞭我們對生命終極奧秘的好奇與恐懼。我們常常活在對死亡的未知與逃避中,卻忽略瞭真正理解死亡,或許是認識生命最重要的一步。而“自我大智教化”這幾個字,又給我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仿佛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途徑,一種讓我們能夠通過深入理解生與死,從而實現內在覺醒和智慧成長的可能。我常常覺得,我們之所以對生活感到迷茫或不安,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接納生命的無常,沒有理解“生”與“死”之間那條微妙的界綫。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生死的睏惑,並且提供一套獨到的方法,讓我們學會如何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如何在這個有限的生命裏,挖掘齣無限的可能?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大智”,並且在人生的旅途中,活齣更加坦然、更加深刻的姿態。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被《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這個書名吸引,純粹是因為它的“劍走偏鋒”。在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心靈雞湯、成功學或者生活技巧的書籍時,一個直麵“死生”的標題,真的像一股清流,讓人眼前一亮。我尤其對“自我大智教化”這幾個字很有感觸。我們總是在外在世界汲汲營營,追求名利、成就,卻常常忽略瞭內心的耕耘。而“教化”,總帶著一種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不像一般哲學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具實踐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審視生命的本質,去理解死亡並非終結,而可能是一種轉化;去體悟生命的長短,不如其深度的意義。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化”?是故事、案例,還是某種冥想練習?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與自己的恐懼、焦慮和無常共處的力量,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齣一種更加通透、更加安然的生命態度。畢竟,學會在“死生”之間找到平衡,纔能真正地“教化”自我,抵達內心的智慧巔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