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

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自我成长
  • 智慧
  • 教化
  • 生死观
  • 东方哲学
  • 精神世界
  • 心灵探索
  • 人生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死生》(2016)系作者于《观生活》(2007)、《从常识到智慧》(2009)二书后,所撰第三部人生哲理专着。全书分为上、下、附三篇,上篇含〈向死而生〉、〈由死观生〉、〈轻死重生〉三章,尝试建构大智教化的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下篇含〈生存竞争〉、〈生涯发展〉、〈生趣闲赏〉三章,分别讨论个体生命的第一龄、第二龄及第三龄;另有附篇论述四章,可与上、下篇参照,或视为全书註脚。基于人生哲理的情意面大于认知面、实践性重于义理性,书写形式皆採哲理小品呈现,含序言共具一百五十三帖千字文,以平易近人的笔调口吻,说与有缘人听。
《光影流转中的现代意识觉醒》 一部探索个体在技术洪流中重塑自我边界的深度哲学思辨录 内容提要: 本书以现代社会日益加速的“信息渗透”与“感官过载”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代个体在技术驱动的全球化网络中,如何面对身份的模糊化、意义的碎片化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它并非一部关于技术指南的书籍,而是对技术文明背景下“人之所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的全新阐释。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穿梭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批评的疆域,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心智地图,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日常经验的真实性与深度。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编码的迷宫”、“镜像的审判”与“重构的疆域”三个部分,层层递进,直抵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 --- 第一部分:编码的迷宫——信息异化与感知边界的重塑 在信息流如同洪水般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的感知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筛选与建构。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注意力经济”如何将人类的内在体验转化为可量化的资源。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算法如何通过预测和迎合,制造出舒适却狭隘的“认知茧房”,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未知和异质体验的渴求。 核心议题包括: 1. “数字残像”与记忆的外部化: 探讨智能设备存储的爆炸性增长,如何导致了主体记忆功能的部分退化,以及当我们依赖外部数据库来维护自我叙事时,真正的“内在稳定器”何在? 2. 符号学的失焦: 随着符号(文字、图像、表情符号)传播速度的指数级增加,其原初意涵和深度联系被极度稀释。我们掌握了海量的符号,却失去了理解符号背后“重量”的能力。本书力图重拾对语言颗粒度的敏感,辨析信息噪音与真正洞察之间的鸿沟。 3. 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缺席”: 探讨身体经验——疼痛、疲惫、真实的触感——如何被虚拟化的替代方案所边缘化。这种“身体疏离”对自我主体性的构建产生了何种形而上的影响?作者引用现象学观点,论证了“在世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物理实在感对精神健康的基石作用。 --- 第二部分:镜像的审判——身份的流动性与真实的困境 现代生活催生了“多重身份”的常态化。从社交媒体上的精心策划的“人设”到职业生涯中的角色切换,个体不断地在不同的镜像前进行自我表演。这一部分聚焦于身份认同的脆弱性和内在一致性的挑战。 关键章节深入剖析了: 1. “表演的疲劳”: 身份的每一次切换都需要心力消耗。本书详述了这种持续的自我监控和形象管理,如何导致一种深刻的“内在空洞感”——当所有人都只看到被展示的面向时,那个隐藏的、未被定义的“自我”是否还能获得确认? 2. 集体无意识的重构: 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瞬息万变的集体意识。然而,这种集体性往往建立在短暂的情绪共振之上,而非深厚的共同目标。作者考察了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如何侵蚀个体的独立判断力,并迫使人们在快速变化的道德风向上进行不稳定的站位选择。 3. 效率至上与目的的失落: 现代社会对“优化”和“效率”的痴迷,使得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否定。一切都成为了通往下一个目标的垫脚石。本书挑战了这种工具理性至上的观念,追问:如果所有行动都只为达成某个外部设定的目标,那么行动本身的美学意义和存在的内在满足感又置于何地? --- 第三部分:重构的疆域——内在秩序的重建与慢哲学 在揭示了外在世界的复杂性与内在体验的失序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探索——如何在一个不断被外部刺激撕扯的世界中,重新锚定自我,寻回内在的深度与持续性。 重构策略包括: 1. “深层时间”的复苏: 对抗即时满足的诱惑,主张重新学习“等待”与“沉思”的能力。作者提倡一种“慢哲学”的实践,并非拒绝进步,而是要求对知识和经验的吸收采用更深、更慢的渗透过程,以对抗肤浅的“浏览式学习”。 2. 构建“个人仪式空间”: 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重复性、非功利性的行为(如阅读实体书、手写记录、长时间的独处)如何构成抵御外界混乱的“精神堡垒”。这些仪式是重新宣示个体主体性的宣言。 3. “有限性”的接纳与力量: 现代技术承诺了无限的可能性和连接,但这往往带来更深的焦虑。本书回归到对个体生命“有限性”——时间、能力、知识边界——的坦诚接纳。恰恰是在对“不可能拥有全部”的清醒认知中,个体才能更聚焦于“能拥有和成为什么”,从而产生真正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本书的风格与受众: 《光影流转中的现代意识觉醒》文风沉稳、富有思辨张力,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它面向所有对当代生活中的精神疏离感有所察觉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在职业追求与内心宁静之间寻求平衡的知识工作者、艺术家、哲思爱好者,以及任何渴望超越“信息消费者”角色,成为主动意义建构者的个体。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帮助读者自行挖掘通往更丰富、更有韧性的人生成长的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钮则诚


  1953年生于台湾台北市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铭传大学退休教授
  大智教化院讲座

  推广大智教化,出版小品文集:
  《心灵会客室》(慈济,2001)
  《观生死》(扬智,2007)
  《观生活》(扬智,2007)
  《从常识到智慧》(三民,2009)
  《观人生》(扬智,2013)
 

图书目录

自 序 i

楔 子 1

上篇:死生 5

壹、向死而生:大智本体论 7
一、存在主义 9
二、唯实主义 16
三、自然主义 23

贰、由死观生:大智认识论 31
一、身与心 33
二、群与己 40
三、性与灵 46

参、轻死重生:大智价值论 55
一、士与儒 57
二、禅与佛 64
三、道与隐 70

下篇:生活 79

壹、生存竞争:人生第一龄 81
一、生育 83
二、养育 87
三、小学 91
四、中学 95
五、大学 100

贰、生涯发展:人生第二龄 105
一、成家 107
二、立业 111
三、不惑 115
四、知命 119
五、耳顺 124

参、生趣闲赏:人生第三龄 129
一、入老 131
二、受病 135
三、临终 139
四、善后 143
五、不朽 148

尾 声 153

附篇:论述 157

壹、从通识教育到大智教化:以生死学为平台 159
一、从通识教育到生死学 161
二、从生死学到生命教育 165
三、从生命教育到大智教化 169
四、教化实践 173

贰、生死学之思:科学、人文与自然 179
一、科学知识 181
二、人文学问 185
三、自然智慧 189
四、生死学的知情意行 193

参、大智教化的意理:天然论哲理学 199
一、天然论 201
二、哲理学 205
三、大智教化 209
四、人生实践 213

肆、大智教化的本土化与在地化 219
一、大智教化 221
二、本土化 225
三、在地化 229
四、生命故事 233
 

图书序言

自序

  身为一名六十三岁的退休哲学教师,回首来时路,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熟悉的是书本中的学问,陌生的则是心里头的声音。吾十有五初识哲学,好读书不求甚解,从连环图画转向「新潮文库」,放下《小侠龙卷风》拿起《我思故我在》,倒也怡然自得。但是毕竟年纪尚轻,话头式的半知不解,及至大三修习相关近代西方哲学课程后,始渐达一知半解。有趣的是,到如今年逾花甲,老之将至,对如此一句四百年命题的常识之见,于我竟是豁然开朗,圆融无碍。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嘛!有何不解之处?晚近我多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许,「醒客」系思考者之英文音译,「逸人」则为爱智者的生命姿态。尽量从世俗抽离,与天地合其道,始终是我心之所向。考大学坚持要念哲学系,可视为此一理想的初步体现。

  本书是我的第三十种着述,以《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为题,乃尝试回顾记录个我身心历程交互作用之得失;简单地说,即是批判地检视并铺陈自己四十八年来一以贯之的哲理思想。三年前我出版《观人生─自我生命教育》一书,採编年形式呈现六十自述,主要观照自己由出生至耳顺的社会位置,以外烁成分为主,并未深入内敛探索。此后自愿选择提前由职场离退,反身而诚工夫较多,遂酝酿出《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诠》的结集,于去年中问世。十八篇论述文章的半数,完成于离退之后两年内,算是交出自我教化的成绩单。原本以为从此海阔天空,但是未料论着问世未久,心思又有所蠢动,深感不吐不快,遂有本书意念之酝酿。它们大体是上述二书的「接着讲」,但属于一系新的心声,乃视之为自我生命书写;上、下篇初稿书写期间,则为今年春节以后的三个月。

  生命书写的根据是生命学问,唿应着时下流行的生命教育,它无疑就是在讲述我的人生观解。九年前撰写哲理小品《观生活─自我生命教育》,初步系统反思铺陈人生哲学,简称「人学」。在其中所倡议的「后科学人文自然主义」,其实是我于半百之际思绪回归本土的一种策略观点;但在现今看来,却又更希望视之为六经註我的教化旨趣。过去十余载我所标榜「华人」立场,竟于近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以一套「文理并重、东西兼治」的宏观思想,此即积累近半世纪的「爱智慧见」。「爱智慧」就是哲学,本书以上、下两篇六章篇幅,记录当下的哲思所见,回溯既往,细说从头。至于附篇四章,则为此前半年所撰四篇相关议论文章之改写,以符全书体例;内容虽不免咬文嚼字、叠床架屋,却可作为上、下篇的参照或註脚。当了三十年哲学教授,尽够了,还是写点自己喜欢的爱智话语吧!
 
钮则诚 谨识
2016年7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学死生”这三个字,直接点破了我们对生命终极奥秘的好奇与恐惧。我们常常活在对死亡的未知与逃避中,却忽略了真正理解死亡,或许是认识生命最重要的一步。而“自我大智教化”这几个字,又给我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仿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途径,一种让我们能够通过深入理解生与死,从而实现内在觉醒和智慧成长的可能。我常常觉得,我们之所以对生活感到迷茫或不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接纳生命的无常,没有理解“生”与“死”之间那条微妙的界线。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生死的困惑,并且提供一套独到的方法,让我们学会如何与内心的恐惧对话,如何在这个有限的生命里,挖掘出无限的可能?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大智”,并且在人生的旅途中,活出更加坦然、更加深刻的姿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这个书名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的“剑走偏锋”。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成功学或者生活技巧的书籍时,一个直面“死生”的标题,真的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我尤其对“自我大智教化”这几个字很有感触。我们总是在外在世界汲汲营营,追求名利、成就,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的耕耘。而“教化”,总带着一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像一般哲学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生命的本质,去理解死亡并非终结,而可能是一种转化;去体悟生命的长短,不如其深度的意义。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化”?是故事、案例,还是某种冥想练习?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恐惧、焦虑和无常共处的力量,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一种更加通透、更加安然的生命态度。毕竟,学会在“死生”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地“教化”自我,抵达内心的智慧巅峰。

评分

我看到《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关于“活着”的道理,如何成功、如何快乐、如何赚钱,但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教我们如何面对“死”这个必然的课题。而“死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似乎就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完整性在于理解其两端。我特别喜欢“自我大智教化”这几个字,它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觉醒、去启迪。这让我想起一些东方哲学里关于“知命”和“顺应”的概念。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一种平和但深刻的方式,带领我们去探索死亡的真正含义,破除对死亡的迷思,进而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不只是在书本上学习,而是真的能在生活中实践,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也许,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带着对死亡的觉察,活得更加精彩、更有力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看待生命和死亡的全新视角,一种能够安抚心灵,并且赋予生活更大智慧的力量。

评分

哇,看到《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这个书名,真的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想一想。「学死生」,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死亡与生命,这两个我们最熟悉也最难以捉摸的议题,竟然被放在一起学习。我一直觉得,人生走到某个阶段,就会开始思考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之后,那些过去看似天经地义的常识,会变得有些模糊,反而会渴望找到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一种能够安顿心灵的智慧。《自我大智教化》这部分,则给我一种内在修炼、自我成长的感觉。好像这本书不只是告诉你关于生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平静,并且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途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把这两个宏大的主题结合起来,是理论的探讨,还是更偏向于个人经验的分享?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智者,慢慢地引导我们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生命真相,帮助我们在这个看似短暂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大智」?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否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恐惧。

评分

刚看到《学死生:自我大智教化》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学死生”,这几个字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渴望,一种想要理解生命终极意义的冲动。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生命,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死”?或者说,有多少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我觉得,“死生”这两个字,不只是生理上的状态,更关乎我们对存在的认知,对意义的追寻。而“自我大智教化”则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内在的转变。它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学习和领悟,获得一种更深层的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化”我们?是通过历史的典故、哲学家的思想,还是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例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能够帮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无常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晰的力量。我期盼它能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带领我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理解死亡的必然,从而更好地“教化”自我,活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