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三版)

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人文化
  • 社会文化
  • 文化思想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认同
  • 三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文化针对的面向有物、人、我三方面,包括了经济物质、科技发明、语言文字、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风俗习惯、观念思维等所有生活上总体的内涵与表现。因此要了解华人的文化思想,就不仅是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狭义的历史与现况而已。

  在全球化的现实与在地性的强调下,本书试图以最精要的内容,尽可能流畅的文字,兼顾全球与在地文化的观点,叙述华人文化的形成、融合、变迁与发展;华人的语言文字、图书典籍、典章制度、学术思想与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之成就,并及精神生活之层面。相信必能让读者对华人文化思想,有「总体性」及「系统性」的认识与了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三版)》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原书的特定信息,着重于探讨华人社会与文化的宏大图景、思想演变及当代议题,力求深入且详实。 --- 书名:华人社会与文化:思想脉络与当代转向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当代华人社会与文化复杂性的思想框架。我们并非仅仅审视地理上的“华人”群体,而是深入探究塑造了这些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日常实践的深层文化动力。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一的国家或地域界限,力求在历史的连续性与现代性的断裂中,捕捉华人文明的核心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迁。 第一部分:历史的遗存与思想的奠基 文化思想的根源深植于历史的土壤。本部分将追溯影响华人社会结构与思维模式的几大关键思想源流。 一、儒家思想的再审视:伦理、治理与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贯穿数千年社会运作的操作系统。本章将剖析儒家核心概念,如“仁”、“礼”、“义”和“孝”,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诠释和应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强调等级、和谐与家庭责任的观念,如何塑造了华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从家庭到国家治理的层级结构。同时,也将探讨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在面对西方理性主义和现代性挑战时所经历的自我批判、修正与抵抗,以及其在当代社会重建身份认同中的复杂角色。 二、道家与佛学的映照:个体精神的安顿 如果说儒家构建了外在的社会秩序,那么道家和佛学则为华人提供了内在的精神避所与超越视角。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自然”和“道法自然”,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在政治动荡中保持独立和洒脱的哲学路径。本章将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对权力的疏离感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体悟。 佛教传入并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后,尤其禅宗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华人世界的精神图景。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以及对苦难的解释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普通民众对命运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本部分将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共同构成了一种“中庸”的、注重平衡的思维倾向。 三、地方性知识与民俗信仰的张力 超越精英阶层的经典思想,本书同样重视地方性知识体系和民间信仰的力量。华人社会的文化景观是由庙宇、祭祀、祖先崇拜和风水学共同编织而成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实践,实际上是支撑社区凝聚力、处理社会矛盾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实用哲学。我们将考察这些信仰体系如何与主流的官方意识形态共存、协商,甚至在某些时刻形成强大的民间制衡力量。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思想的转型 十九世纪中叶以降,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对既有的思想体系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开启了华人社会持续至今的“现代性焦虑”。 四、启蒙的回响:引进与排斥的辩证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全盘西化”的争论,现代性的引入过程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张力。本章侧重于思想界如何回应科学、民主、自由等核心西方概念。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激进批判的内在动因,以及在引入异域思想时,如何不自觉地将其“本土化”或“碎片化”,以适应既有的文化心智模式。 五、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与身份的重塑 新文化运动是理解当代华人思想分野的关键节点。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革命。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场运动中,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激烈辩论。胡适、鲁迅等人的思想遗产至今仍在塑造着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定位和批判精神。我们将考察“科学”、“民主”这些被推崇的价值,在实践中是如何被扭曲、被挪用,以及如何成为持续反思自身社会弊端的思想工具。 六、意识形态的竞争与主流叙事的形成 二十世纪中叶,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本章将审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系统性地重构历史叙事、重塑社会伦理,并试图彻底清除或边缘化被视为“封建残余”的文化遗产。理解这种主流叙事的形成过程,对于剖析当代社会对历史记忆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全球化、技术与当代文化思想的未来走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信息技术和新的经济模式对华人社会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塑造力。 七、都市化与去中心化的文化景观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传统的熟人社会结构正在瓦解,家庭权威面临新的挑战。本章关注数字时代和消费主义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虚拟社群的兴起,使得个体在信息获取、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上,拥有了更多的“去中心化”选择。这导致了传统社会中高度统一的文化规范出现裂隙,个体身份的流动性显著增强。 八、文化自信与“软实力”的再定位 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高频出现的议题。本部分旨在辩证地考察,当代华人知识界和政策制定者是如何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华文化”的价值。这涉及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资源,以应对全球文化竞争,同时避免陷入文化上的僵化或教条主义。我们探究当代“软实力”的构建,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更是其背后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九、跨文化接触与身份的混合性 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华人社群,文化思想的演变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探讨离散社群在保持“华人性”与融入主流社会之间的永恒张力。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华人身份”不再是单一、清晰的标签,而是充满了混合性、多重隶属感和不断协商的动态过程。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性地指出,华人社会的文化思想仍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之中。既有的传统智慧并未彻底消亡,而新引入的现代观念仍在进行艰难的融合。理解华人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也要敏锐地捕捉其在快速变化中的思想脉动与未来方向。本书希望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去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理解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国平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现职:
  大叶大学空间设计学系助理教授

  着作:
  衰世中的鲁国柱石──冉有新论
  从灼聚凶猾的马侩到抗礼王公的名儒──子张新论
  王勃〈滕王阁序〉之建筑鑑赏及其地位
  仪礼聘礼的施行与演变
  中国传统医家的医德考察
  史传文学的理论建构──史传文学如何可能
  孔门三英与圣人之泪
  「有教无类」是「现象表述」而非孔子「教育理想」说
  《老子》「无死地」解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汉书》历史哲学
  语文阅读与书写(合编)

图书目录

三版序 I
再版序 V
序 言 VII

第一章 绪 论/001
第一节 文化的意涵/003
第二节 文化概念指涉的范围/006
第三节 文化的变迁与融合/008

第二章 华人文化的形成、融合、变迁与发展/013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外扩与定向/015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革新、融合与挑战、回应/022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顿挫、转折及与世界的接轨/030
第四节 华人观念与台湾意识的辩证/037

第三章 汉字汉语与典籍图书/051
第一节 汉字的演进与特色/053
第二节 汉语辞汇与文化的关系/056
第三节 典籍与图书/058

第四章 典章制度/065
第一节 政府体制/067
第二节 经济民生/072
第三节 教育体制/076
第四节 人才选拔/081

第五章 学术思想/087
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跃动与兴起/089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概要/092
第三节 帝制时期的学术思想概要/105

第六章 文学的特色与发展/117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特色/119
第二节 诗歌的发展/120
第三节 辞赋的发展/124
第四节 散文与骈文的发展/126
第五节 小说的发展/132
第六节 戏曲的发展/137

第七章 艺术的成就/143
第一节 书法与绘画/145
第二节 音乐与舞蹈/150
第三节 雕塑与建筑/155

第八章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165
第一节 天文历算/167
第二节 医药生化/173
第三节 农耕水利/178
第四节 其他重要技术与发明/182

第九章 精神文化/187
第一节 宇宙观/189
第二节 生命观/192
第三节 宗教观/194
第四节 人我观(伦理观)/196

结语 201
参考资料 205

图书序言

三版序

  2015年中国大陆颁布了具有宏观愿景的战略性经济发展计画—「一带一路」。这个计画并非全是凭空生出,不少部分是近年来华人在中国境外发展的串联。因为,某些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或城市,那里的人们早已食着华人开设的餐饮料理,穿戴着华人制造的衣服鞋袜,驰走于华人修建的铁公路、海港、码头,在华人投资的商业场域消费、玩乐。这个号称涵盖全球六十五个核心国家、惠及四十七亿人口,占全球经济总量三成八的一带一路,即使是为突破美、日东面岛链的包围而转身,但说穿了也还是历史的产物。从中国西北经中亚、南亚、中东到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的「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不会少见华人社会文化的历史残影。

  自201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人均GDP数据及「购买力平价」做调整排名)之后,世界各国难免对中国的崛起有更深的疑虑,但一带一路的提出,说明中国是极想与世界和平相处,共荣共存的。习近平走进美国国会,美国最重要的上市公司的负责人紧随身旁;亚投行成立,各国竞相加入,这是经济的吸引力。而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已有一百三十四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五百所孔子学院和一千个孔子课堂。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向来是相辅相成的。而台湾近年来境外生来台学习的人数也逐年攀升,原因就在台湾有精致之华语文研习环境。

  在全球化的浪潮与科技资讯、媒介的影响下,人们带着美好的想像走向世界。除了南韩、缅甸、阿尔巴尼亚、伊朗、古巴⋯⋯等少数国家较不愿或较晚向世界开放外,全球因商务、旅游、求学、交流、会议、就医、工作、移民、婚姻、探亲等因素的人口迁移与离散充斥于周遭世界。然而,在离散中不但能透过资讯科技,可与母国、亲友随时联系,市场上亦不鲜见各国商品,甚至连维系宗教崇拜情感寄託的寺庙也全球化了。而在西方输出物质科技的同时,积极开放的中国也已深入世人的生活,许多西方国家一开门,就会看到中国(产品商场、工程建设、电子商务、高铁核电、人物讯息、学院讲堂)已在身边。于是从惊惧中开始学习汉字,试图了解中国并与之沟通。而文化是一切的根柢,因此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不仅是华人的责任,也是世人了解中国的必要途径。

  《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要印第三版的时候,自武汉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到法国里昂的货运铁路已经通车,东亚与欧洲的关系更进一步。两岸与东协各国之商旅往来与互动也益形紧密。在全球地域消解的今天,台湾无疑能发展出更具包容性与对话性的文化,这只要从外侨、外籍配偶,与新住民子女的数量,已高达近一百五十万人即可看出。再过不久,台湾也将正式进入第三次政权轮替,期待一切都有正面向上的发展。也希望立基于文化共同体的两岸,在相处与互动上也能有更多元的思考。

  当新学林出版社的主编范琇茹小姐告诉我,本书的第二版即将售罄之时,我一方面为本书的完售感到高兴,一方面也感到责任的些微加深,所以本版除因原住民族从十四族增为十六族,做了些必要的修订之外,也补充了一些重要的资料。希望对想要了解华人社会文化,尤其是华人文化思想方面的读者,有一定的帮助。再次感谢华语文教学出版重镇的新学林出版社以及范琇茹主编的协助,也祝福关注华人社会与文化的读者。最后要谢谢被本书参考、引用而未能标註书名、文章的作者。

刘国平 谨志 2016年4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久不见,《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竟然已经出到三版了!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它所描绘的华人文化图景,对我而言既宏大又充满神秘感。那时候,我对“文化思想”的概念,还只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些抽象的理论,竟然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这次三版,我特别好奇它在“文化思想”的探讨上,会不会更侧重于当代的议题。比方说,在社群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解读方式,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台湾作为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又如何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并将其内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表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关于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其文化思想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听说《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出了三版,我迫不及待想翻翻看。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就必须深入其文化的根源,而“文化思想”正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在我以前的阅读经验中,这本书对于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思想的梳理,功不可没,它帮助我建立了对华人文化思想的基本认知。 这次三版,我特别期待它能在“文化思想”这一篇章,能够更聚焦于台湾在地文化的独特发展。毕竟,台湾的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影响,但也经历了日本殖民、国民政府迁台、民主化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了非常多元且复杂的文化面貌。书里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历史经验如何在台湾的文化思想中留下印记?例如,台湾人的人际关系、价值取向,以及看待公共事务的态度,是否与中国大陆或其他华人社群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精细、更具在地性的分析,让我们这些台湾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三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导航。从第一版开始,我便对它所阐述的“文化思想”体系充满了敬意。它不只是罗列历史文献,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构成我们集体意识的深层结构。 这次三版,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议题。华人文化,尤其是台湾这块土地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传统的家族观念、人际互动模式,在科技发展和全球化浪潮下,不断受到挑战。书里会不会探讨,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维系那些珍贵的文化内核,同时又拥抱新的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具弹性的视角,让我们理解文化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演进的生命体。

评分

哇,拿到这本《华人社会与文化:文化思想篇》三版,感觉就像是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但又多了几分新鲜感。我记得以前读的版本,对其中探讨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还有佛教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对于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作用,感到非常好奇。 这次三版,我特别想看看它在“文化思想”这个部分,会不会加入更多关于当代华人社会,特别是台湾这边,一些比较新的思想潮流。比如,现今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看法,或者是在性别平权、环保议题上,所产生的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模式。这些都是在我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如果书里能有相关的探讨,那一定会让我更有共鸣。我希望它不只是介绍过去的思想,更能连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一些解读当代社会现象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终于出到三版了!身为一个对华人社会文化一直很有兴趣的台湾读者,我当然不能错过。印象中,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时候,我还在念大学,那时候对于“文化思想”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始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那些形塑我们的思想,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次三版,据说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更新,我最期待的就是看看它如何解释当今台湾社会在快速变迁中,所面临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我们这边,西方的思潮、科技的影响,加上本身的传统,三者交织,有时候真的让人有点分不清楚,我们到底是谁。书里会不会提到像“认同危机”这种议题?或是如何看待在地文化与全球化的拉扯?例如,在流行文化上,你会看到韩流、日系动漫的影响无处不在,但同时,像是歌仔戏、布袋戏这些传统艺术,也努力在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新旧、本土与外来的碰撞,我觉得是理解台湾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