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

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命教育
  • 儿童教育
  • 青少年教育
  • 心理健康
  • 价值观
  • 品格培养
  • 成长
  • 教育方法
  • 亲子关系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于2012年举办「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邀请两岸三地从事生命教育的学者、校长、老师及其他前线工作者济济一堂,实在难得。(摘自「编者序」)

  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希望从根本上导正升学主义下学校教育过分注重智育的偏颇,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探索生命意义,培养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关爱他人的机会与环境。21世纪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变得更好,这比学生变得更聪明还来得重要。(摘自「陈英豪序」)

  正如大会主题「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除了知识上的传授,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体会,以及实践的动力与具体落实履行。而这亦是所有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注的。(摘自「鲁洁序」)

  我们要透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使他们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校要建设成具有人文精神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让生命放出光彩。(摘自「顾明远序」)
 
好的,下面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主题围绕“探索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成长与价值重塑”,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或内容。 --- 书名:《迷失的罗盘:在信息洪流中重塑自我坐标》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黎明,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了数字化的浪潮之巅。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泛滥成灾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前行,却也常常让我们迷失方向。我们拥有了连接世界的工具,却似乎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我们追求效率与成功,却常常在深夜里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途进行一次深刻的、不留情面的审视与剖析。 《迷失的罗盘》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写给当代人的“求生指南”与“内心地图”。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当代社会结构性焦虑的根源,探讨我们如何在外在的喧嚣中,重新找回内在的定力与真正的价值锚点。 第一部分:速度的悖论与存在的碎片化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速度”对人类心智的侵蚀。我们被训练成追求即时满足的生物,从通勤、工作到社交,一切都要求“快”。这种对速度的狂热,导致了我们对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作者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认知模式——从线性叙事转向碎片化的刺激循环,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耐心和处理能力。 我们探讨了“注意力经济”如何将人类的专注力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当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都被算法精确计算时,自由意志是否仅仅是一种错觉?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案例,揭示了当个体生活被无数个“小任务”切割得支离破碎时,构建完整、连贯的人生叙事是何等困难。这种碎片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更深层地,它正在瓦解我们对“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我们忙于应付眼前的通知,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第二部分:符号消费与身份焦虑的陷阱 现代生活充满了符号。品牌、标签、头衔、精致的线上形象——这些符号构成了我们社会身份的基石。然而,本书尖锐地指出,这种基于符号的认同构建是极其脆弱和消耗心神的。我们活在一个“被观看”的世界里,每一次公开的展示都伴随着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与期盼。 作者细致描绘了“身份焦虑”的代际传递与加剧。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个体上升通道的不确定性,使得对“成功”的定义变得越发僵化和功利化。我们购买昂贵的物品,不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购买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人设”。这种持续的、表演性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情感透支。书中深入剖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巧妙地将个体的内在缺失,转化为外部购买的欲望,形成一个难以逃脱的闭环。如何区分“我想要”与“社会期望我拥有”之间的界限,成为了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第三部分:重建深度连接:社群与孤独的辩证法 尽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孤独感”却成为这个时代最普遍的流行病之一。本书认为,这种孤独并非仅仅是缺少伴侣,而是一种“深度连接缺失”的症状。我们拥有成百上千的“好友”,却可能找不到一个可以进行真正袒露和思想碰撞的伙伴。 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追溯了社群在人类生存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与当代人“原子化”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在高度专业化和个体化的现代职场中,我们往往只在特定的“功能位”上与其他个体产生联系,缺乏基于共同价值和脆弱性分享的“部落感”。 在这一部分,我们提出了重建深度连接的具体路径——它需要勇气去展示真实的不完美,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培育信任,更需要我们主动从线上虚拟的互动中抽离出来,投入到真实世界中需要付出努力的交往模式中去。 第四部分:时间的价值与可持续的内在生命 面对无休止的工作要求和信息轰炸,如何保有自己内在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了关乎精神存续的关键。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可持续的内在生命”的构建。 作者引入了“精神的慢工细活”这一概念,强调生命质量不在于完成任务的数量,而在于我们对关键时刻的投入程度。我们探讨了“无目的的活动”——如冥想、沉思、纯粹的审美体验——如何重新校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将我们从“效率至上”的铁律中解放出来。 书中还讨论了“接受不完美与局限性”的智慧。面对气候变化、社会动荡等宏大叙事,个体的无力感常常催生出虚无主义。如何将这种无力感转化为对“力所能及之事”的专注,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具有个人印记的价值,是本书希望与读者共同探索的终极命题。 总结: 《迷失的罗盘》是一部反思之作。它邀请读者暂停匆忙的步伐,放下手中不断刷新的屏幕,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导航。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锐利的分析工具和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哲学思考,旨在帮助每一位生活在信息时代中的个体,重新校准自己的“罗盘”,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坚定、充实且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航向。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活着”而非仅仅“生存”的严肃对话。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王秉豪


  现为香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与终身学习学系客座副教授
  曾任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总监

李子建

  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学术)、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总监

朱小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欧用生

  荣休前担任台湾首府大学讲座教授兼人文教育学院院长
 

图书目录

陈 序 陈英豪   vii
鲁 序 鲁 洁   ix
顾 序 顾明远   xi
编者序 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欧用生、何荣汉、吴庶深、李汉泉、李璞妮   xv
 
导 论  1
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欧用生
何荣汉、吴庶深、李汉泉、李璞妮

第一篇  两岸三地的生命教育发展      13

第1章  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发展    15
朱小蔓
一、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缘起与显现    15
二、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起步中的探索    18
三、生命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情感素质及能力  24
四、结语    30

第2章  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发展状况和前景    32
刘 慧
一、内地生命教育发展阶段划分    32
二、评述    40

第3章  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前瞻――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    49
郑晓江
一、生命教育的兴起  49
二、推展中的问题    54
三、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56

第4章  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新生命教育论纲  60
朱永新
一、新生命教育概述  60
二、新生命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72
三、结语    78

第5章  生命化教育十年:寻找教育变革的可能路径  80
张文质
一、酝酿    80
二、自愿者  82
三、生活    83
四、生成    85
五、唿唤    86
六、直面真实    88
七、妥协    90

第6章  推动台湾生命教育之发展――以非营利组织为例  92
吴庶深、吴英杰
一、前言    92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及非营利组织  94
三、结论    108
后记与致谢  109

第7章  海崃两岸生命教育特色与发展  112
纪洁芳
一、台湾推动生命教育的特色  112
二、大陆生命教育之推展  125

第8章  生命教育――全人生命的关注  137
梁锦波
一、概要    137
二、生命教育的缘起  138
三、生命教育在香港的发展    138
四、生命教育之定义  141
五、生命教育理念架构――全人生命的关注  143
六、生命内涵成长的过程  150
七、结语    150
后记――关注全人生命的生涯规划  152

第9章  香港生命教育:挑战与机遇    159
王秉豪
一、仍在唿唤生命教育    159
二、缺乏积累和整合宝贵经验的平台    162
三、教育局的官方取态    164
四、研讨的量与质有待加强    166
五、香港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广度    168
六、客观环境的挑战  170
七、机遇    175

第二篇  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    181

第10章  儒家生命教育理论   183
汤恩佳
一、孔子是儒家生命教育的奠基者  184
二、生命教育植根于五伦关系  185
三、生命教育源于信仰实践    186
四、生命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  188
五、孔子的生命教育方法  193
六、结语    195

第11章  由宗教教育理念引申到公民教育――从香港课程改革到中国公民教育   197
陈讴明
一、前言    197
二、香港的教育变革  198
三、「宗教教育」的本质   202
四、香港课程改革与现代宗教教育  204
五、中国现代公民教育    208
六、总结    212

第12章  「绝望的困境与希望的存在」―― 以爱回应自杀的挑战  215
陈立言
一、自杀的定义与自杀的分类  217
二、马赛尔以主体际性之爱回应孤独的困境  224
三、三种希望对自杀挑战的回应    232
四、如何产生真正的希望?    234
五、结语: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235

第13章  生命教育在自然 237
吴渭滨
一、工业社会与大自然    237
二、另类自然生态观  238
三、人类文化传统与大自然    238
四、自然观察智能    239
五、个人生命成长    240
六、体验学习模式    242
七、「生命教育在自然」――体验学习   244
八、「生命教育在自然」――理念架构   245
九、「生命教育在自然」――体验学习案例   246
十、「生命教育在自然」――体验活动预备   249
十一、「生命教育在自然」――学员的学习反思   249
十二、结论  250

第14章  「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导」的一堂课:生命教育   252
袁莉敏
一、导言    252
二、生命的孕育与成长    253
三、沉甸甸的生命    255
四、生命的价值  258
五、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  259
六、总结与反思  262

第15章  影片赏析在生命教育教学中之运用――以《春去春又来》为例 265
纪洁芳
一、前言    265
二、影片内容与教学运用  266
三、回应检讨与建议  270
四、结语    271

第16章  教学示范:拨动爱的音符――关于情感问题的生命教育课 273
朱清华
一、课程介绍    273
二、教学过程    275
三、总结与反思  288
四、思考题  289

第17章  生命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华江鸭乡宝 291
陈熔钏、吴琼慧、许兴华、刘国安、陈惠遥
陈雅芳、林欣茹、朱玉真、陈姝蓉、孙孟仪
一、前言    291
二、团队发展历程    292
三、方案发展目标、架构与内涵    298
四、方案实施成效    307
五、省思与展望  313

第18章  绘本中的生命教育   315
黄祐荣、梁燕珍
一、引言    315
二、关系    316
三、态度    317
四、选择    318
五、使用绘本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元素  325
六、推行者的素质    326
七、整全的推行计画  327
八、结语    328

第19章  以正向心理学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欣赏生命.做我真好」    330
黄丽花
一、前言    330
二、课程设计规划    332
三、教学实践分析(以第一节课为例)  333
四、专业实践省思    336
五、结语    339

第20章  教学示范:生命体验之旅 344
朱慧珍
一、导言    344
二、教学单元设计    345
三、评估方式    346
四、学生习作及工作纸    350
五、行动与实践  350
六、总结与反思  351
七、生命教育小提示  355

第21章  教学示范:四年级「活出生命的色彩」、六年级「做一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暨成长礼  372
许佩丽、黎爱连
一、导言    372
二、背景    373
三、教学单元:四年级「活出生命的色彩」  374
四、教学单元:六年级「做一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暨成长礼    380
五、总结与反思  389

第22章  佛教学校价值教育是人间佛教「心灵教育」之呈现,也是「生命教育」的实践   393
黄凤鸣
一、引言    393
二、佛教小学的共通点    394
三、从文化教育原理和宗教教义上,探讨佛教小学推行的心灵教育与生命教育    395
四、从实践案例和教学设计上探讨香港佛教小学推行的心灵教育与生命教育 398
五、探究一所佛教学校的七个示例  406
六、讨论与反思  415
七、总结    419

第23章  青松――展现美好生命   422
刘丽冰

第24章  生命教育个案分享:家长参与人道教室的经验   431
胡少伟、杜家庆
一、生命教育在香港的发展    431
二、人道教室的理念  433
三、校本生命教育的推行  435
四、家长在人道教室的参与    436
五、家长看到学员的成长  438
六、家长在人道教室的付出    439
七、家长参与生命学堂的启示  441

第25章  品格筑起的生命彩虹――深圳开智幼儿园行知生命教育彩虹模式   445
欧权英、许善真
一、彩虹模式的使命关:「赤」使命和「橙」目标 448
二、彩虹模式的人命关:「黄」教师、「绿」孩子、「青」家长   450
三、彩虹模式的关系关:「蓝」关系 455
四、彩虹模式的课程关:「紫」课程 456
五、结语    459

第26章  生命教育在培敦 462
张淑仪、赖宝伶
一、「生命」,我们所关注  463
二、不是课程,是旅程    464
三、生命教育的评估方式  473
四、总结    474

第27章  知行合一,同步向前――香港教育学院执行「协助中/小学规划生命教育计画」的经验   476
何荣汉、李子建、王秉豪、李璞妮、江浩民
一、计画概览    477
二、教师专业发展课堂    479
三、台湾生命教育学习团  480
四、学校支援    485
五、附加项目    487
六、总结与展望  488
铭 谢  489 
 

图书序言

编者序

  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下简称「中心」)于2012年举办「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邀请两岸三地从事生命教育的学者、校长、老师及其他前线工作者出席。生命教育工作者因这次会议而济济一堂,实在难得。

  其间与会者各自就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各不同范畴的关注和尝试,交流分享,热烈讨论,共学共创,成果丰富。会后,中心把这次会议的成果结集成是书出版,部分文章为作者在先前的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成果,冀能引发更多回响,深化生命教育领域的学理和实践。

  编辑团队主要工作,以会议现成文章为基础,构建文集框架,从而据之再对每篇文章作出取舍,并按文集体例,向入选文章的作者提供修订补充的意见,力求让文集成为一有生命的整体。不足之处,尚望作者及读者诸君多所赐教。囿于体例忍痛割爱的文章,将透过上载中心网站、刊载于中心年刊等方式,以另一种渠道流通。

  文集编辑几经周折,而今终于完成。除了要感谢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允为出版印行,以襄盛事,更要感谢众位生命教育专家学者、校长、主任、老师及其他前线工作者,允赐文章,又包容忍耐编辑团队的吹毛求疵,而不以为烦。最后不可不提的,是落实各项编辑工作的执行编辑李璞妮女士与学生助理林易燊、高俊伟、童中乐、陈诗敏,其夙夜不懈,劳心劳力,功不可没。

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欧用生
何荣汉、吴庶深、李汉泉、李璞妮
2015-10-28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这本《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太有感触了!平常我们总是在讲一些大道理,或者分享一些很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像是一位非常亲切的长辈,用一种很贴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关于“生命教育”这件事。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知”的部分,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原来都是学习的契机。比如书中举的例子,可能就是带孩子去公园玩,观察一片叶子的生长过程,或者听一段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起伏。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课程。我常常觉得,我们太容易被现实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看看自己。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生命教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我们真的太需要这样一本能让我们慢下来,好好感受生活,好好认识自己的书了。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活”。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拿到《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时候,我有点犹豫,觉得“生命教育”听起来有点沉重,是不是会讲很多严肃的大道理?但读完之后,我完全改观了!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它的语言非常亲切,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没有说教,只有分享和启发。我尤其喜欢它将“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觉得生命教育是一个完整而美好的闭环。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我常常觉得,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活得不快乐,就是因为这四个方面有所缺失。比如,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但却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或者我们有美好的意愿,但却因为缺乏行动而无法实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指导手册,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怎么做”。而且,它所提供的建议,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不会让你觉得遥不可及。在台湾,我们面对着各种挑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勇气和智慧,让我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更理性地处理问题,更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二字的重量,也让我觉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好好对待,值得去发现它的美好。

评分

“行”的部分,绝对是这本书最实际、最落地的部分了!前面讲了知、情、意,如果不能付诸行动,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一直是个行动派,但有时候会觉得,很多道理听起来都很棒,但落实到生活里却困难重重。《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没有给你一套僵化的行动准则,而是鼓励你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去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比如,书中提到,要学会感恩,不仅仅是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恩,也要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心存感激,并用行动去回报。还有,要学会关怀他人,不只是言语上的安慰,更要用实际行动去支持。我常常觉得,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往往体现在他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教育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内化的过程。每次读到这部分,我都觉得充满了力量,想要立刻行动起来,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爱、更有担当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情”的部分,真的戳到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认为,情绪管理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但往往也是最难的。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烦躁,或者因为一次挫折而沮丧,甚至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扮演一个“懂事”的角色。但《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温和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愤怒的还是恐惧的。它不是教你如何压抑,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如何转化。我记得书中讲到,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然后找到健康的方式去表达和疏导。比如,当你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可以尝试深呼吸、写日记,或者和信任的人聊聊天。这些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尤其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应该”的束缚,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的强大。它帮助我认识到,每一个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因为有负面情绪而感到羞耻,而是应该学会与之共处,从中学习。

评分

“意”这个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也很有启发性。它不只是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命意义。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探索意义的旅程,但有时候我们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里。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而活”。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引导,让你自己去挖掘内心的声音。我记得书中提到,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价值,比如为他人付出,或者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这些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光芒。在台湾,很多人可能为了生计而奔波,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如何去创造。它鼓励我们找到自己内心的“驱动力”,然后勇敢地去追寻,去实现。这让我觉得,人生可以有更深刻的追求,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