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未济之渡 在长达二十余年学习「家族治疗」的经历中,常感到西方以知识为主的谘商治疗观点,与自身的文化体验与道德信念多有断裂之处。在西方世界中,对心理治疗带给现代人生活价值的影响,亦常有怀疑与批判之声,如婚姻与家族治疗学家窦赫提(W. J. Doherty)质疑:以案主的利益与需求为前提,而严守「价值中立」之立场的助人专业伦理,其实已忽略了案主所需面对的道德精神,而「道德」应是深刻的人性经验与文化价值。他也说到:
「二十世纪见证了心理治疗在主流文化中的胜利,但在上一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大众对心理治疗却产生了信心危机。他们开始怀疑的,并非心理治疗明显的益处。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美国人都曾在一生中某个时候选择去看谘商师或治疗师,而民意调查也显示,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心理治疗对个人问题是有帮助的。」(引自李淑珺译,2014)
很明显的,在台湾的社会经验中,认同与接受心理治疗的普遍性并不足以与美国相比,然而处于全世界心理治疗知识重镇的美国,他们又为何对这门专业失去信心?窦赫提这位资深家族治疗专业教授的看法是:
「大众真正质疑的是,心理治疗是否能有助于我们这个时代深层的社会与道德问题,和所属社群的行为?是否只是让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这样的忧虑不但来自外界,也来自心理治疗的社群内部。」(引自李淑珺译,2014)
窦赫提提醒我们:助人工作只囿限于帮助案主了解自己的个性,并排除心理压力与生活困扰、适应所处的环境、确定自身发展的需求与利益……,但不足以鼓励案主面对其生活的道德责任、生命的道德意义、灵性的道德追寻,结果则是令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从人类历史所积淀的博大深远之智慧而言,传承于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文明的西方世界,对于当代心理治疗理论之建构与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具体贡献。如今,助人工作者应吸纳多方的文明资产与传统智慧,才足以开创出多元性的心灵疗癒知识。据此,除了古印度思想与佛学智慧之外,我认为台湾的助人工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探究与理解,不仅能落实谘商治疗工作「本土化」的内涵,更能补充道德关怀不足的西方专业伦理现况。当代华人往往将儒家文化视为传统包袱,甚至是压迫个人发展的权威意识。在这样的理解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也常被认为是有违于现代社会中的开放与自由之进步价值。然而,若能有深入理解的机缘,才会渐渐体会历代圣贤的传承之道,其实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对自我成长的期许、对关怀社会人群的道德使命,以及灵性圆满的生命哲学,而足以充实现代人的心灵需求。
我是处于中年危机中才进入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班,身心俱疲的老学生认真地捧起圣贤书,而成为生涯际遇中的关键性机缘。八年的时间,过的很快,念的很慢,慢的开心,所以过的也特别快!在资格考时,我提出了从儒家经典中实践心理谘商的构思,当时钮则诚老师曾以「任重道远」四字勉励,而林安梧老师接着以「举重若轻」四字提点,前后八字即成为个人志于学的自我期许。碍于时限,终以「从儒家经典与我的知行反映中体悟谘商与助人之道」为题完成了论文,文本结束在「未济」,并以「小狐汔济」为喻。「未济」是《易经》中的最后一卦,象征着眼前有条大河得渡,而刚涉水的心情宛如「小狐」般的戒慎惶恐。博士班的结束,正是渡大河之始;对于「志业」而言,「论文」总是未完成的进行式。
本书即是继续「渡河」的标记。「未济卦」的第二爻有言:「九二:曳其轮,贞吉」(《易经》),提醒着:不要冒然直行,但要持续守正。据此,我将会对尚未理解通透的经典,再多些琢磨;将没能表达清楚的想法,再多些陈述;并且再多些与萨提尔(V. Satir)治疗理论的对话。于是,本来想要整理出《易经》中六个卦象对家族治疗的启示,在本书中却仅能呈现「干」、「坤」与「家庭」三卦之部分义理与助人工作之唿应。但是,我很高兴能将一些在博士论文中曾提出的观点或体悟,想的更丰富一点,也写的更清晰一些。其中,最重要的即是「援仁释爱」,以及将儒家心法中关于「诚」的义理,回应于萨提尔的「一致性沟通」之治疗观点。前者,我认为足以解放被狭隘之「情爱」所束缚的现代人困境;后者,则可将「一致性」提升至形上本体的高度。除了上述重点之外,比较特别的是,我虚拟了「张三」这位人物来取代「实例」。「张三」,或是出自工作经验的综合性再现,或是源发于隐匿自我的迂回性开显,亦是表征了现代性人我关系的集体困境。总而言之,「张三」是特殊性存在与普遍性意义之间的交会,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是我需要「他」成为治疗对象,方能投射出较具体的疗癒地图。
在本书中,我以助人工作教育者的立场,努力地将儒家心性之学的思想脉络做了些整理,介绍给专业同道。但在缺乏文史哲专业训练的背景下,这已是在「困知勉行」的状态中,以浅显之见勾勒博大精深之学的粗糙轮廓,希望此举能有「抛砖引玉」之效,引发心理谘商及社会工作同道们对于「儒门」的关注与兴趣,而不再一味地以「封建传统」而厌之。在西方以治疗知识为主流的浪潮中,能以儒门之道反思生命主体的意义质感,将现代助人专业与固有思想文化之间的距离拉近,即是在「水」与「火」之格局中(「未济」卦象)所必须要渡的大河。而我身处于「六二」之始,必有前人鼓励,在学术各领域中皆有渡者引领。「当代新儒家」所积累的资产令我震撼;「本土心理学」的努力成果,开展了我的视域;而持续在辅仁大学心理学系中以翁开诚老师为人师的「以友辅仁」之社群经验,则支持了我不断前行的信念。原来,自身的困扰以及摸索的志业,早已有延续百年至今的探究与智慧,而足以成为巨人之肩,承载着后辈的思辨,只待我慢慢地消化吸收。而本书即是从社会工作与心理谘商等助人工作的立场,注解前人之着。若能有新的进展之处,也只是将这些丰富的养分,一丁点地注入于助人工作的土壤。
在几近完稿之时,我又特别邀请了三位资深的助人工作者,以作为同侪式审查而给予意见。其中,以「萨提尔模式」之治疗与训练工作见长的蔡春美老师,建议我应多介绍一些儒家心性之学的发展脉络,以方便助人专业工作者们的理解;对此意见,如上述所言,我已为文择要浅介。赵文滔老师则是理论扎实且实务丰富的家族治疗学者,他提醒我除了萨提尔之外,结构派家族治疗也是可以与儒家思想对话的材料;但我必须承认,自身对结构派的用功不多,所以力有未逮。而王临风老师与我共读了近十年的儒家经典,并以谘商工作者的位置将阳明心学融入于会谈中,他期许我在本体论上,未来可再多下些工夫,显然「以文会友」足以见识到自身不尽之处。本书初稿完成后,即由心理出版社委请几位学术界人士匿名审查,审查委员们指点了多项重要的修改意见,以及未来可再努力的方向,这些宝贵的意见与鼓励,我已尽量回应增添于本书中,但也自知尚未臻完善,有待自强之健,而此也正应验了《易经》「未济卦」中不尽而不息的道理。
由于科技部之补助,撰写计画的落实多受研究助理林玉翠小姐的协助。她拥有多年行政历练,态度认真、处事淡定,无论在资料搜寻、文献蒐集、档案建立、勘误校对、经费核销、进度管控等庶务,皆能有条不紊地如实完成,使我见识到文书秩序的默会技艺。很可惜!只有一年的期限,可以享有此等行政支援;也很庆幸!拥有一年的顶级待遇,方可如期的完成撰书计画。
如果「家庭重塑」是我助人工作之旅的前传,这本书或许才是进入首部曲之始。从「前」入「始」走了近三十载,会有如此的转折却是意料之外的事。中年危机的焦虑,把我推入忧郁之谷,谷底却开了一扇门,于是进入由西返东的十年旅程。
过了半百,大小事甚难记忆,却对小时厅墙上的一幅大楷依然能上口:
「伊水分来不自由,无人解爰为谁流;
家家抛向墙根底,唯我栽莲起小楼。」
童稚年少时,没人告诉我这首七言律诗之寓意;更没人强迫我,将其背诵下来。
不明白,为何对它的记忆却是如此深刻?
不明白,为何到视茫发苍时,才逐渐明白了它对我的寓意?
同时也发现,栽莲者,济济多士,又何岂「唯我」而已!
生命中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如何理解?是在堆叠的旧迹中穷究原因?还是随着时光缓缓地前行,静待暮然回首的了悟?过去的我致力于从家庭历史的探索中理解「案主」的受困之因,如今的我则学着备好一轮明镜,守望着终极的到来,希望能明白「这一切」所为何来!
王行
2015年冬于台北双溪
推荐序
井深水自凉,心定书方妙 小时候,记得学校一路都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课,我像小和尚唸经般,不知不觉也跟着背下了不少「子曰」,但从不觉得那些古书和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瓜葛。后来,一路听西洋音乐、写英文论文、拿国外学位,越发认定自己骨子里、思想上,根本是个西方人。
而《易经》的简洁对称数学结构,对我而言只像是一本暗藏远古奥秘的天书,无论我阅读了多少国师经注,仍然没能悟出天机,莫名其「妙」。
王行老师,早在专业法规制度还在一片雾的年代,他和郑玉英老师是少数最早跳出来、开始实践助人专业服务的勇者,是我最钦佩的谘商界前辈之一。后来,他去辅大深造,逐渐走上一条人烟更稀少的路。
这本书,相当程度的统整了他这些年来钻研的心得成果。带着多年来他在家族治疗的专业经验,以及中年男子的人生体会,他对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说,让我逐渐开始可以把「儒学」和《易经》这些古传天书,和我熟悉的当代日常生活贯通起来。不仅如此,他的诠释也开启了我对家族治疗、对心理助人专业的方法与本质,能够从根本上有着一番反思。这番反思乍看抽象,但其影响竟直通骨髓,深究助人方法背后的哲学立场与认识论,一般新潮的专业理论、操作技术层次之书,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王行老师这本书的独特取径,让我想起荣格。荣格少年早慧,是当时维也纳精神分析圈中,佛洛依德的头号接班人。不料随后师生关系生波,荣格几乎走投无路,后遁入湖边石塔,凭着直觉夙夜不懈的独自往下深掘。当时没人看得懂他的作品,直到后人终于看出他已掘出人类意识深处的一片新风景,但这已经是多年之后。
回想起来,「儒学」和《易经》就像一脉清泉,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底默默蜿蜒,川流脉动不息,从不曾消失,只是自己年轻时心浮气躁,不见其玄妙。今日透过王行老师这本书,让我眼界大开,心里激动,却一时语无伦次,因为本书之妙,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赵文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社团法人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