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震害与补强实务(二版)

建筑震害与补强实务(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抗震工程
  • 震害评估
  • 结构补强
  • 建筑安全
  • 工程实务
  • 建筑维修
  • 土木工程
  • 建筑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地震速报真的来得及救你一命吗?
  建筑物出现裂缝就代表结构脆弱?
  软弱底层与偏心扭转振动的问题建物註定无可解救?
  关于震害与结构补强的迷思,专家一次解答!
  
  过去几年来,钢板补强工法已拯救50余建筑物免于震害之险
  钢板补强工法,是在原有的RC柱或RC樑及周边增加钢板,并利用化学锚栓及环氧树脂与原有柱樑紧密结合,使用钢板补强工法,最大优点是不会改变原有柱樑系统的结构行为,每边柱樑仅会增加1-2公分宽,外观改变甚小;而在建物现地推垮的实测中,与其它补强法相较,经钢板补强后的校舍所能承受的最大基层剪力(耐震能力)最为优越。
土木工程前沿技术与现代结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内一系列前沿技术、创新材料应用以及复杂结构工程的系统性设计与分析方法,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知识体系。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提升结构安全裕度、优化工程经济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 第一部分:新型结构体系与先进材料应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土木工程中正在兴起和成熟的新型结构体系,探讨了它们在应对极端荷载和提高使用寿命方面的潜力。 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高级设计与施工控制: 详细阐述了后张预应力与先张预应力的理论基础、应力分析模型(包括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和松弛效应的精确计算)。特别关注了复杂截面(如箱形梁、斜拉桥塔柱)的预应力筋布置优化、锚固系统的疲劳性能评估以及现场张拉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引入了基于概率的可靠性校核方法,以确保结构在长期服役中的性能。 2. 钢结构连接的精细化分析与抗疲劳设计: 重点解析了焊接、螺栓连接和新型连接件(如粘钢、外包钢)的受力机理。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模拟,深入探讨了节点域的应力集中现象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内容涵盖了高强度螺栓的预紧力控制、焊接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NDT)及其对承载力的折减系数确定,并对比了不同设计规范(如AISC LRFD与Eurocode 3)在疲劳验算上的差异和适用性。 3. 智能与功能化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了自修复混凝土、形状记忆合金(SMA)构件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潜力。详细介绍了FRP筋材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特性(耐碱性、耐腐蚀性)以及其在既有结构加固中的施工工艺(如碳纤维布粘贴技术的操作规程、胶粘剂的选择标准)。对于自修复材料,侧重于微胶囊技术和细菌诱导的钙化机制及其对微裂缝的长期控制效果分析。 第二部分: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学与抗震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提升至处理实际工程中非线性、多维动态响应的层面,强调高精度模拟在风险评估中的核心作用。 1. 结构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详细介绍了不同层次的非线性建模技术,包括材料非线性(屈服、塑性铰的形成)、几何非线性(P-Delta效应、大变形)和接触非线性(基础与土体的相互作用)。重点阐述了时间步进法的选择对收敛性和计算精度的影响,并提供了室内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的案例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 场地效应与地震动输入: 深入讲解了地震波的传播机制,特别是软土场地对地震能量放大和持时的影响。内容包括场地勘察数据的处理、场地反应谱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和合成适合特定场地的多维地震动记录。对于特殊结构(如高耸结构、软地基上的设备),讨论了基于场地-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分析方法。 3.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实践: 阐述了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以及不同类型隔震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比了采用被动控制策略与主动/半主动控制策略在控制目标达成度、成本效益和维护需求方面的差异。着重分析了阻尼器和隔震支座的滞回性能测试与寿命评估。 第三部分:现代工程的仿真、评估与维护策略 本部分关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风险评估和基于性能的评估方法。 1. 基于性能的工程设计(PBEE)方法论: 系统介绍了PBEE框架,包括性能目标(如可操作性、生命安全、预防性倒塌)的量化定义、需求预测(需求值计算)和需求评估(校核结构的实际性能)。重点分析了如何将概率理论应用于性能指标的满足度计算,以及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2.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集成与数据解析: 探讨了SHM系统的传感器技术(光纤光栅、压电换能器、加速度计)的部署策略和数据采集网络构建。内容涵盖了模态识别技术(如频域分解法、随机子空间辨识法)在识别结构损伤和参数变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和趋势预测。 3. 结构评估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 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UT)、红外热成像(IR)、冲击回波法(IR)等无损检测手段在评估混凝土内部空隙、钢材内部缺陷和结构连接状态中的应用。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大型基础设施(如桥梁、水坝)定期检查中的标准化流程和结果解释指南。 4. 既有结构承载力评估与延寿设计: 针对服役时间较长的复杂结构,提供了系统性的评估流程,包括历史荷载审查、材料性能退化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内容涉及如何运用有限元模型对现有结构的实际构件进行精细化校核,并制定出经济合理的加固或维护方案,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或设计规范要求。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紧密结合了最新的规范要求(如极限状态设计原理的应用)与工程实践中的难点解决之道,旨在提供一套可直接应用于复杂、大型和创新结构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锦旗建筑师

  
  1976年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毕业
  1980年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学士
  1982年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
  1985年建筑师高等考试及格
  1999年消防设备师特考及格
  2008年国立成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专任讲师退休
  
  曾经完成钢板补强设计监造的实际案例如下:  
  (1)1998年,黄锦旗,「台南县立体育场东侧看台钢板补强工程」。
  (2)1998年,黄锦旗,「中华电信公司归仁电信机房钢板补强工程」。
  (3)2009年,黄瑞益、黄锦旗,「国立成功大学测量系馆、水利系馆、生物系馆、数学系馆、土木系材料实验室A栋、土木系材料实验室B栋、化学系馆、化学系馆(二期)、化学系馆(三期)钢板补强工程」。
  (4)2009年,陈庆辉、黄锦旗,「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民德楼、至善楼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5)2009年,陈柏铭、黄锦旗,「国立北门高级中学礼堂、科学馆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6)2009年,陈柏铭、黄锦旗,「国立善化高级中学女生宿舍、艺能馆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7)2010年,陈柏铭、黄锦旗,「国立曾文家事商业职业学校体育馆、实习大楼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8)2010年,陈柏铭、黄锦旗,「国立冈山高级中学格知楼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9)2010年,黄锦旗,「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餐厅)、教育综合大楼、新民楼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10)2010年,黄锦旗,「国立台南启聪学校行政大楼、实习大楼、餐厅活动中心、国高中教室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11)2010年,黄锦旗,「国立曾文高级农工职业学校电机科馆、辅导室、学生活动中心、科学馆、兆彦馆、CAD馆、畜保馆、园艺科馆、中兴大楼、化工馆、食品科工厂(三厂)、男生宿舍、实践堂、督办室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12)2010年,陈柏铭、黄锦旗,「国立北门高级中学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特别教室、图书馆、美术教室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审查通过。
  (13)2011年,颜夷伯、黄锦旗,「台南市警察局博爱、显宫、立人派出所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外审通过。
  (14)2011年,陈荣巖、黄锦旗,「台南市天主教私立宝仁国民小学第三栋教室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外审通过。
  (15)2012年,吴崇彦、黄锦旗,「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台南分局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外审通过。
  (16)2012年,陈荣巖、黄锦旗,「台南市立医院医疗大楼、日间留院大楼钢板补强工程」,侧推分析法,外审通过。
  
  备註:国立高中职校舍的钢板补强,必须通过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 lCenterfor Research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NCREE)审核通过后,才可以拨款进行钢板补强。

图书目录

钢板补强设计监造经验

第一章 地震常识

101 破裂的蛋-地球的构造
102 南美洲与非洲原本是相连在一起-飘流的地壳板块
103 地壳的七大板块
104 地震也会传染?-环太平洋地震带
105 断层错动的种类
106 因板块推挤作用所形成的喜玛拉雅山
107 六百万年前由海底浮出的台湾岛
108 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分属不同板块
109 如何了解断层错动-断层槽沟开挖
110 台湾岛上的断层
111 地震的来源-震源与震央
112 地震规模M与原子弹数目的关系
113 纵波先到,横波重创-纵波与横波
114 如何判别震源的远近-纵波与横波到达的时间差
115 地震速报真的可以救你一命-地震速报的原理
116 台湾的地震震度分级
117 世界各国的地震震度分级
118 九二一大地震的地震震度分佈图
119 近百年来的灾害型大地震

第二章 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201 物体的振动行为
202 物体的振动周期
203 建筑物的共振现象
204 台北盆地的震波放大效应
205 柱樑构架系统
206 水平构件的传力行为
207 有效率的I型与箱型剖面
208 铅直构件的传力行为
209 一字型或H型剪力墙
210 耐震的剪力核
211 建筑物的倒塌方向
212 建筑物间的碰撞问题
213 柱子配置不当的偏心扭转振动行为
214 墙壁配置不当的偏心扭转振动行为
215 墙多位置比较安全?

第三章 RC樑与RC柱的结构裂缝
301 韧性与耐震
302 混凝土与钢筋的力学性质
303 作用于RC构件上的外力
304 RC樑与RC柱的轴拉力裂缝发展过程
305 RC樑与RC柱的轴压力裂缝发展过程
306 RC樑的弯矩裂缝
307 RC柱的轴压力破坏
308 RC柱的弯矩裂缝
309 RC樑的剪力裂缝
310 RC柱的剪力裂缝
311 RC柱的剪压破坏
312 连栋柱的单向与双向剪力裂缝
313 连栋柱的单向与双向弯矩裂缝
314 RC剪力墙的单向与双向剪力裂缝
315 认识砖墙与砖墙裂缝
316 RC构件的容许裂缝宽度04公厘
317 环氧树脂注射修复裂缝

第四章 耐震补强工法
401 结构安全检查与耐震能力详细评估
402 常用的耐震补强工法
403 RC翼墙补强工法
404 RC剪力墙补强工法
405 RC扩大柱补强工法
406 RC校舍在RC扩大柱补强前后的现地推垮试验
407 钢板补强工法
408 RC柱樑构架在钢板补强前后的推垮试验
409 化学锚栓的破坏模式与试验研究
410 RC校舍在钢板补强前后的现地推垮试验
411 钢骨斜撑补强工法
412 阻尼器减震工法
413 碳纤维补强工法

第五章 RC柱与RC柱脚的钢板补强
501 RC内柱的钢板补强
502 钢板补强的施工步骤
503 化学锚栓的施工注意事项
505 RC楼版敲除后的复原方法
506 RC圆柱的钢板补强
507 RC方柱的钢板补强-L型与U型钢板补强
508 RC方柱的钢板补强-槽型钢板补强
509 贯穿螺栓取代敲除RC楼版
510 RC柱脚的钢板补强

第六章 RC樑与RC楼版的钢板补强
601 RC樑的钢板补强
602 RC樑的正弯矩补强
603 RC柱宽等于RC樑宽的樑端处理
604 RC柱宽略大于RC樑宽的樑端处理
605 RC柱宽大于RC樑宽的樑端处理
606 RC樑与RC樑接头的处理
607 室外RC樑柱钢板补强
608 RC悬臂樑的钢板补强
609 RC格子樑的钢板补强
610 RC楼版的钢板补强
611 钢骨柱的结构补强
612 钢承楼版的结构补强

第七章 钢板补强的理论分析
701 RC樑与RC柱的应力分析
702 等值主筋与等值箍筋的计算范例
703 等效混凝土剖面惯性矩的计算范例
704 耐震能力详细评估工具-侧推分析法
705 塑铰的发展过程与实际意义
706 钢板补强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之比较-侧推分析法
707 钢板补强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之比较-有限元素法
708 补强效果评估法-载重试验法
709 补强效果评估法-微动测量法

第八章 建筑震害与补强策略
801 断层错动与桥断地裂
802 土壤液化真的危险吗?
803 液化建筑物的扶正
804 透地雷达的运用
805 东倒西歪的建筑物
806 软弱底层的危险与补强策略
807 软弱楼层的破坏与补强策略
808 连栋店面怕骨牌倒塌
809 偏心扭转振动的危险与补强策略
810 头重脚轻的破坏与补强策略
811 短柱的破坏
812 短柱的补强策略
813 悬臂走廊教室的破坏模式
814 教室有走廊外柱的破坏模式
815 校舍的钢板补强实例
816 外柱钢板补强的优点
817 大楼底层最危险
818 纽西兰基督城CTV大楼的倒塌原因-土壤液化与偏心扭转振动
819 补强前后的地震力概估
820 金字塔型的补强策略
821 钢板补强费用概算
822 需要结构补强的建筑物
823 各阶段地震力条文的比较
824 耐震九级?耐震 033G ?
825 日蚀、满月真的会引发地震?
826 动物真有预测地震的本能?

附录A 混凝土结构补强用化学锚栓
附录B 台湾地区的活动断层位置图


B01 台湾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图
B02 台湾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图
B03 台北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4 桃园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5 新竹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6 新竹苗栗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7 苗栗台中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8 台中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09 台中彰化南投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0 南投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1 彰化南投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2 云林南投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3 嘉义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4 台南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5 高雄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6 屏东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7 宜兰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8 花莲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B19 台东地区活断层位置图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非常感谢国立成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李德河教授,提供宝贵资料及意见,使得本书可以顺利完成。结构补强是属于相当专业的学问与技术,因此任何结构补强措施均应求助于有经验的专业技师或施工厂商,并应谨慎处理。本书尽量以浅显的文字及图例说明这些知识,以作为民众与专业技师或施工厂商间的沟通桥樑。
  
  从1999年台湾的921集集大地震,2008年中国的512四川大地震到2011年日本的311东北外海大地震,地震规模及震害似乎越来越大。如果日本东京不是距离311大地震的震央373公里,而是37公里,日本东京还能倖免于难吗?日本新干线子弹列车还来得及煞车吗?对于位处地震带的台湾,大地震已不再是个假设性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再次发生的大灾难。如果建筑物不耐震,或者位于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震央附近,即使接到地震速报,真的来得及逃吗?〝逃难〞是你应付大地震的最佳选择吗?
  
  大约在六百万年前,菲律宾海板块开始碰撞欧亚大陆板块,逐渐形成台湾岛。这种板块推挤作用不但形成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也在台湾岛上产生许多断层。由中央山脉的玉山高度3952公尺可以推论,地震规模8以上的大地震一定曾经在台湾岛上发生过,而且很可能再次发生,只不过下一次也许是明年、百年或千年以后。
  
  地震是台湾住民无可逃避的宿命,对于老旧或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筑物,不能只寄望于地震速报可以救你一命,而不採取任何结构补强措施。钢板补强工法是属于相当复杂而且专业的学问,必须兼顾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施工实务。来自国立成功大学(NCKU)与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的团队,曾经对钢板补强工法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及台南关庙国小实际校舍的现地推垮试验,并将钢板补强工法推广至五十余栋校舍、派出所、医院等耐震补强工程。钢板补强工法是技术也是艺术,不但补强后必须够耐震,补强经费更要节省,并且尽量不要影响原有外观及日常营运。
  
  与钢板补强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1)1999年11月,黄锦旗,「钢筋混凝土结构补强实例」,集集大地震灾害调查研讨会论文集,A87─108,国科会工程处工程科技推展中心。
  (2)2004年12月,叶祥海、刘玉文、黄锦旗,「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桿件补强准则之研拟」,内政部建筑研究所。
  (3)2008年1月,刘玉文、黄锦旗、邱耀正、施健泰、邱一哲、萧辅沛、黄世建,「RC校舍构架式钢板补强试验」,校舍耐震补强现地试验成果研讨会论文集,pp39─58,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08─001)。
  (4)2011年4月,黄锦旗,「建筑震害与钢板补强策略」,全球暖化环境下大地防灾科技之应用研究论文集,pp51─80,国立成功大学公共工程研究中心。
  (5)2011年11月,施健泰、刘玉文、朱世禹、黄锦旗、陈柏翰、唐立勋,「校舍构架式钢板补强现地试验、分析与应用」,台湾混凝土学会2011年混凝土工程研讨会论文集,PaperNoA─001,台湾混凝土学会。
  (6)2012年4月,黄锦旗,「钢板补强设计与施工实务」,全球暖化环境下大地防灾科技之应用研究论文集,pp87─107,国立成功大学公共工程研究中心。
  
  最后,谨以本书纪念吾师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工程学系许茂雄教授。
 
黄锦旗谨志
2013年10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中地區深耕多年的結構技師,我每天都在與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打交道。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和地震發生的頻率似乎有增加的趨勢,這也讓我們對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現,無疑是為我們這些第一線的專業人士,提供了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書中開篇就對「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傳播特性,以及地震力對建築物的作用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部分的內容,對於我們重新審視和加深對地震力的理解,非常有幫助。 而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部分,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書中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從基礎的目視檢查、結構系統分析,到非破壞性試驗的應用,都描述得非常清晰。我尤其讚賞書中關於如何「識別結構系統的薄弱環節」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在現場勘查時,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出建築物潛在的危險點,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指導。 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了非常詳盡的介紹。從傳統的加大梁柱斷面、外包鋼板,到先進的 FRP 纖維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書中都提供了相當完整的技術資訊。這讓我們在面臨不同的補強需求時,能夠更有把握地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種系統性的思維,對於我們在進行補強設計時,能夠避免顧此失彼,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書中關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它不僅解釋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結構技師在監督工程落地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與實務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廣度的極佳著作。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結構技師更專業地處理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天啊,拿到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簡直是如獲至寶!我本身在高雄開業結構技師,這幾年下來,看著港都隨著地震的頻率和強度悄悄改變,心中總是有種莫名的焦慮。尤其是在經歷了幾次較明顯的搖晃後,很多老舊建築的屋主都會來諮詢,但說實在的,過去要找到一本整合性高、又兼顧理論與實務的教材,真的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東拼西湊,翻閱各種國外的期刊、報告,然後再自行摸索。這次《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現,實在是解了我大半的燃眉之急。 打開第一章,關於地震的成因與地震波的傳播,我特別有感觸。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我們回顧了地震學的基本原理,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接觸結構安全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畢竟,不了解敵人的特性,又怎能談得上防禦呢?書中詳細解釋了不同類型的地震波,如P波、S波、表面波,以及它們對建築物產生的不同影響。這部分讓我重新梳理了許多被我忽略的細節,例如表面波中的瑞立波和羅斯波,它們的長週期特性往往對高層建築造成更大的破壞。 我尤其讚賞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緊接著就進入了「建築物震害的分類與分析」。這部分真的是太實用了!從結構系統的受力分析,到構件層級的破壞模式,書中提供了大量的圖解和實際案例。我邊看邊聯想到我們自己處理過的許多案子,像是 RC 結構的梁柱接頭剪力破壞、樓板的裂損、牆體的斜向開裂等等。書中對於不同結構類型,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磚造結構,在地震中可能出現的典型破壞形態,都有非常細膩的描述。這不僅讓我對潛在的風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幫助我能更準確地診斷現有建築的問題所在。 當然,震害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補強」。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從震害的根源出發,一步步引導讀者思考各種補強策略。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常見的補強工法,例如 FRP (纖維強化聚合物) 包覆、碳纖維布補強、擴柱、加斜撐、增設剪力牆、制震器、隔震器等等。每一個工法,作者都從其適用性、施工細節、成本效益,甚至是潛在的限制,都做了詳盡的說明。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向客戶解釋、選擇最適合方案的結構技師來說,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參考手冊。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補強設計原則與考量」的章節。作者強調,補強不是單純地增加材料,而是要針對結構的薄弱環節,以系統性的思維來進行。這其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概念,例如「補強的優先順序」、「補強後的動力特性改變」、「補強材料的相容性」等等。這些都是在實際設計中必須審慎考量的關鍵點。有時候,過度的補強反而可能導致新的問題,或者不符合經濟效益。書中提供了很多思考的框架,幫助我們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還觸及了「補強工程的施工監造與品質控制」。這部分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實際執行補強工程的建築師、技師、甚至是有意參與工程的包商來說,都非常有價值。書中探討了施工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例如材料的選擇與檢驗、施工方法的標準化、監造人員的職責等等。畢竟,再好的設計,如果施工品質不過關,那麼補強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部分內容的加入,讓這本書的實務性大大提升。 另外,書中對於「補強案例分析」的篇幅也相當可觀。作者挑選了幾個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從不同的補強需求出發,詳細分析了整個補強的流程,從初步評估、設計、施工到完工後的成果。這些真實的案例,就像是活生生的教科書,讓我們能更直觀地理解書中所講述的理論和工法。尤其是一些較為複雜的個案,書中對於解決方案的闡述,以及背後的思考邏輯,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建築物耐震評估與補強的法規與標準」也有所提及。雖然法規會不斷更新,但了解其演進的脈絡和基本精神,對於我們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非常有幫助。這部分內容,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把握行業脈動的指南。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從「問題診斷」到「解決方案」的完整路徑。它沒有誇大其詞,也沒有過於簡化,而是以一種紮實、嚴謹的態度,剖析了建築震害的複雜性,並提供了具體的補強對策。對於正在執業的建築專業人士,或是未來想進入這個領域的學生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值得入手的一本好書。 最後,我必須說,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版,對於提升台灣建築的整體安全水平,無疑是做出了貢獻。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承載了對台灣這片土地上人們居住安全的關懷。我會將這本書放在我的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隨時翻閱,並推薦給我的同事們。

评分

拿到《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地震帶的台灣人來說,簡直是一份及時雨。我是在台中經營一家營造公司的,這些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我們接觸到的建築類型越來越多元,同時,關於老屋健檢、結構補強的詢問也越來越多。以前,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知識體系不夠完整,遇到疑難雜症時,也總覺得捉襟見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各種資料,甚至需要請教國外的專家。 這本書的編排,我認為非常具有邏輯性。從最基礎的「地震的物理現象與對建築物的影響」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書中對於地震波的種類、傳播路徑、以及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反應,都有著非常清晰的闡述。這對於我們理解地震力是如何作用在建築物上的,至關重要。我特別注意到,書中還分析了過去台灣地區重大地震的震害案例,例如921大地震,並深入探討了這些案例中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這讓理論與實務有了更緊密的連結。 接下來,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這部分,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書中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從目視檢查、非破壞性試驗,到結構分析軟體的應用,每一個步驟都描述得相當詳細。我個人對於書中關於「結構系統的薄弱環節識別」的論述,印象特別深刻。它引導我們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去找出建築物在地震中最容易失效的部分。這對於我們在現場勘查時,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問題的根源,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 當然,補強設計才是這本書的重頭戲。我讚賞作者在介紹各種補強工法時,不僅僅是列出名稱,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種工法的原理、適用範圍、施工難度、以及預期的補強效果。例如,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補強,書中詳細介紹了外包鋼板、加大梁柱斷面、增設剪力牆、以及目前非常熱門的 FRP 補強工法。每一個工法,作者都從結構力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並提供了實際的設計考量。這對我們在選擇補強方案時,提供了非常專業的參考。 我還特別關注了書中關於「補強設計的考量與限制」的章節。書中強調,補強設計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考慮到建築物的現況、使用功能、預算限制,以及法規要求。有時候,過度補強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問題,例如可能增加建築物的自重,或是對原有結構造成額外的應力。作者在這部分提醒我們,要以一種務實和全面性的角度來進行設計,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關於「制震與隔震系統的應用」,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書中對這兩種技術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包括其基本原理、種類、優缺點、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案例。這對我們在規劃新建案,或是針對特定建築進行高階補強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訊。了解這些先進的技術,有助於我們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此外,這本書的實務性還體現在其對「補強工程的施工細節與品質管控」的強調。書中列舉了許多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並提供了相應的解決建議。這對於我們營造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分享。好的設計需要好的施工來實現,而品質管控則是確保補強效果的關鍵。 我認為,這本書對於「補強案例的分析」做得相當深入。作者挑選了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建築物,詳細拆解了其震害原因,並分析了採用的補強策略。這些案例讓理論變得更加生動,也讓我們能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避免重複犯錯。 最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清晰、專業,但又不失易讀性。對於我這樣一個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人來說,閱讀起來非常順暢。我強烈推薦所有從事建築、營造、結構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應該擁有一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

评分

我在嘉義地區經營一家營造公司,近幾年來,隨著政府對老屋健檢和耐震補強的重視,我們接觸到的相關工程越來越多。過去,在處理這類工程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知識上的斷層,或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相關技術。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版,對我們營造廠來說,簡直是一本寶典。書中開頭部分,對於「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傳播特性,以及地震力對建築物作用的原理」的闡述,非常紮實且具備啟發性。這幫助我們能夠從更根本的層面去理解震害的成因。 而書中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章節,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它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從基礎的目視檢查到結構系統分析,並強調了如何識別結構的薄弱環節。這對於我們在現場勘查和評估時,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出建築物潛在的危險點,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指導。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的詳盡介紹。從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到目前非常熱門的 FRP 纖維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書中都給予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不同補強材料的性能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結構環境下的適用性,這對我們選擇最適合的補強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種全面性的思維,對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避免顧此失彼,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書中關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它不僅解釋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營造廠在落實工程品質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與實務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營造廠更專業地執行建築物的耐震補強工程,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作為一名在台南執業多年的結構技師,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建築物的耐震安全議題。畢竟,台灣位於地震活躍帶,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是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基石。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份及時雨。書中開篇就對「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傳播特性,以及地震力對建築物作用的原理」進行了非常詳盡的闡述。這幫助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地震對建築結構的影響。 而書中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章節,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它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從基礎的目視檢查到結構系統分析,並強調了如何識別結構的薄弱環節。這對於我在現場勘查和評估時,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出建築物潛在的危險點,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指導。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的詳盡介紹。從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到目前非常熱門的 FRP 纖維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書中都給予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不同補強材料的性能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結構環境下的適用性,這對我進行補強設計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種全面性的思維,對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避免顧此失彼,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書中關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它不僅解釋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結構技師在監督工程落地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與實務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結構技師更專業地處理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在台南經營了二十多年的建築師事務所的負責人,這些年來,我們經歷了幾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也親眼見證了建築物在地震中所遭受的破壞。尤其是在南部地區,由於地質的關係,對建築物的抗震能力要求總是特別高。過去,我們在進行建築結構補強的設計時,常常會遇到一些技術上的瓶頸,或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國外的相關文獻。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版,真的就像是在我們事務所裡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從目錄開始,就對其結構的嚴謹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讚嘆不已。書中一開始就深入探討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傳播特性,以及地震力對建築物作用的原理」。這部分的論述,非常紮實,也讓我重新梳理了很多被我忽略的學理知識。 接著,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部分,我認為是這本書最為實用的內容之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診斷技術,從傳統的目視檢查、結構系統分析,到現代化的非破壞性檢測方法,都有著極為詳盡的說明。我尤其讚賞書中對於如何「識別結構系統的薄弱環節」的深入分析,這對於我們在進行老屋健檢或結構補強評估時,能夠更精準地定位問題,非常有幫助。 更讓我欣喜的是,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從最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到鋼結構、磚造結構,書中都提供了相當完整的技術資訊。我特別關注到書中關於「FRP 纖維補強」的章節,它不僅詳細介紹了施工工法,還對不同類型纖維材料的特性進行了比較,這對我們在選擇最適合的補強材料時,提供了非常關鍵的依據。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慮補強後的結構整體行為,以及補強措施對結構動力特性的影響。這避免了我們在實際設計中可能陷入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全面、更科學的思維來進行補強設計。 另外,書中關於「制震器與隔震器」的介紹,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緊跟時代潮流,並且具有前瞻性。它不僅解釋了這些先進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不同結構類型和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這對我們在為高端建築項目提供諮詢或設計服務時,非常有價值。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建築師而言,是確保設計成果落地的重要環節。書中提出了許多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以及相應的品質管控建議,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監督工程,確保補強的有效性。 最後,書中所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補強案例分析」,更是讓我愛不釋手。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示了書中理論的應用,並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會將這本書作為我辦公室的重要參考資料,並推薦給所有致力於提升建築物耐震安全的同仁。

评分

作為一名在台北市執業多年的建築師,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心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畢竟,我們所在的台灣,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過去,在處理老屋的耐震補強設計時,總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很多時候,手邊的資料都偏向理論,或是國外的技術,要將其應用到台灣的建築法規和實際情況,往往需要大量的額外研究和判斷。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現,簡直就是填補了這個巨大的空缺。我非常喜歡它開宗明義就探討的「地震的成因與地震波的特性」。這部分的闡述,雖然是基礎知識,但作者卻用非常清晰、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並與台灣的地理環境做了連結。這對於我們在規劃設計時,能夠更貼切地理解地震力對建築的影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書中關於「建築物震害的分類與分析」的章節,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它詳細地介紹了不同結構系統(如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磚造結構)在地震中可能發生的各種破壞模式,並輔以大量的圖片和圖示。我邊看邊回想著過去看過的許多建築物,對照書中的描述,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出潛在的結構弱點。這對於我們進行初步的結構評估,以及向業主溝通補強的必要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據。 尤其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對於「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適用性與限制」進行了非常詳盡的介紹。從傳統的加大斷面、外包鋼板,到先進的 FRP 纖維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作者都給予了深入的解析。他不僅說明了這些工法的技術細節,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的適用性。這讓我們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補強需求時,能夠更有信心地做出最佳選擇。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補強設計的系統性思考」的論述。作者強調,補強不是孤立的局部修繕,而是需要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來考量,以達到結構整體安全性的提升。他引導我們如何識別結構中的薄弱環節,並根據這些薄弱環節,設計出最有效、最經濟的補強方案。這種系統性的思維,對於避免補強工程中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至關重要。 書中也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管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畢竟,再好的設計,如果施工品質不過關,那麼補強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作者提醒我們在施工監造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這對於我們作為建築師,在監督工程進度與品質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我還注意到,書中收錄了不少「台灣地區的震害與補強案例」。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案例的分析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包含了對不同時代背景下建築結構特點的考量。 總體來說,《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廣度的極佳著作。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建築師更專業地處理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我會將這本書列為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並向所有同行推薦。

评分

我本身是淡江大學建築系的一名教授,平常研究的重點就包含了結構安全與歷史建築的保存。這些年來,隨著台灣地震頻率的增加,以及都市更新的推進,關於建築物的震害與補強議題,一直是我們教學與研究中非常重視的一環。 這次拜讀了《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這本書,我深感這是一本集結了台灣在地智慧與國際前沿技術的傑作。書中開篇對「地震現象與地震波對建築物影響的探討」,就做得非常透徹,並結合了台灣的地理條件和地質特徵,這讓讀者能夠從宏觀層面建立起對地震力的基本認知。 而書中對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深入分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還強調了「結構系統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識別結構的薄弱環節。這對於我們在進行學術研究,或是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時,提供了極為清晰的研究方向與方法論。 我特別讚賞的是,本書對「各類補強工法的原理、適用性、限制與設計考量」進行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從傳統的加大梁柱斷面、外包鋼板,到先進的 FRP 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作者都給予了嚴謹的學理分析和實務建議。這對我們在學術研究中,能夠與業界的實際做法接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本書在「補強設計的系統性思考」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引導讀者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對於我們在培養下一代建築師時,能夠建立起更完整的結構安全觀念,非常有幫助。 此外,本書對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與時俱進,緊跟國際發展的步伐。它不僅闡述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探討了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與潛在的發展空間。這對我們在進行前沿技術研究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我還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管控」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在學術研究中,探討理論與實務的落差,以及如何提升工程品質,有著重要的啟示。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能為我們提供實際的教學素材。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融合了學術深度與實務廣度的優秀著作。它不僅能夠為建築專業人士提供實用的技術指導,更能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我會將這本書列為我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

评分

作為一名在高雄從事結構工程的技師,我對於建築物的耐震安全有著深刻的體會。高雄位處地震帶,每一次地震的搖晃,都讓我有機會反思建築結構的極限,以及補強的重要性。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版,對我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書中開頭部分,對於「地震的物理學原理、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地震力對建築物造成的影響」的闡述,非常紮實且具有啟發性。這幫助我能夠從更根本的層面去理解震害的成因。 尤其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對「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所進行的系統性論述。它不僅列舉了各種診斷方法,更重要的是,強調了如何透過結構系統的分析,去找出建築物中最薄弱的環節。這對於我在現場勘查和評估時,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方向和工具。 而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的詳盡介紹,更是讓我感到驚喜。從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到目前非常熱門的 FRP 纖維補強,書中都給予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不同補強材料的性能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結構環境下的適用性,這對我進行補強設計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種全面性的思維,對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非常有幫助。 此外,書中關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對最新的工程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僅解釋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結構技師在監督工程落地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與實務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結構技師更專業地處理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我在新竹地區經營了一家小型建築師事務所,這些年來,隨著科技產業的發展,新竹地區的建築物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對建築結構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這本《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指南。書中開篇對「地震的物理現象與地震波的傳播特性」的分析,深入淺出,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地震力是如何作用在建築物上的。 而書中關於「建築物震害的診斷與評估」的部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診斷方法,從目視檢查到結構分析,並強調了如何識別結構的薄弱環節。這對於我們在進行老屋健檢時,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問題的根源,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各種補強工法的原理、施工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的詳盡介紹。從傳統的加大斷面、外包鋼板,到先進的 FRP 纖維補強、制震與隔震系統,書中都給予了深入的解析。這讓我們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補強需求時,能夠更有信心地做出最佳選擇。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補強設計的系統性考量」。書中引導我們從整體結構系統的角度出發,考量補強措施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補強,提升建築物的韌性。這種全面性的思維,對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避免顧此失彼,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書中關於「制震與隔震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它不僅解釋了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還對它們在台灣地區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我也注意到,書中對「補強工程的施工品質控制與監造」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建築師在監督工程落地方面,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台灣地區的實際震害與補強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與實務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些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理論的應用,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建築震害與補強實務(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建築師更專業地處理建築物的耐震安全問題,更能為提升台灣整體的建築抗震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