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之绳:谢德庆的行为艺术 1978-1999

磋商之绳:谢德庆的行为艺术 1978-19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艺术
  • 当代艺术
  • 谢德庆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观念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实验艺术
  • 艺术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台湾馆代表参展
 

  谢德庆自1978年起,在纽约开始进行以一年为单位的行为艺术:

  1978-1979 笼子

  在自己搭建的笼子中,一年不说话、不能阅读书报、不听收音机,以及必须饮食。

  1979-1980 打卡
  每小时打卡一次,并拍一张大头照,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须离开工作室。

  1981-1982 户外
  一年不进入遮蔽空间,包括公车、地铁、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1983-1984 绳子、艺术/生活
  以一条八英呎绳子,与艺术家琳达.孟塔诺绑在一起一年,两人身体不得接触。

  1985-1986 不做艺术
  一年之中,不做艺术、不读艺术、不谈艺术、不进入艺术相关场所。只有活着。

  1986-1999 不发表
  不公开发表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为期十三年。
 
  作者许瀞月为研究谢德庆的行为艺术,曾于2007与2011年两度赴纽约进行深度访谈。她结合多年的艺术史与理论研究,对照杜象、达达、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艺术、观念艺术以及最低限艺术(Minimal Art)等;同时援引丹托、德勒兹与傅科的理论,并以杜斯妥也夫斯基与卡夫卡的小说精神,以及尼采的「永恆回归」与「权力意志」贯穿全书。
 
  作者提出「磋商」与「转渡」的概念──「磋商」经常发生于日常生活中,不过在艺术中不仅是价值或条件的交换,而且是以心理学的「转渡」,成就生命间的内在关系。谢德庆选择在五十岁生日当天,即1999年12月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并当众宣佈从艺术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义的转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瀞月

 
  艺术史与视觉文化评论人。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史博士,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文艺创作组。现任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系副教授,曾任职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兼任于东吴大学历史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并在2002至2003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访问学人,以及2009至2010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访问学人。早年研究杜象、达达与弗拉色斯,开启她个人对于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怀,乃至于宇宙本体的思考。近二十年来,她为了进行田野访谈艺术工作者,行走于城市、山林与海滨部落,及岛屿之外,丰富了个人与艺术探索的生命能量。
 
  近期着作
  1999 Duchamp and the New Methods of Art History
  2014 地下块茎图谱:安圣惠(峨冷.鲁鲁安)的艺术
  2014 Birdman in the Sky: En Re (Kulele Ruladen) and His Craftmanship
  2015 The Rhizome as Creative Act: The Art of An, Sheng-Hui (Eleng Luluan)  
  2016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the Pacific’s Expansive Exchange Networks: Rahic Talif’s “The Typhoon Action Projects”

图书目录

CHAPTER 1 行为艺术与磋商话语
行为艺术的态势
「事件」与「永恆回归」的态势
参与式艺术的「磋商」
「磋商」与知识论的滑动
 
CHAPTER 2 母亲之爱与谢德庆的成长
母亲之爱与成长的家乡
早年美术教育与思想启蒙
早期的创作实验─1969至1973年
 
CHAPTER 3 1978-1979──笼子
自订艺术的规则
以卡夫卡为灵感
「残酷」并非行为,而是演现的主体
施虐/受虐的磋商伦理
疆界在过程之中
「玄」的符号与压抑的焦虑
 
CHAPTER 4 1980-1981──打卡
薛西弗斯神话/资本主义的奇观/不可异化的财富
客体心灵的歇斯底里、虚拟真实的慾望,
抑或时间认知的实存
历史意识、反历史意识,抑或其他?
 
CHAPTER 5 1981-1982──户外
回应存在哲学艺术家杰克梅第
「我(谢德庆)想作一名流浪汉」
行走的流浪地图
 
CHAPTER 6 1983-1984──绳子
互为文本的「演现性」
互为主体的磋商
互让和解、转移交易,还是其他?
 
CHAPTER 7 1985-1986──不做艺术
档案的艺术与「空」的符号关系
亚洲文化的「第三类心灵」
感知经验的统合与感官感觉的疯癫逃逸
       
CHAPTER 8 1986-1999──不发表
「不公开发表」的隐藏美
「跨」文化转渡即磋商
生命作品与「礼物」

图书序言

致谢
 
  这本书从採访到撰写过程,必须感谢许多朋友,使我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义。2002至2003年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担任「访问学人」时,查尔斯.葛罗安(Charles R. Garoian)教授兼系主任,时常拨冗与我讨论他对行为艺术与谢德庆的研究,以及令人景仰的布朗特.威尔森(Brent Wilson)教授夫妇,给予我许多当代艺术教学研究的建议与启发。
 
  2007年与2011年夏季到纽约採访谢德庆时,感谢好友Mr. Chi Hu总是给予我各方面的帮助以及多年来的互相砥励。2009至2010年,笔者到中央研究院欧美所担任「访问学人」期间,吴金桃博士与黄文龄博士经常给予我多方的建议,让我在研究的路上获得更多支持,直至今日仍无法忘怀那段日子在研究室中的笑声。感谢欧美所图书馆的朋友们,总不厌其烦地给予热心协助。感谢国科会(今国家科技部)于2010至2012年对于「谢德庆行为艺术研究」的学术支持与经费赞助,让笔者能前往美国採访,这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至关重要。这个研究计画执行时,担任助理的刘跃,总是热心协助处理问题。而其间李菁萍随时准备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友谊,至今感念。2011年到美国华府的国家图书馆研究,感谢在华府国家图书馆任职的李济中,给予我多方协助,以及在华府任职的颜慧瑾与她的家人,在这段旅途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亦师亦友的剧作家兼导演、被誉为「小剧场之父」的王墨林先生,他的剧场经验与独特的社会批判角度,多年来使我获益良多。而屏东南州的蔡水林老师是谢德庆的小学老师与邻居,感谢他数度接受我採访,并提供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感谢这群「德勒兹读书会」的朋友专家们,总愿意花时间跟我讨论德勒兹哲学,倾听我尚未成熟的想法,点滴在心头。每次相聚总要到深夜,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与脑袋,离开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特别感谢负责召集的张潆之,一路情义相挺。
 
  这本书从採访到最后完稿时,已历经十年。感谢赵维娟长期默默支持的友谊,她在中国文化大学工作繁忙之余,仍答应帮忙此书润稿。我也要谢谢田园城市文化事业的江致洁,在整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她不只全力以赴地协助我,而且提出许多宝贵的专业建议。她曾是我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教书时的学生,多年后却因为这本书的编辑与出版而重逢,真是印证「无巧不成书」的另一种旨趣。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赖瑞蓥教授,以及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系李美蓉教授和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邹淑慧教授,多年来总为我的书写工作打气。她们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下,尚且每天要处理琐碎家务,仍愿意花时间为我读本书初稿,并提出恳切的批评与意见。在此,深深致谢。

图书试读

多年以来一直相信,艺术家不只创造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创造一整个世界,这里面当然包括探索生命能量的来源。谢德庆的艺术是以身体付诸行动,创作具有未来性的当下。他生长于台湾,1974年从台湾到美国,四年后,开始在纽约陆续发表六件作品,前五件都长达一年之久,包括 《1978-1979》,俗称《笼子》,将自己囚禁在笼子中一年;《1980-1981》,俗称《打卡》,每小时不停的打卡,维持一年之久;《1981-1982》,俗称《户外》,在户外经历春夏秋冬,流浪一年,不得进入室内;《1983-1984》,又称《艺术/生活》,俗称《绳子》,以一条八英呎的绳子,将自己与美国艺术家孟塔诺绑在一起一年,身体不得接触;《1985-1986》,俗称《不做艺术》,一年不做艺术,只有生活,以及第六件经历十三年的作品《1986-1999》,俗称《不发表》,十三年不公开发表艺术。
 
笔者对于谢德庆作品的强烈好奇,可以回溯到1984年到1986年间我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工作时,有许多机会与同事们讨论从外国传回来谢德庆的消息,那时他刚刚发表《绳子》与《不做艺术》。年轻的同事们聊起艺术,天马行空,总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想法,例如有人很欣赏他,也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古怪」或是「标新立异很快就会被淘汰」,但我反而认为他像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特立独行,心中却因而有更多的纳闷,因为不知道如何叙述这样的特立独行,心中一堆疑问。不久,1986年秋季申请到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学院跟随史蒂芬.佛斯特(Stephen C. Foster)教授研究「达达」与艺术危机/转机,我开始被艺术家马歇尔.杜象(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ready-made)吸引,但心中也有无数疑问。这些疑问吸引我一直追问下去,从二十世纪艺术的探讨,到当代思想的启迪,甚至人类学的田野。佛斯特教授是创立爱荷华大学达达档案中心(Dada Archive)的主任,同时也与以斯帖.米尔曼(Estera Milman)老师共同主持另类当代艺术中心,研究「弗拉色斯」国际艺术运动(Fluxus)。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