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

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吳宓與陳寅恪兩位先生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作者吳學昭是吳宓先生的女兒,以父親的日記、書信、遺稿為據,忠實的記錄瞭吳陳兩位先生從哈佛同窗、清華同事、聯大流亡、燕京授業,直到抗戰勝利後勞燕分飛、遠山相隔、粵蜀相望、魚雁往還,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曠世友誼。作者的筆觸細膩,細緻入微地敘述瞭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真切反映瞭他們對世局及知識分子命運的種種思考,特彆是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至死堅守。
 
  吳宓與陳寅恪的深情厚誼橫跨半個世紀,除瞭兩位先生的相交與相知,包括王國維、梁啓超在內的中外幾代知識人,也都或隱或顯地在兩位先生的交往與生平中留下過身影。同時,作為曆史共同的親曆者,兩位先生自身的境遇,以及身邊故友、同事、學生的際遇,我們恰可以看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真實而鮮活的一麵。
 
  二十三年前齣版的原書早已絕版,此次的增補本,名為增補,實為重寫。根據近年來陸續尋迴的父親遺稿與相關資料,以及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對原書進行瞭大量的增補與細緻地修訂,更多的事件原委與更多的人物細節在新書中得到呈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學昭

  吳宓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編輯與記者,久任國傢機關工作人員。楊絳先生生前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主要編著作品有《聽楊絳談往事》、《吳宓先生書信集》、《吳宓詩集》、《吳宓與陳寅恪》。

圖書目錄

自序一
自序二  寫給繁體版讀者朋友
第一章  在哈佛(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學衡》與清華國學院時期(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從北平到濛自(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時期(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從復員到解放(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與反右傾(一九五七至一九六〇年)
第八章  最後的會晤(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從社教到「文革」(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在哈佛(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父親與寅恪伯父相交,是經俞大維先生介紹的。
   
俞大維先生與寅恪先生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學」:寅恪先生的母親俞明詩(字麟洲)是俞大維的嫡親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陳新午是俞大維夫人;俞大維與寅恪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連續同學七年。
   
父親是一九一七年由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派往美國學習的。起初被分配到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學習文學,插入文科二年級。一九一八年暑假,轉入哈佛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係,從師白璧德(Irving Babbitt)。父親在哈佛大學與俞大維先生相識。
   
據父親晚年所撰《吳宓自編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一九一九年篇:「宓去鞦(筆者按,當指一九一八年鞦)到波城(Boston)後,得識初來之自費留學生俞大維(David Yule)君。俞君,浙江省山陰縣人。其叔父俞恪士先生(名明震)為有名詩人,有詩集《觚庵詩存》行世。辛亥革命時,任甘肅省提學使。民國四年,在北京任肅政使,與李孟符(嶽瑞)世丈為知友。曾彈劾甘肅將軍張廣建,對營救吾父事頗有助力。俞大維君,畢業聖約翰大學,短小精悍,治學極聰明。其來美國,為專習哲學,然到哈佛研究院不兩月,已盡通當時哲學最新穎而為時趨(fashionable)之部門曰數理邏輯學。Lewis教授亟稱許之。然於哲學其他部門,亦精熟,考試成績均優。故不久即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Ph. D. in Philosophy),並由哈佛大學給與公費送往德國留學進修。哈佛大學本有梵文、印度哲學及佛學一係,且有卓齣之教授Lanman先生等,然眾多不知,中國留學生自俞大維君始探尋、發見而往受學焉。其後陳寅恪與湯用彤繼之。……顧俞大維君識宓後,則多與宓談中國文學。嘗為宓口誦曾廣鈞所作之《庚子落葉詞》十二首,弔珍妃也。君口誦而宓筆錄之。今錄入《吳宓詩集》捲末一百六十頁者,是也。去鞦,又屢偕俞大維君齣遊並作交際。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