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
哈羅德和露易絲是對年過古稀的夫妻,他們用玫瑰滋潤著恩愛的一生。
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是在3月17日。過瞭一個月,在4月17日,他買瞭一朵玫瑰送她,以錶示紀念。這朵玫瑰讓姑娘對他産生好感,覺得小夥很會掂記人。過瞭一個月,在5月17日,小夥又送給她一朵玫瑰。就這樣,他每月17日這一天都送給她一朵玫瑰,直到她嫁給他。她覺得小夥夠浪漫的,但沒指望他婚後會一直送給她玫瑰。結果呢?婚後的17日,他還是送給她一朵玫瑰。50多年過去瞭,他從沒間斷過,都在每個月17日給她送朵玫瑰,一共送瞭600多次。
50多年,600百多次,他送玫瑰,她接受,他們一直做著同一件事,單純、重復、不變。單純有什麼不好?愛越單純情越深。隻有刻骨銘心的人纔能記著每個月的那一天是個特殊的日子。重復有什麼不好?世上的美麗往往隻是簡單的重復,定情戒指上的鑽石無非是碳元素的簡單重復,它卻是象徵永恆的定情物。不變有什麼不好?世上有許多瞬間的浪漫,花樣翻新,頗為精彩,卻沒幾個恒持的浪漫。隻有用一生的心血澆灌,纔能開齣最精彩的浪漫之花。
不必問這對夫妻之間會不會産生不愉快,大概會,但那從沒阻斷每月17日送來的玫瑰。不必問他一生中是不是受過挫摺,肯定有,但那都是小事,從沒讓他忘掉給妻子送玫瑰。不必問她一生中是不是沮喪過,應當有,但那玫瑰一定讓她心中的烏雲一掃而空。
哈羅德和露易絲之間的玫瑰故事,在美國屬於鳳毛麟角。
事實是,每當兩對新人在證婚人麵前説「我願意」的時候,就有一對已婚夫婦手持離婚證,勞燕分飛瞭。他們要麼有太少的人生經驗,要麼有太高的期望,要麼有太旺的激素,要麼有太盛的怒氣,總之在激情過後,有各種原因讓他們淡化感情,傷害感情,導緻分手。前有上世紀60年代的性革命,竪起愛欲的旗幟,引領風氣。後有網絡時代的網站,公開打齣廣告「人生苦短,何不偷情」,在全球招攬瞭3韆多萬會員,將齣軌做成企業。論觀念,沒人來當你,論機會,有人來提供,都來動搖婚姻的基石。反正在現代的美國社會,人的自由度很高,經濟條件也允許,所以夫妻之間一旦感情變瞭,便分手瞭。至於玫瑰,早就免瞭。
可事情也須反過來看。每當兩對新人發下婚誓的時候,就有會一對堅持下去,白頭偕老。那些分手的人們,又去尋找牽手的目標,贈送玫瑰的對象,然後再説「我願意」。他們當中,又有將近半會修成正果。剩下的人再跌跌撞撞地繼續尋找伴侶。總之,絕大多數人最終真的如婚誓所言,相擁相持,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不如哈羅德和露易絲之間的故事那樣浪漫,但都有牽手的身影、玫瑰的絢麗。
在這些沒説齣來的故事中,傢庭維持著瞭,後代成長瞭,社會穩定瞭,人類的曆史延續下去瞭。
盡管哈羅德和露易絲之間的故事在美國很少見,卻佔據主導風氣的地位。看到故事的人們都會錶示羨慕,給予贊揚。與此相反的例子是那些在偷情網站註冊的客戶,由於網站被駭客攻破,資料外泄,隨時會被暴露身份,個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許多人心中也許有偷情的情結,但那是不能説齣口的事,無法佔據道德高地。
如果將送玫瑰的故事傳給不同文化傳統的中國人,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我相信中國人也都會錶示羨慕,給予贊揚。這樣的故事具有普世價值。人心都是血肉做成的,在這方麵,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親愛的讀者們,在這本書裏,我要給你們講些美國故事。這些故事發生於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社會製度的國度,但是我知道,你們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二
28歲的女子基蒂吉諾維斯住在紐約市皇後區丘園的一棟公寓樓裏。1964年3月14日淩晨約3點20分,她從酒吧下班後開車迴傢,被歹徒溫斯頓莫斯利跟蹤到公寓樓附近的停車場。莫斯利那天頭腦發熱,覺得應當齣來殺個人解解悶,鎖定瞭她作為下手的目標。吉諾維斯下車後發現被人跟蹤,跑嚮公寓樓前的大街上,被歹徒追上,刺瞭幾刀。幾個鄰居聽到她的呼救,其中一人在窗口後大聲警告歹徒「放開那女孩!」歹徒跑開後,在10分鍾後又摺迴來,在公寓樓後麵的一個入口處找到瞭幾乎不省人事的吉諾維斯,繼續對她施暴,直到將她殺死。
這個事件本來被當作普通的兇殺案,沒引起格外關注。直到兩星期後,《紐約時報》的主編從警察局長那裏得知鄰居多人目擊整個事件而不報案,於是該報發瞭一篇轟動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報導,題為《38人目擊兇殺案,沒有一人報警》。
據後來確認,並沒有多達38個鄰居親眼看到兇殺案的發生。但是,第一次襲擊後沒人齣門査看受害人是否需要幫助,也沒人報警,使得歹徒有第二次作案的機會。這是事實。第二次襲擊時,鄰居們雖然沒有看到,但是有多人聽到,還是沒人齣來阻止,也沒人報警。知道兇犯離開後纔有人來照料她,有人報警。這也是事實。助理檢察官斯寇勒認為,即使沒有38個人看見兇殺案,也有不止38人聽到受害者救助的尖叫,知道惡性犯罪案正在發生。竟然沒人報警!
丘園環境優美而寜靜,其居民多屬於中産階級,遵紀守法之人,其處犯罪率比較低,人們可以夜不閉戶而眠。但是就在這個地方,人們聽到看到兇殺案而不報警。這個事件引起轟動,不是因為歹徒有多麼慘無人道,而是因為鄰居們冷漠。美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心理考驗。人們憤怒不已,齊聲譴責這是現代城市的病態,摩登社會的道德崩潰,整個社區都是惡人。
47年後,當中國逐漸走上高速經濟發展的道路時,發生瞭類似的事件──小悅悅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多,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兩歲的女童小悅悅在巷子裏走路時被輛麵包車迎麵撞倒,前輪碾過。司機停留數秒後,繼續前行,後輪又從她身上碾過。一位男子走來,繞過她徑直往前走,另一位男子騎摩托車從相反方嚮過來,也繞過她往前行,再個男子還是視而不見走過去。這三個人,沒做齣任何舉動,哪怕是簡單的呼救。隨後過來輛小貨櫃車,司機可能沒有發現倒在地上的小悅悅,前後輪都從她身上碾過。其後,又有11個人,或行路,或騎車駕車,從她身邊經過,或稍做停留,或視而不見,都沒有採取任何救援行動或呼救。最後來瞭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呼救,媽媽聽見瞭跑來把小悅悅抱走。小悅悅在醫院一直沒有脫離危險,8天後於10月21日淩晨去世。據報導,一共18人(大概包括瞭沒有走近小悅悅的人)目擊她倒在地上沒有伸齣援手。
如果第一輛車的司機或者其後的3個人中的任何個人停下來搶救、呼救,小悅悅就不會被第二輛車再碾一次,也許她還活著。
這一次,通過電視和視頻,全體中國人看到瞭自己的冷漠麻木,良心泯滅,道德淪喪。
見死不救的事,古已有之,隻是因為信息不發達,很多人沒有親眼見到,也沒有報導,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發生於美國的吉諾維斯事件,和發生於中國的小悅悅事件,憑著現代媒體的報導,纔引起廣泛而強烈的社會反應。47年前,大多數的中國人如果聽到吉諾維斯事件,也許會説,這是垂死的資本主義製度下纔會發生的事,是腐朽沒落的體現。47年後,大傢都不會懷疑,發生於美國的事件,不管多麼不可思議,多麼刺痛良知,同樣會發生於中國。
在內心深處,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種冷漠是相同的。這是另一種心靈相通,雖然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卻有人類超種族國界的共性。中國人隻要往自己內心深處的黑暗角落裏觸摸片刻,便會很自然地理解在美國發生的那些冷酷、無情、自私、罪惡的事件。
那是我要講的另一些美國故事。
三
一直有人在討論中國和西方(包括美國)有何不同。隨便可以列齣幾條。其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直覺的,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理性邏輯的,所以是西方而不是中國發展齣科學。其二、中國文明屬於農業文明,西方文明屬於商業文明,所以是西方而不是中國發展齣工業文明。其三、中國的意識形態為集權專製,西方的意識形態為民主自由。
大概還可以列齣其他的差彆,可以解釋中國為什麼落後。不過,這些差彆似乎是曆史多於現實,傳統多於現代。以我觀察,中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科學研究能力也很強,不輸美國人,而很多美國人其實並不按照邏輯理性的方式行事。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及其後代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錶現甚至超過同代美國人。我還看到,中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急起直追,擺脫農業文明的束縛,現在也很重視商業瞭。以我推測,雖然在政治體製上差彆比較大,但是民主自由的觀念正逐漸滲入中國,假以時日,可能會變成主流意識形態。
其實上麵的論述都是概念性的,總結性的。要想真正瞭解美國,單靠這樣幾條概念性的總結是不夠的。而且,在信息日益發達的時代,這些差彆的界綫變得越來越模糊瞭。況且,美國人不是一個人,美國人和美國人是不一樣的。因此,你如果想要瞭解美國和美國人,最好從一些具體的事例開始。
為此,我專門挑選瞭一百多個近年來發生於美國的故事,以饗讀者。
讀這些故事,你可以從中窺探人性,把脈人生。讀這些故事,你可以感受人性的光輝,和人心的晦暗,感受人生的無奈,和生命的精彩。
例如,患瞭癌癥又被丈夫拋棄的女士,終於走齣陰影,開始瞭屬於自己的生活,因為在絕境中可以産生全新的感悟;自願從證券行業的高薪職位上退下來的男士,重新從餐館的服務生做起,最後統領一個高檔餐館,因為這是他的熱情所在。從這些故事中,你會看到個體的生命在發光。
又例如,長相漂亮的人被開除,因為她讓老闆心猿意馬,不能自持,義務加班的人被開除,因為公司規定,在午餐時間是不可以工作的。她們受到瞭不公平待遇,但是法律無法還她們一個公平。公司可以解僱員工,不管有理由還是沒理由,好理由還是壞理由。這個規則大傢事先都是知道的。從這些故事,不但瞭解瞭人性的碰撞,人生的浮沉,也瞭解社會的運作。
又例如,波士頓爆炸案的受害者上法庭作證,幫助檢察官打贏官司,將兇手判為有罪。但是,他公開聲稱反對判處死刑,因為執行死刑前的反復上訴可能非常漫長,他想早日療養創傷,迴歸正常的傢庭生活。從這裏,你會看到正義的尷尬。
讀這些故事,你可以更具體地瞭解美國社會,瞭解其文化傳統。讀這些故事,你可以把握美國人的脈搏,探索美國社會發展的走嚮。
例如,警察打死瞭黑人少年,主要責任在於死者,因此他無需負法律責任。他可以不受法律追究,卻無法麵對社區的抗拒,隻好辭職。他必須為黑人所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對待扛起罪枷。你會看到,美國的種族是個難解的結。
又例如,國會議員的助手因為不喜歡總統,轉而批評其未成年的、不涉政治的女兒,終於被迫道歉並辭職。你會瞭解這位批評者有沒有批評總統女兒的自由,她要不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我們常聽説,自由不是想乾什麼就乾什麼,沒有絕對的自由。這個故事以及其他故事會讓你知道,所謂想乾什麼就乾什麼並不是美國人概念中的自由。
讀這些故事,你會更具體地瞭解美國夢。美國夢是一種信仰,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便可以取得成功。美國夢也是一種現實,因為很多人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瞭成功。因為美國夢是一種現實,它必須經受現實的考驗,而現實並不是像夢想那樣瑰麗,他們有成功也有失敗,有ㄧ部分人甚至被摒棄在美國夢之外。書中這些事,都是以美國夢為背景發生的事,有支撐美國夢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製度,有約束美國夢的死結。書中這些人,是夢中美國人,他們有奮鬥中的精彩,也有掙紮中的嘆息。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日益縮短距離的世界,昨日還不可能的事,今天成瞭現實,今天還不可能的事,明天將成為現實,在彼岸發生的事,將在此岸發生。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製度,最終趨於同化。因此,讀這些故事,你不但可以看到美國的走嚮,還可以看到中國的走嚮,因為中國人也在追求夢。很多發生於美國的事情,已經在中國發生。很多發生於美國的事清,今後將在中國發生。看到這樣的走嚮,是基於人性相通的原理。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有善良和不善良的一麵,都有聰明勤勞和不那麼聰明勤勞的一麵,至於哪一麵多一些或少一些,這樣的差彆將會被時間抹平。
這些美國故事,大多已在美國《僑報》發錶,現在經過整理修改,編撰成書。我有幸被美國《僑報》所約,開闢瞭《美國故事》專欄。沒有這個專欄,就沒有造些美國故事。因此,我非常感謝《僑報》總裁遊江和《僑報週末》主編劉倩,是他們提供瞭這個機會,讓我堅持把造些故事寫下來,讓我有機會呈獻給你們──親愛的讀者。
2016年1月10日寫於紐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