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叙事研究文集

图像叙事研究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图像叙事
  • 叙事学
  • 视觉文化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文化研究
  • 图像研究
  • 艺术理论
  • 文学理论
  • 电影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汇集了对图像叙事(俗称漫画)独有所钟的学者,为台湾「跨语际」、「跨文化」与「跨媒介」的图像叙事跨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别是本书採多文化焦点的模式,分别考察欧美、日本、台湾的漫画是如何使用多元媒介,不断推陈出新,带出主流文化所「不得见」或「见不得」的翻新力道。

  选录文章涵盖记忆书写、生命纪事、超人论述、推理悬疑、酷儿情爱、职场达人等重要课题,除了兼顾到文化、语言、文类和媒介的多样性;而且文本结构与内容自成脉络,各有创见,是国内第一本以图像叙事为研究主题的专书。
 
图像叙事研究文集:视觉语言的深度解码与跨界探索 导言:图像,超越语言的叙事力量 在当代社会,视觉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电影、摄影到新媒体装置,图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附庸或补充,而是成为了主体性的叙事载体,拥有独特的语法和结构。本书《图像叙事研究文集》,汇集了来自艺术史、传播学、文学批评及符号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前沿成果,旨在深入挖掘图像叙事的核心机制、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多元表现。本书力求跳出传统图像分析的窠臼,以跨学科的视野,对视觉叙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解构与重构。 第一部分:视觉叙事的符号学基础与理论建构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分析图像叙事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回归到罗兰·巴特关于“神话”的理论,探讨图像如何通过文化编码和意识形态建构来传递信息。重点分析了佩尔斯的“三元符号学”理论在图像研究中的适用性,区分了图像的“再现性”、“指向性”与“意指性”层面。 图像的语法与句法: 深入研究了图像元素(如构图、光影、色彩、运动)如何组织成具有叙事逻辑的序列。我们讨论了“镜头语言”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并将其理论延伸至静态图像序列(如连环画、漫画)的结构分析。这包括对“蒙太奇”理论在不同媒介中的转化与应用进行细致剖析。 叙事张力与时间性: 图像叙事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表现“时间”。本部分引入了叙事学中的“时间错位”、“闪回”和“预叙”概念,并探讨了这些技巧在静帧图像和动态影像中如何被视觉化处理。特别关注了“瞬间的永恒性”——图像如何捕获一个关键性的时间点并引发观众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 观看的主体性与接受美学: 强调观众在图像叙事中的能动性。图像并非被动地被“阅读”,而是通过观众的经验、知识背景和情感投射来完成意义的生成。本章探讨了“凝视”(the Gaze)理论,特别是女性主义批评中对“被观看的客体”与“观看的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审视,以及在当代数字环境中“互动性”如何重塑了观看体验。 第二部分:经典媒介中的图像叙事演变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艺术史脉络,追踪图像叙事从早期到现代的成熟与转型。 壁画、祭坛画与中世纪叙事循环: 回溯图像作为宗教教化工具的历史。分析了早期叙事艺术中,通过空间布局和连续场景(如“连续叙事”)来传达复杂教义的方式,强调其作为“穷人的圣经”的功能性。 摄影术的介入与纪实叙事的诞生: 探讨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对传统肖像与历史画构图的颠覆。重点研究了纪实摄影(如纪实新闻摄影)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通过“决定性瞬间”构建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或人道主义叙事,并分析了其在伦理层面上面临的“真实性”困境。 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叙事模式: 详细考察了早期默片时期,如梅里爱、格里菲斯等先驱如何确立了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则——场面调度、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讨论了“连续性剪辑”如何服务于流畅叙事,以及对观众心理的精确操纵。 第三部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图像叙事重构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下半叶至今,探讨技术进步与文化变迁如何催生出新的叙事形态。 后现代主义与图像的碎片化叙事: 分析拼贴、挪用(Appropriation Art)等后现代艺术手法如何解构传统意义的整体性。讨论了图像在当代艺术中如何通过对既有符号的解构与重组,表达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和对身份政治的关注。 数字媒介与互动叙事: 深入研究电子游戏、虚拟现实(VR)和互动装置中的叙事特征。强调这类媒介的叙事不再是单向的文本输出,而是通过用户选择构建的“分支叙事”或“涌现式叙事”(Emergent Narrative)。这要求叙事设计者必须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世界模型”,而非仅仅是线性的情节。 社交媒体时代的视觉快餐叙事: 审视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上的短视频和图像流对叙事效率的极致追求。分析“模因”(Meme)的快速传播机制,它如何通过高度浓缩、高度依赖上下文的视觉符号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重编码,及其对深度阅读能力的潜在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视觉伦理与方法论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反思图像叙事研究的未来走向。我们呼吁研究者建立一套更具包容性的视觉伦理框架,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AIGC)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对“原创性”、“作者身份”以及“视觉欺骗”进行严肃的哲学和实践探讨。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当代前沿现象的关注,《图像叙事研究文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以便更深刻、更批判性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光影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品佳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生校区英美文学博士,现任交通大学外文系暨外国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合聘研究员,中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与交通大学亚裔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交通大学教务长,外文系主任,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Fulbright访问学者,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2005-2008),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2009-2011, 2014-2015),国科会(现科技部)外文学门召集人,与史丹佛大学人文社会中心国际访问学者。曾获得2015年教育部学术奖,2007年、2010年与2013年国科会杰出研究奖,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以及59届教育部学术奖。研究领域包括英美小说。女性书写,离散文学与文化研究,少数族裔论述以及电影研究。论文发表于《欧美研究》、《中外文学》、《英美文学评论》、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 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ELUS, Tamkang Review 等国内外期刊。着有中外专书数本;译着有 Love 以及《木鱼歌》。
 

图书目录

冯品佳※编者序 v
张淑丽※序言 vii
张淑丽※政治寓言或世俗神学︰《守护者》与超级英雄漫画 1
Jeff Johnson※Street of Dreams: Fantasy versus History in Kim Deitch’s Graphic Narratives 41
金杰夫着/林志玮译※梦想之街:齐姆‧戴奇图像叙事中的幻想与历史 77
涂铭宏※漫画如何解像历史:《雾社事件》的对位法 107
李衣云※在病态与反抗的夹缝之外─论Boys’ Love论 129
赵恬仪※超完美执事:英国管家形象于日本漫画《黑执事》当中的转译与再现 179
吴哲砚※《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魔术列车杀人事件〉中的视觉修辞暨叙事 205
冯品佳※自传书∕画:《越南美国》中的图像记忆场域 241
作者简介 26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漫画、图像小说、图像叙事
 
漫画的英文是comics,而在英文当中comics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既可专指漫画作品所使用的图文媒介,也可泛指使用这种图文媒介的作品。然而,漫画这种图文交错并陈的形式特质,也正是学界过往对于漫画视若未见的主要原因︰对艺术家而言,漫画的图像太过粗略,不够艺术,而对文学家而言,漫画所运用的文字又不具深意,不够文学。漫画夹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左支右绌,从而成为当代文化想像的「不见」。二十世纪八○年代,图像小说《鼠族》(Maus)、《守护者》(Watchmen)、《黑暗骑士》(Dark Knight)相继出版,口碑票房俱佳,学界不得不开始正视漫画,漫画研究之滥觞,亦随之开展。然而,既然要为漫画翻案,就必须要正名。comics听来轻薄短小,乃有学者倡议更名为「图像小说」,但亦有学者认为「小说」反而自我设限,无法涵盖所有的comics。不但学界众说纷纭,连知名漫画家也纷纷出声抗议,对于学界将漫画纳入主流的努力并不领情。美国学者修特和狄柯文(Hillary Chute and Marianne DeKoven)乃于2006年,提议改以「图像叙事」(graphic narrative)这个词汇,来凸显这些兼备图文的作品所採用的媒介或语言之多元性与物质性。本书编者认同修特和狄科文的看法,因而在本书中将视论述情境之需要,而混杂使用漫画、图像小说、图像叙事这些词汇︰日本的漫画有其传统,故仍称漫画;单行本发行、故事导向的图像创作称之为图像小说;但当要强调图像的叙事逻辑、修辞与文法时,则使用图像叙事。
 
「序列」与「网络」、「补完」与「编结」
 
持续使用漫画这个词汇,一方面是因为台湾的读者沿用这个词汇多年,有其约定俗成的方便性。另一方面,「漫画」这个词汇虽然来自日本,源自于日语的「漫画」发音manga(まんが),但是「漫画」也可视为「漫话」,同时包括了「画」与「话」的混杂交叠,更能呈现出漫画的图文交错之形式特质。再者,「漫画」的「漫」更有随意、杂沓、延展之意涵,亦能点出漫画看似松散、却画格又不断挤推而开展新意的结构张力。如果取其发音相同,「漫画」的「漫」亦可与其同音字「慢」相互唿应,而展现出漫画虽可快翻,却仍须慢读的趣味性,因为唯有当漫画读者「慢」下来,才能在看似随意与杂沓的图像符号与系统中看到快读时所看不到的欲望流转、时间交叠、论述交锋、创意展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于“叙事”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叙事就是语言文字的线性展开,但《图像叙事研究文集》让我看到,图像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同样能够构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视觉连续性”的分析,让我理解了漫画、连环画等形式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画面排列,实现故事的流畅传递。我被那些关于“时间”在图像叙事中如何被表达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们展示了如何通过静态的图像,展现时间的流逝、瞬间的凝固,甚至是时间的跳跃。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仿佛在阅读一本会说话的画册。书中还探讨了“情感色彩”在图像叙事中的作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如何唤起观众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对故事的解读。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视觉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被图像所包围,而理解图像叙事,就是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语言。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视觉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图像叙事研究文集》的阅读体验,如同一场深入的学术探险。我原本对图像叙事只有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以其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书中对“叙事元素”的拆解,让我明白了构成一个图像故事的关键要素,比如角色、情节、环境、冲突等,以及它们如何在视觉上得以呈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符号”的解读印象深刻,作者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分析,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内涵。书中引用的研究方法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跨越了不同的学科界限,将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被书中关于“读者参与”的讨论所吸引,它阐释了读者如何在观看图像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叙事建构中,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赋予图像更多的意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逻辑清晰,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又彼此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让我认识到,图像叙事并非简单的画面组合,而是一门精妙而复杂的艺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评分

翻开这本《图像叙事研究文集》,我带着一丝好奇,又有一点期待。我并非图像叙事领域的专家,更多的是被这个题目所吸引,想借此机会一窥这个在视觉信息爆炸时代愈发重要的领域。阅读的过程,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视觉画廊,作者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解读了那些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故事。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海报、漫画、广告,甚至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叙事维度。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图像叙事方式的比较,让我对全球化的语境下视觉语言的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自身在接收和解读视觉信息时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那些关于符号学、视觉语法、叙事结构的研究,虽然初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其阐释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电影蒙太奇技巧的深入剖析,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切换,背后承载着如此强大的情感引导和意义构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看”这件事,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解读,去发现图像中的“言外之意”。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视觉理解的大门。

评分

《图像叙事研究文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原本以为,叙事就是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图像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叙事能力。书中对“视觉节奏”的探讨,让我对广告和电影的剪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画面切换的速度、长短,都能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故事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关于“视角”的研究,作者们分析了不同拍摄角度如何改变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和对事件的看法。这让我回想起很多经典的电影片段,原来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都离不开精妙的视角设计。书中还涉及了“移情”的机制,分析了图像如何引导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论证严谨,语言也颇具感染力,即使是复杂的理论,也能被讲解得通俗易懂。它让我明白,图像叙事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许多领域息息相关,共同构成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图像,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解读它们。

评分

初读《图像叙事研究文集》,我便被其广博的视野和精深的学术性所震撼。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图像表现手法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图像叙事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历史演变。作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入,例如文学理论、传播学、艺术史、心理学等,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隐喻”和“转喻”在图像叙事中的应用分析,它揭示了视觉语言如何超越字面意义,触及观众的情感和潜意识。书中引用的案例涵盖了古老的壁画、中世纪的手抄本,直到现代的数字媒体,展现了图像叙事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我被那些关于“空白”的讨论深深吸引,作者们阐释了留白在图像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它如何引发读者的想象,填补叙事上的空缺。这让我意识到,叙事并非总是有清晰的线索,有时,恰恰是那些“未说出口”的部分,才最能触动人心。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对于研究者和对图像叙事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通过图像来建构意义,又是如何被图像所影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