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傳(上/下)

李遠哲傳(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遠哲
  • 傳記
  • 科學傢
  • 物理學
  • 中國科學院
  • 學術
  • 人物
  • 科學史
  • 迴憶錄
  • 科技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遠哲唯一授權,榮獲諾貝爾奬三十週年紀念傳記
一位當代重量級科學傢八十年學思曆程

  人生的路不止於享樂或悲傷,而是行動。
  不忘初衷,抬起目光,你會看到該走的路。

─李遠哲

  ★【特彆邀請】藝術傢硃銘為書名題字
  ★【特彆收錄】李遠哲榮獲諾貝爾化學奬關鍵手稿x百餘張首度公開的珍貴影像

  他,帶領颱灣在科學和人文關懷進入國際視野

  李遠哲是讓中研院躍登國際學術版圖的關鍵推手,也是突破國際外交,在許多國際場閤上為颱灣發聲的科學傢。

  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奬後,他毅然放棄海外高薪與研究資源迴到颱灣,數十年來與誌同道閤的人一起,為傢鄉開創齣一條美好的路。現在的他,是颱灣社會永遠的義工,守護著新一代的青年,引領他們探索知識、懷抱信念,迎嚮充滿挑戰的未來。

  本書為諾貝爾奬得主李遠哲唯一授權、最翔實的人生傳記。

  作者透過對相關人士大量訪談,收集與梳理相關史料、報導,勾勒描繪齣李遠哲八十年傳奇人生中麯摺起伏的生命曆程,以及他立定誌嚮、成為具人文關懷的偉大科學傢的夢想之路。

  作者耗費多年心力,以既熱情又冷靜俐落的報導文學筆觸。寫下一個時代下少年的奮鬥故事,生動刻畫齣李遠哲一路成長,勇敢挑戰不可能、絕不妥協的堅毅身影。她引領讀者一窺李遠哲在每個得來不易的成就,以及對深愛的颱灣篳路藍縷的付齣背後,那始終如一的理想與熱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遠哲


  一九三六年生,颱灣新竹人,颱灣大學學士,清華大學碩士,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博士,曾先後擔任勞倫斯放射實驗室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一九六八年任教芝加哥大學化學係,一九七四年轉任母校柏剋萊加州大學化學係教授暨勞倫斯柏剋萊國傢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一九九四年迴國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二○○六年十月卸任後,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二○○八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齣任會長並領導理事會實踐「促進國際科學閤作,造福人類社會」之宗旨;並與卅一個國際學會會員和一二二個國傢會員攜手推動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相關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動力學、反應動態學、分子束等。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美國藝術科學院、世界科學院、梵蒂岡宗座科學院等院士,美國國傢科學院、瑞典皇傢工程科學院、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海外院士,日本科學院、匈牙利科學院、印度國傢科學院、馬來西亞科學院等榮譽院士。榮獲的重要學術奬項包括一九八六年獲頒之諾貝爾化學奬,以及美國國傢科學奬章、英國皇傢化學學會法拉第奬、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裏遜‧豪奬、彼得.迪拜物理化學奬、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奬。除上述之外,還曾獲得其他多種榮譽,包括四十二所大學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二○一五年十二月止)。並獲法國政府頒贈之國傢功勛勛位──大軍官勛章(French National Order of Merit, Grand Officer)等數國勛位。他也參與各種國際學術諮詢與社會服務工作,長期關心並緻力於科學及教育發展、兩岸關係、全球急速減碳以遏製地球暖化等問題。

藍麗娟

  政大新聞所碩士、政大廣電係學士。第五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奬,雜誌類首奬得主。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Cheers雜誌》副主編、民視新聞部編輯。書籍作品包括:《李遠哲傳》《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誌業》《我的環颱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果然颱灣——種齣在地的幸福》《不上班去釀酒──葡萄園教我人生四堂課》等十四本書籍。
 

圖書目錄

餘英時  序
陳建仁  序
為下一代而前進   李遠哲

序章 我得瞭諾貝爾奬?你在開玩笑嗎?
第一部 少年李遠哲
第一章    傢族流變四百年
第二章    幼稚園齣生的怪小孩
第三章    削竹砍蔗的小李飛刀
第四章    我不是日本人?被欺負的「三腳仔」
第五章    跟爸爸去寫生,去孔廟打桌球
第六章    問問題的媽媽,動手找答案的孩子
第七章    生平第一次打擊
第八章    客廳就是陳情室,街巷就是遊戲場
第九章    看禁書的網球少年
第十章    大澈大悟,扭轉人生的一場病
第十一章     白色恐怖進校園,權威下的「叛逆」根苗
第十二章     城隍廟拜拜,媽媽眼中的奇人
第十三章     颱大宿捨,社會縮影
第十四章     如何成為一流的科學傢
第十五章     深夜的實驗室
第十六章     不忘初心
第十七章     棉被,夾剋,北投石
第十八章     人造衛星來瞭,傢族的集體學習
第十九章     另類的兵役,人性的戰場
第二十章     佳人重逢,我一定迴來服務

第二部 青年李遠哲
第一章    開放的自由風氣
第二章    What’s New?
第三章    十六個月,挑戰大師理論
第四章    在科學界的宇宙中心磨練
第五章    在工友室首創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器
第六章    「希望」的奧祕
第七章    三十一歲找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
第八章    治安陰影下的生活
第九章    科學的良性競爭
第十章    三年升等副教授
第十一章     十年一瞬
第十二章     重返柏剋萊
第十三章     我傢後麵有實驗室
第十四章     Is there any break through?
第十五章     那些陪病的日子
第十六章     挑戰「不可能」
第十七章     教育的責任
第十八章     初訪中國
第十九章     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推動中研院原分所
第二十章     協助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第二十一章    挑戰極限
第二十二章    白宮、雷根與美國國傢科學奬章
第二十三章    榮獲諾貝爾化學奬
第二十四章    迎接曙光的頒奬典禮
第二十五章    返颱鏇風
第二十六章    鄧小平與躁動的中國
第二十七章    非光環,是責任
第二十八章    放棄美國官職
第二十九章    象牙塔的內與外
第三十章     該也是我迴傢的時候

第三部   與傢鄉父老同甘苦
第一章    老院新生的挑戰
第二章    轉捩點上的中研院
第三章    立法院初登闆
第四章    放棄美國籍
第五章    構築學術的大殿堂
第六章    打造學者的社區
第七章    拆掉無形的高牆
第八章    創造人纔磁吸力
第九章    政治叢林中的教育改革
第十章    原分所躍上國際地圖
第十一章     九二一震災重建
第十二章     颱灣首次政黨輪替
第十三章     躍登科學雜誌,國際學術版圖上的中研院
第十四章     三次齣使APEC
第十五章     為人民工作
第十六章     卸下十二年重擔
第十七章     原分所的科學突破,七十大壽與諾貝爾科學營
第十八章     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讓世界看見颱灣
第十九章     全球科學界的領導者,為轉型永續奔走
第二十章     迴歸學術,讓年輕人發揮
結語 藍色毛毯上的居裏夫人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史記.司馬相如傳》說: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我讀瞭《李遠哲傳》書稿,太史公這幾句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的腦際。

  《傳》中的主人翁(按:以下簡稱「傳主」)是一位「非常之人」,這是大傢都知道的;隨著這位「非常之人」而來的「非常之事」和「非常之功」也彰彰在人耳目。這部傳記依時序先後,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將傳主其人、其事、其功一一呈現齣來;這一成就的本身便是傳記史上一種「非常之功」。

  在閱讀全稿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追尋一個問題:傳主為什麼會成為一位「非常人」?當然,我最先想到的是傳主的天賦纔智,或今天所謂先天基因。這一點在傳稿中有不少跡象可尋:他從小「好奇」,愛「唱反調」,不肯人雲亦雲地跟著主流走,因此在幼稚園時期已被看作是一個「怪小孩」。不但如此,早在考初中的口試中,他對於「將來想做什麼?」的答案便是「我要當科學傢」。在初一班上寫自傳,他更毫不遲疑地錶達瞭「想成為偉大科學傢,要以科學救國」的嚮往。

  這些早年的突齣事蹟都是很值得注意的,但是我並不認為他為什麼成為「非常人」可以從這裏得到滿意的解答。其故有二:首先,這些事蹟所體現的隻是傳主的生命潛能,而不是成為「非常人」的可靠保證;其次,根據現代的史學觀點,在傳記中過度重現童年事蹟,往往會淹沒傳主生命成長的實相。當代史學大傢彼得.布朗(Peter Brown)在他的名著《奧古斯丁傳》(Augustine of Hippo, 1969)中指齣:

  「在古代和中古的許多傳記裏,傳主們好像都沒有以往的曆史,他們童年已顯示種種跡象,將來必將攀躋生命的高峰。」

  所以他在《奧傳》中,深入而詳盡地追溯瞭奧古斯丁在生活和思想各方麵的發展曆程。

  對傳稿記述反覆思考之餘,我發現有一條相關的綫索特彆值得稍作探索。這是指傳主在童年至少年階段所吸收的某些精神價值而言。這些價值淵源於傳主成長時期的社會和文化,但通過父母訓示、師友交遊、書刊閱讀等等渠道而進入他的意識深處。在這篇短序中,我希望能把這一觀察簡要地交代齣來。

  傳主是很幸運的,從小便得到父母的刻意培育。他們隨時隨地都在扶植著他的德性成長和智力發揮,讓他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一種健康的人生觀;但同時又尊重他的自由意誌,使他可以充分地實現自我。傳主後來談到怎樣教育孩子時,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對未來有什麼想法,想做什麼,我都尊重。(當年)爸爸媽媽沒有要我們變得很有名或賺大錢,隻希望我們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

  傳主這番迴憶在傳稿中到處都能得到印證,這裏隻要舉兩個例子便夠瞭。

  第一,傳主小學五年級時,由於成績超前,導師對他的父親說,他可以跳級考初中。但和一般「望子成龍」的父親不同,他的父親讓他自己做決定。由於他的興趣多端,不願終日為考試而讀書,終於放棄瞭跳級的機會。迴顧往事,傳主多年後說:「父親很開明,讓我自己決定。」

  第二,傳主一九九四年迴歸颱灣之後,十分忙碌,連探望母親的時間也不多。他的母親隻能天天剪下有關傳主一切活動的新聞報導,然後整理收藏起來。

  傳稿中有幾句描寫老人傢心裏的話,十分動人:

  「她就反覆細讀剪報,想到他一如她自小教誨的:『不要追求名利,隻要做個有用的人,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就感到安慰瞭。」

  傳主一生的操守的基本價值最初來自傢教,在此正顯露無遺。

  傳主的另一難得的幸運是有一位誌同道閤的終身伴侶,後者曾這樣剖析自我:

  「我不喜歡到處玩,也不在乎名利,我可以一個人靜靜地看書,做很多事情,不要人打擾。」這豈不也是「不要追求名利,隻要做個有用的人」嗎?沒有這樣的伴侶的長期支援,我們很難想像傳主怎樣能獨自通過那條布著荊棘的「非常人」之路。

  讀者也許會說,上麵所揭示的基本價值都是很平常的。這話完全正確。這些價值在中國文化中傳衍已久,往往以不同的語言方式錶達齣來,如曾國藩「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及陸象山「不識一字,也要堂堂做一個人」等語都是顯例。但這些平平常常的價值,一旦與人的精神融為一體,卻能開創齣一種完全超越於世俗利害之上的心態,藉用禪宗的話,即「平常心」。古往今來,一切在世間立功、立德、立言的「非常人」,其根本動力無不可以溯源到這一超越的「平常心」。

  現在讓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看傳主從書刊閱讀和師友交遊所得來的關於整體社會的價值取嚮。

  傳主閱讀課外書刊,開始得很早,小學五年級時已看上海齣版的《開明少年》。上初中以後,由於特殊的機緣,他竟讀到大批「禁書」和「匪情資料」,其中包括魯迅、郭沫若、巴金等人的作品,甚至還有毛澤東的文字。在他個人的思想進程中,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因為他踏進瞭「五四」的左翼思潮之中。從傳稿中我們看到:改造社會的抱負貫穿瞭傳主一生的工作。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肯定,這一抱負是從上述的思想躍動中萌生的。課外閱讀怎樣影響到傳主的終極價值取嚮,我們可以從他另一早年經曆中得到具體的說明。

  傳主在初中時候已讀瞭《居裏夫人傳》,對這位偉大科學傢的高貴情操,不勝其景仰。但高一那一年,他得瞭一場病;在休養期間忽然發生瞭「人生是為什麼?」的根本疑問。就在這苦求解答的當口,居裏夫人的光輝典範在他的記憶中浮現齣來,終於引導他走齣瞭一次重大的人生睏惑。他後來迴顧說:

  「我迷惑、徬徨的心靈因此獲得解答。她美麗的、充滿理想與熱愛人類的科學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啓示與追求的目標。至此,我立誌救國淑世,想竭盡己力,期望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

  這是一場「大澈大悟」,所以他對自己說:

  「人生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我不能再像無頭蒼蠅忙著打球、比賽、管樂隊等數不盡的活動,我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要成為有用的人,纔能對國傢社會有貢獻。」

  他的社會價值取嚮,至此已完全確定瞭。「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傳主「立誌救國淑世」雖直接因閱讀和反思《居裏夫人傳》而激起,但其更深一層的動力卻必須追溯到「五四」思潮。「五四」運動正式揭齣「科學」和「民主」為救國的兩大法門,缺一不可。這一信念當時正在少年傳主的心中生根,而《居裏夫人傳》則恰好為「科學救國」提供瞭一個具體的例證。不過「民主救國」在他的意識中尚處於「明而未融」的狀態,直到幾十年後,纔和他改造社會的抱負閤成一體。

  通讀全傳,傳主一生的事業顯然可以劃為前後兩大階段,而以一九九四年為分界綫。兩期的工作重點各有不同:前期是他全心全意獻身於科學研究的階段;後期他則以科學界領導人的身分同時緻力於民主社會秩序的建立。他以一人一身竟先後體現瞭「五四」的雙重理想──「科學」與「民主」,這真是難得一見的曆史佳話。前期人所共知,此不具論。但後期卻應該稍作解釋。

  二○○一年傳主追憶他從美國迴颱灣的心理狀態時說:

  「一九九四年元月,旅居美國三十多年之後,我終於迴到我的故鄉。……

  我離開加州大學的時候,很多化學係同事問我:難道颱灣真的那麼美好?為什麼我願意放棄長期建立的穩固基地,捨他們而去?

  我告訴他們,如果颱灣已是美好的地方,我會繼續留在加州大學的實驗室,埋首我的研究工作。颱灣雖曾被稱為美麗島,但眼前顯然有許多問題正待大傢努力去解決。在全球化、民主化的過程中,颱灣確實充滿瞭挑戰與希望。科學、教育與文化的提升更是迫在眉睫,這也是我為什麼願意接受挑戰,迴到我幼時成長的故鄉,與傢鄉父老同甘苦。」

  他的意思再清楚不過瞭,他迴颱灣絕不是為瞭換一個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甚至也不僅僅是為瞭「科學、教育與文化的提升」。他是為瞭接受「全球化、民主化」的挑戰,全方位地將颱灣變成一個「美好的地方」。這隻能指嚮一個民主秩序的建立。

  事實上,迴到颱灣以後,他的工作遠遠超越齣中央研究院的本職之外;舉凡教育改革(一九九四~一九九六)、「九二一」震災重建(一九九九)、首次政黨輪替(二○○○)、齣使太平洋經濟閤作會議(APEC,二○○二~二○○四)等等,他不但一一參與,而且還承擔瞭主要責任。所以二○○○年五月,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發錶評論,一方麵贊揚他在短短幾年之內將中央研究院的國際學術地位提升至空前的高度,另一方麵則因為他在「九二一」重建和社會改革方麵的貢獻而譽之為「颱灣的良心」。

  改造社會畢竟與科學研究不同,所牽涉的條件無限,一切不由自主。傳主的努力曾因此而遭到種種挫摺,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但他的抱負卻始終沒有動搖過。傳主迴歸颱灣,至今已二十二年。在這二十二年中,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秩序終於在颱灣齣現,並且日趨於成熟。這當然是整體社會長期奮鬥之所緻,不能歸功於任何個人以至團體。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傳主通過多方麵倡導所發揮的影響力終究是不容隱沒的。著眼於此,傳主一九九四年迴歸颱灣的曆史意義便朗然展現瞭。這不禁使我聯想到十九世紀英國神學傢兼作傢紐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的一句名言: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鬍適的譯文說:
  現在我們迴來瞭,你們請看,便不同瞭。

  我願意藉這句話來結束這篇序文。

文/餘英時(中研院院士)
二○一六年十月十八日

推薦序

  李遠哲院長一直是國內外學者見賢思齊的楷模典範,他在獲得諾貝爾奬殊榮之後,毅然決然迴颱灣貢獻,令人贊賞欽佩。我一直把李院長當作我的導師、兄長、好友,但是我卻在閱讀《李遠哲傳》以後,纔瞭解他從小就立誌為颱灣人民,甚至全人類服務奉獻的雄心。

  一九九四年李院長迴颱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為瞭延攬國外卓越人纔來颱服務,創立瞭「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每年頒發「傑齣人纔奬」來補足旅外傑齣人纔迴國服務的薪酬差距。捨弟建德有幸榮獲第一屆「傑齣人纔奬」,纔能舉傢返國,擔任國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

  「傑齣人纔奬」引領瞭歸國服務的風潮,使颱灣的科技研發有很大的突破。「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也積極奬勵國內學者做齣國際級的研究,我在獲得五次國科會傑齣研究奬後,幸運地獲頒瞭第二屆「傑齣人纔奬」,這是更上層樓的肯定。「傑齣人纔奬」的奬勵是有形的,李院長以身作則所展現的號召力卻是無形而澎拜的。諾貝爾奬得主迴國報效颱灣所産生的磁吸效應,強大而有力。

  李院長很關心周遭的每一個人,更關心國傢社會與人類福祉,我常被他的高尚情懷所感動。他有時會在淩晨時刻打電話和我談重要事務,即使當時的我已經睡眼惺忪,也都被他的急公好義所喚醒,我們往往一談就是半個小時。內人總是說:「李院長的身體、精神與心靈都非常的健康安寜。」李院長一直維持充沛的精力、活力和心力,來解決颱灣與世界的問題。

  二○○三年颱灣麵臨SARS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在考慮是否接任衛生署長職務時,請教瞭李院長的意見。他說:「現在國傢處境這麼艱難,你應該要挺身而齣、勇於承擔!」猶記疫情剛爆發時,人人自危、彼此猜疑;李院長與社區營造學會發起瞭「全民量體溫運動」,鼓勵大傢從管理自己的體溫及健康做起,全民的同心同德發揮瞭自助互助的正麵力量,更從此創造瞭社會互信的良性循環與安全感。當時中研院領導SARS的防疫研究,篩選齣幾個有效藥物,扮演瞭安定人心的積極角色。

  我二○○五年辭卸衛生署長職務迴颱大任教,二○○六年李院長來電說:「行政院長蘇貞昌會邀請你齣任國科會主委,你一定要答應喔。」我迴答說:「謝謝院長的鼓勵,您對科技發展瞭解透徹,請您答應我,每個月與我見一次麵,給我指導和建議。」從每月的請益中,李院長給瞭我很多颱灣科技發展的寶貴意見,就像我的導師一樣。當時我們都反對國光石化的建設,李院長一再高聲疾呼,節能減碳是人類應盡的世界公民責任,颱灣不應該再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排碳量的産業,而應該朝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轉型。

  中研院曾推薦我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的天然災害防治工作小組。李院長卸任院長職務後,翁啓惠院長提名推薦他擔任ICSU會長(president)。當時ICSU的祕書長要我勸進李院長,他說李院長擔任ICSU會長可以大大提升ICSU的聲望和績效。我大膽去跟李院長說:「院長,大傢都殷切期盼您到非洲的莫三比剋去做提名演講。您去,全世界都會看見颱灣!」

  李院長去莫三比剋之前,他的講稿已經改瞭三、四次,到當地又多次修改。ICSU大會剛開始時,颱灣代錶團的幾位院士都憂心忡忡,擔心中國會橫加乾擾。但是李院長剛講完演講,周昌弘院士就打國際電話跟我說:「What a relief!(鬆瞭一口氣!)」因為,李院長演講結束,現場就立刻掌聲雷動;周院士知道ICSU的會員們,已準備迎接一位「真正世界級的科技領導者」。隔天,李院長果然高票當選瞭會長。好幾位院士看到李院長反覆修改講稿,這充分反映李院長做任何事情都是認真仔細、深思熟慮、盡善盡美,就跟他發明瞭「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器」的科學探索一樣完美無缺。

  李院長在ICSU服務的期間,我聽到很多人的稱贊,以「促進國際科學閤作,創造人類福祉」為宗旨的ICSU,更受到全球學術界與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讓我們感到最榮耀的是,李院長的卓越領導,不隻是讓颱灣被世界看見,也讓ICSU的國際聲望大幅提升。二○一二年在巴西裏約舉辦的Rio+20高峰會的會前活動是ICSU主辦,李院長代錶全球科技界在高峰會中演講,呼籲急速減碳,對全球永續發展做齣貢獻。去年聯閤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1)通過瞭巴黎協議,各國承諾要遵循節能減碳的永續發展目標,李院長關懷全球事務的身影處處可見,也終於開花結果。

  去年,蔡主席要我做她的競選搭檔,我也請教瞭李院長的意見,開始他有所保留,擔心我無法適應棄學從政的新環境,在蔡主席的說服下他纔釋懷。我一直把李院長當作我人生重要抉擇的迷津指點者,因為他的博學廣識、高瞻遠矚、洞察事理、提攜後進,真是無人能及。

  李院長極力支持颱灣的民主發展與政黨輪替,也因此受到許多不公平的汙衊和謾罵。但是他總是寬宏大度、包容忍耐,盼望颱灣的民主幼苗可以茁壯成長,成為亞洲的典範。他相信人性本善,也認為政治人物可以更明理、更有風度。李院長有超越常人的學者風骨,是極富涵養的人格者。諾貝爾物理奬得主丁肇中院士,更是對李院長贊譽有加。他認為李院長不隻是傑齣的科學傢,更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關心國傢社會的發展、全球環境的永續、人類福祉的增進。李院長完全做到瞭「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我很榮幸能為《李遠哲傳》一書作序,推薦讀者來認識我的導師、兄長與好友!我何其有幸能得到李院長指導、鼓勵與提攜,他永遠是我高山仰止的典範,也希望能讀者們能見賢思齊,學習成為樂於為全人類服務奉獻的人。

文/陳建仁(中華民國副總統)

圖書試讀

為下一代而前進
李遠哲


這幾年來,當許多朋友問起我什麼時候寫迴憶錄或傳記時,我總是告訴他們,我一直忙著設法因應未來的挑戰,諸如科學研究與人類社會朝永續轉型等議題;另一方麵,我總覺得「個人」的事並不那麼重要,若有精力則該從事一些重要的公共事務。

但幾年前,在一個機緣下,盧世祥先生為瞭撰寫《李遠哲與颱灣首次政黨輪替》一書來採訪我。訪談過程中與書籍齣版後,我漸漸瞭解到,深深融入社會的我的生命,早已不屬於我自己,該屬於整個社會。我走過的路,我的經驗與思想,透過書本錶達,讓人們理解,該也是我重要的責任;但還不是時候。

第一次見到藍麗娟,是她為陳定信院士寫《堅定信念》時。她來採訪,我覺得她很開朗、充滿活力、知識豐富,也容易深入交談。後來,她錶示想撰寫我的傳記,我就改變瞭想法。而且我知道,她這位年輕的資深作者,是一位能夠繼續成長的年輕人。也正如黃武雄教授給我信中提到的,「她是一位值得培養的人」。

麗娟寫書的方式,是先描繪時代背景和場景,再把人物故事帶進去。我第一次真正以更寬廣的角度迴顧我生長的土地,因此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她曾詳細追問過我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細節,在這討論中,我纔體會到,小時候雖然「叛逆」、一直想「超脫」,但畢竟也沒能脫離父母親對我的深遠影響;住傢附近社區的一群堂兄弟和錶姊妹們,倒是使我們生活多采多姿,豐富瞭學習環境,對我成長有很大的收獲。這段日子,她從我經曆過的歲月訪談起,她驚人的吸收能力,很快就變成像是一位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朋友。

我從事科學與教育的工作,教過很多學生。麗娟和他們不同,她不是科學領域齣身,但是,她和我的學生一樣,滿懷熱情、理想與好奇心而來。書中涉及不少我的專業領域,我花瞭很多心血讓她瞭解我做過的科學研究;她花瞭更多時間化為文字,使一般的讀者也能理解。

麗娟三年多來用心地採訪、寫作,她求真求實的態度,讓我想起講颱下、實驗室裏那些渴望求知的學子,我也和她分享瞭很多。她還採訪瞭五十七個人,蒐集資料嚮我求證。我常開玩笑說,我一輩子忙著很多事,有時幾乎一人當三人用;她這樣挖下去,可能到她八十歲時都寫不完。而當我迴答瞭外界一些莫須有的傳聞,她也能明白,珍貴的版麵應該用來啓發人心,報導真實的事物,不要在意那些從未存在過的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科學傢的學術生涯中,那些充滿爭議或者是不被理解的時期感到好奇。《李遠哲傳》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李遠哲教授在學術道路上是否也經曆過類似的挑戰。我猜想,他的很多突破性研究,在提齣之初,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甚至可能遭受質疑。 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在麵對這些學術上的不確定性或者阻力時,他是如何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嚮的?他是否有過動搖?他是如何說服彆人,或者如何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理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他作為一名科學傢,其堅韌、執著和科學嚴謹的態度。

评分

我對李遠哲教授作為一位國際知名科學傢的生活狀態非常好奇。他是否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整天埋頭於實驗室,兩耳不聞窗外事?還是說,他也有著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與傢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我猜想,《李遠哲傳》這本書,至少在描繪他學術成就的同時,也會穿插一些他生活中的點滴,讓我能更全麵地瞭解這位偉人。 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他如何看待榮譽和名利?是否會有一些他內心的掙紮和思考?他對於科學研究的初心是否始終如一?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感受到他身上那種超越物質層麵的追求,以及他對科學事業純粹的熱愛。同時,我也想知道,他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學傢有哪些寄語?他的人生哲學,或者說他的人生智慧,是否會在書中有所體現?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人生軌跡。《李遠哲傳》這本書,我期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李遠哲教授的個人品格。我猜想,作為一位在國際科學界享有盛譽的科學傢,他身上一定具備許多優秀的品質。 我希望能夠讀到,他在學術研究之外,是否有參與過社會公益事業,或者對某些社會議題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行動?他對於科學的倫理和責任,是否有過深刻的思考?我渴望從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看到一位偉大的化學傢,更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人,所散發齣的光芒。

评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略知一二的讀者,李遠哲的名字總是與“分子束”研究緊密相連。我一直對這項技術在現代化學和物理學中的應用充滿好奇。我猜測,《李遠哲傳》這本書,尤其是其中涉及他學術生涯的部分,一定會詳細闡述這項研究的背景、發展過程以及其深遠的影響。我非常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當年李遠哲教授是如何萌生這一研究想法的?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瞭哪些技術上的難題,又是如何剋服的? 此外,科學的進步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的。我想知道,李遠哲教授在開展分子束研究時,是否受到瞭哪些先行者的啓發?他又是如何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創新的?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學術脈絡梳理清楚,那對我而言,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更希望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解釋清楚,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這項研究的精妙之處。

评分

我一直對科學傢的傢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産生濃厚的興趣。《李遠哲傳》這本書,我猜想其中會涉及李遠哲教授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尤為重要。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傢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父母或者長輩,是否給瞭他積極的引導和支持? 我想知道,在他早期對科學産生興趣時,是否有遇到過一些關鍵人物,是他們點燃瞭他內心的火花?或者說,他是否在某個特殊的時刻,因為某個事件,而下定決心要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他成長過程中那些細微但卻關鍵的節點,讓我能夠理解,一個偉大的科學傢是如何“煉成”的。

评分

我非常期待《李遠哲傳》下冊的內容,因為那應該涵蓋瞭他事業的輝煌時期,尤其是他獲得諾貝爾奬的那段經曆。我猜想,書中不會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成就,而是會深入剖析他當年所做的開創性研究,包括他的研究思路、實驗過程中的挑戰,以及他如何突破重重睏難,最終取得突破。我希望能瞭解到,是什麼樣的科學洞察力,讓他敢於挑戰當時的主流理論?是什麼樣的堅持,讓他能在無數次的失敗中不氣餒? 另外,我個人對科學傢的團隊閤作和人纔培養方麵也特彆感興趣。李遠哲教授在科學界有著極高的聲望,他一定帶領過很多優秀的團隊。書中是否會描寫他如何凝聚人纔,如何激發團隊成員的創造力,又如何為年輕一代科學傢指引方嚮?這些對於我這樣對管理和領導力有所思考的人來說,具有很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希望看到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傢,也是一個卓越的領導者和教育傢。

评分

我對於科學傢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同時,如何影響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充滿瞭興趣。《李遠哲傳》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不僅僅是記錄一位科學傢的個人成就,更能展現他如何通過自己的研究,對世界産生積極的影響。 我猜想,李遠哲教授的分子束研究,在不同領域都可能有著廣泛的應用。書中是否會提及,他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應用於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的?例如,在環境保護、能源開發、醫藥研究等方麵,他的科學貢獻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能夠讀到,一位科學傢如何將純粹的學術追求,轉化為對人類福祉的實際貢獻。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人能夠在一個領域達到頂尖水平,其思維方式一定有著獨到之處。《李遠哲傳》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李遠哲教授的思維模式。我猜想,他必然擁有超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對問題的本質有深刻的洞察力。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一定有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我希望在書中能看到,當他麵對一個未知的科學難題時,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去拆解、去分析,最終找到解決之道的?他的思考過程是否會呈現齣一些獨特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我也很好奇,他是否會分享一些他進行科學研究時的“頓悟”時刻,那些靈感迸發的瞬間,是如何産生的?這些對於我這樣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斷解決問題的人來說,將是寶貴的啓發。

评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略帶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科學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時代變遷的印記。《李遠哲傳》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將李遠哲教授的個人經曆,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地結閤起來。 我猜想,他的人生軌跡,必然會受到他所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的影響,例如戰爭、政治變革、科技革命等等。書中是否會描繪,在那些特殊的時代節點,他對國傢、對世界,或者對科學發展,有著怎樣的思考和擔當?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一位科學傢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書寫自己的傳奇,並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力量的。

评分

我一直對科學傢的傳記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在實驗室裏默默耕耘,最終改變世界的人物身上,有一種獨特的光輝。這次有幸讀到瞭《李遠哲傳(上/下)》,內心更是充滿瞭期待。雖然還沒有真正翻開書頁,但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李遠哲,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在化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我想不必多說,幾乎無人不知。但對於這位偉大的科學傢,我所瞭解的,僅僅是那些冰冷的榮譽和奬項,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成長,對我來說,仍然是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觸摸一個真實、立體的李遠哲。 我尤其好奇,在他青少年時期,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堅韌不拔的性格?一個在戰亂年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如何能在逆境中堅持對知識的渴望?是傢庭的熏陶,還是偶然的機遇,讓他走上瞭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冊或許會帶領我進入他早年的生活,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變遷,去理解他最初的夢想是如何萌芽的。我希望能讀到他求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為瞭解開一個科學難題而付齣的努力,那些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互動,甚至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小插麯,都會讓我覺得他是一個鮮活的人,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