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

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中國文化
  • 宗教藝術
  • 文化交流
  • 中西比較
  • 基督教藝術
  • 中國基督教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 宗教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唐代至今,「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的衝擊與交匯,始終是中西文化融閤最令人摸不著的一環,世人仍鍥而不捨地追尋種種爭論的理想答案。對於傳教士和華人基督徒來說,中西藝術的「美」和他們信仰的「道」,有何關係?「審美」是否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以緻不論文化背景,我們都有相對一緻的「美」的共識?還是,有些「美麗」,必須首先認同潛藏其中的「道」,纔能企及?

  本書為《基督宗教與中國:曆史‧哲學篇》的姊妹篇,書名中的「文化」、「藝術」,與前篇的「曆史」、「哲學」相對分明。但兩部著作在作者筆下有許多心意是相通的。在不假設基督宗教可信與否,亦不採用無神論的前提下,作者透過剖析中國的文史哲藝與西方思維,深入爬梳各種古今材料,以思考文化、曆史、哲學等角度,訴說齣「中國」與「基督宗教」在文化藝術的相遇及其現象,實事求是討論問題。

  本書的內容跨度較廣,時間跨度長(明代以迄當代),就其骨架而言,本書先從「溯源」的宏觀論述,發展為專研文化難題;接著由文化進入藝術,又由「藝術」,迴歸美學與文化相融或相抗的課題,希望藉此兼及文與藝、宏觀與微觀、專題與綜論、交流與衝突等不同嚮度,在較少的篇幅中呈現豐富的意義,適閤作為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之用。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關於《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該主題展開,但不會涉及該書的具體內容,並力求詳盡、自然。 --- 圖書簡介:跨越信仰的邊界:中國文化與藝術中的基督宗教印記 引言:古老文明的交匯與新精神的映照 自早期宣教士的足跡踏上東方的土地,一場深刻的文化與精神的對話便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悄然展開。基督宗教,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宏大敘事和信仰體係,並非簡單地被“引入”中國,而是在數百年間的互動、碰撞與融閤中,逐漸在中國社會的肌理、藝術錶達和文化心理中留下瞭獨特的印記。 本書係“基督宗教與中國”係列中的重要一環,聚焦於探討這種跨文明交流在文化與藝術領域所産生的復雜景觀。它試圖超越單純的教義傳播史,轉而深入考察:當古老的儒傢倫理、道傢的自然觀、佛教的禪思與基督教的救贖、神性、集體敘事相遇時,在詩歌、繪畫、雕塑、建築、音樂乃至日常的審美趣味中,究竟發生瞭何種層次的轉化與再現。 第一部分:視覺的對話——藝術形式的本土化與創新 藝術是思想的載體,也是文化交融最直觀的戰場。在基督宗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藝術形式的“適應性改造”成為瞭一個核心議題。 1. 繪畫與圖像的轉型: 早期的傳教士深諳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偏好,因此在繪製聖經故事和神祇形象時,他們不得不進行精妙的平衡。這並非簡單的“挪用”,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轉換”。例如,如何在不觸犯中國傳統圖像禁忌的前提下,錶現西方油畫的立體透視法和光影技巧?本書將考察那些早期由中西畫師閤作完成的作品,分析聖母形象如何融入宋元山水的意境之中,彌撒場景如何藉鑒瞭文人雅集的布局。這其中,既有對西方寫實主義的引入,更有對中國傳統“氣韻生動”的追求,形成瞭一種獨特的“中西閤璧”的宗教畫派,為後世的中國現代藝術提供瞭極為特殊的參照係。 2. 建築的形製與空間哲學: 教堂,作為禮拜的中心,其建築形製在中國本土環境中錶現齣極強的適應性。我們關注的並非僅僅是哥特式或巴洛剋式的移植,而是它們在中國城市肌理和風水觀念中的落地過程。一座建在江南園林風格之中的小教堂,其飛簷翹角是否在暗示著對傳統廟宇形製的尊重?講壇的位置、祭壇的朝嚮,乃至彩繪玻璃的圖案選擇,都蘊含著對中國“天人閤一”空間哲學的迴應。這些建築不僅僅是信仰的容器,更是兩種建築語言在實踐層麵的對話文本。 3. 雕塑與工藝美術的細膩: 在雕塑領域,木雕和泥塑等傳統工藝被用來塑造福音人物。麵對儒傢文化中對人物肖像的謹慎態度,如何通過工藝的精湛來展現人物的“神聖性”而非“世俗肖像”?本書將細緻辨析早期聖像的服飾紋理、麵部錶情處理中對傳統雕塑技法的吸收與超越,探討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和技藝條件下,傳達齣超越性的精神力量。 第二部分:語言與文學的滲透——信仰的敘事建構 文化傳播離不開語言的橋梁。當拉丁文、希臘文的教義體係被翻譯成漢字時,一場意義的重塑便開始瞭。 1. 術語的“漢化”與概念的重塑: “上帝”、“救贖”、“原罪”、“聖靈”——這些核心概念的翻譯,是早期傳教士在漢語詞庫中進行的艱巨工程。本書探討瞭這些詞匯選擇背後的文化考量。例如,為何“上帝”會被選中而非更具道傢色彩的“天”?這種選擇如何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對新信仰的初步理解?語言的選擇,直接塑造瞭基督宗教在中國人心中的初始形象。 2. 詩歌、對聯與文人的迴應: 在文人階層中,對基督宗教的接觸往往通過詩詞、對聯等傳統文學形式展開。一些皈依的士大夫將他們的信仰融入到他們熟悉的格律之中,創作齣既符閤中國古典審美,又蘊含基督教精神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齣現,錶明信仰已經滲透到瞭中國文人最核心的錶達方式之中,形成瞭獨特的“宗教文學分支”。 第三部分:禮儀與生活——審美情趣的微妙變化 信仰的實踐,最終會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審美中。本書將考察基督宗教的儀式和生活規範對中國社會審美觀念的潛移默化影響。 1. 音樂與節慶習俗的融閤: 聖歌、贊美詩的鏇律與中國民間的麯調是如何共存或融閤的?在特定的教會節日中,禮儀的組織、服飾的色彩選擇,是否吸收瞭中國傳統的喜慶元素?這些變化,雖然看似細微,卻構成瞭中國社會在接受新信仰時所展現齣的文化彈性與創造力。 2. 道德觀念的張力與張揚: 基督宗教強調的普世性、個體價值以及對超越性律法的遵從,與強調傢族倫理和現世和諧的儒傢觀念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張力。這種張力在藝術和文化錶達上如何體現?是錶現為對傳統道德的批判,還是在新的框架下對“善”的重新定義?這要求我們在分析藝術作品時,必須深入挖掘其背後的倫理訴求。 結語:尚未完成的對話 《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並非旨在為任何一種信仰體係做代言,而是作為一部嚴肅的文化史和藝術史研究的嘗試。它勾勒齣一個跨越數百年、橫跨東西方的藝術與文化互動圖景。通過對這些物質與非物質遺産的細緻梳理,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在麵對外來精神力量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吸收能力、深刻的創造力,以及在吸收中不斷自我更新的強大生命力。這些留下的文化印記,不僅是宗教史的一部分,更是理解近代中國文化變遷軌跡不可或缺的維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誌弘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2006–2014年,任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文及曆史學係;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包括:唐宋思想與文學,宗教與中國文化;著作包括《基督宗教與中國:曆史.哲學篇》(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2015)、《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古籍齣版社,2009)、《大學詩選》(編)(東岸書店,2001)等,並在《清華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人文中國學報》、《新亞學報》、《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等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徐麗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哲學博士。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負責籌辦文化和學術活動;任教於城大中文及曆史學係,講授中國美術、西洋美術、亞洲美術和中國文化經典等科目。研究興趣是唐代以來的書畫史,發錶過的學術著作涉及明清至近代書畫研究、中日美術交流,及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等範疇。
 

圖書目錄

溯源:「太初有道」與「文以載道」
第一章 遂古之初:〈天問〉和《聖經》中的「創世記」
第二章 中國神話和《聖經》的「大洪水」故事:以鯀和挪亞為中心
第三章 《勸世良言》的罪與罰,與恐怖地獄
第四章 受苦受難的天主和救苦救難的女媧娘娘:從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說起
第五章 「口述曆史」的宗教與文化省思:以《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為例

符號與意義:中國文化的三個核心問題
第六章 《大唐開元禮》的神靈與祖靈:兼論基督徒「祭祖」
第七章 黃色瞳仁中的「晚明」:以利瑪竇《天主實義》所述的儒傢思想為中心
第八章 同而不和:太平天國與曾國藩的「屬天之戰」

「美學」東漸:藝術的新奇事
第九章《程氏墨苑》與利瑪竇的宗教圖像
第十章   文人畫傢入教之後:吳曆後期畫學
第十一章 耶穌會傳教士與清初「畫琺瑯」
第十二章 無心插柳:傳教士與園林藝術
第十三章 讀畫史劄記: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繪畫技法

無法企及的美麗:明清天主教藝術的文化詮釋
第十四章《程氏墨苑》中的西洋宗教版畫
第十五章 入教割席?吳曆與王翬的友誼
第十六章 誤讀圖像:楊光先《臨湯若望進呈圖像說》
第十七章 傳教士、畫傢與宮廷畫傢三重身份的矛盾

代跋
第十八章 「尚未解決」,抑或「無法解決」的難題?談柯林斯、道金斯關於「上帝與科學」的辯論
 

圖書序言



馮誌弘


  寫作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快樂。

  這種快樂,就像19年前一樣—那是1997年12月的一個下午,我是個大學一年級生,當天早上,我剛完成「大學生涯」第一次期終試,真好!考試結束,可以跑圖書館瞭。到圖書館乾甚麼呢?我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

  五代(907–960)時期事奉四朝、十帝的馮道(882–954),他對自己評價很高,自認「孝於傢……『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

  馮道說:他自己「忠於國」—說這話的時候,他將近70歲,已經侍奉過三個朝代。

  相反,北宋歐陽修(1007–1072)認為屢次「變節」的馮道,「可謂無廉恥者」。對於同一個人物,評價為何如此不同?馮道根據甚麼標準,在侍奉多朝以後仍然認為自己「忠於國」;歐陽修又根據甚麼準則,批評馮道「無恥」?

  這不是哪個科目或哪一位老師給我的課業,隻是我閑時閱讀想不通的事情—我想知道答案,更難以遏止自己的好奇心。於是,在1997年聖誕假期,我用瞭半月時間,寫瞭一篇隻給幾個人看的文章,迴答「如何評價馮道」的問題。我記得,當我用傢中「噴墨式打印機」列印文稿,看著文章艱難地從打印機隙縫匍匐齣來的時候,我很快樂。

  後來我纔知道,古今學者早就分析過這問題呢。而現在,我那篇「少作」都不知道跑哪裏去瞭。雖然如此,2007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學講授「中國思想與文學」科目時,我還是偷偷把當年的念頭放在講義裏,專門以馮道和王安石(1021–1086)為例,分析「中國古代評價人物的標準」,以此作為自己學習旅途的紀念。我私下認為,這篇我已找不迴的文章,是我「學術生命」的起點。或者說:當時的「快樂」,是我從此走上學術道路最大的理由。

  讀書應該快樂,我們有時候居然會輕易忘記這一點。我想通過「通識科目」(城大稱為「精進教育Gateway Education」),讓同學和自己找迴這種樂趣。

  當然我們麵對的問題是:有些人覺得「通識科目」與自己的「專業」無關—某某主修商業、生物、電子工程,為甚麼要他們認識「基督宗教與中國」?但小時候,我們不會這樣想的。我們會問:彩虹的顔色為甚麼這麼多?魚為甚麼會遊泳?汽車為甚麼跑得這樣快?媽媽,為甚麼你愛我?

  —那時我們不會畫地為牢,不會封鎖自己的好奇心。

  這樣,當我們長大成人,究竟是終能「理智地」認清自己的需要,於是把那些「無用」的知識排除在「學習」以外(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還是,我們在萌生這些所謂「理智」的念頭時,代價卻是,我們漸次失去自己小時候的好奇心,以及失去我們曾經擁有的純真,和聽到答案時滿足的笑容?

  我覺得,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比學懂某一門學科知識更重要。

  香港城市大學「基督宗教與中國」科目,有四個學習目的,包括:

  一.介紹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的聯係,指齣二者相遇後的文化適應與衝突;

  二.運用多樣的觀點與方法,分析具爭議的曆史個案;

  三.通過中西文化的相互觀照,比較中西文化與宗教的異同;

  四.應用本科目知識,評論當代中國及世界的文化與宗教問題。

  我期望讀者能夠在本書和本書前篇中,看到我們真誠地思考,並且迴應這些問題。重要的是:我們的想法不一定對,但如果這些文章可以為讀者帶來一段沉思、一種感動、一陣豁然開朗的暢快;或者,讓人更願意探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課題,我會非常快樂。

  最後,感謝徐麗莎博士參與本書撰作。徐博士是饒宗頤教授和莫傢良教授的高足,專研明清繪畫史,兼且能書善畫;沒有她的參與,這兩本《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史哲藝」的「藝術」部分肯定無法完成。感謝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編輯小組委員會慨允齣版本書;感謝城大齣版社陳傢揚先生、陳明慧女士兩年來一直對我細心的指導和幫助—我確實能夠想像你們花瞭多大心力,纔能讓我粗糙的文章減少許多失誤。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感謝的話無關宏旨,所以,在序文中記下每一個感謝的名字,意義更在於呈現作者的深情、摯愛和感動,這樣,我想說:

  謝謝從小照料我的嫲嫲,我們已經 22 年沒見瞭。我記得小時候被媽媽責打不許我吃飯,你那碗偷藏著整顆鹹蛋黃的飯,真好吃!謝謝和我對話無多的爸爸;謝謝我媽媽給予我超齣她所能承受的包容,和至死不渝的愛;謝謝我哥哥暗地裏疼愛我。謝謝我的太太素雯—她應該能夠體味,「太太」二字錶達瞭我全部的謝意。

  我有一個女兒名叫詩舟,還有兩個孩子不知道是何性彆呢!我的三個孩子,好幾年不見瞭;請等一下,我們稍後在天上團圓。雖然我未曾聽過你們的聲音,但我和媽媽到時候會認得你們的—因為隻要用心,我就能聽到你們說話,一直都聽到。

  到時候,我們以愛相認。

徐麗莎

  我是個基督徒,是個研究中國藝術的人。可是,若真的要寫一係列關於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的文章,我應該寫些甚麼?可以怎樣寫?2014年9月,馮誌弘博士約稿,那就隻有信手拈來一堆陳腔濫調,湊閤九條題目給馮博士放進計畫書裏去。

  直到不得不開筆撰稿之時,我纔認真的思考這些文章的總綱和主題。更重要的是,寫這些既不能得到豐厚稿費,寫瞭也不會因而升職加薪的文章,究竟有何意義?驀地想起一次應內地學生所邀請,參加他們崇拜聚會。當天的講者是梁燕城博士,縱然我已完全忘記他分享的內容,但是我念念不忘這一段話:「要是寫些放在圖書館裏,沒有多少人會去讀的學術文章,倒不如寫一些大眾興趣讀的東西。」我竟然忘記瞭自己多年來的心願—推廣藝術教育,讓更多人有興趣欣賞藝術,特彆是瞭解中國藝術的底蘊。上一次為公眾寫書,畢竟已是九年前的《通識中國書畫》,今次機會再臨,我要格外珍惜!而這本書的定位與《通識中國書畫》不同,我相信「讓史料說話」的說法,所以這係列的文章,注重引用大量文獻資料,這不但符閤大學通識教育的學術要求,而且可讓讀者自己咀嚼。

  書中九篇文章討論的問題,都曾經有人談論過。我是受到顧衛民《近代中國基督宗教藝術發展史》,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等書所啓發,從中聯想瞭許多可延伸討論的題材,然後順藤摸瓜地把九個問題展開,並嘗試以嶄新的角度去探討。這正是我近年常對學生說:「先學問,然後學答。學會如何發掘問題,再搜集資料,尋找答案。」始料不及的是,九篇文章的題目,最後竟然與原來的完全不同!但我深信,這九條都是比原來的更有趣!

  九篇文章所討論的,有部分屬於藝術範疇,有部分歸文化類彆,但都與藝術傢、藝術思想和圖像有關。關於圖像部分,這次我較多選擇版畫。其中一個原因是,明末清初由傳教士帶來或製作的版畫,不僅齣現在宮廷,也在坊間廣泛流傳。不論從藝術或文化角度分析,也甚具意義。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版畫都是單色,並以綫條構成畫麵,即使年代久遠的圖片仍是非常清晰。所以這本書以黑白印刷,版畫圖片素質也絲毫沒有受損!

  完成所有文章,纔發現自己的信仰並沒有成為負擔,仍然可以持平地以藝術作為切入點,嚮讀者探討明末清初由傳教士帶來的基督宗教藝術,及在中國所引起的迴響。但是,希望讀者還是會像我一樣,思考傳教士穿越半個地球,甘願留在陌生的國度,甚至豁齣生命,客死異鄉,背後那巨大的動力是甚麼?今天,這種動力能否成為我們麵對未知將來的勇氣?

  ***

  我要感謝馮誌弘博士邀稿和策勵,而且沒有馮博士的第一本書,也沒有這本續篇瞭!感謝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編輯小組信任,及給予機會,使我們的文章得以麵世。謝謝孫詠珊小姐提醒我學術文章與給大眾閱讀的文章有分彆,對象不同,文筆、用字也自然有彆。

  感激培育我的師長們,特彆是對我學術道路影響至深的饒宗頤教授、高美慶教授和莫傢良教授。願你們身體健康,生活愜意!

  感激父母對我的照顧,你們對我的期望,一直是我奮發的動力。感謝梁敏翔博士解答「勾股」的問題。此外,每當我寫文章發現有趣事情,想找人分享時,你都會聽,並在臉上掛上一副好奇的錶情。多謝梁倩翎小朋友體諒我工作繁忙。今年3月,與你參觀瞭我策畫的一個展覽,你就瞭解我研究些甚麼,然後當你知道有文化曆史的電視節目時,都會通知我。對我來說,實在是強而有力的支持!

  從開始撰寫到完稿,工作和傢庭都遇到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期間想過隻寫幾篇充撐便作罷,如今竟能如期、如數完成。迴望過去,真感到不可思議!披星戴月,精神、身體尚能支持,實有賴背後一眾守望者。於此,謹緻謝忱!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被一本叫做《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的書給燒到瞭!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對於各種文化碰撞都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啊!我一直覺得,我們這片土地上,不論是傳統的廟宇建築、精緻的雕塑,還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詩詞歌賦,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民族情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的宗教和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來,並且與我們的在地文化產生瞭許多有趣的「火花」。這本書的標題就讓我眼睛一亮,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藝術這個充滿錶現力的載體裡,基督教的符號、故事,甚至是神學思想,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被「在地化」,又或是激盪齣什麼樣全新的創作?我尤其好奇,那些中國畫師、雕塑傢,甚至是建築師,在接受西方影響的同時,又是如何保留並轉化自己的傳統技藝和美學觀念的?他們會將西方聖經故事中的人物,用國畫的筆觸描繪嗎?又或是會將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融入教堂的設計之中?光是想像這些畫麵,就覺得超有意思的!我預期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視野,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交流並非單嚮的取代,而是一個充滿創意和生命力的融閤過程。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讓我的腦袋瓜裡像開瞭一場熱鬧的文化派對!作為一個生長在颱灣,從小就接觸到各種東西方文化影響的讀者,我對這種「碰撞」的火花一直特別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燃瞭我內心的好奇心,特別是「文化‧藝術篇」,這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藝術是最能展現一個文化「如何呼吸」、「如何思考」的麵嚮。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當基督教的信仰與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相遇時,究竟會激盪齣什麼樣的火花?書中會不會有關於早期傳教士如何利用繪畫、雕塑來傳播福音的案例分析?或者,更讓我期待的是,中國的藝術傢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來自西方的宗教符號和故事,並將它們融入自己的創作中?例如,我很好奇,會不會齣現將中國的山水畫意境,融入描繪聖經場景的畫作中?又或是,在雕塑藝術上,會不會看到將西方聖人形象,賦予中國傳統文人雅士的神態?總之,我認為這本書肯定能讓我對「在地化」這個詞,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並且見識到文化交流的無限可能性,以及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說實話,在拿到《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這本書之前,我對基督教的藝術印象還停留在西方教堂裡那些莊嚴肅穆的壁畫和雕像。但身為一個對颱灣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融閤特別有感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當外來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絕不可能隻是原封不動地複製,一定會產生有趣的變化。而「文化‧藝術篇」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眼睛一亮,因為藝術往往是文化最直接、也最能觸動人心的展現方式。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基督教在中國的藝術發展中,有哪些是「傳承」瞭西方的精髓,又有哪些是「創新」瞭,甚至是在視覺風格、錶現手法上,融入瞭濃厚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像是,會不會有運用水墨畫技巧來詮釋聖經故事的例子?或是將傳統的龍鳳圖騰,巧妙地融入教堂建築的裝飾之中?我更想知道,在這些藝術品的背後,是否能窺見當時中國藝術傢們的心路歷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外來的宗教符號,又是如何將它們轉化成自己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藝術語言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更多鮮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對這個文化交融的過程,有更深刻、更具體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我真的從書名就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學術氣息,而且是那種讓我躍躍欲試,想要深入挖掘的學術氣息!我一直覺得,我們華人社會在麵對外來文化時,往往有一種很奇妙的適應力和轉化力。尤其是在藝術這個領域,因為它最直接地觸碰到人的感官和情感,所以往往能成為文化交流最前沿的戰場,也最能展現齣融閤的創意。我對書中探討的「藝術篇」尤其感興趣,因為這不像單純的歷史記錄,而是更側重於「如何錶現」的問題。我想像書中會不會有對比的章節,深入分析基督教藝術在傳入中國後,在題材、風格、媒材等方麵產生的變革?例如,早期的傳教士是如何藉助繪畫、雕塑來傳播教義的?而中國的藝術傢又是如何解讀並重新詮釋這些外來元素的?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藝術作品分析,像是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畫作,是否會齣現中國仕女的影子?或是耶穌基督的形象,是否會融入中國傳統的賢者形象?這不僅僅是藝術史的探討,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解碼。我預期這本書能提供我一個更為細緻、更具象化的角度,去理解基督教文化如何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留下深刻的印記,並且如何被「中國化」的。

评分

我最近正在閱讀一本名為《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篇)》的書,身為一個對颱灣多元文化背景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確實勾起瞭我許多想像。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感到著迷,尤其是在藝術這個層麵。因為藝術往往是最能直接反映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思想變遷的載體。我很好奇,基督教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產生互動的?書中會不會探討,例如在佛教藝術早已盛行的中國,基督教藝術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甚至是與之共存、相互影響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對比的分析,例如,在基督教的繪畫中,耶穌和聖母的形象,在中國藝術傢的筆下,是否會呈現齣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神韻?又或者,在教堂的建築設計上,會不會齣現融閤瞭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例如飛簷、鬥拱的創新之作?我深信,文化交流絕非單嚮的接受,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雙嚮互動過程,而藝術正是這個過程中最生動的見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這段歷史的細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基督教藝術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演繹齣獨特的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