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篇)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中国文化
  • 宗教艺术
  • 文化交流
  • 中西比较
  • 基督教艺术
  • 中国基督教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至今,「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的冲击与交汇,始终是中西文化融合最令人摸不着的一环,世人仍锲而不舍地追寻种种争论的理想答案。对于传教士和华人基督徒来说,中西艺术的「美」和他们信仰的「道」,有何关系?「审美」是否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以致不论文化背景,我们都有相对一致的「美」的共识?还是,有些「美丽」,必须首先认同潜藏其中的「道」,才能企及?

  本书为《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哲学篇》的姊妹篇,书名中的「文化」、「艺术」,与前篇的「历史」、「哲学」相对分明。但两部着作在作者笔下有许多心意是相通的。在不假设基督宗教可信与否,亦不採用无神论的前提下,作者透过剖析中国的文史哲艺与西方思维,深入爬梳各种古今材料,以思考文化、历史、哲学等角度,诉说出「中国」与「基督宗教」在文化艺术的相遇及其现象,实事求是讨论问题。

  本书的内容跨度较广,时间跨度长(明代以迄当代),就其骨架而言,本书先从「溯源」的宏观论述,发展为专研文化难题;接着由文化进入艺术,又由「艺术」,回归美学与文化相融或相抗的课题,希望借此兼及文与艺、宏观与微观、专题与综论、交流与冲突等不同向度,在较少的篇幅中呈现丰富的意义,适合作为人文学科的入门书籍之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志弘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2006–2014年,任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中文及历史学系;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唐宋思想与文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着作包括《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哲学篇》(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5)、《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大学诗选》(编)(东岸书店,2001)等,并在《清华学报》、《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人文中国学报》、《新亚学报》、《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徐丽莎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哲学博士。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负责筹办文化和学术活动;任教于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讲授中国美术、西洋美术、亚洲美术和中国文化经典等科目。研究兴趣是唐代以来的书画史,发表过的学术着作涉及明清至近代书画研究、中日美术交流,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范畴。
 

图书目录

溯源:「太初有道」与「文以载道」
第一章 遂古之初:〈天问〉和《圣经》中的「创世记」
第二章 中国神话和《圣经》的「大洪水」故事:以鲧和挪亚为中心
第三章 《劝世良言》的罪与罚,与恐怖地狱
第四章 受苦受难的天主和救苦救难的女娲娘娘:从李锐《张马丁的第八天》说起
第五章 「口述历史」的宗教与文化省思:以《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为例

符号与意义:中国文化的三个核心问题
第六章 《大唐开元礼》的神灵与祖灵:兼论基督徒「祭祖」
第七章 黄色瞳仁中的「晚明」:以利玛窦《天主实义》所述的儒家思想为中心
第八章 同而不和:太平天国与曾国藩的「属天之战」

「美学」东渐:艺术的新奇事
第九章《程氏墨苑》与利玛窦的宗教图像
第十章   文人画家入教之后:吴历后期画学
第十一章 耶稣会传教士与清初「画珐瑯」
第十二章 无心插柳:传教士与园林艺术
第十三章 读画史札记: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绘画技法

无法企及的美丽:明清天主教艺术的文化诠释
第十四章《程氏墨苑》中的西洋宗教版画
第十五章 入教割席?吴历与王翚的友谊
第十六章 误读图像:杨光先《临汤若望进呈图像说》
第十七章 传教士、画家与宫廷画家三重身份的矛盾

代跋
第十八章 「尚未解决」,抑或「无法解决」的难题?谈柯林斯、道金斯关于「上帝与科学」的辩论
 

图书序言



冯志弘


  写作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快乐。

  这种快乐,就像19年前一样—那是1997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是个大学一年级生,当天早上,我刚完成「大学生涯」第一次期终试,真好!考试结束,可以跑图书馆了。到图书馆干甚么呢?我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

  五代(907–960)时期事奉四朝、十帝的冯道(882–954),他对自己评价很高,自认「孝于家……『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冯道说:他自己「忠于国」—说这话的时候,他将近70岁,已经侍奉过三个朝代。

  相反,北宋欧阳修(1007–1072)认为屡次「变节」的冯道,「可谓无廉耻者」。对于同一个人物,评价为何如此不同?冯道根据甚么标准,在侍奉多朝以后仍然认为自己「忠于国」;欧阳修又根据甚么准则,批评冯道「无耻」?

  这不是哪个科目或哪一位老师给我的课业,只是我闲时阅读想不通的事情—我想知道答案,更难以遏止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在1997年圣诞假期,我用了半月时间,写了一篇只给几个人看的文章,回答「如何评价冯道」的问题。我记得,当我用家中「喷墨式打印机」列印文稿,看着文章艰难地从打印机隙缝匍匐出来的时候,我很快乐。

  后来我才知道,古今学者早就分析过这问题呢。而现在,我那篇「少作」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虽然如此,2007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讲授「中国思想与文学」科目时,我还是偷偷把当年的念头放在讲义里,专门以冯道和王安石(1021–1086)为例,分析「中国古代评价人物的标准」,以此作为自己学习旅途的纪念。我私下认为,这篇我已找不回的文章,是我「学术生命」的起点。或者说:当时的「快乐」,是我从此走上学术道路最大的理由。

  读书应该快乐,我们有时候居然会轻易忘记这一点。我想通过「通识科目」(城大称为「精进教育Gateway Education」),让同学和自己找回这种乐趣。

  当然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有些人觉得「通识科目」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某某主修商业、生物、电子工程,为甚么要他们认识「基督宗教与中国」?但小时候,我们不会这样想的。我们会问:彩虹的颜色为甚么这么多?鱼为甚么会游泳?汽车为甚么跑得这样快?妈妈,为甚么你爱我?

  —那时我们不会画地为牢,不会封锁自己的好奇心。

  这样,当我们长大成人,究竟是终能「理智地」认清自己的需要,于是把那些「无用」的知识排除在「学习」以外(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还是,我们在萌生这些所谓「理智」的念头时,代价却是,我们渐次失去自己小时候的好奇心,以及失去我们曾经拥有的纯真,和听到答案时满足的笑容?

  我觉得,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比学懂某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

  香港城市大学「基督宗教与中国」科目,有四个学习目的,包括:

  一.介绍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的联系,指出二者相遇后的文化适应与冲突;

  二.运用多样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具争议的历史个案;

  三.通过中西文化的相互观照,比较中西文化与宗教的异同;

  四.应用本科目知识,评论当代中国及世界的文化与宗教问题。

  我期望读者能够在本书和本书前篇中,看到我们真诚地思考,并且回应这些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的想法不一定对,但如果这些文章可以为读者带来一段沉思、一种感动、一阵豁然开朗的畅快;或者,让人更愿意探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课题,我会非常快乐。

  最后,感谢徐丽莎博士参与本书撰作。徐博士是饶宗颐教授和莫家良教授的高足,专研明清绘画史,兼且能书善画;没有她的参与,这两本《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史哲艺」的「艺术」部分肯定无法完成。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编辑小组委员会慨允出版本书;感谢城大出版社陈家扬先生、陈明慧女士两年来一直对我细心的指导和帮助—我确实能够想像你们花了多大心力,才能让我粗糙的文章减少许多失误。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感谢的话无关宏旨,所以,在序文中记下每一个感谢的名字,意义更在于呈现作者的深情、挚爱和感动,这样,我想说:

  谢谢从小照料我的嫲嫲,我们已经 22 年没见了。我记得小时候被妈妈责打不许我吃饭,你那碗偷藏着整颗咸蛋黄的饭,真好吃!谢谢和我对话无多的爸爸;谢谢我妈妈给予我超出她所能承受的包容,和至死不渝的爱;谢谢我哥哥暗地里疼爱我。谢谢我的太太素雯—她应该能够体味,「太太」二字表达了我全部的谢意。

  我有一个女儿名叫诗舟,还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何性别呢!我的三个孩子,好几年不见了;请等一下,我们稍后在天上团圆。虽然我未曾听过你们的声音,但我和妈妈到时候会认得你们的—因为只要用心,我就能听到你们说话,一直都听到。

  到时候,我们以爱相认。

徐丽莎

  我是个基督徒,是个研究中国艺术的人。可是,若真的要写一系列关于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文章,我应该写些甚么?可以怎样写?2014年9月,冯志弘博士约稿,那就只有信手拈来一堆陈腔滥调,凑合九条题目给冯博士放进计画书里去。

  直到不得不开笔撰稿之时,我才认真的思考这些文章的总纲和主题。更重要的是,写这些既不能得到丰厚稿费,写了也不会因而升职加薪的文章,究竟有何意义?蓦地想起一次应内地学生所邀请,参加他们崇拜聚会。当天的讲者是梁燕城博士,纵然我已完全忘记他分享的内容,但是我念念不忘这一段话:「要是写些放在图书馆里,没有多少人会去读的学术文章,倒不如写一些大众兴趣读的东西。」我竟然忘记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推广艺术教育,让更多人有兴趣欣赏艺术,特别是了解中国艺术的底蕴。上一次为公众写书,毕竟已是九年前的《通识中国书画》,今次机会再临,我要格外珍惜!而这本书的定位与《通识中国书画》不同,我相信「让史料说话」的说法,所以这系列的文章,注重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这不但符合大学通识教育的学术要求,而且可让读者自己咀嚼。

  书中九篇文章讨论的问题,都曾经有人谈论过。我是受到顾卫民《近代中国基督宗教艺术发展史》,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等书所启发,从中联想了许多可延伸讨论的题材,然后顺藤摸瓜地把九个问题展开,并尝试以崭新的角度去探讨。这正是我近年常对学生说:「先学问,然后学答。学会如何发掘问题,再搜集资料,寻找答案。」始料不及的是,九篇文章的题目,最后竟然与原来的完全不同!但我深信,这九条都是比原来的更有趣!

  九篇文章所讨论的,有部分属于艺术范畴,有部分归文化类别,但都与艺术家、艺术思想和图像有关。关于图像部分,这次我较多选择版画。其中一个原因是,明末清初由传教士带来或制作的版画,不仅出现在宫廷,也在坊间广泛流传。不论从艺术或文化角度分析,也甚具意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版画都是单色,并以线条构成画面,即使年代久远的图片仍是非常清晰。所以这本书以黑白印刷,版画图片素质也丝毫没有受损!

  完成所有文章,才发现自己的信仰并没有成为负担,仍然可以持平地以艺术作为切入点,向读者探讨明末清初由传教士带来的基督宗教艺术,及在中国所引起的回响。但是,希望读者还是会像我一样,思考传教士穿越半个地球,甘愿留在陌生的国度,甚至豁出生命,客死异乡,背后那巨大的动力是甚么?今天,这种动力能否成为我们面对未知将来的勇气?

  ***

  我要感谢冯志弘博士邀稿和策励,而且没有冯博士的第一本书,也没有这本续篇了!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编辑小组信任,及给予机会,使我们的文章得以面世。谢谢孙咏珊小姐提醒我学术文章与给大众阅读的文章有分别,对象不同,文笔、用字也自然有别。

  感激培育我的师长们,特别是对我学术道路影响至深的饶宗颐教授、高美庆教授和莫家良教授。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惬意!

  感激父母对我的照顾,你们对我的期望,一直是我奋发的动力。感谢梁敏翔博士解答「勾股」的问题。此外,每当我写文章发现有趣事情,想找人分享时,你都会听,并在脸上挂上一副好奇的表情。多谢梁倩翎小朋友体谅我工作繁忙。今年3月,与你参观了我策画的一个展览,你就了解我研究些甚么,然后当你知道有文化历史的电视节目时,都会通知我。对我来说,实在是强而有力的支持!

  从开始撰写到完稿,工作和家庭都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期间想过只写几篇充撑便作罢,如今竟能如期、如数完成。回望过去,真感到不可思议!披星戴月,精神、身体尚能支持,实有赖背后一众守望者。于此,谨致谢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