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讲道是生命的言说 孙宝玲牧师邀请我为其新着《21世纪圣经讲道学》撰序,作为孙牧的朋友,当然却之不恭;作为其「粉丝」一族,这是我的荣誉;作为他的读者,能够快人一步,先睹部分内容,诚为乐事。于是,也顾不得各样未完成的工作,马上答应。
众所周知,讲坛对华人教会而言,具有神圣而独特的位置。一方面,宣讲对基督教信仰的承传,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宣讲者,而宣讲对初期教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从彼得、保罗等使徒身上,更是具体活现。另一方面,由于华人传统对「教化」的推崇,故讲坛的宣讲职事,更被盖上一层神圣的帷幕。从来没有人会否定「圣道」与「宣道者」间的密切关系,但华人教会对后者,多少又赋予某种神圣的意义(属灵权柄)。
我们该如何持平地看待「圣道」与「宣道者」(宣讲者)的关系?宣讲者仅仅是改教传统宣称的毫不重要的「器皿」,还是像华人教会属灵传统视之为领受圣谕的「神人」?孙牧师在本书第一部分对宣讲的神学思考中,便特别将焦点放在宣讲者身上,到底宣讲者的身分是什么(第一章)?又如何扮演天国与人间的桥樑(第二章)?宣讲者个人与其所属的群体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三章)?个人以为,这三章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勾划出宣讲者的角色,为建构宣讲神学,提供了既贯连于传统,又跨越野视,并与群体对话的启发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读来的时候,我们不会将之视为一种抽离的陈述,而是隐若看到(及听到)孙牧以自己的生命的言说。
孙牧师站讲坛事奉多年,也积极参与神学教育,完美地将教会与神学教育的配搭展现出来。他的讲道──或听或读,均发人深省,将经文的世界与当下的时空连接起来,令人感动、扎心。早于《此时此道》及《宣讲之道》一书,他便将讲章背后的释经与构思过程予以解剖,而在本书,孙牧先在第一部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从释经到讲章的步骤,然后再在第二部, 以十五篇讲章作具体註脚,为读者剖白一篇讲章是如何炼成的故事。这对宣讲的学习与实践,无疑发掘丰富的宝藏,或是进入一次从释经到讲章的导赏之旅,这远比一般的讲章结集,更有意义与价值。
传统儒学追求「三不朽」,即立德、立功与立言。循着儒家的进路,三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大德者,自然会创下显赫功勋,并成一家之言。惟此理想,往往跟现实间存在着极大的张力。对基督教信仰而言,宣讲者所重者除了「立言」外,在「德」「功」方面,实也不言轻视。不过,即或如此,基督教也无法回避三者间的张力与不协调之处。宣讲者所「言」,是否具有德性生命的基础,同时又能敏锐于时代?其对「功」的愿景又是什么?这不仅仍是此时此地宣讲者的困惑,也在在挑战着宣讲者的身分。读到孙牧师在第一章这段话:「但生命和职事的铸造,绝非只靠私人内向的经验,而是稠厚的沉淀。宣讲者的生命必须持续培育一己和群体的信仰和生活识见。宣讲者必须具有由神学识见(theological literacy)和圣经识见(biblical literacy)所孕育的辨识能力(discernment),不断反思和凝视,以背负和见证圣道。宣讲者不能、也不会事事当『专家』,但他却是受託,将种种识见整合在神的道之启迪下的传道者。」(43页)是的,宣讲者绝非来回于天上人间的神人,却是不断经历着神圣与凡俗间的挣扎,仍怀着终末盼望,持续拷问自身与此世的破碎与不完美,并愿意将自己对圣道的挣扎、探索与领受,忠实地向这世代宣讲。
在结束这篇序文时,我想起以赛亚书的仆人之歌。上主的仆人说:
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
主每天早晨唤醒,唤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
主耶和华开启我的耳朵,我并未违背,也未退后。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两颊的胡须,我由他拔;
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并不掩面。
主耶和华必帮助我,所以我不抱愧。
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称我为义的与我相近;谁与我争论,让我们来对质;谁与我作对,让他近前来吧!
看哪,主耶和华必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
看哪,他们都要像衣服渐渐破旧,被蛀虫蛀光。
你们当中有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的话语,却行在黑暗中,没有亮光的,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仰赖自己的上帝。(五十4~10,《和合本修订版》)
上主仆人的自我体认,岂不正是向此时此地宣讲者所发出的召唤?
祝愿本书成为众宣讲者的明灯,借此祝福华人教会的讲坛,是为序。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
2016年3月21日,受苦圣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