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讲道学

21世纪圣经讲道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讲道学
  • 圣经讲道
  • 21世纪
  • 神学
  • 基督教
  • 布道
  • 讲章
  • 信仰
  • 灵修
  • 实用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设想你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你是个宣讲者。宣讲前,你看了看他们,不过是一群惯常的会众,个个整齐端庄。默默祷告后,你抬起头来,眼前的影像却让你愣住了。所有本来好端端的会众,突然间遍体鳞伤,有满身瘀肿的、有在淌血的。你看到的尽是纱布、绷带、扭曲的面容,听到的都是呻吟哀怨的声音。你不敢正视这些会众,使劲地吞了吞唾沫,再抬起头来。然而,你又楞住了。台下的会众不是好好地坐着吗?每个都仪容雅洁,友善地看着你。
 
  你又看见他们了,你会讲什么呢?
 
  在本书中,作者为华人教会界开启更深邃细致的视角,来看待宣讲以及宣讲者的职分。作者提出「圣经讲道学」(Biblical Preaching),鼓励宣讲者紧扣于圣经脉络、幽微世事及永恆盼望来建构讲章,并提供预备讲章的实际步骤。作者在字里行间梳理着「宣讲」一事,使宣讲者不得不再一次思想:宣讲者必须始于对自我恰如其分的了解,进而成为神对时代发声的器皿,成为会众向神发出唿求的引信。

各界赞誉

  「本书恰如其分地勾划出宣讲者的角色,为建构宣讲神学,提供了既贯连于传统,又跨越视野,并与群体对话的启发与思考。」——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
 
  「本书向一般的神学生展示,其他出色的学生如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诠释经文,并且最终产出讲章。」——曾思瀚(英国雪菲尔大学哲学博士)
 
  「孙牧的文字不只是文字,跃于纸面的是一位蒙上主唿召的跟随者,在基督和世人面前对生命深刻地探问与关切、沉思与挣扎。眼前的这本新作,正是这般殷切地见证了他对宣讲圣召的言说与实践。」——彭盛有(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专任老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宝玲


  出身于50年代的香港深井的基层社会,而后一路念到了神学博士。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理学士、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道学硕士,再到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哲学博士,目前为新加坡浸信会神学院院长。这位牧师、教授、神学院院长兼作家,更喜欢提到的是人如何面对自己的黑暗面。
 
  细腻而充满后劲的文字之下,他挟着深厚的释经学、神学及讲道学基础,但放下释经方法的形式或套路,提出「圣经宣讲」的概念,尝试重新演绎经文,并深刻地洞见会众的心灵,使道与人相会。
 
  着作包括:《约翰福音文学註释》、《道可道──约翰福音中的宣讲和神学》、《圣经、诠释、宣讲──当代宣讲学的理论和实践》(天道);《义道》、《栈道》、《逆道》、《寓道》四福音品读系列(德慧文化);《启示录──万主之主》(明道社);《逆转人生的上帝之子──路加福音析读》、《此时此道》(基道);《是他是你也是我》(突破)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21世纪宣讲者的仆人之歌/邢福增007
推荐序二:扎扎实实的讲道基本工/曾思瀚011
推荐序三:圣经宣讲之美、善、真/彭盛有013
引言015

第一部
一.宣讲者:背负与见证圣道的生命——反思与凝视023
二.宣讲者:背负与见证圣道的生命——凝视与憧憬047
三.圣经、群体、宣讲065
四.讲章:步骤、形式与设计083

第二部
五.一个利未人的告白(士师记第十七至十八章)101
六.智慧的心(诗篇第九十篇)115
七.生命对焦(马太福音第六章1~18节)133
八.活在神国中(马可福音五章21~43节)149
九.以马忤斯之路(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6节)165
十.奉差遣的人(约翰福音二十一章1~19节)181
十一.死亡之路、生命之道(使徒行传四章32节至五章11节)199
十二.云彩见证人(罗马书十五章33节至十六章1~16节)213
十三.福音:复和的生命(哥林多后书五章16~21节)225
十四.杰作(以弗所书二章1~10节)241
十五.以试炼为……(雅各书一章1~12节)253
十六.瞥见耶稣、相信神(启示录一章1~8节)271
十七.吃得平安是圣洁(利未记十九章1~18节)287
十八.展翅上腾,与神共翔(以赛亚书四十章18~31节)303
十九.两个葬礼(马可福音十五章40~47节)317

附註32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讲道是生命的言说

  孙宝玲牧师邀请我为其新着《21世纪圣经讲道学》撰序,作为孙牧的朋友,当然却之不恭;作为其「粉丝」一族,这是我的荣誉;作为他的读者,能够快人一步,先睹部分内容,诚为乐事。于是,也顾不得各样未完成的工作,马上答应。

  众所周知,讲坛对华人教会而言,具有神圣而独特的位置。一方面,宣讲对基督教信仰的承传,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宣讲者,而宣讲对初期教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从彼得、保罗等使徒身上,更是具体活现。另一方面,由于华人传统对「教化」的推崇,故讲坛的宣讲职事,更被盖上一层神圣的帷幕。从来没有人会否定「圣道」与「宣道者」间的密切关系,但华人教会对后者,多少又赋予某种神圣的意义(属灵权柄)。

  我们该如何持平地看待「圣道」与「宣道者」(宣讲者)的关系?宣讲者仅仅是改教传统宣称的毫不重要的「器皿」,还是像华人教会属灵传统视之为领受圣谕的「神人」?孙牧师在本书第一部分对宣讲的神学思考中,便特别将焦点放在宣讲者身上,到底宣讲者的身分是什么(第一章)?又如何扮演天国与人间的桥樑(第二章)?宣讲者个人与其所属的群体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三章)?个人以为,这三章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勾划出宣讲者的角色,为建构宣讲神学,提供了既贯连于传统,又跨越野视,并与群体对话的启发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读来的时候,我们不会将之视为一种抽离的陈述,而是隐若看到(及听到)孙牧以自己的生命的言说。

  孙牧师站讲坛事奉多年,也积极参与神学教育,完美地将教会与神学教育的配搭展现出来。他的讲道──或听或读,均发人深省,将经文的世界与当下的时空连接起来,令人感动、扎心。早于《此时此道》及《宣讲之道》一书,他便将讲章背后的释经与构思过程予以解剖,而在本书,孙牧先在第一部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从释经到讲章的步骤,然后再在第二部, 以十五篇讲章作具体註脚,为读者剖白一篇讲章是如何炼成的故事。这对宣讲的学习与实践,无疑发掘丰富的宝藏,或是进入一次从释经到讲章的导赏之旅,这远比一般的讲章结集,更有意义与价值。

  传统儒学追求「三不朽」,即立德、立功与立言。循着儒家的进路,三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大德者,自然会创下显赫功勋,并成一家之言。惟此理想,往往跟现实间存在着极大的张力。对基督教信仰而言,宣讲者所重者除了「立言」外,在「德」「功」方面,实也不言轻视。不过,即或如此,基督教也无法回避三者间的张力与不协调之处。宣讲者所「言」,是否具有德性生命的基础,同时又能敏锐于时代?其对「功」的愿景又是什么?这不仅仍是此时此地宣讲者的困惑,也在在挑战着宣讲者的身分。读到孙牧师在第一章这段话:「但生命和职事的铸造,绝非只靠私人内向的经验,而是稠厚的沉淀。宣讲者的生命必须持续培育一己和群体的信仰和生活识见。宣讲者必须具有由神学识见(theological literacy)和圣经识见(biblical literacy)所孕育的辨识能力(discernment),不断反思和凝视,以背负和见证圣道。宣讲者不能、也不会事事当『专家』,但他却是受託,将种种识见整合在神的道之启迪下的传道者。」(43页)是的,宣讲者绝非来回于天上人间的神人,却是不断经历着神圣与凡俗间的挣扎,仍怀着终末盼望,持续拷问自身与此世的破碎与不完美,并愿意将自己对圣道的挣扎、探索与领受,忠实地向这世代宣讲。
 
  在结束这篇序文时,我想起以赛亚书的仆人之歌。上主的仆人说:
 
  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
  主每天早晨唤醒,唤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
  主耶和华开启我的耳朵,我并未违背,也未退后。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两颊的胡须,我由他拔;
  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并不掩面。
  主耶和华必帮助我,所以我不抱愧。
  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称我为义的与我相近;谁与我争论,让我们来对质;谁与我作对,让他近前来吧!
  看哪,主耶和华必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
  看哪,他们都要像衣服渐渐破旧,被蛀虫蛀光。
  你们当中有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的话语,却行在黑暗中,没有亮光的,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仰赖自己的上帝。(五十4~10,《和合本修订版》)
 
  上主仆人的自我体认,岂不正是向此时此地宣讲者所发出的召唤?
 
  祝愿本书成为众宣讲者的明灯,借此祝福华人教会的讲坛,是为序。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
2016年3月21日,受苦圣週

图书试读

引言
 
尽管宣讲在华人教会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教会和神学院相应投放的资源,却是不成比例地稀少。以香港的神学发展为例,圣经、神学,实用、教育和辅导的人材培育,近年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惟独是宣讲学方面,迄今似乎还没有一位专门的人才。到今天,我们华人教会对宣讲的训练,还是停留在经验分享的阶段。大多数教会,也许包括神学院,相信个人只要懂圣经、有口才,富经验就可以宣讲。可悲的是,有时候对于讲员是否懂圣经、神学如何也不甚了了,只要口齿伶俐、有名声或专业知识的就可以当讲员。对于重视宣讲的华人教会来说,这种现象是颇为讽刺、甚至悲哀的。如果这本书能挑起同道读者对宣讲职事的关注、讨论、甚至进修,于我而言,这将会是最大的报酬。
 
笔者在2001年出版的《从圣经到宣讲:学人与学道》里, 曾有以上的感慨。十年后,台北校园出版社推出蔡慈伦博士的《当代基督教讲道学》, 向华人教会介绍北美宣讲学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与此同时,偶有见讨论宣讲学的文章,或以单行本出现, 或散见于期刊, 实属可喜。另一方面,虽说华人教会对宣讲的关注,已渐从经验和领受层面启程,开往更深之处,就已有的讨论和出版所见,华人信仰群体有关宣讲的讨论,还是以方法技巧为旨趣。如果以旅程比喻宣讲,眼下的讨论既缺乏起点——核心的信仰反思和神学辨识,终点模煳——讲章的孕育形成与成果。普遍牧者传道关心的,不外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路标指示牌——讲章的形式和方法。
 
从实用的角度讲,形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明显不过。但宣讲方法是否合用、如何挪用,实在有待沉淀。缺乏深入信仰思考作根基,宣讲容易陷入工具化或徒具形貌,缺欠神髓、甚至远离圣经的演说。再者,华人信仰群体提及宣讲,总是强调忠于圣经,但有关宣讲的着作,真正讨论、触及或指涉圣经本质与形成、圣经诠释和演绎的书籍犹如凤毛麟角。其中的落差,会否反映今日教会的宣讲现象?今日在华人教会,为何有些讲员广受欢迎?在宣讲职事上,何以部分华人学者显得曲高和寡?究竟宣讲与神学和圣经研究是完全不重叠的操作,还是我们对宣讲和圣经研究的了解过于专门和割切,必须有待整合丰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