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

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llas Willard
图书标签:
  • 耶稣
  • 门徒训练
  • 基督教神学
  • 使命神学
  • 服事
  • 领导力
  • 圣经研究
  • 福音主义
  • 文化反思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我们自行研发的门徒训练、教会增长、社会参与都失效的时候,该是拿起耶稣「大使命」的门徒说明书,重新遵照指示的时候了。
  
  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存在一个普遍的假设:我们可以只作个「基督徒」,而永远不用变成门徒。作门徒与否,竟然成了只是一种选择。于是,教会里充满了「不作门徒的基督徒」,我们既无法活出像耶稣那样的独特生命,也无法使「万民」跟随主。

  这是对耶稣「大使命」的「大抗命」!

  我们如今不得不承认,许许多多基督徒的生命,与耶稣所应许的、新约圣经所展现的天国生命素质,有着极大的差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当代福音派思想家当中,魏乐德根基于深刻的信仰省思,清楚地描述灵命塑造在「作主门徒」上的重要性,好使门徒能真正活出像耶稣基督那样的生命,带出一场持续到永久的道德革命。本书反映出魏乐德对于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对于「大抗命」的反省和「门徒」定义的釐清,以及对于「灵性塑造」、「灵命操练」在门徒塑造上的贡献。魏乐德的神学反思,将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和挑战。

赞誉

  「世上再也没有另外一个魏乐德了。他的文字就像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有更丰富的收获。让我们一起阅读,并且成长吧!」──奥伯格(John Ortberg),《神隐上帝》(God is Closer than You Think)作者

  「《大使命与大抗命》将魏乐德多年来的文章和主题编织起来,并且聚焦在最重要的一点上:如何在生命的学校中,每天作个与主耶稣互动的学生。这是魏乐德的丰收时期,任何渴望以耶稣门徒身分成长的人,都必须要读!」──莫兰德(J. P. Moreland),塔播神学院(Oberlin Colleges)特聘哲学教授,《用你的脑袋来爱神》(Love Your God with All Your Mind,暂译)作者

  「我还没认识有谁可以像魏乐德这样,把重要的事情讲得这么好懂,把简单的事情讲得那么重要。他的书从没让我失望。」──葛尼斯(Os Guinness),《一生的圣召》(The Call)作者

  「魏乐德提醒我们,只有选择成为耶稣的学徒,我们与祂的关系才有真正的意义。」──艾伦.安德鲁(Alan Andrews),美国导航会会长

  「神学的精准、圣经的深度,以及具穿透性的洞见,魏乐德针对当代的福音派提出了暮鼓晨钟般的批判,于此同时,也指出一条道路,帮助我们重回跟随基督这个简单却又激进的要求。《大使命与大抗命》也许是魏乐德最重要的作品。」──路得.芭彤(Ruth Haley Barton),生命改变中心(Transforming Center)主席,《转化灵命的生活节奏》(Sacred Rhythms)

  「又一本伟大作家的经典之作。鞭辟入里、见解独到,本书向我们发出强烈唿吁,重新寻找做个基督门徒的唿召。」──麦葛福(Alister E. McGrath),牛津大学历史神学教授

  「这样一本与作门徒有关充满价值的好书,出自于一位我所认识最有生命活力的人,真是一点都不教人意外。」──史丹利.梅特森(J. Stanley Mattson),鲁益师基金会创办人兼主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书的核心主题和探讨方向,力求详实而富有深度,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过程的痕迹。 --- 《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图书简介 重新审视门徒训练的本质:超越传统的实践与挑战 在当代基督教实践与神学领域,对耶稣门徒训练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既有的框架之内。然而,《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试图提供一个更具挑战性、更贴近初代教会实践的视角,深入探讨门徒训练的深度、广度及其在当代世界中的复杂性。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门徒训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教会活动的参与,而是一种与耶稣基督的生命模式深度接轨、并以此颠覆既有社会权力的生存方式。 一、使命的张力:从普世宣教到文化抵抗 本书首先对“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和历史解读。作者认为,当代教会对大使命的理解常倾向于一种文化同化或政治上的成功主义,这与耶稣时代对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颠覆性教导存在深刻的张力。 1. 大使命的“颠覆性”维度: 深入剖析马太福音28章中的命令,强调“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展,更是对“国度”价值体系的建立。这种国度观直接挑战了罗马帝国(以及当代世俗权力结构)所倡导的生存逻辑。门徒训练因此成为一种政治伦理实践,要求信徒在生活中公开展示一个不同于世界的王权。 2. 大抗命的必要性: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大抗命”(The Great Defiance/Resistance)的概念。作者论证,在许多情况下,忠于大使命的唯一途径,就是对那些与福音核心价值相悖的世俗、宗教或体制力量采取明确的“抗命”立场。这种抗命不是盲目的反叛,而是基于对基督权威的绝对顺服。它表现为对不义的公开谴责、对受压迫者的坚定支持,以及在面对逼迫时坚守信仰的立场。 二、门徒训练的三个核心维度:模仿、团体与牺牲 本书将门徒训练的实践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侧重的维度,以此构建一个更立体的模型。 1. 模仿(Mimesis):活出基督的样式 作者强调,门徒训练首先是一种“模仿的艺术”。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行为,而是对耶稣生活轨迹的内在化。这包括: 身体性的门徒训练: 关注耶稣在贫穷、服务、受苦中的身体性存在。如何理解并践行耶稣的“倒空”(Kenosis)原则?本书探讨了当代信徒如何在物质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中,重新学习身体性的谦卑与服事。 话语的门徒训练: 探讨耶稣的言语如何挑战当时的宗教权威。门徒需要学习的不仅是记住教导,更是发展出一种具有先知性、能够解构虚假叙事的沟通方式。 2. 团体(Koinonia):国度的微观结构 耶稣的门徒训练始终是在一个特定的团体背景下发生的。本书深入研究了早期教会的团体生活,将其视为“在世界中却不属于世界”的“新家庭”。 排他性与包容性的张力: 探讨了门徒团体如何在坚持信仰纯正性的同时,保持对边缘人群的开放。这种张力是门徒群体在面对社会隔离与同化压力时的关键挑战。 共享与资源再分配: 参照使徒行传中早期信徒的财产共享模式,反思当代教会如何构建更具经济正义性的共同体,以此作为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实质性回应。 3. 牺牲(Sacrifice):门徒训练的代价 耶稣明确指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跟随他的前提。本书直面门徒训练中最令人不安但又最真实的代价: 十字架的日常化: 牺牲不是一次性的壮举,而是日常生活中对自我意志、舒适和既得利益的持续放弃。这包括对个人野心、社会认可度,乃至人身安全的重新定位。 殉道精神的当代意义: 即使在没有直接流血逼迫的环境中,门徒训练仍然要求一种“活着的殉道”——即持续地将生命献给上帝的主权,即使这意味着在社会评价体系中被视为失败者或异端。 三、打破结构性偶像:门徒训练与世俗权力 《大使命与大抗命》超越了个人灵性成长的话题,将门徒训练置于宏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1. 识别“结构性偶像”: 作者分析了当代社会中几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偶像”——如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科技万能论——它们以看似无害的方式取代了上帝的至高地位。门徒训练的实践必须包含对这些结构性偶像的识别和拆解。 2. 实践的伦理转向: 真正的门徒不是避世的隐士,而是“入世的先知”。本书强调门徒训练如何塑造公民参与的伦理,要求信徒不仅在教会内部实践公义,更要在公共领域中为真理发声,反对压迫性的制度。这种参与不是为了夺取政权,而是为了在世俗结构中注入天国的影响力,即“在地上施行天上的样式”。 总结:一种持续的、颠覆性的生命旅程 《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邀请读者从一个更具挑战性、更具历史深度和文化敏感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成为门徒”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本提供轻松解决方案的指南,而是对一个要求彻底委身、充满张力与抗争的生命历程的深刻反思。本书旨在激发新一代的门徒,去活出一种既忠于大使命,又敢于在必要时施行“大抗命”的、真正合乎基督呼召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乐德(Dallas Willard)


  从总爱缠着大人问「为什么」的男孩,到南加州大学的哲学系教授。
  从常问主日学老师怪问题的毛头小子,到着名的基督徒讲员与作家。
  从带着柏拉图读物耕作的青年农夫,到年轻人信任请益的属灵智者。

  魏乐德,这位脑袋装满丰富知识的学术鬼才,不仅是一位思想清晰、真诚的基督教灵修学大师,也是一位勇于挑战大众神学观点的顽童。无论在学术还是神学领域,他都是一名革命性的人物。或许是「革命精神」使然,其着作总是为基督教界带来强烈的震撼。

  中译代表作为:《品格的革命》(Revolution of Character)、《上帝的声音》(Hearing God)、《灵性操练真谛》(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天天听见神》(Hearing God Through the Year),以上皆由校园出版;《心灵的重塑》(Renovation of the Heart;天道)、《神圣的约定》(The Divine Conspiracy;中主)。关于他的哲学及神学着作的详尽资料,可至下列网址查询:www.dwillard.org.

图书目录

前言 7

第一部:耶稣的学徒 
第一章:作门徒 19
只适合超级基督徒?
第二章:为什么要作门徒? 31
第三章:谁是你的老师? 38
第四章:看起来像耶稣 44
改变生命的神圣资源,总是唾手可得
第五章:进入国度的关键钥匙 55

第二部:灵命塑造与品格发展
第六章:全人、全生活的灵性生命 67
第七章:在基督里的灵命塑造 99
这是什么,又该如何做?
第八章:心灵愿意,但…… 113
身体是灵命成长的工具
第九章:活在神的异象中 137
第十章:关于灵命塑造的几个问题 142
第十一章:关顾个人的灵魂 165
给服事的人,也给所有人

第三部:关乎灵魂和思想的门徒训练
第十二章:灵性操练、灵命塑造,以及灵魂的甦醒 185
第十三章:以基督为中心的敬虔 211
福音派的核心要素
第十四章:为什么? 225
第十五章:耶稣是逻辑学家 237

第四部:与灵性生活有关的好书:视野与实践
第十六章:罗北克的《现代神祕主义者的信笺》 259
第十七章:大德兰的《七宝楼台》 268
第十八章:路得.芭彤的《会晤孤静》 273
第十九章:我与詹姆士‧劳森的《享受基督──属灵伟人的深刻见证》 278
第二十章:司杰恩的《一间奇妙的房子》 287

临别赠言:「所以,你们要去……」 291

图书序言

前言
  
  「普世欢腾,救主下降,大地迎接君王!惟愿众心,预备地方,诸天万物歌唱!」这首伟大的圣诞诗歌暗示,因为耶稣降临世上,进入我们的生命,现在,事情真的不一样。此一主题历经世世代代不衰,直到今天。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会这么想。生命转变的美好正是「好消息」的内容……不是吗?
  
  然而,有愈来愈多的失望,正冲着基督徒的品格与影响力、基督教机构,以及或多或少暗指着基督信仰对「真实」的了解而来。大多数的失望,来自于基督徒,他们发现所熟悉的一切──「就是不管用」,不只是在自己身上,还包括身边所见的每个人身上。若真要评价他们所发现的基督信仰,很少是「超乎预期」的情况。「失望」在基督教书籍当中,也成了一个独立的子类别。自虐也不曾从基督徒的清单上消失。
  
  失望,同样也来自于另外两种人:一种是不想被归类为「有形」基督教的人(也许是因为对信仰认识的不足,也或许,他们就是「受够」了);另一种则是那些公开反对基督教的人。这两种人常常会批评基督徒,用的是耶稣自己说的一些话。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鸿沟:鸿沟的一边,是渴望得到耶稣所展现的生命,这在圣经里,以及许许多多耶稣跟随者耀眼的榜样上,都是很真实的;鸿沟的另外一边,则是那些如今跟随耶稣的人,他们每天实际的生活、他们的内在世界、他们的社会参与。
  
  问题必然浮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鸿沟?是否耶稣存在的本质,以及祂所教导和带给人类的一切,导致了鸿沟的出现?还是说,随着时间的演变,基督教组织与信徒沾染了原本不属于信仰本质的要素,才是起因?我们是不是正活在一个时代,所有的基督徒和他们的领袖们,全都错过了真正的重点?
  
  如果邻居的车子出了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他真倒楣;不过,如果你发现,原来邻居不时会在帮车加油时,把一夸脱的水也加进去,当汽车跑不动,或是引擎不顺,你不会为此责怪车子或是制造商。因为,车主并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使用汽车。相反地,你会告诉邻居,只能把适当的燃料加进油箱里。经过恢复,这辆车也许就能正常上路。
  
  我们也应该用类似的方式看待近年来与基督同行时出现的「失望」。不是妳给什么东西,这个信仰都能运作。如果信仰行不通,或是进行得不顺畅,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按正确的方式把自己交託给信仰,让我们的生命由信仰来管控。很可能,也从来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对于永恆生命中「我们该负责的部分」,不曾得到正确的资讯。也或许,我们只是学到了所属群体所教导的「信仰和实践」,却不是耶稣自己的教导。还有可能,我们的确是学到跟耶稣有关的某些事,却误解了祂(这也正是导致法利赛人或是律法主义者生活得如此艰难的困境。)更有可能,我们认为这条「道路」的代价太高,企图让这一切更经济实惠些(把一夸脱道德主义或宗教性的「水」加进油箱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这个副标题,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并非第一次对这个主题进行探讨,而是希望在已有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一次更深入、更全面的反思。这让我联想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门徒”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过去的门徒训练可能更多地侧重于神学知识的学习和教会活动的参与,但今天的门徒,可能需要在更广阔的生命领域中,体现耶稣的教导。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现代科技、媒体、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下,门徒训练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如何调整?例如,在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建立有深度的属灵关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我们如何筛选和分辨属灵的教导?在台湾,我们面临着来自西方和东方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在价值认同上常常处于一种摇摆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稳定而有生命力的门徒身份,能够真正活出耶稣的样式,并且影响周围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光是听起来就很有份量,尤其是“大抗命”这三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触到不少基督教的教义和故事,但“门徒训练”这个概念,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抽象,或者停留在一些比较传统的理解模式里。我一直很好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门徒训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跳出过去可能有的框架,去重新思考耶稣当时所说的“门徒”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期待它能探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实践这些教导,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价值冲突和价值迷失,我觉得一个能够帮助我们辨明方向、坚定信仰的实践性指南,会非常宝贵。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在台湾可能遇到的具体挑战,例如如何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保持属灵的专注,或者如何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活出爱与饶恕,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部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大抗命”这个说法特别感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些华人教会的语境中,“顺服”往往被放在很高的位置,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消极的被动。但“抗命”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主动性,这与我以往对门徒身份的理解有些出入。我很好奇,这里的“抗命”是指什么?是对不公义的社会现象的抗议,还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挑战,抑或是对某些过时的教会传统的一种“反叛”?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门徒的“抗命”是合乎圣经的,甚至是必须的。这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议题,比如政治、经济、或者是在道德观念上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的时候,基督徒应该如何站立?在台湾,我们面临的社会议题非常复杂,有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做出艰难的选择。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信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在这些“抗命”的时刻,找到清晰的立场和行动的方向,那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和原则性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论点,是我最为好奇的部分。标题中的“大使命”和“大抗命”这两极,是如何被“再思门徒训练”这个核心议题串联起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让我们看到,这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实是互为表里的,共同构成了耶稣门徒身份的完整图景。也许,真正的“大使命”恰恰需要我们有“大抗命”的精神去实践,而“大抗命”也必须在“大使命”的指引下,才不会偏离方向。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是严谨的,并且能够引用大量的圣经经文和历史案例,来支持其观点。在台湾,我们接触到很多不同神学思想的著作,有时候会感到眼花缭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有力、且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帮助我理清思路,并且在我的信仰生命中,找到更坚固的根基。它是否会挑战一些传统的教义,或者是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上,提供一种颠覆性的思考,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大使命”通常指的是耶稣在复活后给予门徒的那个广传福音的命令,这在基督教信仰中是极为重要的。然而,我总觉得,在大使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或者说,我们对“使命”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只局限于传福音这一个层面。这本书是否会拓展我们对“大使命”的理解,让它包含更多维度的意义?比如说,在这个充满不公和苦难的世界里,门徒的“使命”是否也包含了参与社会正义的行动,或者是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中,以耶稣的爱和智慧去服侍他人?在台湾,有很多基督徒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比如在教育、医疗、环保、或者是在弱势群体的关怀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角,将“大使命”与门徒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涯、以及社会责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被呼召去参与这个伟大的使命,并且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