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阅读圣经、阅读自己 彭蕙仙(作者从事採访工作二十余年,着有《转念,遇见幸福》。一个基督徒;一个母亲;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 作为一位小说家,三浦绫子必然考察过无数的人性练习题,在她眼中 ,《新约圣经》里的耶稣是一位熟谙人性的大师,祂所说的话之所以能够穿透人心,正是因为祂了解人会怎么想、人会怎么做,因此祂的话语总是指向人性的明暗虚实之处;当我们在阅读《新约圣经》时,我们也彷彿就是在阅读自己;几乎是一种自我逼视。
许多时候,耶稣用譬喻,在敲击的当下,为我们预备了一个又一个灵性的靠垫,好让脆弱的我们,找到回身的空间。有的时候,耶稣直言斥责,祂的话语带着强大的能量,让驽钝的我们,无所遁逃。耶稣话语的节奏就在这些紧缓相间的书写中,怕只怕,我们会因为选择性的认知而错过其中的珍贵提醒。
阅读《圣经》的过程像旅行,有人习惯说走就走,不由分说地上路;有人习惯先阅览地图、说明书之类的辅助工具,甚至是一边旅行一边不断参考各式各样的指南、前人经验分享。我自己的旅游经验是,如果能多些预备,可以在旅行时增加更多被「感动」的机会;因为理性的充实会增加感性的丰富,这是我的体会。
对信仰,我的想法也是如此。
比起《旧约圣经》,很多人觉得阅读《新约圣经》的难度没有那么高,起码不会有「跟以色列人一样,始终出不了埃及」的痛苦。在读完〈创世纪〉、〈出埃及记〉后,就会进入〈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铺天盖地的祭祀之例、典章之律、支派和人数之类的叙事里,鉅细靡遗到让人读得坐立难安、欲哭无泪。所以很多人兴致勃勃拿起《旧约》想认真一读,不久就会就会卡在〈出埃及记〉上;但《新约》也是一样,一开头就给你一个「下马威」,四福音的第一卷〈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页,哗啦哗啦一大堆人名,交代的是耶稣的生平。
很多牧师都会好心提醒,这些人名不可以直接跳过去哦,一定要认真给他读下去,但是读起来真的「很没有感觉耶」,我们干嘛要读这些「名字」?
三浦绫子的解说让我觉得原来这些名字的背后有如此丰富的意涵。耶稣的族谱真的是「暗潮汹涌」,充满了道德伦常的挑战,按照一般的认知,「伟人」的过往总是会被美化的,像是帝王将相、贞洁烈妇、父慈子孝,但在耶稣的族谱里,读者会看到充满人性黑暗的罪恶、不光采的事蹟,祂的先祖有娼妇、有不伦,甚至于,对许多人来说,还有最难过的一关:马利亚处女怀孕,真有这种事?
很多人是打算从《新约》认识基督教的,三浦绫子怀疑,这个信仰有必要在第一页就搞出这么个「无稽之谈」吗?三浦绫子历经近三十年的思索,终于下了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正是因为这是个不可动摇的事实,因此《新约圣经》的撰写者才会在明知很多人很难相信其为真的情况下,还是要把马利亚受圣灵成孕、童女生子的过程记下来,就是不怕你要辩论,不担心你会因此不信。如三浦绫子说,〈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页所记的事是进入这个信仰的第一关,不过这一关,就看不到后面堆积如山的宝藏。
三浦绫子这本书是她阅读《新约圣经》的心得,也是她的信仰与人生历程的对照,她用温暖且甚至有时带着商量和探询的文字,与读者进行一种生命的交流。她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与不解之处,每读到这些地方总让我会心一笑。我自己也是如此,读到实在不懂不通的地方,就先放下,不在该处执着盘旋。《圣经》在人生不同阶段读起来总有不同的体会与兴味,所以不必被现在打结的地方卡住,不通的地方,将来总有机会有不同的看见。甚至于你认为自己已经懂了通了的地方,下回再读,竟然还有惊奇。
《新约圣经》我已阅读多次,但是看三浦绫子的这本书,仍有不少新的发现,是过去阅读《新约圣经》时没想到或者没注意到的地方。除了前述耶稣族谱的「族群意义」和内中暗藏的伦理课题之外,她对「八福」中「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中「哀恸」的解释最让我「为之一动」。
一般我们说的「哀恸」,谈的多是人生的「失去」,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财富等等,但是真正的哀恸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没有了,而是你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匮乏」,发现自己竟然对自己的自私、气量狭小、不诚实、软弱、坏念头……没辄,这才是人生深沉的哀恸,因为你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那种「无能为力」。没钱,你可以去赚,身体不够健康,你可以锻鍊,然而,面对人的罪性,你能怎么办呢?
这就是为什么「八福」告诉我们,哀恸的人是有福的人,因为当人们懂得了哀恸,他也就看透了人的有限,在这样的认知下,他也才知道人生真正重要的课题,不是向外追求成功,而是向上支持生命。如此,他就成了有福之人。
这本书里四处可见这样娓娓道来的读经一得,三浦绫子的文字安静沉潜,不疾不徐,三不五时加上她所经历的人生小故事,读来每每让人进入温柔的沉思,并且理解到原来《圣经》跟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在基督教思想与生活观还并不是主流的东方,这种写作方式相当可贵;特别她是一位作家,读经与文学经验的观照,尤其难得,也格外引人入胜。
三浦绫子不是站在高处的一位博学解经者,她像是与我们并肩而行的旅伴,她的旅游心得本身就是另一个动人的旅程。
缘起 人究竟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原因,而开始接触《圣经》呢?我曾听说,日本八成以上的家庭拥有《圣经》,而那些《圣经》又是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才到了拥有者手中呢?
有的是别人送,或是逛书店时,一时兴起而买的。有一次还听说,有人为了买一本《圣经》,专程从离岛搭船到本州,这件事叫我感动万分。
不管怎么样,《圣经》以各种管道进到了我们家里。不过,即使是因为自己想要而买回,就马上把《圣经》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读过的,大概也不多吧。大部分的情况是:打开来翻了翻,却很快地放弃了;或是束诸高阁,任其尘封,视而不见,见而不读。这可以说是日本家庭与《圣经》间关系的实况吧。
这世界上,对《圣经》毫不关心地度过一生的人应该也不少。但是不管怎样,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总会遇上一次、两次悲伤痛苦,万分无助、以致于不自主地发出:「啊啊……神啊!我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的哀叹吧!在那样的时候,如果接触到《圣经》,所遭受的痛苦与悲伤便不再是无法忍受的苦难,而将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吧。
拿自己的例子来说,如果将现在的我和还没接触《圣经》时的我相比,相信会得到相同结论的。我曾经生了十三年的病,遭遇过与至亲及恋人的死别,在人际关系上也曾有过不顺遂的烦恼。但是自从接触《圣经》以后,那些苦痛与伤悲的意义,就和从前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了。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和那些从没碰过《圣经》或是曾经想读、却又因为看起来太难而放弃的人,一起用平易简单的方式,探索《新约圣经》的世界。《圣经》对我而言,也不是一本容易的书,因此可以了解大家的心情。
在此顺便一提,虽然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但在我的少女时代,也就是昭和初期的时候,路边经常有宣教的救世军,一边敲着鼓,一边大声地唱着圣歌:
「就信了吧!
凡不信的人,
必不能得救。」
他们有时也朗读《圣经》,或对经过的路人讲道理。
大部分的人都毫无反应地匆匆走过,但其中也会有态度恶劣的人,故意用让人听得到的音量说出:「哼!耶稣教的臭和尚!」之类的话。至于我,则属于像前者般漠然走过的路人之一。
但是出乎意料地,却也有很多人因为那样的路边传教而成为教友或牧师。
我这本《三浦绫子:〈新约〉告诉我的故事》在光文社发行的《宝石》月刊上,从昭和五十二年(西元一九七七年)一月号起分别连载了十三回。在这样一本以报导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为主的刊物上放着「《新约圣经》入门」专栏,让我有类似于路旁宣教般的感慨。这本杂志并不是宗教性的刊物,因此绝大多数的读者一定对印了「《新约圣经》入门」标题的那几页,完全不感兴趣地啪啦啪啦翻过,甚至连正眼也不瞧上一眼吧!至少我是这样子猜想的。
现在专栏的文章集结成书,想必也将混在各种不同领域的茫茫书海中,被放置在书店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吧!这样想想,果然真像在路边宣教呀!
我想,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把手伸向我这本书吧!不过,或许会有几个人能专心地读进去,说不定最后还因此开始读《圣经》呢!如果能够有一两位也就够了,我就是为了这样的人,而将此书献给世界。
我想再说一次,这本《三浦绫子:〈新约〉告诉我的故事》是以相当平易简单的方式撰写。我既不是牧师、也不是老师,只不过是个每星期上教堂参加礼拜、听牧师讲道的普通信徒。因此,太过专门的东西我是不懂的。仅将皈依耶稣二十五年来,从牧长及长辈教友们那里听来的、从各种基督新教刊物及参考书中读到的,以及自己所想所感受到的写出来而已。换句话说,不过就是照本宣科、现学现卖罢了。
话说回来,虽然气力微薄,我也相当努力,一边写、一边祈祷着希望本书能对《新约圣经》的入门者有所帮助。如果借由我这本贫乏的小书,能让人因此对《圣经》产生了亲切感,那将会是多么幸运的事呀!
这本书是之前同由光文社出版之拙作《三浦绫子:〈旧约〉告诉我的故事》的姊妹书。《圣经》是由《新约》与《旧约》构成,因此我也希望这两本书被当成是同一部着作来读。
另外,书中的章节长短并不平均。譬如:我花了特别长的篇幅描写〈马太福音〉;而后半段的书信也因为性质上的关系,就只有简单带过。在这里先知会大家一声。
最后,我还要深深感谢于连载期间为我画插图的荻太郎老师、负责设计装帧的小西启介老师,以及帮了我许多忙的诸位。
三浦绫子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一日(写于河童书库出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