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帝,……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告诉了你我们相信……我们没有否认你,那么起身来护卫我们吧。哦上帝,承认我们,在全世界面前。也给我们生存的权利!──《寂寞之井》
在「人权」已是普世价值的今日,世界上仍有八十一个国家/政府将同性亲密视为犯罪(多数是非洲国家及伊斯兰国家,以及俄罗斯),予以惩罚、甚至处死。台湾人民经历过漫长白色恐怖的无辜死难与人权斲伤,才逐渐争取到民主自由;各种人权运动对台湾人民而言,就算没有共鸣,多半也会同情。人们在生活周遭可以轻易看见女性、原住民、劳工,所以女性权益、原住民权益、劳工权益在台湾社会都有立法保障(尽管并未完全落实)。但是性工作者权益、性少数者权益,长期以来却因为社会的「羞耻运作」,多数人并不了解她/他们的处境。
参考过去西方国家的经验,台湾的性少数运动者深知「现身」的重要性,所以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台湾同志游行」(Taiwan LGBT Pride),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大众正视性少数社群的存在。起初,同志游行只在台北市;如今,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花莲市都有各自的同志游行。性少数运动并且结合各种弱势社群运动,特别是性工作者权益运动与劳工运动,彼此提携、互相扶持。很幸运地,有许多充满爱心且颇具影响力的艺人/公众人物站出来力挺台湾同志游行,她/他们对于促进社会大众接纳性少数社群居功厥伟。
2015年6月26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面合法化,这是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国家中性少数平权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不少同志朋友期待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因为2016年初当选新总统的蔡英文女士、新国会的第一大党民主进步党与第三大党时代力量都曾公开宣示支持婚姻平权。但是在传统父权观念、宗教右派(以基督教为主)牵制下,再加上立法院中其他政党仍未表态,目前看来婚姻平权还没有露出曙光,台湾距离完整的性少数平权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这二十年来,有不少性少数者的真人实事电影在台湾上映,这些悲惨的故事引起许多台湾民众回响,例如:《男孩别哭》(1999年美国电影,女跨男者Brandon Teena因跨性别身分被女友的前男友发现而遭其伙同友人性侵并杀害)、《为巴比祈祷》(2009年美国电影,男同志青少年Bobby Griffith因无法得到保守基督徒母亲接纳而自杀)、《模仿游戏》(2014年英美合资电影,英国电脑科学家Alan Turing因男同性恋者身分被发现而遭受不人道对待)、《丹麦女孩》(2015年美国电影,丹麦画家Einar Wegener在妻子支持下,自1920年代起以Lili Elbe女性身分生活,最后因性别重置手术失败而过世)。在台湾的土地上,也有类似的悲惨故事:2000年4月20日,从小展现阴柔气质的「玫瑰少年」叶永鋕,在他就读的屏东县高树国中厕所内被发现陈尸于血泊中,疑似遭霸凌致死;2003年5月7日,台湾第一位公开变性人身分的林国华,长期因遭歧视、求职遭拒,生活无以为继,自杀离世;2008年5日21日,创立同光教会、支持性少数社群不遗余力的异性恋女牧师杨雅惠,因身体重病且被所属宗派教会排斥,她在自传《背着十字架的女牧师》(2008)中写道,地上已经没有教会愿意让她牧养,她想到天上去服事上帝,没多久便烧炭结束人生;2010年11月29日,一对年轻女同志在屏东县车城乡相偕自杀,遗书上写着「我们俩是真心相爱,既然无法得到家人认同,只好跟自己这辈子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伴侣走完人生的路」;2012年10月30日,就读新北市芦洲区鹭江国中的杨允承,因不堪长期被同学辱骂娘娘腔而在学校跳楼身亡,遗书中写着「即使消失会让大家伤心,却是短暂的,一定很快就被遗忘,因为这是人性」,就在他跳楼前一天,台北市才刚刚举行了刷新纪录人数参加的同志大游行;2015年12月,留着一头长发的保二总队男警叶继元,工作表现正常,却被长官以「仪容违反警纪」为由予以免职;2016年3月2日,花莲县秀林乡一名17岁跨性别少年,疑似因「性别仇恨犯罪」(sexual hate crime)致死。还有许多没有被媒体报导的悲剧,每天在台湾社会各角落发生。当然,偶尔也有激励人心的故事:1996年11月10日,作家许佑生与男友葛瑞举行台湾首场公开同志婚礼;2015年1月3日,屏东县雾台乡大武部落的鲁凯族女同志伴侣彭哥和小翠获得族人同意,以部落传统仪式共同收养小翠的姪女萱萱,成为萱萱的「双亲」,相当于部落认可她们「多元成家」。可惜,激励人心的故事远少于让人心碎的故事。
许多人(主要是基督徒)以「维护家庭」、「保护儿少」之名,指控性少数社群要求的「人权」与「平权」是违反道德、破坏社会的「特权」,会危及下一代的福祉。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家庭暴力、儿少虐待、近亲性侵害都发生在一般人以为「正常」的异性恋家庭中(其中不乏基督徒家庭),而加害人都是利用「传统家庭价值」赋予的家父长权威来对家庭中的弱势者施暴。具有性少数特质的儿少在传统家庭中受到的身心暴力特别严重,并且求助无门;在家庭外的知情者,往往因为不认可这些孩子的性别特质而选择袖手旁观。不论是双性人、跨性别者、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性少数者期盼的只是有尊严地做自己,跟相爱的人光明正大地组织家庭,并且乐意收养一般异性恋夫妻不想要的特殊孩子。性少数者要的不过就是爱与被爱,如此而已。但,连这么卑微的祈求,都不可得。
历史上,基督徒曾遭到犹太教及罗马帝国的迫害;但是当基督徒取得权力之后,却反过来压迫非基督徒、非白种人、女人、性少数者……;而这些压迫,掌握话语权的教会领导阶层都为之背书,宣称符合「圣经根据」。随着时代演进,大多数基督徒已不赞同蓄奴及种族歧视,也渐渐学习尊重女性,但不少基督徒迄今仍鄙视非基督徒、逼迫性少数者,甚至说「歧视性少数者」也是「言论自由」。基督教内部历史已经充满对立与杀戮,现今却还有基督徒滥用圣经来伤害他人。幸好,在神学家与圣经学者的努力之下,关于圣经经文的真相慢慢被还原,「上帝的话」终于重新照亮受压迫者的生命,解放被禁锢者的心灵。
2001年8月,同光同志长老教会发表《暗夜中的灯塔》,期许成为同志社群的守护者、避风港。数千名曾经来过同光教会寻求安慰与接纳的性少数朋友,就算不完全满意,大多也肯定同光教会的努力。然而同光教会不只是帮助者,也是受助者。许多牧师、直同志朋友帮助我们,许多渴望唿吸自由空气的女女男男加入我们,贡献她/他们的力量。同光教会不是孤单地扮演灯塔。如同满天繁星的支持者与参与者,在这漫漫长夜中,一路上为我们发光,照亮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同光同志长老教会的「同志」二字,不只是「同性恋者」,而是包括所有「志同道合」的「同志」(comrade)—爱滋感染者、跨性别者、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同志的父母、同志的小孩……种种无以名之者。上帝创造的各种人,都可以在同光教会里自由地信上帝、自在地做自己。
2016年5月,同光教会成立满二十年。这一路上发生很多悲欢离合,累积出一些美好,也留下了一些伤痕。太多动人的故事,太多勇敢的人们,不该在时间的磨损下就此被遗忘。因此,我们再次出书,将已经走过、正在行走、以及将要奔向的道路,留下阶段性的纪录。我们不敢自称创造典范,但盼读者愿意听听我们在整片浩瀚星空中剪裁出来的只字片语。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共50章。第一部分「我们的历史」先向读者介绍同光教会成立至今的经过,接着第二部分「我们的故事」收集我们许多伙伴的生命故事,与读者分享我们如何在现实与理想、心碎与盼望之间努力生存下来。
第三部分「我们的人生阶段」向读者概略介绍性少数社群的复数生命样态。在多元成家难以实现的处境中,性少数者多半必须单独面对老化,在走向人生终点之前要面对许多难题。台湾已经迈向高度老年化社会,这些难题也极可能发生在异性恋者身上。岁月带给性少数者与异性恋者相同的考验,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目前为止,在台湾及世界各国都非常缺乏原住民及少数族裔的性别书写,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原住民同志撰写台湾原住民的性/别处境,希望让读者看见母亲台湾容颜的另一面。
第四部分「我们的社会实践」整理过去二十年来,同光教会在性少数平权、婚姻平权、爱滋服务、街友服务等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这部分篇幅显然较少,因此我们在社会关怀与服务方面还得继续多努力。
第五部分「我们的信仰」是关于基督教神学与圣经诠释的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的前身都在《暗夜中的灯塔》出现过。近十五年来有许多学者发表新的研究,我们希望将这些新知也介绍给读者,所以将先前的文章全面改写,以便向读者说明同光教会如何阅读、理解、诠释圣经,而基于这样的圣经诠释,同光教会如何建构立基于改革宗的神学。简言之,我们相信主耶稣基督向这世界宣讲的上帝国,不是只拯救异性恋者的福音,而是属于包括性少数者在内「所有人」的解放与救赎。
最后,在第六部分「我们的未来」,我们邀请国内外长期服事、参与或关注性少数社群的牧师与神学家撰文分享经验,最后一章是由同光教会牧师与长老共同执笔,把我们目前的挑战做一个阶段性归纳报告,并尝试为下一个世代的性少数社群教会与基督徒提出愿景。
本书的各作者,除了同光教会的历任驻堂牧师、其他教会的友好牧师,以及一位受邀撰写特稿的原住民同志之外,其他都是在同光教会聚会的会友。同光教会的会友包括来自各社会领域、各教会宗派的成员,其中有跨性别者、女同志、男同志、异性恋者、同志的母亲等。我们相信,在基督里所有人都能共融合一。读者们或许注意到,多数作者使用笔名/化名写作,这是因为在台湾现今的性别光景下,作者们仍然必须顾虑自己及家人的处境。就讯息传递的目的而言,本书的内容比作者们的姓名更重要,相信读者们应该也能认同。我们更加期盼,有朝一日,当同光教会再次出书时,同一群或下一群作者们已经可以心无罣碍地现身说法,那样的台湾,诚然让人心向往之。
由于性别研究与基督教研究以欧、美居多,许多相关语汇尚未建立各地通用的汉语翻译,本书在必要时都会加註原文。凡引用圣经经文,会以不同字体印刷,在关键字词会附註希伯来文及希腊文之拉丁字母转写。圣经经卷的中文简称,系参照《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
在记年法方面,本书採取一般教会惯用的「主前」(before Christ,简写BC)和「主后」(anno Domini,简写AD)或一般文献通用的「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简写BCE)和「公元」(common era,简写CE)。
我们相信上主爱世人,不偏好任何性别,因此在本书中出现的代名词或泛称会视情形适当地以「女男平行形式」呈现,例如:「她/他们」、「母亲父亲」、「姊妹弟兄」、「女男同志」等, 并尽可能少用「天父」、「父神」等隐含父权暗示的字眼,改用性别中立的「主」、「上主」、「上帝」、「主上帝」、「神」等。
我们衷心期盼,这本书不但可以让读者对性少数议题与基督信仰有一番崭新认识,更让读者愿意成为性少数者的朋友,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成为暗夜中的灯塔,也成为满天繁星,一起发光,为所有世人照耀希望之路。
文◎同光同志长老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