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剪裁星空: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同光教会20年

听你剪裁星空: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同光教会2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会历史
  • 同光教会
  • 信仰
  • 人生感悟
  • 伤痕与治愈
  • 成长
  • 回忆录
  • 见证
  • 信仰历程
  • 二十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信仰,身而为人,最大的诘问──
见证台湾人权演变,宗教与信仰如何带领时代的历史之书

  台湾第一个同志基督教会
  「同光长老教会」成立20周年
  近百则文章,涵盖个人生命故事/深度纪录/评论专着
  台湾同志运动珍贵图片资料,首度面世


  人权/性权/心灵思潮,重磅之作
  快乐与悲伤构成的都是人生,伤痕是完整人生最美的布景
  众星集结,不只是爱,更是勇气的故事集结连作

  特别收录:「同光二十年大事纪」全彩拉页、「同语录」别册
  一眼看尽台湾同志平权、人权运动重要事件
  书中书别册「同语录」,选录圣经生活智慧金句、同光教会活动图片
  重磅之书,最美丽的注解

  因误解而降生的星星,往下墬落却散放成更美丽的地之星尘
  且继续放光,继续朝这世界发声
  同光,在台湾的一隅,静默保守每个人的心,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

  二十年前,一处对同志族群友善,愿意理解、协助他者的暗夜灯塔开始发亮。由杨雅惠牧师带领的同光同志长老教会,一九九六年五月正式成立。不对异同分别,任何人皆可在此歇息、获得勇气,进而生成行动与生活的力量。

  二○一六年五月,同光教会成立二十年。这一路累积了许多美好,也留下了一些伤痕,但悲欢离合才是完整的人生。每个人生都动人,而勇敢的人们在性少数平权、婚姻平权、爱滋服务、街友服务等行动,从不缺席。时间磨损记忆,时代不愿遗忘,于是着作去铭记,将已经走过、正在行走、以及将要奔向的道路,前眺回首,向前行的提灯人致敬,与现在的行动者对话,朝未来诘问。满天繁星齐放微光,典范已然创造,是时候,静听这群与众不同的灵魂,在整片浩瀚星空中剪裁出来的言语,开启更多元的可能。

  剪裁一片宁静星空,听见他者与自我及所相信的,最幽微而纯粹的心之音。

  *更多资讯,请上基本书坊部落格:gbookstaiwan.blogspot.com/

名人推荐

  ※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各界手牵手推荐

  前玉山神学院教授|陈南州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许承道
  立委|萧美琴 学者|姚立明 摇滚传教士|朱约信
  作家|骆以军、罗毓嘉、陈栢青

  ※金蝶奖得主/艺术家|黄子钦 视觉统整

  我们的「同志」二字,不只是「同性恋者」,而是包括所有「志同道合」的「同志comrade」:爱滋感染者、跨性别者、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同志的父母、同志的小孩……种种无以名之者。上帝创造的各种人,都可以在同光教会里自由地信上帝、自在地做自己。──同光同志长老教会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部聚焦于一个虚构人物的成长、探索与内心挣扎的作品,并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元素,力求细节饱满,文笔自然流畅。 --- 《光影残篇:一个时代的侧影与个体的漂流》 作者: 陆明远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提要 《光影残篇》是一部深植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长篇小说。它以主人公沈清流的生命轨迹为主线,穿插描绘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快速更迭的城市风貌,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对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道德抉择的深刻追问。小说不局限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通过多重记忆碎片、书信往来以及人物内心独白,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带有魔幻写实色彩的叙事迷宫。 故事脉络与核心主题 第一部:青石板上的低语(1990-1998) 故事始于南方一座被旧城改造浪潮席卷的滨海小城——“镜湖市”。沈清流,一个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少年,目睹了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落与重塑。他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浸润在老城区的烟火气中,那里有手艺人的坚守、老邻里的温情,也有拆迁的喧嚣与新楼盘拔地而起的傲慢。 清流的性格底色是内敛的观察者。他的初恋,一个名叫苏婉的女孩,她的命运与城中村的拆迁纠葛在一起,成为清流第一次体悟到“变迁”的残酷性。小说细致描绘了镜湖市的地理变迁:那些老旧的图书馆被高耸的商业中心取代,人们的交流方式从面对面的寒暄,转向了日益依赖的固定电话和昂贵的BP机。 此阶段的核心主题是“失落的质感”。清流试图用文字和摄影捕捉那些正在消失的细节——比如特定气味的旧书页、黄昏时分穿过弄堂的光线。他对父亲曾倾心研究的地域历史文献的执着,与时代对“实用主义”的推崇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那种建立在共同记忆基础上的信任,正在被效率和利益稀释。 第二部:边缘的都市寓言(1999-2008) 随着清流进入省城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小说视角转向快速扩张的都市丛林——“新港”。他从一个地方性的观察者,被迫成为一个需要为生计奔波的都市边缘人。他不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必须参与和解释历史。 清流加入了一家半官方的文化杂志社,从事深度报道工作。他被派去调查一系列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争议事件:一家快速崛起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困境。在这个阶段,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试图用法律对抗资本的退役军人律师、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新闻掮客、以及那些在城市底层努力维持尊严的劳动者。 小说在此展现了“身份的错位与谎言”。清流发现,真相往往不是一个清晰的陈述,而是无数相互矛盾的叙事拼凑而成。他必须学会在理想与现实、道德底线与职业生存之间周旋。他对苏婉的思念,此时演变成了对纯粹理想的缅怀,而新港的霓虹灯,则象征着一种虚假的繁荣和内心的空洞。 第三部:回响与重构(2009至今) 在经历了职业上的挫折和情感上的重大变故后,清流选择暂时离开新闻界,回到他出生的镜湖市,接手了一间濒临倒闭的旧书店。这次回归,与其说是退隐,不如说是一次对自我根源的重新审视。 书店“拾遗集”成为了一个时间的容器。清流开始整理他过去的人生碎片,包括他与苏婉中断的联系、与导师的论战、以及他自己那些未曾发表的、充满争议的报道手稿。他不再急于定义世界,而是开始与那些同样在历史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人们进行深度的对话。 这一部分探讨的是“和解与记忆的复利”。清流发现,那些看似被时代碾碎的个体经验,其实并未消失,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沉淀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潜意识中。他与一位年迈的雕塑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雕塑家正在用残存的材料创作关于“镜湖”的群像雕塑。在与雕塑家的交流中,清流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你如何面对那些无法修复的裂痕,以及如何将残缺转化为一种新的、更具韧性的美感。 艺术特色 《光影残篇》在叙事手法上追求非线性结构,通过穿插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特定物品的细致描绘(如一台老式打字机、一张褪色的明信片、一台故障的录音机),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和时间流逝的沧桑感。作者的语言风格兼具文学的细腻与纪实报道的锐利,擅长捕捉环境气氛对人物心境的微妙影响。小说不仅是对一个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对“何为真实生活”的深刻哲学追问。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同光同志长老教会


  1995年10月22日,杨雅惠牧师透过网路号召一群男同志基督徒在台北市义光长老教会成立台湾第一个认同性少数社群的基督徒团体:约拿单团契。
  1996年5月5日,约拿单团契的成员在义光教会许承道牧师见证下,于淡江中学礼拜堂设立台湾第一个认同性少数社群的基督教会:同光同志长老教会,杨雅惠牧师受聘为第一任驻堂牧师,至1998年7月。
  1996年起,每年举办对外公开的圣诞晚会,从未间断。
  1999年6月6日,曾恕敏传道师受聘为同光教会驻堂传道师。
  2001年,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市等地建立小组聚会据点。
  2001年8月,出版首本着作《暗夜中的灯塔》。
  2003年,参加第一届台湾同志游行,此后从未缺席。
  2004年5月2日,曾恕敏牧师在同光教会受封立为第二任驻堂牧师,为台湾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同志牧师。
  2007年,与推动性少数平权的团体共同倡议「婚姻平权法案」。
  2011年7月,陈炜仁经同光教会推荐,成为台湾首位公开同志身分进入台南神学院攻读道学硕士的神学院学生。陈炜仁于2014年6月毕业,为当届毕业生致词代表。
  2014年4月1日,香港的黄国尧牧师受聘为第三任驻堂牧师。
  2016年5月,同光教会成立二十年,举办「信仰交叉路」系列活动。第二本着作《听你剪裁星空》出版。

  同光教会相信上帝爱世人,不须任何条件,欢迎所有人参加聚会。

  +
  同光教会
  E-mail|tongkwang@gmail.com
  网站|www.tkchurch.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tongkwangchurch
  Twitter|twitter.com/tk_church
  微博|weibo.com/u/3701367291

图书目录

前言 ◎同光同志长老教会
    
Part I【我们的历史】    
01>从放逐中归回,在恩典中站立    ◎Ian
02>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杨雅惠 牧师
03>在同志教会建立上帝国 ◎杨雅惠 牧师
04>上主是我的牧者,祂知道我是同志    ◎曾恕敏 牧师
05>牧养同志路    ◎黄国尧 牧师

Part II【我们的故事】    
06>在同光教会重新遇见上主 ◎Jeremiah
07>同光二十载 ◎John
08>一段青春爱恋的挣扎 ◎Timberland
09>与耶稣散步的路程 ◎伊凡
10>上帝掌权的人生    ◎诺恩
11>回头看才知道一切都是美丽的安排 ◎Awu
12>活出纯粹的我 ◎小卷
13>爱在滋长的岁月 ◎Ian
14>我的边缘人生,主的奇异恩典 ◎谐琳
15>生命的觉醒,自我的恢复 ◎Stephen
16>寻找盼望的家 ◎Pedro
17>住在耶和华的殿中 ◎阿志
18>贴近自己就是贴近上帝 ◎麦可
19>就在我内 ◎司徒敬
20>仍然在路上    ◎查令
21>彩虹梦,神学路    ◎小恩
22>玫瑰色的妳/你    ◎许家恒
23>因为出走,所以点亮    ◎黄师母
24>给同光教会二十週年    ◎小恩妈妈
25>求真记    ◎朱晓英
26>陪伴同志家人的心得    ◎太阳饼2.5

Part III【我们的人生阶段】
27>彩虹共和国    ◎小恩、小元、舞叶
28>我向主祈祷    ◎Jovi
29>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    ◎Pedro
30>置回原住民脉络中寻找自我的意义 ◎玛拉达.达努巴克

Part IV【我们的社会实践】    
31>爱得胜! Love Wins! ◎小元、小恩、舞叶
32>在爱慈家园见证上帝的爱与恩典 ◎Fred
33>希望的涟漪 ◎Zoe

Part V【我们的信仰】
34>圣经是性少数社群的福音 ◎Jeremiah
35>基督教与性少数的千年纠葛 ◎Jeremiah、小元
36>失乐园? ◎Jeremiah
37>双城记    ◎Jeremiah
38>道德或洁净? ◎Jeremiah
39>希腊/罗马文化与犹太/基督教思想的「恐同阴谋」    ◎Jeremiah
40>耶稣是所有人的「同志」    ◎Jeremiah
41>众水不能熄灭的烈焰    ◎小元、Jeremiah

Part VI:【我们的未来】
42>普世基督教对同志族群的态度以及同志封牧之路──以PCUSA及COS为例 ◎郑仰恩 牧师
43>彼此陪伴,更深经验基督「跨越边界」无限的爱    ◎曾宗盛 牧师
44>从耶稣对性议题的教导和牧养反思同性爱的争论    ◎张仁和 牧师
45>透过认识同志基督徒,我更深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人 ◎苏贞芳 牧师
46>当台湾教会向右转 ◎王贞文 牧师
47>超越同性恋的同志神学 ◎欧阳文风 牧师
48>奇异(酷儿)信任Trust Is A Queer Thing ◎萳西.葳尔森 牧师/博士
Rev. Dr. Nancy Wilson
49    跟随杨雅惠的脚踪行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Yahui Yang ◎西奥多.詹宁斯 教授/牧师
Prof. Rev. Theodore Jennings
50>成为世界的光 ◎同光同志长老教会

附录:同光同志长老教会历年立场声明

图书序言

前言

  上帝,……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告诉了你我们相信……我们没有否认你,那么起身来护卫我们吧。哦上帝,承认我们,在全世界面前。也给我们生存的权利!──《寂寞之井》

  在「人权」已是普世价值的今日,世界上仍有八十一个国家/政府将同性亲密视为犯罪(多数是非洲国家及伊斯兰国家,以及俄罗斯),予以惩罚、甚至处死。台湾人民经历过漫长白色恐怖的无辜死难与人权斲伤,才逐渐争取到民主自由;各种人权运动对台湾人民而言,就算没有共鸣,多半也会同情。人们在生活周遭可以轻易看见女性、原住民、劳工,所以女性权益、原住民权益、劳工权益在台湾社会都有立法保障(尽管并未完全落实)。但是性工作者权益、性少数者权益,长期以来却因为社会的「羞耻运作」,多数人并不了解她/他们的处境。

  参考过去西方国家的经验,台湾的性少数运动者深知「现身」的重要性,所以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台湾同志游行」(Taiwan LGBT Pride),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大众正视性少数社群的存在。起初,同志游行只在台北市;如今,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花莲市都有各自的同志游行。性少数运动并且结合各种弱势社群运动,特别是性工作者权益运动与劳工运动,彼此提携、互相扶持。很幸运地,有许多充满爱心且颇具影响力的艺人/公众人物站出来力挺台湾同志游行,她/他们对于促进社会大众接纳性少数社群居功厥伟。

  2015年6月26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面合法化,这是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国家中性少数平权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不少同志朋友期待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因为2016年初当选新总统的蔡英文女士、新国会的第一大党民主进步党与第三大党时代力量都曾公开宣示支持婚姻平权。但是在传统父权观念、宗教右派(以基督教为主)牵制下,再加上立法院中其他政党仍未表态,目前看来婚姻平权还没有露出曙光,台湾距离完整的性少数平权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这二十年来,有不少性少数者的真人实事电影在台湾上映,这些悲惨的故事引起许多台湾民众回响,例如:《男孩别哭》(1999年美国电影,女跨男者Brandon Teena因跨性别身分被女友的前男友发现而遭其伙同友人性侵并杀害)、《为巴比祈祷》(2009年美国电影,男同志青少年Bobby Griffith因无法得到保守基督徒母亲接纳而自杀)、《模仿游戏》(2014年英美合资电影,英国电脑科学家Alan Turing因男同性恋者身分被发现而遭受不人道对待)、《丹麦女孩》(2015年美国电影,丹麦画家Einar Wegener在妻子支持下,自1920年代起以Lili Elbe女性身分生活,最后因性别重置手术失败而过世)。在台湾的土地上,也有类似的悲惨故事:2000年4月20日,从小展现阴柔气质的「玫瑰少年」叶永鋕,在他就读的屏东县高树国中厕所内被发现陈尸于血泊中,疑似遭霸凌致死;2003年5月7日,台湾第一位公开变性人身分的林国华,长期因遭歧视、求职遭拒,生活无以为继,自杀离世;2008年5日21日,创立同光教会、支持性少数社群不遗余力的异性恋女牧师杨雅惠,因身体重病且被所属宗派教会排斥,她在自传《背着十字架的女牧师》(2008)中写道,地上已经没有教会愿意让她牧养,她想到天上去服事上帝,没多久便烧炭结束人生;2010年11月29日,一对年轻女同志在屏东县车城乡相偕自杀,遗书上写着「我们俩是真心相爱,既然无法得到家人认同,只好跟自己这辈子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伴侣走完人生的路」;2012年10月30日,就读新北市芦洲区鹭江国中的杨允承,因不堪长期被同学辱骂娘娘腔而在学校跳楼身亡,遗书中写着「即使消失会让大家伤心,却是短暂的,一定很快就被遗忘,因为这是人性」,就在他跳楼前一天,台北市才刚刚举行了刷新纪录人数参加的同志大游行;2015年12月,留着一头长发的保二总队男警叶继元,工作表现正常,却被长官以「仪容违反警纪」为由予以免职;2016年3月2日,花莲县秀林乡一名17岁跨性别少年,疑似因「性别仇恨犯罪」(sexual hate crime)致死。还有许多没有被媒体报导的悲剧,每天在台湾社会各角落发生。当然,偶尔也有激励人心的故事:1996年11月10日,作家许佑生与男友葛瑞举行台湾首场公开同志婚礼;2015年1月3日,屏东县雾台乡大武部落的鲁凯族女同志伴侣彭哥和小翠获得族人同意,以部落传统仪式共同收养小翠的姪女萱萱,成为萱萱的「双亲」,相当于部落认可她们「多元成家」。可惜,激励人心的故事远少于让人心碎的故事。

  许多人(主要是基督徒)以「维护家庭」、「保护儿少」之名,指控性少数社群要求的「人权」与「平权」是违反道德、破坏社会的「特权」,会危及下一代的福祉。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家庭暴力、儿少虐待、近亲性侵害都发生在一般人以为「正常」的异性恋家庭中(其中不乏基督徒家庭),而加害人都是利用「传统家庭价值」赋予的家父长权威来对家庭中的弱势者施暴。具有性少数特质的儿少在传统家庭中受到的身心暴力特别严重,并且求助无门;在家庭外的知情者,往往因为不认可这些孩子的性别特质而选择袖手旁观。不论是双性人、跨性别者、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性少数者期盼的只是有尊严地做自己,跟相爱的人光明正大地组织家庭,并且乐意收养一般异性恋夫妻不想要的特殊孩子。性少数者要的不过就是爱与被爱,如此而已。但,连这么卑微的祈求,都不可得。

  历史上,基督徒曾遭到犹太教及罗马帝国的迫害;但是当基督徒取得权力之后,却反过来压迫非基督徒、非白种人、女人、性少数者……;而这些压迫,掌握话语权的教会领导阶层都为之背书,宣称符合「圣经根据」。随着时代演进,大多数基督徒已不赞同蓄奴及种族歧视,也渐渐学习尊重女性,但不少基督徒迄今仍鄙视非基督徒、逼迫性少数者,甚至说「歧视性少数者」也是「言论自由」。基督教内部历史已经充满对立与杀戮,现今却还有基督徒滥用圣经来伤害他人。幸好,在神学家与圣经学者的努力之下,关于圣经经文的真相慢慢被还原,「上帝的话」终于重新照亮受压迫者的生命,解放被禁锢者的心灵。

  2001年8月,同光同志长老教会发表《暗夜中的灯塔》,期许成为同志社群的守护者、避风港。数千名曾经来过同光教会寻求安慰与接纳的性少数朋友,就算不完全满意,大多也肯定同光教会的努力。然而同光教会不只是帮助者,也是受助者。许多牧师、直同志朋友帮助我们,许多渴望唿吸自由空气的女女男男加入我们,贡献她/他们的力量。同光教会不是孤单地扮演灯塔。如同满天繁星的支持者与参与者,在这漫漫长夜中,一路上为我们发光,照亮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同光同志长老教会的「同志」二字,不只是「同性恋者」,而是包括所有「志同道合」的「同志」(comrade)—爱滋感染者、跨性别者、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同志的父母、同志的小孩……种种无以名之者。上帝创造的各种人,都可以在同光教会里自由地信上帝、自在地做自己。

  2016年5月,同光教会成立满二十年。这一路上发生很多悲欢离合,累积出一些美好,也留下了一些伤痕。太多动人的故事,太多勇敢的人们,不该在时间的磨损下就此被遗忘。因此,我们再次出书,将已经走过、正在行走、以及将要奔向的道路,留下阶段性的纪录。我们不敢自称创造典范,但盼读者愿意听听我们在整片浩瀚星空中剪裁出来的只字片语。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共50章。第一部分「我们的历史」先向读者介绍同光教会成立至今的经过,接着第二部分「我们的故事」收集我们许多伙伴的生命故事,与读者分享我们如何在现实与理想、心碎与盼望之间努力生存下来。

  第三部分「我们的人生阶段」向读者概略介绍性少数社群的复数生命样态。在多元成家难以实现的处境中,性少数者多半必须单独面对老化,在走向人生终点之前要面对许多难题。台湾已经迈向高度老年化社会,这些难题也极可能发生在异性恋者身上。岁月带给性少数者与异性恋者相同的考验,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目前为止,在台湾及世界各国都非常缺乏原住民及少数族裔的性别书写,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原住民同志撰写台湾原住民的性/别处境,希望让读者看见母亲台湾容颜的另一面。

  第四部分「我们的社会实践」整理过去二十年来,同光教会在性少数平权、婚姻平权、爱滋服务、街友服务等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这部分篇幅显然较少,因此我们在社会关怀与服务方面还得继续多努力。

  第五部分「我们的信仰」是关于基督教神学与圣经诠释的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的前身都在《暗夜中的灯塔》出现过。近十五年来有许多学者发表新的研究,我们希望将这些新知也介绍给读者,所以将先前的文章全面改写,以便向读者说明同光教会如何阅读、理解、诠释圣经,而基于这样的圣经诠释,同光教会如何建构立基于改革宗的神学。简言之,我们相信主耶稣基督向这世界宣讲的上帝国,不是只拯救异性恋者的福音,而是属于包括性少数者在内「所有人」的解放与救赎。

  最后,在第六部分「我们的未来」,我们邀请国内外长期服事、参与或关注性少数社群的牧师与神学家撰文分享经验,最后一章是由同光教会牧师与长老共同执笔,把我们目前的挑战做一个阶段性归纳报告,并尝试为下一个世代的性少数社群教会与基督徒提出愿景。

  本书的各作者,除了同光教会的历任驻堂牧师、其他教会的友好牧师,以及一位受邀撰写特稿的原住民同志之外,其他都是在同光教会聚会的会友。同光教会的会友包括来自各社会领域、各教会宗派的成员,其中有跨性别者、女同志、男同志、异性恋者、同志的母亲等。我们相信,在基督里所有人都能共融合一。读者们或许注意到,多数作者使用笔名/化名写作,这是因为在台湾现今的性别光景下,作者们仍然必须顾虑自己及家人的处境。就讯息传递的目的而言,本书的内容比作者们的姓名更重要,相信读者们应该也能认同。我们更加期盼,有朝一日,当同光教会再次出书时,同一群或下一群作者们已经可以心无罣碍地现身说法,那样的台湾,诚然让人心向往之。

  由于性别研究与基督教研究以欧、美居多,许多相关语汇尚未建立各地通用的汉语翻译,本书在必要时都会加註原文。凡引用圣经经文,会以不同字体印刷,在关键字词会附註希伯来文及希腊文之拉丁字母转写。圣经经卷的中文简称,系参照《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

  在记年法方面,本书採取一般教会惯用的「主前」(before Christ,简写BC)和「主后」(anno Domini,简写AD)或一般文献通用的「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简写BCE)和「公元」(common era,简写CE)。

  我们相信上主爱世人,不偏好任何性别,因此在本书中出现的代名词或泛称会视情形适当地以「女男平行形式」呈现,例如:「她/他们」、「母亲父亲」、「姊妹弟兄」、「女男同志」等, 并尽可能少用「天父」、「父神」等隐含父权暗示的字眼,改用性别中立的「主」、「上主」、「上帝」、「主上帝」、「神」等。

  我们衷心期盼,这本书不但可以让读者对性少数议题与基督信仰有一番崭新认识,更让读者愿意成为性少数者的朋友,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成为暗夜中的灯塔,也成为满天繁星,一起发光,为所有世人照耀希望之路。

文◎同光同志长老教会

图书试读

仍然在路上

文◎陈炜仁(查令)


小的时候

我的记忆从幼稚园开始。当时刚进入到那所斜坡下的学校,带着眼泪,我进入到教室当中。连续一个星期,止不住的眼泪,在收到一台模型动力船之后似乎收敛了起来。在船真的能航行在大脸盆的时候,那一天放学前,我看见了那位戴着眼镜的男孩,比我长一个年级,教室在图书馆的旁边,有一小群人围着他,彼此在说话,散发出来的气息,吸引着我。由于我是半途入学,而那个男孩没有多久就毕业,并没有太多可以互动的机会。

我和女同学之间的互动,一直比和男同学好很多,也因此,我常被认为是属于女生那群的人,只和少数的男同学保持特别好的互动。有一次的打闹当中,男同学们公开地认为我不属于男生的群体,并认为我的动作举止像极了女孩子,帮我取了一个「娘娘腔」的外号。某一次的体育课后,有口渴的男同学在找水喝,我递出我的水壶,却得到「我不敢喝你的水,怕变得和你一样」的回应。在小学高年级时,越加和女同学走得近,和男同学的距离似乎更远,他们时常会传着「某某女生喜欢你」,或是已经在交往的消息,是不是有人觉得我刻意地乔装靠近女生、近水楼台呢?班导师在某一次月考的成绩单公佈的那天,看着排名第一的我说:「这是让陈炜仁拣到的。」我觉得他并不喜欢我,也没有因为我的学习结果而给适当的赞美或肯定,原因可能在于我不够像个男生。

转换到国中的那个暑假,我常常作恶梦。那个年代,学区的国中规定男生要理三分头。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地抗拒,直到新生训练前一天,我才被爸爸压着去理了头发,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便利商店,我感觉羞愧低着头走进去,风的流动异常的冷。隔天,我被分配到和一位国小同学同班的班级,我不敢和任何人说话,下课时留到教室没有人了,才觉得可以安心离开。但是,刚走到门口,其他的国小同学们正好走过,高声唿喊着:「快来看!陈炜仁也剪短头发!」除了三分头,衣服与鞋子都在被严格要求的范围,校长表示这是学校的传统,多少人因为这样考上了南一中与省南女。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这本书名,就勾起我好多回忆。同光教会20年,这数字好像就代表着一段漫长的岁月,也象征着一群人的坚持与同行。二十年,足以让许多故事发生,足以让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记。我虽然不是同光教会的成员,但对于这样能将教会发展与个人生命故事结合起来的书籍,总是充满了好奇。人生本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伤痕与美好交织而成,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让我期待它能如何描绘这段历程,如何在伤痛中寻找力量,又如何在平淡中发现闪光。我尤其好奇,这“剪裁星空”的比喻,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意?是关于梦想的塑造,还是关于人生方向的抉择?我想,这本书一定承载了许多人的泪水与欢笑,是时间的沉淀,是情感的结晶。它或许不只是教会的历史记录,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信仰、关于如何与生命中的不完美和解的智慧分享。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这二十年的故事,是如何被“剪裁”成一副属于同光教会的独特星空图。

评分

看到“听你剪裁星空”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书。星空本就是神秘而令人着迷的,而“剪裁”这个动作,则赋予了它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许多选择和经历,就像是我们在自己的生命画布上,一点点地绘制和裁剪,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模样。同光教会20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故事的岁月。我常常在想,一个教会能在二十年里持续发展,必然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情感。而“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这句话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不堪的经历,那些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的瞬间,它们共同编织了我们生命的轨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同光教会的成员们,如何用他们的信仰和智慧,去“剪裁”他们的星空,如何在经历伤痛后重拾美好,又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命的闪光点。这本书,或许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如何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名“听你剪裁星空: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同光教会20年”,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想象着,有人坐在星空下,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剪裁着夜空,将星子重新排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星座。这是一种多么诗意又充满力量的行动啊!“听你剪裁”,这包含了一种倾听和陪伴的温暖。也许,同光教会这二十年的发展,就是一群人相互倾听,相互扶持,共同“剪裁”着他们的人生星空,也共同塑造着教会的未来。而“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这句话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洞察。它没有回避人生的艰难,也没有忽略过程中的喜悦,而是将这一切视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在同光教会的这二十年中,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那些“伤痕”的?那些教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甚至是一些信仰上的挣扎,它们又是如何最终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成为“美好”的一部分?这本书,或许就像是一本情感与经验的宝藏,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

“听你剪裁星空”,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艺术感和哲思。“星空”象征着无限的可能与梦想,而“剪裁”则代表着一种主动的创造与塑形。再加上“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这个副标题,我立刻感觉到,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记录,它更像是在探讨人生哲学的旅程。同光教会20年的经验,想必是他们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生命旅程中,既接受并疗愈伤痕,又珍惜并放大美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风景。我对于“剪裁星空”这个比喻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如何的“剪裁”?是面对挫折时,如何调整方向,重新规划人生轨迹?是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初心,不迷失方向?还是在群体生活中,如何包容差异,凝聚力量,共同描绘出一片和谐的星空?这二十年,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许多深刻的领悟。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同光教会内部的宝贵财富,对于每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行的读者来说,都可能是一次深刻的启发。

评分

“听你剪裁星空”,这句话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莫名的疗愈感。总觉得,人生就像一片浩瀚的星空,有时会因为星子的闪耀而心生向往,有时又会因为黑夜的无垠而感到渺小。这本书名,似乎在说,无论我们的人生是光芒万丈,还是暗淡无光,都有人愿意倾听,愿意陪我们一起,将这片星空重新规划,赋予它新的意义。尤其当它与“伤痕与美好都构成了人生”这个副标题结合时,我更加深信,这本书并非是那种单一歌颂美好,或是沉溺于痛苦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真实的模样——那些曾经让我们遍体鳞伤的经历,那些让我们欣喜若狂的瞬间,它们都在生命的画布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同光教会20年的历程,我想,也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过挑战,有过困惑,有过牺牲。而这本书,或许就是想通过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来告诉我们,即使是伤痕,也可以成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即使是平凡的美好,也能汇聚成璀璨的星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