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

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藝術
  • 絲綢之路
  • 文物研究
  • 曆史文化
  • 藝術史
  • 佛教藝術
  • 石窟藝術
  • 中國美術
  • 文化遺産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敦煌藝術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藝術,而是佛教藝術移植過程中接納它的土壤、這片土壤上麵的物質文化,此中所反映齣來的種種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如何接納來自殊方異域的各種事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揚之水


  浙江諸暨人,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等。
 

圖書目錄

佛入中土之“棲居”(一)——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頂圖案的意象及其演變
佛入中土之“棲居”(二)——帳、傘、幢、幡細部構件的考訂
“大秦之草”與連理枝——對波紋源流考
丹枕與綩綖
牙床與牙盤
從禮物案到都丞盤
掆鼓考——兼論龜茲捨利盒樂舞圖的含義
象輿——兼論青州傅傢北齊畫像石中的“象戲圖”
淨瓶與授水佈施: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中的淨瓶
立拒舉瓶
荃提
索引
三聯版後記
新版後記
附:初刊之篇名以及期刊號

 

圖書序言

三聯版後記

  一、

  佛教藝術雖然是一個獨特的藝術類彆,但其中的一器一物,無不與本土的社會生活和物質文化息息相關,它記錄著中西交流過程中的演變及所以演變的種種信息,且在此演變的過程中參與和締造社會風貌。

  “敦煌藝術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藝術,而是佛教藝術移植過程中接納它的土壤、這片土壤上麵的物質文化,此中所反映齣來的種種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如何接納來自殊方異域的各種事物。

  這裏所做的關於佛教藝術名物的考證,限定於漢譯佛經。理想的目標,是迴到譯經者的時代,找尋譯經者在選擇與佛經對應的名詞之際,眼中看到的社會生活圖景。也因此所謂“名物考證”,乃力求從佛經中的器物名稱裏發現與之對應的圖像,進而發現圖像的設計來源,圖像的“行走”以及“行走”所經之地而一路不斷添加的情節。

  中國傳統學科中的名物學,依然可以與此相閤。名物學最重要的內涵,是名稱與器物的對應和演變,又演變過程中,名與實由對應到偏離,其中的原因及意義。因此它所要解決的,第一是努力還原器物或紋飾當日的名稱,以發現名稱緣起與改變中所包含的各種轉換關係。第二是尋找圖式的形成脈絡,即一種藝術語匯經由發生、發展、變異、演化,而固定為程式的整個過程。

  “東風染得韆紅紫,曾有西風半點香”,齣自南宋楊萬裏的《木犀二絕句》,此藉來擬喻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藝術中的名物大緻相同的演變經曆。所謂“半點”,相對言,是少,也可以說它從未成為主流,更未能動搖中土之“體”。然而就絕對數量而言,此“半點”卻也頗有可觀。“西風”吹過,每每留下痕跡,隻是很快即為“東風”之強勢所“化”,最終是“東風染得韆紅紫”,此際則已難辨外來痕跡瞭。

  二、

  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是緣於二○○五年初鞦與來自新加坡的袁旔女士同往敦煌,樊院長和我們見麵時,袁女士介紹瞭我所作的名物研究,於是想到名物考證的方法也可以用於敦煌藝術的研究。第二年深鞦,便由樊院長主持建立瞭“敦煌藝術中的名物研究”課題組,稍早於此,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申請瞭同樣的課題。

  課題組成員的知識背景不同,關注的問題不同,因此是分彆承擔不同的題目,而就共同的研究方嚮切磋討論,交換信息,交流心得。敦煌研究院多次提供觀摩壁畫和查閱資料的方便。二○○九年春夏之交由敦煌研究院全力資助的西北考察,得以近距離接觸實物和觀摩圖像,收獲頗豐。同年初鼕,敦煌研究院資助往返路費的印度之行,所得亦巨。

  考察過程中,想到的問題不少,但真正能夠理清脈絡,得齣閤理的結論者,尚不多。這本小書所涉及的十一個議題,都是嚮著前節所說既定目標的努力和嘗試,隻能算作初步的思考。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將會以不同的形式陸續麵世,屆時,“敦煌藝術中的名物研究”,或許能夠為敦煌學帶來一點點新的氣息。

新版後記

  敦煌藝術,雖然關注瞭很久,但以自己的知識結構而言,卻不是能夠深入研究的一個領域。這方麵的一點嘗試,一是因緣所係,—即如三聯版後記中的敘述,一是想通過這樣的嘗試,使自己稍稍拓展視野。舊日的一組文章今收入本集,對以往的工作似應略事總結,卻是頗費躊躇。思之再三, 覺得還是當年羅世平先生序言中語很可以代為闡發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特彆是所雲“名物學的傳統”和“現代學術的性格”,還有“名物觀”,都是我心中所有而不能恰當錶述者。因摘引如下:

  揚之水解讀敦煌藝術名物,援例而作具體而微的近距離觀察,接近微觀的史學方法。一事一物從源頭發生到傳播定型,名相功用無不見齣時代的烙印。同時又因民族習俗,地域環境,語言條件等的差異,使用者又加以適應性改造,於是在名物上也就齣現瞭源與流的分彆,同是一名而物態不能盡同,同是一物而稱名或有差異,所以名物之辯首在弄清源流,明瞭齣典。將此觀察方法放在敦煌這樣一個絲路總綰,鬍漢雜居的地區,名物之辯就更有多層的學術意義。微觀而深入細節,往往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民族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和取捨訴求,也能更實際地體會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能力。……作者用“追索細節意象之究竟”的方法,去解讀佛入中土在敦煌的棲居,如洞窟內圖案裝飾細節之金博山、摩尼寶、垂麟、翠羽、寶交飾;又如法事行儀用具之帳、傘、幢、幡、象輿;再如日常起居之牙床、丹枕、筌提等等,一一道明,給齣原典和變異的綫索,目的是讓人看到多層次的內容能在一個敘事結構中邏輯地呈現齣來。做好這件事,必定要在文獻和圖像上同時用力,這一點,既是名物學的傳統,又錶現齣現代學術的性格。……除瞭方法,作者呈現的是鑒識名物的立場,或稱之為“名物觀”。對於敦煌佛教名物,雖有律儀製度的來源引進,但在製度之下的用器,一些傳自於印度,在中土的使用中還因循著原樣,一些則是因地製宜,從中國傳統的禮樂中藉來,後者的使用頻率要高齣前者很多。佛寺建築就是一個顯例,其他用器自然也不例外。就如初傳期的格義佛教,翻譯和疏證都寄興在中國的語境之下。同時期的佛像也取格義的形態,常與西王母和東王公坐現示人,是神仙化的性格。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立足,佛教名物也呈現齣依附的特徵,雜糅的麵貌其實並沒有因佛教係統律儀的推行而印度化,情形恰好相反,伴隨著佛教的中國化,律儀製度中的主體也隨之中國化瞭,所剩的即是“曾有西風半點香”,也如唐人詩句說和親之後的吐蕃風:“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鬍風似漢傢”。這是文化交流的作用使然,自化和化他,是對一個民族同化力的檢驗,敦煌藝術就是觀察文化傳播規律的最好例證。站在這個高度上,看敦煌藝術名物,自然就有瞭立場,涇渭清濁也一定是瞭然於心的。這是可以從字裏行間讀齣的名物觀,揚之水在書題中傳遞的也是這份心跡。

丙申立鞦前一夕

圖書試讀

佛入中土之“棲居”(一)── 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頂圖案的意象及其演變

佛陀在印度,是一位由苦修者而成就的覺悟者,在很長的時期內,本土是沒有圖像的。這時候用來象徵佛陀的或是菩提樹,或是傘蓋、坐具。以後的貴霜王國時期,犍陀羅和馬圖拉的佛教藝術裏都齣現瞭佛陀的形象,在犍陀羅浮雕錶現最多的佛傳故事中,佛陀理所當然地使用瞭世俗生活裏王子貴族的儀衛,如象輿、傘蓋、起居坐具之類。佛教東傳,初始階段,遠來的“神仙”含義尚未明確,因不免居無定所,── 陶罐、銅鏡,都是他曾經的棲身之地,待到新的信仰世界確立,則原有尊崇之意的幄帳便最宜安置這一位尊神。於是異域新風很快與本土固有的造型藝術相結閤,更以不同的搭配創造齣許多自由活潑的變體。

沂南畫像石墓後室東間藻井

作為禮拜空間的佛教石窟,窟頂圖案是整個佈局中最富裝飾意趣的部分,紋樣的取用和安排也因此最為靈活。它的設計,不同於四披、四壁,即不必依憑特定的經典來組織畫麵,而重要在於營造氣氛。在並不敞亮有時甚至是幽暗的空間裏,它是用來籠罩這一方天地的暖色,而與佛陀的慈悲憫人相呼應,於是引導信眾摒除貪嗔愛癡,進入一個純美吉祥的世界,如聞佛法,如聆梵音,而歡喜贊嘆。研究敦煌石窟中的圖案,窟頂自然分量最重,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不過關於圖案構成各個細節的定名,似乎討論很少,常見的稱謂是“垂帳紋”、“垂幔紋”、“瓔珞鈴鐺紋”、“長桶形彩幡鈴鐺紋”,等等。而這樣的名稱,並不能夠真正反映圖案的意象來源,也很難揭示圖像在曆史進程中發展演變的內在含義。因此從若乾細節的定名入手,也許有助於推進我們的認識。

一、藻井和幄帳

敦煌早期石窟窟頂圖案的設計意匠有兩個來源,即藻井和幄帳。

藻井屬於小木作製度,它其實是用提高單體建築中心位置的方法造成更高的空間感,以強調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曆來多用於宮室和殿堂。不過它最初可能隻是以一種結構屋頂的方式形成的疊澀天井,而使用的地區很廣,且在各自的地域裏形成傳統。
 
甘肅高颱地埂坡魏晉墓三號墓前室頂

甘肅高颱地梗坡魏晉墓三號墓室結構示意圖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文字功底都讓我印象深刻。作為一名對古代史略有研究的讀者,我一直期待能有這樣一本既嚴謹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這本書做到瞭。作者在考證方麵下瞭極大的功夫,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對一些重要的齣土文物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分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的探討,作者並非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呈現不同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推理過程,這對於讀者來說非常有啓發性,也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語言上,作者也避免瞭過於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相對清晰流暢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學術觀點,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專業研究者,也適閤對曆史和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讀完之後,我對敦煌藝術的認識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那些著名的壁畫和佛像,而是看到瞭其背後蘊含的豐富物質文化和技術發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展示瞭敦煌藝術的輝煌,更揭示瞭其演變的脈絡和深層原因,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優秀著作。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淡淡的憂傷與深深的敬意交織的情感。書名《曾有西風半點香》就有一種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滄桑感,而內容恰恰佐證瞭這一點。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藝術品,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它們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繁華、信仰以及無盡的思念。作者通過對一件件“名物”的梳理,讓我們窺見瞭那個繁榮的時代,也讓我們反思如今的時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一些生活用品和工具的描述所打動。比如,那些曾經被用於絲綢之路貿易的砝碼、量具,那些用於日常起居的器皿,它們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的一部分,如今卻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裏,講述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故事。這種對“物”的細緻關照,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僅僅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它也滲透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反映著社會的方方麵麵。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感情,讀來讓人迴味無窮,也引發瞭我對“傳承”這個概念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絕對是讓我驚喜連連的一本書。書名就帶著一種古樸而又朦朧的美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到瞭那個遙遠的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翻開書頁,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插圖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示,更是曆史的印記,凝結瞭無數工匠的心血與智慧。我一直對古代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求知欲。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文物,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一件件名物置於其曆史、宗教、社會背景之下,細緻入微地解讀它們的形製、工藝、材質,甚至其象徵意義。我尤其喜歡關於樂器和服飾的那幾章,那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奏響的樂麯,那些華麗而又充滿民族特色的衣衫,仿佛透過文字和圖像,在我眼前鮮活起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韆年前的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以及他們所處的那個輝煌時代的脈搏。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情懷,即使是對敦煌藝術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啓發。

评分

讀完《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見微知著”的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顯微鏡下的考古學傢,他放大每一個細節,從一件小小的飾品,到一個磨損的陶片,都能從中解讀齣豐富的曆史信息。我之前對敦煌的理解,更多是宏大的宗教主題和精美的繪畫,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敦煌更具象、更貼近生活的一麵。作者對“名物”的考證,不僅僅停留在形製和年代的鑒定,更深入到瞭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流變。比如,書中對於敦煌地區特有的建築構件的分析,讓我瞭解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對環境的適應;對於一些宗教法器的細節描述,則讓我窺見瞭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和儀式活動。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細膩和立體。書中的文字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即使是對於一些復雜的考證,也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研究,在於對每一個細微之處的深入挖掘,而這些細微之處,往往能揭示齣宏大的時代圖景。

评分

我不得不說,《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我一直以為對敦煌藝術的瞭解僅限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壁畫內容,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立體化的敦煌。作者不僅僅關注瞭視覺藝術,更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忽視的“名物”——那些承載著實用功能,卻又蘊含著藝術審美的器物。書中對這些名物的考證,涉及瞭材料的來源、製作的工藝、使用的場景,甚至其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演變。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絲綢”和“香料”的章節,作者通過對這些物品的考證,勾勒齣瞭敦煌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繁榮景象,以及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曆史、地理、經濟、宗教、藝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為一體,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作者的腳步,在敦煌的塵土中尋寶,每一次的發現都充滿瞭驚喜和啓示,讓我對那個輝煌的時代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