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

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艺术
  • 丝绸之路
  • 文物研究
  • 历史文化
  • 艺术史
  • 佛教艺术
  • 石窟艺术
  • 中国美术
  • 文化遗产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敦煌艺术名物考证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丝路遗珍:敦煌壁画、塑像与写本中的文化交融》 作者: 史学与艺术史研究团队 出版社: 敦煌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丝路遗珍:敦煌壁画、塑像与写本中的文化交融》是一部深入敦煌石窟艺术各个层面,聚焦于其物质载体、图像符号与文化内涵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本书并非对敦煌艺术的全景式罗列,而是精选了若干极具代表性的“名物”——包括特定的壁画元素、佛塑造像的细节特征,以及稀有的写本中的特定文本与插图——进行细致的、多学科视角的考证与阐释。 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物质遗存如何作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承载了印度、中亚、波斯乃至更遥远地区的艺术观念、宗教思想与世俗生活图景,并最终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敦煌艺术体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 第一部分:壁画中的“异域之影”——图像符号的流变与本土化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敦煌壁画中那些明显带有域外特征的图像元素,并追踪其在敦煌语境下的演变轨迹。 一、飞天形象的世俗化与装饰化研究: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仅将飞天视为佛教天神的简单论断,而是通过对莫高窟北魏至唐代近四百年的飞天图像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其服饰、发髻和乐器的变化。我们发现,唐代以后,飞天在造型上愈发趋向于大唐宫廷的贵族化审美,特别是其腰带、帔帛的飘动方式,明显吸收了中亚萨珊王朝及笈多王朝艺术的动态美学,但最终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线描”与“晕染”技法,形成了既有异域韵味又不失本土气息的“敦煌式飞天”。 二、供养人画像中的服饰密码: 供养人画像是研究敦煌时期社会风貌的宝贵窗口。本章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供养人所着服饰的细节,如北周时期女性的“褶裙”,与隋唐时期“袒领”的流行。通过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出土文物(如西安、洛阳地区墓葬壁画与陶俑)进行比对,我们得以厘清敦煌作为边陲重镇,其衣冠制度对中原时尚的“反向输入”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节点,其服饰细节如何反映出河西走廊的政治从属关系和文化多元性。 三、经变画中的叙事媒介: 以《弥勒经变》和《降魔成道变》中的场景布局为例,探讨了佛教故事叙事方式的转变。敦煌的经变画不仅是宗教教义的视觉化呈现,更是一种适应不同文化群体理解能力的传播策略。书中详细考证了部分“楼阁”建筑样式的渊源,辨析了其融合了犍陀罗艺术中“神庙”结构与中国传统“木构”的混合特征。 第二部分:塑像的“物质之语”——材料、工艺与审美取向 本部分将焦点从二维的壁画转向三维的塑像,探讨材料科学、雕塑技艺与审美风格的相互作用。 一、泥塑的肌理与颜料的秘密: 敦煌石窟的泥塑,其基础材料——土与草筋的配比,是地理环境与工匠经验的直接体现。本书通过对部分早期塑像的微观取样分析,揭示了其颜料的矿物来源。例如,某些深蓝色(如佛衣的石青色)的进口来源地考证,指向了中亚的特定矿脉,反证了丝路贸易的畅通。同时,对塑像表面细微的“泥塑衣纹”与“彩绘衣纹”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塑像匠人和壁画匠人之间在处理衣物褶皱上的艺术分工与审美差异。 二、造像的面相与犍陀罗风格的远播: 书中选取了莫高窟第158窟(涅槃窟)等重要洞窟中的佛、菩萨造像进行面相学分析。重点探讨了其高鼻深目、饱满的嘴唇等特征,如何清晰地体现了犍陀罗艺术对早期敦煌佛教造像的直接影响。然而,本书强调,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迅速与“中土”的写实审美相结合,在初唐时期已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风格转型。 三、力士、金刚与世俗守护神: 除了主要的佛本尊,本书还关注了洞窟中的护法神祗。通过对不同朝代力士、金刚形象的对比,剖析了其肌肉线条、手持器械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逐渐吸收了中国民间信仰中“武士”与“镇宅神兽”的元素,最终成为具有本土色彩的佛教守护者形象。 第三部分:写本中的“隐秘知识”——文本、插图与非主流信仰 本部分侧重于那些被埋藏在经卷、文书中的文化信息,它们是理解敦煌艺术更深层语境的关键。 一、变文与俗讲中的图像学关联: 敦煌写本中保存了大量的“变文”和“俗讲”文本,这些是面向普通信众的通俗读物。本书选取了其中描述“地狱”场景的段落,与地狱变壁画进行交叉比对。研究发现,口头文学的叙事结构直接影响了壁画中场景的组织逻辑,特别是对于鬼卒形象的描绘,更贴近当时民众对善恶报应的想象,而非严格的佛教经典描述。 二、药方与咒语:世俗生活在宗教文本中的投影: 从藏经洞中流出的医学文书和咒语写本,揭示了生活在敦煌的僧侣和平民的实际困扰。本书挑选了一些涉及“眼疾”、“瘟疫”的药方,并分析了其中中原草药与西域物产的混合使用情况。这些“非宗教”文献,为我们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佐证。 三、图案与纹样的抄本:手工业的技术手册: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几份残存的“图案集”进行了考证,这些图案集是工匠绘制壁画或塑像时所依据的蓝本。通过对这些图案(如宝相花、联珠纹、几何纹样)的类型学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敦煌工匠是如何将复杂的域外成熟纹样,通过简化、分解、重组的方式,转化为适合敦煌本土技艺实践的标准化图样。 --- 结语 《丝路遗珍》并非对敦煌艺术的简单审美赞颂,而是一部扎根于具体“名物”的文化考古学著作。它通过对壁画细节、塑像质感和文书墨迹的审视,力求还原敦煌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完成了一场持续千年的艺术对话与文化重塑。本书适合于敦煌学、艺术史、宗教史以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扬之水


  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着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等。
 

图书目录

佛入中土之“栖居”(一)——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佛入中土之“栖居”(二)——帐、伞、幢、幡细部构件的考订
“大秦之草”与连理枝——对波纹源流考
丹枕与綩綖
牙床与牙盘
从礼物案到都丞盘
㧏鼓考——兼论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的含义
象舆——兼论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中的“象戏图”
净瓶与授水佈施: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中的净瓶
立拒举瓶
荃提
索引
三联版后记
新版后记
附:初刊之篇名以及期刊号

 

图书序言

三联版后记

  一、

  佛教艺术虽然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类别,但其中的一器一物,无不与本土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息息相关,它记录着中西交流过程中的演变及所以演变的种种信息,且在此演变的过程中参与和缔造社会风貌。

  “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这里所做的关于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限定于汉译佛经。理想的目标,是回到译经者的时代,找寻译经者在选择与佛经对应的名词之际,眼中看到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因此所谓“名物考证”,乃力求从佛经中的器物名称里发现与之对应的图像,进而发现图像的设计来源,图像的“行走”以及“行走”所经之地而一路不断添加的情节。

  中国传统学科中的名物学,依然可以与此相合。名物学最重要的内涵,是名称与器物的对应和演变,又演变过程中,名与实由对应到偏离,其中的原因及意义。因此它所要解决的,第一是努力还原器物或纹饰当日的名称,以发现名称缘起与改变中所包含的各种转换关系。第二是寻找图式的形成脉络,即一种艺术语汇经由发生、发展、变异、演化,而固定为程式的整个过程。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绝对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二、

  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缘于二○○五年初秋与来自新加坡的袁旔女士同往敦煌,樊院长和我们见面时,袁女士介绍了我所作的名物研究,于是想到名物考证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敦煌艺术的研究。第二年深秋,便由樊院长主持建立了“敦煌艺术中的名物研究”课题组,稍早于此,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申请了同样的课题。

  课题组成员的知识背景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因此是分别承担不同的题目,而就共同的研究方向切磋讨论,交换信息,交流心得。敦煌研究院多次提供观摩壁画和查阅资料的方便。二○○九年春夏之交由敦煌研究院全力资助的西北考察,得以近距离接触实物和观摩图像,收获颇丰。同年初冬,敦煌研究院资助往返路费的印度之行,所得亦巨。

  考察过程中,想到的问题不少,但真正能够理清脉络,得出合理的结论者,尚不多。这本小书所涉及的十一个议题,都是向着前节所说既定目标的努力和尝试,只能算作初步的思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不同的形式陆续面世,届时,“敦煌艺术中的名物研究”,或许能够为敦煌学带来一点点新的气息。

新版后记

  敦煌艺术,虽然关注了很久,但以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言,却不是能够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这方面的一点尝试,一是因缘所系,—即如三联版后记中的叙述,一是想通过这样的尝试,使自己稍稍拓展视野。旧日的一组文章今收入本集,对以往的工作似应略事总结,却是颇费踌躇。思之再三, 觉得还是当年罗世平先生序言中语很可以代为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特别是所云“名物学的传统”和“现代学术的性格”,还有“名物观”,都是我心中所有而不能恰当表述者。因摘引如下:

  扬之水解读敦煌艺术名物,援例而作具体而微的近距离观察,接近微观的史学方法。一事一物从源头发生到传播定型,名相功用无不见出时代的烙印。同时又因民族习俗,地域环境,语言条件等的差异,使用者又加以适应性改造,于是在名物上也就出现了源与流的分别,同是一名而物态不能尽同,同是一物而称名或有差异,所以名物之辩首在弄清源流,明了出典。将此观察方法放在敦煌这样一个丝路总绾,胡汉杂居的地区,名物之辩就更有多层的学术意义。微观而深入细节,往往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取舍诉求,也能更实际地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对话能力。……作者用“追索细节意象之究竟”的方法,去解读佛入中土在敦煌的栖居,如洞窟内图案装饰细节之金博山、摩尼宝、垂麟、翠羽、宝交饰;又如法事行仪用具之帐、伞、幢、幡、象舆;再如日常起居之牙床、丹枕、筌提等等,一一道明,给出原典和变异的线索,目的是让人看到多层次的内容能在一个叙事结构中逻辑地呈现出来。做好这件事,必定要在文献和图像上同时用力,这一点,既是名物学的传统,又表现出现代学术的性格。……除了方法,作者呈现的是鉴识名物的立场,或称之为“名物观”。对于敦煌佛教名物,虽有律仪制度的来源引进,但在制度之下的用器,一些传自于印度,在中土的使用中还因循着原样,一些则是因地制宜,从中国传统的礼乐中借来,后者的使用频率要高出前者很多。佛寺建筑就是一个显例,其他用器自然也不例外。就如初传期的格义佛教,翻译和疏证都寄兴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同时期的佛像也取格义的形态,常与西王母和东王公坐现示人,是神仙化的性格。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立足,佛教名物也呈现出依附的特征,杂糅的面貌其实并没有因佛教系统律仪的推行而印度化,情形恰好相反,伴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律仪制度中的主体也随之中国化了,所剩的即是“曾有西风半点香”,也如唐人诗句说和亲之后的吐蕃风:“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是文化交流的作用使然,自化和化他,是对一个民族同化力的检验,敦煌艺术就是观察文化传播规律的最好例证。站在这个高度上,看敦煌艺术名物,自然就有了立场,泾渭清浊也一定是了然于心的。这是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名物观,扬之水在书题中传递的也是这份心迹。

丙申立秋前一夕

图书试读

佛入中土之“栖居”(一)── 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佛陀在印度,是一位由苦修者而成就的觉悟者,在很长的时期内,本土是没有图像的。这时候用来象征佛陀的或是菩提树,或是伞盖、坐具。以后的贵霜王国时期,犍陀罗和马图拉的佛教艺术里都出现了佛陀的形象,在犍陀罗浮雕表现最多的佛传故事中,佛陀理所当然地使用了世俗生活里王子贵族的仪卫,如象舆、伞盖、起居坐具之类。佛教东传,初始阶段,远来的“神仙”含义尚未明确,因不免居无定所,── 陶罐、铜镜,都是他曾经的栖身之地,待到新的信仰世界确立,则原有尊崇之意的幄帐便最宜安置这一位尊神。于是异域新风很快与本土固有的造型艺术相结合,更以不同的搭配创造出许多自由活泼的变体。

沂南画像石墓后室东间藻井

作为礼拜空间的佛教石窟,窟顶图案是整个佈局中最富装饰意趣的部分,纹样的取用和安排也因此最为灵活。它的设计,不同于四披、四壁,即不必依凭特定的经典来组织画面,而重要在于营造气氛。在并不敞亮有时甚至是幽暗的空间里,它是用来笼罩这一方天地的暖色,而与佛陀的慈悲悯人相唿应,于是引导信众摒除贪嗔爱痴,进入一个纯美吉祥的世界,如闻佛法,如聆梵音,而欢喜赞叹。研究敦煌石窟中的图案,窟顶自然分量最重,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不过关于图案构成各个细节的定名,似乎讨论很少,常见的称谓是“垂帐纹”、“垂幔纹”、“璎珞铃铛纹”、“长桶形彩幡铃铛纹”,等等。而这样的名称,并不能够真正反映图案的意象来源,也很难揭示图像在历史进程中发展演变的内在含义。因此从若干细节的定名入手,也许有助于推进我们的认识。

一、藻井和幄帐

敦煌早期石窟窟顶图案的设计意匠有两个来源,即藻井和幄帐。

藻井属于小木作制度,它其实是用提高单体建筑中心位置的方法造成更高的空间感,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因此历来多用于宫室和殿堂。不过它最初可能只是以一种结构屋顶的方式形成的叠涩天井,而使用的地区很广,且在各自的地域里形成传统。
 
甘肃高台地埂坡魏晋墓三号墓前室顶

甘肃高台地梗坡魏晋墓三号墓室结构示意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文字功底都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对古代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期待能有这样一本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这本书做到了。作者在考证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推理过程,这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语言上,作者也避免了过于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清晰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学术观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也适合对历史和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读完之后,我对敦煌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那些著名的壁画和佛像,而是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物质文化和技术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敦煌艺术的辉煌,更揭示了其演变的脉络和深层原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绝对是让我惊喜连连的一本书。书名就带着一种古朴而又朦胧的美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那个遥远的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翻开书页,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示,更是历史的印记,凝结了无数工匠的心血与智慧。我一直对古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求知欲。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文物,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件件名物置于其历史、宗教、社会背景之下,细致入微地解读它们的形制、工艺、材质,甚至其象征意义。我尤其喜欢关于乐器和服饰的那几章,那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奏响的乐曲,那些华丽而又充满民族特色的衣衫,仿佛透过文字和图像,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辉煌时代的脉搏。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情怀,即使是对敦煌艺术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敬意交织的情感。书名《曾有西风半点香》就有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而内容恰恰佐证了这一点。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艺术品,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信仰以及无尽的思念。作者通过对一件件“名物”的梳理,让我们窥见了那个繁荣的时代,也让我们反思如今的时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些生活用品和工具的描述所打动。比如,那些曾经被用于丝绸之路贸易的砝码、量具,那些用于日常起居的器皿,它们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的一部分,如今却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讲述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这种对“物”的细致关照,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它也渗透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情,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也引发了我对“传承”这个概念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读完《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见微知著”的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显微镜下的考古学家,他放大每一个细节,从一件小小的饰品,到一个磨损的陶片,都能从中解读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之前对敦煌的理解,更多是宏大的宗教主题和精美的绘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敦煌更具象、更贴近生活的一面。作者对“名物”的考证,不仅仅停留在形制和年代的鉴定,更深入到了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流变。比如,书中对于敦煌地区特有的建筑构件的分析,让我了解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环境的适应;对于一些宗教法器的细节描述,则让我窥见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仪式活动。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细腻和立体。书中的文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考证,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研究,在于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深入挖掘,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揭示出宏大的时代图景。

评分

我不得不说,《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我一直以为对敦煌艺术的了解仅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壁画内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立体化的敦煌。作者不仅仅关注了视觉艺术,更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视的“名物”——那些承载着实用功能,却又蕴含着艺术审美的器物。书中对这些名物的考证,涉及了材料的来源、制作的工艺、使用的场景,甚至其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演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丝绸”和“香料”的章节,作者通过对这些物品的考证,勾勒出了敦煌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地理、经济、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敦煌的尘土中寻宝,每一次的发现都充满了惊喜和启示,让我对那个辉煌的时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