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很容易,坚持很困难,但我们只贩售能使用一两百年的东西!」
传承百年的手艺老铺,不是京都独有!
耗时超过5年、採访34家民艺与工艺世家,逾40名日本人间国宝与绝顶匠师, 走访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京都、和歌山,乃至南方的沖绳村庄, 从历史溯源、人物素描到故事记趣, 无论是珍贵的爱奴木器,朴拙的铁壶、南部帚,或象征传统新生的友禅染、和纸、漆器、九谷烧… 我们在最平常不过的日用器物中,看见了极致的朴素之美, 最珍贵的传承,不只是精妙的手艺,而是以双手、透过每一个器物所传达的实诚心意! ★屹立上百年的老铺、十几代接班传承的坚持,看日本最美的传统手艺,如何于当代新生。
爱奴刺绣、南部铁瓶、箪笥、南部古代型染、净法寺漆、南部帚、江户切子、东京银器、江户指物、加贺友禅、金泽箔、九谷烧、越前打刃物、越前和纸、越前漆器、唐纸、和伞、钖器、松烟墨、那智黑砚、芭蕉布、读谷山烧、琉球漆器……涵纳了最朴实的日常器物,亦有最独特、堪称文化遗产的北海道爱奴传统手工艺。
★【特别收录】民艺馆现任馆长、无印良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访谈:
「民艺中不存在作者、艺术家,民艺中只有负责人,你可以称之为『工匠』,他们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烧制一些器皿罢了,而朴素之美就从这里诞生──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但仔细观察时又是最美的东西。」
作者美帆为日本资深媒体人、2014年担任京都国际观光大使,她的兴趣涵盖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摄影、艺术、工艺等领域,因受民艺大师柳宗悦的精神所启发,耗时五年奔波採访,由北至南,走访了北海道二风谷的爱奴村落,东北的岩手、盛冈、青森,北陆的福井、金泽,再到东京、京都、和歌山,以及往南到沖绳小村落等日本传统手工艺的本源地,与四十多位日本民艺职人或工艺匠师对话,其中甚至有多位是被日本视为最后人间国宝的大师。他们如何以双手呈现最真挚的质感?家族技艺传承、职人文化何以代代流传不息?透过以下这些段落,我们可窥得这一代手艺人对工艺传承的探索、发展、创新,以及那坚持百年不敢懈怠的「匠人之心」。
御釜屋•南部铁瓶 名扬国际、造成收藏热潮的「南部铁器」(包括铁壶与锅具),只有在岩手县盛冈等地所生产的才能冠上此一名称。必须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的「御釜屋」铁茶壶,更是让「铁瓶迷」更是不惜排队半年以上也甘之如饴:被指定为日本传统工艺的釜和铁瓶是用烧型法制成,用铁瓶烧出来的水很美味,可补充铁质,此一功效并得到了科学的论证。一个铸型只能制作一个高级铁瓶,表面也都是靠匠人一笔一笔手工绘制纹样,同样的纹理不可能存在第二个。这也可以说是铁瓶的生命。
九谷烧 曾经以浓重鲜丽的釉色和画风代表日本彩绘瓷器最高境界的九谷烧,从传统到革新,年轻一代在火窑中找到了烧制陶瓷的原点:「上出长右卫门窑」第六代掌门上出惠悟,打破「石川县传统工艺」的刻板印象,和西班牙设计师亚米.海因联手,创作出洋溢着独特现代感的作品,在2008 年创作的骷髅花簇果子壶,更被金泽21 世纪美术馆收藏。
松烟墨 日本现今唯一的古法松烟墨匠人崛池雅夫,将传奇多变的「纪州松烟墨」以古法复兴,从炼煤到制墨都独力完成:原料赤松古松的取得极其困难,经过100个小时的燃烧,才能採集到10公斤的松烟。墨块还要经过3年的干燥时间才算完成。松烟墨之所以能产生微妙丰富的灰度变化,正是因为煤的颗粒透过纸张纤维层后有不同的渗透过程,确保了松烟墨不单调且无法预测的美感变化。
芭蕉布 完全取材自大自然、不使用任何机器、工序相当繁杂的纯手工艺品「喜来嘉芭蕉布」,乃最古老的沖绳织物,同时也是世界珍品:二战后沖绳的丝芭蕉濒临绝种,92岁的喜来嘉敏子全心投入复育,但单一棵就需种植三年的原木,提取出可织布的纤维只有20克,且从原木到一反(一件和服的量)芭蕉布须经过21道工序,而一反芭蕉布所需原木更是高达200棵左右。
西阵织 颠覆传统想像,酒吧DJ细尾真孝打破式和服「丸带」32公分宽的限制,带进国际精品视野,成为时装布料新秀:「西阵织」里含有75%的丝绸和20%的金箔银丝,故又被称为「能纺织的金箔」,一千多年来都是日本天皇贵族们的订制品,经过反覆改良织法,如今更跃上巴黎、纽约等国际时装舞台,以Dior和 CHANEL为主要客户。
──民艺的精神在生活,而不是作为奢侈品。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其民艺的传承与复兴。如同本书简体版黄永松先生的推荐,「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应是如此的良品,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诚实的手艺人要给的不只是良品,还要加入一点善心的『善良品』。」
「必须要感谢那些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文化第一线的手艺人们,是他们将那些带有泥土气息的茶碗、蕴含木纹肌理的盘子、能让人感受到涓涓流水的纸张,以及彷佛听得见敲打金属之音的器皿带入了我们的生活。」── 美帆/后记
★推荐人 创作人 李宗盛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李清志
作家 茂吕美耶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主编 涂丰恩
饮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 叶怡兰
....(以上照姓名笔画排序)
李宗盛:「真正要紧的,倒不是手上做着的。
而是心中怀想着的。
完成物件的过程,是一次唤醒与对美德的肯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图书简介。 《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 图书简介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对“效率”与“新奇”的追逐,常常使我们忽略了那些蛰伏在时间深处的智慧与美学。然而,当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与土地、气候和世代经验紧密相连的传统手工艺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并非一本单纯的技艺指南,也不是怀旧的文献回顾。它是一场深入日本、北欧以及中欧传统手工艺腹地的深度田野考察,旨在探讨古老的制作哲学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以更具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方式得以延续和革新。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慢的哲学”与“物质的韧性”。我们相信,一件好的器物,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凝结了匠人情感、自然材料属性与时间积淀的媒介。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对话,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工作坊,去触摸那些被遗忘的制作流程,去理解“耗时即是价值”的真正含义。 第一部分:根植于自然的语汇 此书开篇,聚焦于材料与土地的关系。我们探讨了不同地域的工匠如何与自然环境达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契约。 一、泥土的记忆:陶艺与建筑的对话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走访了日本濑户(Seto)地区和意大利翁布里亚(Umbria)的陶艺家。他们使用当地特有的粘土,经过上百次的揉捏、干燥和烧制,创造出既具粗粝原始感,又充满微妙光泽的陶器。我们不仅记录了手拉坯的过程,更深入解析了不同矿物成分如何影响釉色的变化——这是一种无法完全由配方固定的、带有“偶然之美”的学问。 书中详述了一种名为“土壤烧制法”(Earth Firing)的古老技术,它利用自然堆肥产生的热量进行低温烧制,极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赋予器皿独特的烟熏痕纹。这种对材料的尊重,远超出了美学的范畴,它是一种对地球资源的谦卑使用。 二、木的呼吸:榫卯结构与家具的生命周期 关于木工,我们摒弃了对“完美切口”的迷恋,转而关注结构本身的“呼吸性”。在挪威峡湾边的一座木船工坊,我们学习了传统的榫卯连接技术,这种技术依赖于木材的自然收缩与膨胀,而非依靠金属钉。书中有大量篇幅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为何这些“会呼吸”的家具能比现代粘合家具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我们探索了“可修复性”——一件器物在损坏后,如何通过补充材料、而非直接替换的方式重获新生,这体现了对木材源头的敬意。 第二部分:时间织就的纹理 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在于“时间感”的融入,这在纺织、染色和金属加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时间的颜料:植物染色与光影的博弈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日本的“蓝染”(Aizome)和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羊驼毛染色技艺。这些工艺对温度、湿度、发酵时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们详细记录了用靛蓝叶发酵、用苏木和茜草提取色彩的全过程。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色牢度”与“褪色美学”。与现代染料追求的永恒不变不同,传统植物染色承认色彩会随光照和洗涤而变化。书中观点认为,这种渐进式的变化,是器物与使用者共同生活痕迹的体现,它赋予了物品一种“活着的历史感”。 四、金属的塑性:锻造中的张力与释放 在探访奥地利一处小型刀具锻造作坊时,我们关注了“高碳钢”的反复折叠锻打过程。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形变,更是对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重塑。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匠人如何通过敲击的力度、频率和方向,引导金属内部应力的释放与平衡。书中强调,这种对材料“脾气”的理解,是决定工具最终性能的关键,远超出了图纸的指示。 第三部分:适应性与现代性的交汇 《山海之间》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传统技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而非仅仅成为博物馆的陈设。 五、精益求精的“不完美主义” 本书挑战了对“工业标准化”的盲目崇拜。我们通过对比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尺寸与手作器物的细微差异,论证了在人类尺度上,适度的个性化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度。例如,一把手工制作的餐刀,其握柄的微小曲线,是适应特定人手形状的结果,这是一种基于个体体验的“功能美学”。 六、从工坊到市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最后一部分,我们考察了数个成功实现“小而美”商业模式的传统手工艺品牌。他们如何平衡对传统的坚守与市场对速度的需求?书中分析了基于“预定制作”(Made-to-Order)的模式如何有效减少库存浪费,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供应链,让消费者理解每一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案例表明,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责任,更是一种更具韧性和道德的商业策略。 结语:生活的质感 《山海之间》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接触的物品:它们从何而来?经过了谁的手?承载了怎样的气候与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古老技艺的重温与现代性解读,本书期盼激发一种更具意识的生活方式——一种珍视物质的持久性、崇尚慢工出细活,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质感生活。 目标读者: 设计师、建筑师、手工艺爱好者、可持续发展关注者、文化人类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获生命力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