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手艺:代代传承的百年质朴美学,日本民艺手作之书

诚实的手艺:代代传承的百年质朴美学,日本民艺手作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民艺
  • 手工艺
  • 传统技艺
  • 美学
  • 生活美学
  • 匠人精神
  • 文化
  • 设计
  • 手作
  • 质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放弃很容易,坚持很困难,但我们只贩售能使用一两百年的东西!」
 
传承百年的手艺老铺,不是京都独有!
 
  耗时超过5年、採访34家民艺与工艺世家,逾40名日本人间国宝与绝顶匠师,
  走访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京都、和歌山,乃至南方的沖绳村庄,
  从历史溯源、人物素描到故事记趣,
  无论是珍贵的爱奴木器,朴拙的铁壶、南部帚,或象征传统新生的友禅染、和纸、漆器、九谷烧…
  我们在最平常不过的日用器物中,看见了极致的朴素之美,
  最珍贵的传承,不只是精妙的手艺,而是以双手、透过每一个器物所传达的实诚心意!

  ★屹立上百年的老铺、十几代接班传承的坚持,看日本最美的传统手艺,如何于当代新生。

  爱奴刺绣、南部铁瓶、箪笥、南部古代型染、净法寺漆、南部帚、江户切子、东京银器、江户指物、加贺友禅、金泽箔、九谷烧、越前打刃物、越前和纸、越前漆器、唐纸、和伞、钖器、松烟墨、那智黑砚、芭蕉布、读谷山烧、琉球漆器……涵纳了最朴实的日常器物,亦有最独特、堪称文化遗产的北海道爱奴传统手工艺。

  ★【特别收录】民艺馆现任馆长、无印良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访谈:

  「民艺中不存在作者、艺术家,民艺中只有负责人,你可以称之为『工匠』,他们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烧制一些器皿罢了,而朴素之美就从这里诞生──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但仔细观察时又是最美的东西。」

  作者美帆为日本资深媒体人、2014年担任京都国际观光大使,她的兴趣涵盖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摄影、艺术、工艺等领域,因受民艺大师柳宗悦的精神所启发,耗时五年奔波採访,由北至南,走访了北海道二风谷的爱奴村落,东北的岩手、盛冈、青森,北陆的福井、金泽,再到东京、京都、和歌山,以及往南到沖绳小村落等日本传统手工艺的本源地,与四十多位日本民艺职人或工艺匠师对话,其中甚至有多位是被日本视为最后人间国宝的大师。他们如何以双手呈现最真挚的质感?家族技艺传承、职人文化何以代代流传不息?透过以下这些段落,我们可窥得这一代手艺人对工艺传承的探索、发展、创新,以及那坚持百年不敢懈怠的「匠人之心」。

  御釜屋•南部铁瓶
  名扬国际、造成收藏热潮的「南部铁器」(包括铁壶与锅具),只有在岩手县盛冈等地所生产的才能冠上此一名称。必须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的「御釜屋」铁茶壶,更是让「铁瓶迷」更是不惜排队半年以上也甘之如饴:被指定为日本传统工艺的釜和铁瓶是用烧型法制成,用铁瓶烧出来的水很美味,可补充铁质,此一功效并得到了科学的论证。一个铸型只能制作一个高级铁瓶,表面也都是靠匠人一笔一笔手工绘制纹样,同样的纹理不可能存在第二个。这也可以说是铁瓶的生命。

  九谷烧
  曾经以浓重鲜丽的釉色和画风代表日本彩绘瓷器最高境界的九谷烧,从传统到革新,年轻一代在火窑中找到了烧制陶瓷的原点:「上出长右卫门窑」第六代掌门上出惠悟,打破「石川县传统工艺」的刻板印象,和西班牙设计师亚米.海因联手,创作出洋溢着独特现代感的作品,在2008 年创作的骷髅花簇果子壶,更被金泽21 世纪美术馆收藏。

  松烟墨
  日本现今唯一的古法松烟墨匠人崛池雅夫,将传奇多变的「纪州松烟墨」以古法复兴,从炼煤到制墨都独力完成:原料赤松古松的取得极其困难,经过100个小时的燃烧,才能採集到10公斤的松烟。墨块还要经过3年的干燥时间才算完成。松烟墨之所以能产生微妙丰富的灰度变化,正是因为煤的颗粒透过纸张纤维层后有不同的渗透过程,确保了松烟墨不单调且无法预测的美感变化。

  芭蕉布
  完全取材自大自然、不使用任何机器、工序相当繁杂的纯手工艺品「喜来嘉芭蕉布」,乃最古老的沖绳织物,同时也是世界珍品:二战后沖绳的丝芭蕉濒临绝种,92岁的喜来嘉敏子全心投入复育,但单一棵就需种植三年的原木,提取出可织布的纤维只有20克,且从原木到一反(一件和服的量)芭蕉布须经过21道工序,而一反芭蕉布所需原木更是高达200棵左右。

  西阵织
  颠覆传统想像,酒吧DJ细尾真孝打破式和服「丸带」32公分宽的限制,带进国际精品视野,成为时装布料新秀:「西阵织」里含有75%的丝绸和20%的金箔银丝,故又被称为「能纺织的金箔」,一千多年来都是日本天皇贵族们的订制品,经过反覆改良织法,如今更跃上巴黎、纽约等国际时装舞台,以Dior和 CHANEL为主要客户。

  ──民艺的精神在生活,而不是作为奢侈品。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其民艺的传承与复兴。如同本书简体版黄永松先生的推荐,「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应是如此的良品,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诚实的手艺人要给的不只是良品,还要加入一点善心的『善良品』。」

  「必须要感谢那些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文化第一线的手艺人们,是他们将那些带有泥土气息的茶碗、蕴含木纹肌理的盘子、能让人感受到涓涓流水的纸张,以及彷佛听得见敲打金属之音的器皿带入了我们的生活。」── 美帆/后记

★推荐人

  创作人 李宗盛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李清志
  作家 茂吕美耶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主编 涂丰恩 
  饮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 叶怡兰
  ....(以上照姓名笔画排序)

  李宗盛:「真正要紧的,倒不是手上做着的。
  而是心中怀想着的。
  完成物件的过程,是一次唤醒与对美德的肯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图书简介。 《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 图书简介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对“效率”与“新奇”的追逐,常常使我们忽略了那些蛰伏在时间深处的智慧与美学。然而,当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与土地、气候和世代经验紧密相连的传统手工艺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山海之间:传统工艺的现代变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并非一本单纯的技艺指南,也不是怀旧的文献回顾。它是一场深入日本、北欧以及中欧传统手工艺腹地的深度田野考察,旨在探讨古老的制作哲学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以更具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方式得以延续和革新。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慢的哲学”与“物质的韧性”。我们相信,一件好的器物,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凝结了匠人情感、自然材料属性与时间积淀的媒介。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对话,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工作坊,去触摸那些被遗忘的制作流程,去理解“耗时即是价值”的真正含义。 第一部分:根植于自然的语汇 此书开篇,聚焦于材料与土地的关系。我们探讨了不同地域的工匠如何与自然环境达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契约。 一、泥土的记忆:陶艺与建筑的对话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走访了日本濑户(Seto)地区和意大利翁布里亚(Umbria)的陶艺家。他们使用当地特有的粘土,经过上百次的揉捏、干燥和烧制,创造出既具粗粝原始感,又充满微妙光泽的陶器。我们不仅记录了手拉坯的过程,更深入解析了不同矿物成分如何影响釉色的变化——这是一种无法完全由配方固定的、带有“偶然之美”的学问。 书中详述了一种名为“土壤烧制法”(Earth Firing)的古老技术,它利用自然堆肥产生的热量进行低温烧制,极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赋予器皿独特的烟熏痕纹。这种对材料的尊重,远超出了美学的范畴,它是一种对地球资源的谦卑使用。 二、木的呼吸:榫卯结构与家具的生命周期 关于木工,我们摒弃了对“完美切口”的迷恋,转而关注结构本身的“呼吸性”。在挪威峡湾边的一座木船工坊,我们学习了传统的榫卯连接技术,这种技术依赖于木材的自然收缩与膨胀,而非依靠金属钉。书中有大量篇幅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为何这些“会呼吸”的家具能比现代粘合家具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我们探索了“可修复性”——一件器物在损坏后,如何通过补充材料、而非直接替换的方式重获新生,这体现了对木材源头的敬意。 第二部分:时间织就的纹理 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在于“时间感”的融入,这在纺织、染色和金属加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时间的颜料:植物染色与光影的博弈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日本的“蓝染”(Aizome)和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羊驼毛染色技艺。这些工艺对温度、湿度、发酵时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们详细记录了用靛蓝叶发酵、用苏木和茜草提取色彩的全过程。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色牢度”与“褪色美学”。与现代染料追求的永恒不变不同,传统植物染色承认色彩会随光照和洗涤而变化。书中观点认为,这种渐进式的变化,是器物与使用者共同生活痕迹的体现,它赋予了物品一种“活着的历史感”。 四、金属的塑性:锻造中的张力与释放 在探访奥地利一处小型刀具锻造作坊时,我们关注了“高碳钢”的反复折叠锻打过程。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形变,更是对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重塑。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匠人如何通过敲击的力度、频率和方向,引导金属内部应力的释放与平衡。书中强调,这种对材料“脾气”的理解,是决定工具最终性能的关键,远超出了图纸的指示。 第三部分:适应性与现代性的交汇 《山海之间》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传统技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而非仅仅成为博物馆的陈设。 五、精益求精的“不完美主义” 本书挑战了对“工业标准化”的盲目崇拜。我们通过对比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尺寸与手作器物的细微差异,论证了在人类尺度上,适度的个性化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度。例如,一把手工制作的餐刀,其握柄的微小曲线,是适应特定人手形状的结果,这是一种基于个体体验的“功能美学”。 六、从工坊到市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最后一部分,我们考察了数个成功实现“小而美”商业模式的传统手工艺品牌。他们如何平衡对传统的坚守与市场对速度的需求?书中分析了基于“预定制作”(Made-to-Order)的模式如何有效减少库存浪费,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供应链,让消费者理解每一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案例表明,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责任,更是一种更具韧性和道德的商业策略。 结语:生活的质感 《山海之间》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接触的物品:它们从何而来?经过了谁的手?承载了怎样的气候与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古老技艺的重温与现代性解读,本书期盼激发一种更具意识的生活方式——一种珍视物质的持久性、崇尚慢工出细活,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质感生活。 目标读者: 设计师、建筑师、手工艺爱好者、可持续发展关注者、文化人类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获生命力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美帆(Sauser Miho)


  在东京出生,毕业于上智大学文学部历史科,分别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留过学。

  曾担任《Esquire》日本版副总编,2005年起旅居上海,目前在东京、上海两地游走,专职写作。2014年出任京都国际观光大使。现为北京《生活》杂志日本特约编辑、撰稿人,并曾为《GQ》、《Esquire》等国际杂志的简体中文版撰稿。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各地手艺
北海道 二风谷之灵
萱野志郎 萱野茂二风谷爱奴资料馆
贝泽彻 贝泽守 木雕
贝泽雪子  厚司织
贝泽胜江 爱奴刺绣

岩手县 原初的风景
御釜屋 南部铁瓶
藤里木工 岩谷堂箪
蛭子屋小野染彩所 南部古代型染
铃木健司 净法寺漆
高仓工艺 南部帚

东京都 江户之魅
清水硝子 江户切子
日伸贵金属 东京银器
木村正 江户指物

石川县 传统中革新
每田染画工艺 加贺友禅
松村制箔所 金泽箔
上出长右门窑 九谷烧

福井县 古老的记忆
佐治打刃物制作所 越前打刃物
岩野平三郎制纸所 越前和纸
驹本长信 越前漆器

京都府 发现唐物
云母唐长 唐纸
日吉屋 和伞
山口织物 唐织
清课堂 钖器

和歌山县 留住古艺
纪州松烟 松烟墨
山口光峰堂 那智黑砚

沖绳县 琉球风情
喜如嘉芭蕉布保存会 芭蕉布
北窑 读谷山烧
角万漆器 琉球漆器

Chapter 02手艺新生
与国际精品接轨的西阵织 「细尾」第十二代 细尾真孝
承袭柾合技艺的椅指物 「中川木工艺」第三代 川周士
影响欧美陶艺甚鉅的煎茶壶 「朝日烧」第十六代 松林佑点
融合现代设计的纯手感茶桶 「开化堂」第六代 入木隆裕
编织光影变化的金网美学 「金冈达」第二代 足千切
落实想像力的竹艺编织 「公长奇小馆」第五代 小管迷之

Chapter 03 寻访柳宗理
天童木工
因州中井窑
柳宗悦与日本民艺馆
搜寻宝物的旅人──日本民艺馆第五代馆长深泽直人

后记一 美帆
后记二 民艺的现场 《生活杂志》创意总监 令狐磊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诞生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艺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主编 涂丰恩


  《诚实的手艺》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这样的魅力,来自书中精心拍摄的图片,也来自作者淡雅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本书的主角——那些匠人,以及他们制作的民艺作品。

  「民艺」一词,在日本有着特殊的历史脉络。日本的思想家柳宗悦,在1920年代提出这个词汇,强调在一般人的生活日用品,除了实用价值之外,更有美学的价值。而且,不同于为了追求美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民艺品的美学价值,正在它的实用性当中。

  柳宗悦不只是位纸上谈兵的思想家,也是个身体力行的运动者。为了提倡民艺之美,他走遍日本各地,搜集这些朴素温润的民艺作品,他更在东京设立「日本民艺馆」,作为展示场地。多年下来,藏品竟然高达一万七千多件,柳宗悦对民艺的热爱,由此也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悦对于民艺的兴趣,不是从日本开始的。1916年的夏天,他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到了当时已经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在这趟旅程中,他遇见了韩国传统的陶瓷作品,与当地的庶民画作,大受感动,这才开启了他的民艺之路。在他眼中,韩国的工艺作品,不同于中国与日本。如果说,中国的工艺是以「形」为美,日本是以「色」为美,那么韩国工艺作品之美,则是展现在它的线条之上。因为这样一层渊源,柳宗悦对于韩国在历史上、以及殖民统治时期所遭受的苦痛,常常寄予同情。他曾说,韩国的美都是悲伤的美。除此之外,他对于不属于大和民族的传统艺术——比如琉球和北海道原住民的民艺,也格外地重视,这在《诚实的手艺》一书中,也可以看见踪迹。

  延续着柳宗悦的民艺思想,本书的作者四处探访,借由与工匠的对话,带我们走进民艺的世界当中,从木雕到漆器,从扫帚到玻璃。

  这些採访对象中,几乎都是已经传承百年以上的老店,有些甚至更长,比如位于京都的「唐纸屋长右卫门」(简称唐长),从1624年创立开始算起,至今已经将近四百年的历史。根据日本《传统工艺振兴法》的规定,能够被列入传统工艺项目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经过百年以上的累积。

  时光的淬炼,让民艺品本身有了历史与文化的厚度。然而传承不易,许多技艺到了今天不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许多手艺超群的工匠,如今都已年迈,而培养一名新的工匠,却必须花上漫长的时间。

  不过,作者却也让我们看见,在这样并不明朗的前景下,仍有新一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勇于接下传承的棒子,并运用创意,为百年传统找到新的出路。比如以出产九谷烧闻名、位于石川县的「上出长右卫门窑」,自1879年创立以来,至今已到第六代,新一代的主人上出惠悟出生于1981年,用台湾的话说,是个「七年级生」。当年他想继承家业,甚至被父亲劝退,因为「这种工作无法养活人」。但正是在上出惠悟的坚持下,九谷烧有了一连串的创新,甚至与欧洲的设计师联手,将这传统工艺带进世界的舞台。前面曾经提到的唐长,也是在年轻一代的掌舵下,有了新的品牌、新的风貌,并与国际有更多的交流。

  这与当年柳宗悦发起民艺运动的精神,似乎遥相唿应。民艺作品虽然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但同时又是个现代的发明,是人们有了新的眼光,才有意识地将这些日常生活的物品,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可以发明传统,传统也可以启发现代。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访问了现任日本民艺馆的馆长深泽直人,他有一个或许更为人所知的,是日本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在访谈中,他侃侃而谈,分享柳宗悦和他儿子柳宗理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启发了他的设计思考。正是在这样的例子当中,我们看见过去如何带着现代,走向了未来。

作者序

以朴素的姿态,沿承古老实诚的手艺


  本次拙作《诚实的手艺》能在台湾发行,觉得非常开心。在本书后记中也有提及,小学时,由于家父从事对台贸易,我家首次接待的外国人,便是他在台湾的客户。我还记得家父到台湾出差时,总是带回当时日本罕见的热带水果,家人们都当作珍宝般吃着。从小,我对台湾就是这么熟悉的印象。

  之后,我自己的首次访台,是在2003年担任《Esquire》(《君子杂志》日文版)的编辑时,为了「亚洲的週末旅行」特辑,前往台北以及近郊乌来温泉乡採访。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距离乌来温泉约40分钟路程、位于环境保护区里的泰雅族小聚落。石造教堂以及竹子搭建的简易餐厅安静坐落其间,我在那里吃到了酥炸溪鱼,仅洒了点胡椒盐,竟是十分美味。餐桌上的调味料盛装在竹子编成的小竹笼中,包含料理在内,整个空间缭绕在手作的氛围之中。我觉得与变化迅速刺激的中国相比,台湾独有这种时光缓慢流转的惬意舒适,如同那个空间所带来的象征。

  经营那个餐厅的家族长辈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婆婆,我无法忘怀她手握十字架、带着柔和笑意说话的神情。「婆婆我们啊,一直都是信神的喔!」她说的不是中文,而是非常优美的日文。在那瞬间心里有种被涤净般的感受。不能忘、要传承,反刍着各种思绪,在往后成为了青翠丰饶的土地。

  在台北则是巡访茶艺馆。永康街小巷里的「冶堂」,茶人何健先生以白毫乌龙茶相迎。中国茶不似日本茶道般坚苦,得以享受放松的氛围。然而,透过茶重新审视自我的态度,两者是深深相通的,也都能从茶具上感受到细腻的手工温度。展示茶具的角落里,骨董与景德镇烧制的「冶堂」原创茶杯等并陈,每个都是朴素的姿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拿在手里。期盼透过品茗,「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何健先生的话,至今仍萦绕我胸口。

  彼时的台湾之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们悉心地维护自古沿承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诚实,这与本书中呈现出职人们的人生态度并无二致。由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有机会再次踏上接触台湾美好人心的旅程。
 

图书试读

Chapter 01 各地手艺
 
岩手县 原初的风景
 
【御釜屋 南部铁瓶】
 
◎铁瓶烧出来的水很美味,具有补充铁分的功效,并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御釜屋第十代传人小泉仁左卫门已八十多岁,虽然釜师的工作被称作「十年才能磨一剑」,自小就看着父亲工作长大的岳广,在这一方面却有着超越普通人的领悟力。如何培养后继者将技术传承下去以及保持创作的水准,对岳广来说也是今后的课题之一。
 
岩手县县厅所在城市盛冈的铁器制造,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初期的庆长年间(1596~1615年),盛冈藩的南部家族开始大举修建城池之时。此后,在历代藩主的庇护之下,以城下町盛冈市为中心的地区开始铸造铁器。
 
承担南部藩铁器大部分订单的,有坂家、铃木家、藤田家、小泉家这四大家族。换句话说,盛冈南部铁器的历史也是这四大家族的历史,尤以小泉家的地位最重要。据说,小泉家从第三代才开始制作如今备受各国爱好者追捧的铁瓶。江户时代,小泉家作为关东以北地区唯一的釜师,负责铸造南部藩御用茶釜、铁瓶,因此也称为御釜屋。釜师仁左卫门的名号也沿用至今。
 
超过八十岁的第十代小泉仁左卫门先生,他的家就在距离盛冈站车程十多分钟的住宅区里。榻榻米的居室内,放置着各式各样的铁瓶,其中包括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奖作品「大线纹姥口平丸形铁瓶」、让德国建筑家布诺•托(Bruno Taut)赞不绝口的「龟甲形铁瓶」等名作。尽管这些作品的形状和表面纹理各异,但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铁质的厚重感,有着手工制品特有的沉稳和大气。
 
在前往工坊之前,仁左卫门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南部铁瓶的历史。「南部藩的藩主在茶道上造诣很深,这成了南部铁器诞生的重要原因。当时,福冈藩的栗山大膳和对马藩的规伯玄方被流放至南部藩。这二人原本是当时日本杰出的文化人,因此受到了南部藩藩主的礼遇,藩主也开始让属下武士学习茶道。也正因为如此,藩主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筹画制作茶釜。大名虽然已经有了专用的匠人、铸物师,但还是将小泉家的第一代从京都邀请到南部藩作为专门的釜师。这就是南部釜的起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民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甚至有些刻板。但当我翻开它,那种惊喜的感觉,就像在最不起眼的老街角落,偶遇一家尘封已久的宝藏小店。书里的每一张图片,都像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关于生活、关于传承、关于手艺人的故事。我被那些造型简洁却充满生命力的器皿所吸引,它们没有炫目的色彩,也没有繁复的花纹,但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比例、温润的质感,以及在日常使用中流露出的独特气质,深深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木工的部分,那些榫卯结构的精妙,以及木材本身的天然纹理被巧妙运用的设计,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对材料的理解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精美的工艺,更传递了一种“诚实”的态度——对材料的尊重,对工艺的专注,对使用者的体谅。这种“质朴美学”,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自然而然流淌出的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物品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书中的内容,就像一本温厚的日记,记录着日本民艺的百年变迁,以及那些默默坚守在工艺岗位上的手艺人们的故事。我被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设计所打动,无论是陶器、染织,还是木工,都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展示了最终的成品,还深入地描绘了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匠人们在其中倾注的心血和汗水。这种“代代传承”的质朴美学,并非停留在过去的辉煌,而是以一种非常鲜活的方式,影响着当下的生活。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的温度和匠人的精神,依然拥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手工制作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物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工坊,空气中弥漫着汗水、木屑和时间的味道。我被那些匠人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所震撼,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打磨一件器物,去传承一项技艺。这种“代代传承”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以及生命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不是一个经常会购买实体书的人,但这本书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柔软的地方。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下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那些被机器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产品,虽然方便,却缺少了灵魂。而这本书中的手作之物,即使有微小的瑕疵,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价值”的定义,原来,一件物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价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故事、情感和工艺。

评分

一本封面素雅、纸质温润的书,还没翻开,就有一种被宁静和时间沉淀过的力量扑面而来。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捧着它,在飘渺的乐声中,开始了这场关于“诚实的手艺”的探索。这本书并非我常看的通俗小说,也不是那种讲究技巧和理论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质朴而充满灵魂的手作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被匠人温热的手抚摸过,带着微小的瑕疵,却散发着无法复制的生命力。我惊叹于那些看似寻常的器物,如何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从细致入微的图文,我仿佛能闻到木头的清香,听到陶土在指尖发出的低语,感受到编织时线与线之间细腻的牵绊。这种“美学”,不是为了取悦视觉而存在的浮华,而是根植于实用、耐用和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物品,那些被赋予了时间印记和情感连接的物件,原来才是真正值得珍藏的。这本书,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浮躁的心灵,让我沉浸在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感动之中,体会到一种超越物质的丰富。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的书,一本能够让你静心思考的书。在翻阅它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悠扬的尺八声,看到阳光穿过竹林洒下的斑驳光影。书中对于“质朴美学”的解读,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一种生活的哲学层面。它所强调的“诚实的手艺”,不仅仅是对材料和工艺的真诚,更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态度——不浮夸,不矫饰,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生活器物的描写,它们虽然普通,却因为被匠人精心制作和使用者长久地使用,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光辉。这种“百年传承”的力量,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温暖。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发现平凡中的不凡,以及在慢节奏的生活中,所蕴藏的深刻的幸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