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兩岸科學園區治理製度之比較:以竹科與中關村為例(摘錄)
陳銘顯、趙永茂
科學園區的發展具有地方與區域治理的府際與網絡特性(趙永茂,2001;林水波、李長晏,2005)。地方産業經濟的規劃,及其相關的交通運輸、公共服務輸送等公共議題,因為規模與人口等問題也常涉及復雜、多元與多層次的公共組織連結問題(Hulst, 2005; Hall, 2006; Stephenson & Poxon, 2001)。一個地區內的産業群聚與區域治理,同時皆蘊含著各式各樣的區域互動網絡形式—社區網絡、開放空間網絡、經濟活動網絡及文化網絡等。區域的健康與否,取決於這些網絡的相互聯係、良好的介麵以及有活力的因素。區域網絡的性質類似網際網路,它需要多樣化的社區、各式各樣的聯係、清晰定義的公共場域,使企業或員工能接近所有的網絡—工作網絡、資金網絡、觀念網絡、雇主和顧客的網絡,以創造區域創意與繁榮(Calthorpe & Fulton, 2007: 4)。因此,科學園區的治理問題,涉及地方與區域係統中互動的府際關係,以及園區內外共存的産業、市場與公共性的網絡關係,應以更強大的包容、整閤、溝通與協調性,來處理區域治理問題,以及區域性的社會、公共與永續責任,纔能使科學園區的治理,朝嚮創新群聚或創新社群的方嚮發展。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製度發展與治理機製
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背景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1980年12月15日,但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産業群聚策略,卻在1970年代初期就開始布署與進行。1973年石油危機時,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發展科技計畫以提升産業。在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主導下,潘文淵提齣發展積體電路(IC)的構想,為颱灣的電子産業樹立方嚮。對外組成美洲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進行知識技術導入、政策建議與把關,促成工研院與美國無綫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 RCA)簽訂技術移轉閤約。而工研院則在內部扮演重要的技術研習與人纔訓練工作,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電子工業研究所的前身),甄選派員前往美國受訓;同時,設立積體電路示範工廠,透過技術移轉成立聯華電子(UMC),最後纔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