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两岸科学园区治理制度之比较:以竹科与中关村为例(摘录)
陈铭显、赵永茂
科学园区的发展具有地方与区域治理的府际与网络特性(赵永茂,2001;林水波、李长晏,2005)。地方产业经济的规划,及其相关的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输送等公共议题,因为规模与人口等问题也常涉及复杂、多元与多层次的公共组织连结问题(Hulst, 2005; Hall, 2006; Stephenson & Poxon, 2001)。一个地区内的产业群聚与区域治理,同时皆蕴含着各式各样的区域互动网络形式—社区网络、开放空间网络、经济活动网络及文化网络等。区域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这些网络的相互联系、良好的介面以及有活力的因素。区域网络的性质类似网际网路,它需要多样化的社区、各式各样的联系、清晰定义的公共场域,使企业或员工能接近所有的网络—工作网络、资金网络、观念网络、雇主和顾客的网络,以创造区域创意与繁荣(Calthorpe & Fulton, 2007: 4)。因此,科学园区的治理问题,涉及地方与区域系统中互动的府际关系,以及园区内外共存的产业、市场与公共性的网络关系,应以更强大的包容、整合、沟通与协调性,来处理区域治理问题,以及区域性的社会、公共与永续责任,才能使科学园区的治理,朝向创新群聚或创新社群的方向发展。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制度发展与治理机制
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背景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于1980年12月15日,但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产业群聚策略,却在1970年代初期就开始布署与进行。1973年石油危机时,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指示发展科技计画以提升产业。在时任经济部长的孙运璇主导下,潘文渊提出发展积体电路(IC)的构想,为台湾的电子产业树立方向。对外组成美洲技术顾问委员会(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进行知识技术导入、政策建议与把关,促成工研院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 RCA)签订技术移转合约。而工研院则在内部扮演重要的技术研习与人才训练工作,成立电子工业发展中心(电子工业研究所的前身),甄选派员前往美国受训;同时,设立积体电路示范工厂,透过技术移转成立联华电子(UMC),最后才设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