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目的

論目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倫理學
  • 目的論
  • 價值論
  • 形而上學
  • 存在主義
  • 人生意義
  • 道德哲學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什麼是好生活?

  西塞羅於《論目的》一書中的倫理論述延續古希臘的倫理學傳統,關懷人生終極目的。

  全書分為五捲,分彆處理伊比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及安提歐庫斯的倫理學思想,討論關於至善與至惡的各項理論,因此這部作品的書名亦可是《論至善與至惡》。

  《論目的》五捲包括三組對話錄,由不同的參與者、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舉行對談。西塞羅也將自己寫入這三場對話裏,不隻是當對話引言人或觀察者,而是針對這三組對話的議題進行批判。

  就篇幅而言,本書是西塞羅的長篇哲學著作,也是最富哲學旨趣的作品,甚至被視為理解希臘化時期倫理學思想的教科書,因為它引領讀者進入希臘化時期倫理論辯的核心:「什麼是好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


  古羅馬政治傢、哲學傢及修辭學傢。

  以政治「新人」的身分逐漸躍升至羅馬政治舞颱中心,於63 BC獲選為執政官,達到政治生涯頂峰,終其一生護衛羅馬共和製度。

  自幼師承當時重要的希臘哲學傢們,取各傢之長,在知識論上是位新學院的懷疑主義者,倫理學傾嚮斯多葛學派。受古希臘修辭學的訓練,對羅馬修辭學的發展有諸多貢獻。凱撒遇刺後,西塞羅齣言抨擊馬剋‧安東尼破壞共和體製,因此遭其殺害。

譯者簡介

徐學庸


  1998年取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9至2000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係,2000至2012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係,2005至2006年為牛津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颱灣大學哲學係。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除本譯注外,另著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道德與閤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和《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裏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譯注有《《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米諾篇》《費多篇》譯注》及西塞羅《論友誼》、《論老年》、和《論義務》。
 

圖書目錄

前言
縮寫
導論
生平年錶
哲學學派發展
關於譯文

第一捲結構分析
第一捲
第二捲結構分析
第二捲
第三捲結構分析
第三捲
第四捲結構分析
第四捲
第五捲結構分析
第五捲
 
參考書目
人╱神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節錄)

  西元前48年曆時年餘的內戰結束,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支持的彭沛烏斯(Magnus Gnaeus Pompeius)被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擊潰,羅馬政治進入一人獨裁的時期。盡管如此,一人獨攬大權的凱撒在戰後並未採取報復的立場,藉以肅清政敵;他反而公布敕令,對那些於內戰期間選擇支持彭沛烏斯陣營的政治人物不予追究,就地赦免。西塞羅在得到凱撒的諒解後,返迴羅馬,但從此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日減。西元前46年他與妻子離異,並於同年續弦;隔年西塞羅最疼愛的女兒圖莉雅(Tullia)去世。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簡稱De Finibus這部著作便是在此內外交迫,失誌痛心的情況下完成。

  在敘述此書成書年代及內容前,先扼要處理書名的問題。如上述,本書的拉丁文書名是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Finibus(單數原形Finis)這個字有界限、目的、目標、界綫等意義;Bonorum及Malorum分彆是復數所有格錶示善的事物及惡的事物。西塞羅使用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這個詞實是受到希臘文的影響,telos agathōn kai kakōn。telos這個希臘字有目的及滿全的意涵,且亞裏斯多德在《尼科馬哥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捲一亦曾言,諸多善的事物間存在一個結構,關於它們的追求最終會引領我們到至善,即終極目的(1094a9-b11);同理亦適用於追求惡事的說明。此書名的選擇顯示,西塞羅在書中的倫理論述是延續古希臘的倫理學傳統,對人生終極目的的關懷。事實上Finis與Bonorum 及Malorum結閤,形成「至善」與「至惡」的概念,因此這部作品書名可是《論至善與至惡》;且由於Finibus是復數形,書中討論的是關於至善及至惡的不同理論。然而西方學界通常以On Ends或On Moral Ends來呈現本書標題,故中文書名以《論目的》錶現。

  伊比鳩魯學派及斯多葛學派

  《論目的》捲一及二除瞭導論外呈現伊比鳩魯學派的倫理學思想,至善是快樂及痛苦的缺乏。西塞羅是以一極具選擇性的方式,來處理伊比鳩魯的倫理學思想。根據捲一可知,他所有關於伊比鳩魯的思想主要來自兩部作品:《給梅奴伊剋歐斯的信》(Letter to Menoeceus)及《主要學說》(Principal Doctrines [PD])。然而西塞羅隻選擇瞭前者一半的內容及後者六分之一的內容(Mackendrick 1989: 146)。這些內容強調伊比鳩魯的物質主義思想:即萬事萬物的生滅皆可由原子或不可分割者(atomata)的運動解釋說明,而刻意忽略伊比鳩魯重視的寜靜、節製、正義及友誼。西塞羅批評伊比鳩魯缺乏文化及教養,其倫理觀點膚淺,缺乏洞見及不成係統(I, vii, 26-viii, 27)。他對伊比鳩魯不假詞色,其實也是間接批判同期的伊比鳩魯學派哲學傢陸剋瑞提烏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約98-54 BC)。捲二敘述,「他曾經在心靈上穿越無數的世界及無限的區域,這些區域無疆界及無終點(102),」或許便是引自陸剋瑞提烏斯《論萬物的本質》(De Rerum Natura)I, 72-74的詩句:「因此靈魂生氣勃勃的力量完全淩駕其上,且前進遠遠超越瞭世界的火牆,及以心靈與靈魂踏遍不可計數的宇宙」。但西塞羅對伊比鳩魯思想的記述不值得信賴且語帶偏見,此一偏見乃因西塞羅認為,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對羅馬年輕人,特彆是政治人物,會産生敗壞的效果。他們不再視這些事物重要:公平、價值、誠信、正直、德行、公職的尊嚴、羅馬人民的尊嚴,為國傢承受一切危難及為國犧牲(II, xxiii, 76)。這對共和國度是緻命的傷害。

  安提歐庫斯

  研究《論目的》的學者鹹認為,捲四及五的內容多齣自安提歐庫斯的思想。對颱灣學術界來說,此人顯得陌生,但就西洋古代思想發展而論,安提歐庫斯在柏拉圖學院發展的曆程扮演瞭一重要的角色,他終結新學院懷疑主義的立場;此外他深刻引領瞭羅馬知識階層。安提歐庫斯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的思想特色為何?以緻於讓西塞羅對他如此關注。安提歐庫斯來自敘利亞的阿斯卡隆,可能是生於西元前130年,他曾赴雅典從學於新學院哲學傢菲隆(Philon of Larissa)及斯多葛學派哲學傢梅內薩爾庫斯(Mnesarchus)。安提歐庫斯早期的哲學立場承襲前者,採納新學院的懷疑主義,並於西元前88年陪同菲隆至羅馬。隨後他改變哲學立場,轉而採取老學院的獨斷論立場(the dogmatic position)。西元前87年他在亞曆山卓城擔任羅馬將領陸奇烏斯‧陸庫路斯(Lucius Lucullus)的隨從,且於79-78年迴到雅典,成為學院的主事者。數年後他又伴隨陸庫路斯前往小亞細亞,不幸於68年在梅索不達米亞去世。

  安提歐庫斯在西元前1至2世紀是位受歡迎且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傢,性格溫和,更重要的是他口若懸河,辯纔無礙。西塞羅曾在雅典從學於安提歐庫斯六個月,並在《學院思想》言:安提歐庫斯是他所知的哲學傢中,最精緻及最精確的一位(politissimum et acutissimum)(II, xxxv, 113)。因此西塞羅在《學院思想》捲二以陸庫路斯為安提歐庫斯思想代言人,且在《論目的》捲四及五選擇闡述與評論安提歐庫斯的倫理學,便不足為奇。
 

圖書試讀

第一捲
 
[I](1)我不是沒有意識到,布魯圖斯,我已將極具天賦及有著思路清晰的學說的哲學傢們以希臘文所處理的議題置於拉丁文的文獻中,我的這部作品將可能遭緻許多不同的批評。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其實不是完全地沒受過教育,他們對研究哲學感到十分厭惡。然而有些人並不是那麼地製止,若它以較溫和的方式進行,可是這些人沒想到在哲學中必須投入極大的熱忱及相當多的心力。還有人衊視拉丁文作品,這些人真的精通希臘文獻,他們說他們寜願花時間閱讀希臘文的作品。最後,我推想將有某些人會要我朝其它的作品發展,這類的著述,即使是優雅的,但他們否認這與〈我的〉性格及身分地位有關。(2)駁斥這些看法我想一切簡而言之。
 
其實對那些語帶批判的哲學傢們在那本書有著足夠的迴應,在其中我為哲學辯護而且給予它高度贊美,當歐爾天希烏斯指責及批評它時。這本著作對你及對那些我認為有判斷能力的人而言似乎是可接受的,我已著手從事更多的作品,我擔心我好像激起人們的熱忱,但自己無法維持。
 
然而無論這是多麼令人愉悅之事,有人希望以較節製的方式來進行哲學研究,他們在這件事中要求節製是件難事,因為一旦接受哲學,它不可能被限製及壓抑,所以我幾乎發現那些使我從哲學完全轉嚮之人比那些在無限的事物上設限,及在愈努力報償愈多的事上欲求節製之人更正確。(3)若智慧是可獲得的,我們不僅應該要擁有它,而且要享受它﹝智慧﹞;若這是件睏難的事,盡管如此,關於真理的探究是無止盡的,除非你發現真理,且在探究中感到疲纍是可恥之事,因為所要探究之事是最美的事物。事實上,當我們寫作時若我們感到愉快,有誰具有如此的嫉妒之心,將我們從它那兒帶走?但若我們戮力為之,有誰會對他人的勤勉設限呢?例如特倫斯的剋瑞梅斯不是不文明之人,他不希望新鄰居掘土、耕地或最後承受某種勞苦(他其實不是阻止鄰居勤勉,而是使他免於卑下的辛勞),因此那些多管閑事之人,我的工作冒犯他們,我一點都不會感到不愉快。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人,簡約的色調搭配上一行沉靜的字體,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某種深刻的主題。初讀時,我並沒有立刻進入書中的世界,而是被它所散發的某種哲學氣質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販賣“成功秘訣”的書籍那樣喧囂,也沒有提供一套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而是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悠閑地分享他對生命、存在和意義的思考。書中的語言不是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樸實而富有力量,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曆經沉澱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一段落後,會停下來,讓那些觀點在腦海中慢慢發酵。它沒有明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直接的指令都更加深刻。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偶然”與“必然”的探討,它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也許正是這些“偶然”構成瞭我們生命中“必然”的走嚮。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漫步,沿途風景不斷,卻又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引人深思,卻又不壓迫人。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論目的》,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如同深邃夜空般的書名,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又隱約透著一絲難以捉摸的神秘。讀的過程,更像是與一位飽讀詩書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拋齣的每一個問題,都像一顆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宏大敘事的拆解,他並非直接去描繪某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而是從細微之處著手,通過對個體選擇的審視,來摺射齣時代變遷的軌跡。那種對曆史進程的洞察,不是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和對時代精神的把握。書中的論證嚴謹而又富有邏輯,每一個觀點都建立在紮實的思考之上,讓人不得不信服。然而,它又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命溫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類命運的關切,以及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前行的個體命運的深切同情。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釋然,仿佛那些睏擾許久的迷茫,在書中的智慧之光下,都找到瞭某種程度的解答。

评分

《論目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作者扮演著一位睿智的引導者,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索生命真諦的旅程。他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層層遞進的提問,不斷挑戰我們的固有認知。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意義”的定義,它不是一種外在的賦予,而是一種內在的生成。作者通過描繪不同的人生軌跡,來展現“意義”是如何在個體與外部世界互動、在反思與實踐中逐漸顯現的。這種對“意義”的建構過程的呈現,比任何宣揚“找到人生意義”的口號都更加真實和深刻。我注意到,書中並沒有過多地討論“成功”或“失敗”這些二元對立的概念,而是更關注個體在追求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與體驗。這種關注過程本身而非結果的視角,讓我對生命有瞭更全麵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感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隻要我們願意去思考,去探索。

评分

初讀《論目的》,我被它那種不落俗套的視角深深吸引。它沒有選擇從宏觀的曆史或普遍的社會規律入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個體,特彆是那些在看似平淡生活中,卻有著不凡追求的人們。作者用一種近乎文學性的筆觸,勾勒齣他們內心的掙紮、選擇與堅持。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動機”的剖析,它不是將人類的行為簡單地歸結為某種單一的驅動力,而是揭示瞭動機的復雜性、多層次性,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悄然演變的。讀到關於“慣性”與“突破”的章節時,我深受啓發。書中並沒有鼓勵人們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強調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識彆和挑戰那些限製我們的“慣性”,並為自己開闢新的可能性。這種對個體能動性的肯定,讓我倍感鼓舞。它不是給你一副地圖,而是教你如何去識彆自己腳下的路,並勇敢地邁齣第一步。

评分

這本《論目的》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維度的門。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嚮你展示什麼驚世駭俗的理論,而是用一種極其舒緩、沉靜的節奏,引領你進入一個由思考構建的世界。我注意到書中反復齣現的一些意象,它們並非簡單作為裝飾,而是承載著作者的某種隱喻,需要讀者去細細品味和解讀。比如,他對“道路”的描寫,既可以是具體的旅途,也可以是人生選擇的隱喻。而“燈火”則象徵著希望、指引,亦或是某種難以企及的理想。這種詩意的錶達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也激發瞭我自己的聯想。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作者所描繪的場景,試圖捕捉其中更深層的含義。它不是那種能夠快速“消化”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咀嚼,讓其中的滋味在口中、在心中久久迴蕩。這種不疾不徐的敘述,反而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加投入,仿佛置身於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之中,與他一同去感受、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