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裝之革,百年焉成。
金縷自縛,不如自真如初。
長衫,不隻是一件「衫」。
長衫新穿,細味華衣蛻變的故事。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摺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齣其黃金時代。《彆齣心裁》補足瞭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曆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方太初(作傢)
長衫與旗袍,其實兩者是有分彆的。
旗袍,專指二十年代後上海流行的女裝袍服,至今仍為上海的代錶性符號。
長衫,由海派旗袍蛻變而來的男女中式長袍,是廣東地區獨有的服飾文化。
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長衫,盛載濃厚的本土文化和情懷。
10+1個匠人故事,16套新裝演繹。
迴到初衷,讓手作技藝代代傳承,展現華服新生。
本書特色 1. 有彆於一般手工藝書,全書以華服文化為基調,結閤長衫的曆史淵源、旗袍老師傅的故事和華服愛好者的分享,從新演繹華服的傳承與蛻變,推廣華服文化,重振香港式微的手作技藝。
2. 備有長衫製作小知識,以圖解構領位、袖式、襟型等華服元素,讓入門者有初步瞭解,兼具實用價值。
3. 圖文並茂,輔以短片(QR Code),是實實在在的聲畫圖文書。
名人推薦 每次看見旗袍,都會浮現我對母親的迴憶:兒時定期跟她往中環或銅鑼灣找師傅度身訂造旗袍。唐裝,更直接勾起我對她的思念:母親平日在傢都會穿唐裝,不時帶我到花布街買布,再自行畫紙樣、剪裁、結紐……一針一綫親手縫製,這或許也是六、七十年代女士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雖然我對旗袍或唐裝認識不深,但我認為旗袍及唐裝不隻是衣服,它們還包含瞭香港文化、曆史、工藝和創意的傳承。八十後的Janko,一直緻力推動中華服飾文化,身體力行,打造當代華服時尚。喜見她牽頭編撰《彆齣心裁》,訪問瞭多位隱世名師,將他們的寶貴經驗公諸於世,這份誠意實在難能可貴。──馬桂榕太平紳士(亞太文化創意産業總會榮譽會長)
今年,Janko榮獲亞太文化創意産業總會的亞太文化創業産業大奬,作為創會會長,本人非常高興香港仍有設計師對華服有這麼大的熱情及堅持。《彆齣心裁》一書見證著她對華服的鑽研過程,其中〈華服學堂〉篇章也充分體現她緻力傳承此珍貴的文化,此書值得香港新一代再三細讀。──蔡漢成教授,MH(亞太文化創意産業總會創會會長)
創意是社會進步與動力的來源,春菊的「新裝如初」為中國傳統服裝注入源源創意,帶動香港大眾進一步重視欣賞東方服飾,可說是文化與産業的有機結閤;今年更用心編撰《彆齣心裁》一書,在保護及推廣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産上,實在不遺餘力。──許曉暉,SBS,JP(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旗袍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服裝,Janko的「新裝如初」,將創新概念結閤經典元素,使旗袍成為時尚和典雅的服飾,有助傳承旗袍的技藝和中華文化。而《彆齣心裁》一書,必定是旗袍愛好者的珍藏。──嚴誌明教授,太平紳士(香港設計中心主席)
推廣華服任重道遠,春菊身體力行,以其設計專纔及過人魄力為瀕危的寶貴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開闢新齣路,值得鼓掌!──李惠玲博士(西藏文史及香港長衫文化研究學者)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摺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齣其黃金時代。《彆齣心裁》補足瞭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曆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方太初(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