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

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语文
  • 阅读
  • 写作
  • 文化
  • 思维
  • 素养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知识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说什么」能吸引人?「怎么写」会打动人?
语文力正是我们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随身技艺

  养成语文六力,此生无往不利

  ⊙语言力:把话说到心坎里
  「请问你喜欢美国小姐?还是中国小姐?」
  顾维钧:「只要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

  ⊙表达力:展演自我感动人
  吴冠中:「传统不断在变化,传谁的统?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叛逆不一定是创造,但是,创造里必定有叛逆。」

  ⊙写作力:书信的神奇魔法
  林肯(Abraham Lincoln):「亲爱的儿子,无论我和你相聚多久,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实在无法知道下一辈子会不会重逢?」

  ⊙赏析力:跨时代歌词之美
  黄友棣:「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畔,多美丽啊!像村家的小姑娘一样,像村家的小姑娘。」

  ⊙感受力:生命故事皆文章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你哭哭啼啼地来,每个人都因你而欢笑;你欢笑着离去,却让整个世界为你哭泣。」

  ⊙新知力:趋势关键年度字
  刘炯朗:「MOOC源自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老师经由网路把授课内容和广大群众分享,是近年来教育界重要的发展方向。」

  美文好语经过时间淬炼,更显独到韵味,百纳各家创作精华,内化为自己的底蕴,实为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关键。

  获奖记录
  ▲《你没听过的逻辑课:探索魔术、博奕、运动赛事背后的法则》(2015)
  2015年度金石堂自然科普TOP19
  ▲《从轮子到诺贝尔:学校没教的创新发明》(2014)
  2015政大科技管理百大好书选入选
  ▲《学校没教的逻辑课》(2012)
  2013年博客来「年度百大」人文类TOP17
  2013年金石堂社会科学畅销百大TOP7
  ▲《国文课没教的事》(2011)
  2012年台北市101年度儿童深耕阅读好书推荐
  2012年台北国际书展马英九总统购书书单
  ▲《下课后的奇幻补习班》(2011)
  2012年台北国际书展马英九总统购书书单
  ▲《一次看懂自然科学》(2010)
  2010年开开卷年度好书奖最佳青少年图书
  马英九总统推荐2011年暑期青年阅读好书
  2011年第35届金鼎奖图书类非文学奖科学类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一次看懂社会科学》(2010)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20不惑──大学校长亲授33堂生涯必修课》(2010)
  2010年度台北县国中小优良图书
  2011年第33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汉字里的宇宙:从甲骨到楷书的文字演变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讲述现代汉语语法或应试技巧,而是深入探索汉字这一古老文明载体的源头、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我们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隧道,触摸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远古信息,感受泥土中烧制的陶符的朴拙之美,并最终理解我们今天使用的每一个方块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塑形、重构意义的。 第一部分:溯源——图画与符号的萌芽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飞跃之一。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史前陶器上出现的刻符,探讨它们是否已具备文字的雏形,还是仅仅是氏族图腾的标记。我们将详细考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并将其与后来的甲骨文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勾勒出“记事符号”向“表意文字”过渡的艰难历程。 重点关注对象是甲骨文。我们不侧重于简单的字词释读,而是着眼于其书写载体(龟甲、兽骨)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书写约束和其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甲骨文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并非是僵硬的规则,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方式。例如,探讨“雨”字头是如何从描摹天空垂下的水滴演化而来,以及“祭”字如何在祭祀场景的描绘中凝固成一个固定的表意符号。我们将深入分析甲骨文中对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记录,揭示古人如何通过这些符号来构建他们理解的世界秩序。 第二部分:定型——金文的庄严与周代的礼乐思想 商代结束后,文字的应用进入了金文时期。青铜器作为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载体,其上的铭文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是权力、血缘和契约的象征。本书将详细分析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书体变化,特别是铭文的篇幅如何从短小的“一字铭”发展到长篇的“王孙遗者钟”等,这种变化本身就是政治权力更迭的缩影。 本部分着重探讨金文中的“重文”现象和“合文”现象,这显示出文字在特定仪式场合中对美观和对称的追求,反映了周代“礼”的精神。我们还将对比不同地域(如秦、楚、吴、越)在文字使用上的差异,展示在“分封制”下,文字系统并未完全统一,这为后来的文字大一统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统一——秦篆的规范与“书同文”的深远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这是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本书将详细剖析小篆的标准化过程。李斯等人如何借鉴了原有的六国文字,进行系统的规范和简化。我们不仅要看小篆的形体结构(如线条的圆转、笔画的均匀),更要探究这一“强行统一”的文化工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延续性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 我们会通过对比战国文字与秦篆的差异,具体展示哪些部件被保留,哪些被简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使得官方文书的书写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又牺牲了部分古老文字的图画性。 第四部分:实用化——隶变与书体的革命 小篆的结构复杂,书写速度慢,这在秦汉帝国庞大而高效的行政体系中成为了瓶颈。由此催生了对书写便捷性的强烈需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字史上最剧烈的一次变革——隶变。 隶变并非仅仅是字体风格的改变,它标志着汉字从“意音文字”向“形音文字”的本质性过渡。本书将详细剖析隶书的“蚕头燕尾”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是如何从圆转的线条中分离并固化下来的。通过分析汉代简牍、碑刻上的隶书,我们将理解“一波三折”的笔法背后,是书写工具(毛笔)与书写载体(竹简、麻纸)的最佳配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隶变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根本性蜕变,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基础框架。 第五部分:成熟——楷书的建立与经典的定型 从汉末的章草、行书到魏晋的楷书,文字的书写正式进入了成熟期。本书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路书法大家如何完善和确立了楷书的“法度”。我们探讨钟繇、王羲之等人对笔法结构的精妙处理,使得楷书兼具了稳定性(利于长久流传)和表现力(利于书家个性表达)。 我们将分析魏碑的雄强与唐楷的端庄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永字八法”的理论基础,并阐述楷书是如何最终成为官方典籍、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字体,从而将文字的传播效率和规范性推向了顶峰。 结语:文字的生命力 最终,本书将探讨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核心密码——部首系统和形声字的构造机制。汉字之所以能跨越巨大的地域和时代差异进行有效交流,正是因为其内在逻辑的强大生命力。阅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再仅仅是“识字者”,而是“解语者”,能够从每一个方块字的结构中,洞察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时间与秩序的独特理解。这是一部关于“形体如何承载思想”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炯朗


  麻省理工学院电脑博士。

  为国际知名的电脑资 讯学者,在即时系统、电脑辅助设计、VLSI佈局、组合最佳化、离散数学等领域均有杰出之贡献。曾先后当选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 计算机协会(ACM)杰出会员。2011年荣获有「电子设计自动化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卡夫曼奖(Phil Kaufman Award);2014年获IEEE基尔霍夫奖(Gustav Robert Kirchhoff Award);2015年获中国计算机科学协会海外杰出贡献奖。

  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于1998至2002年间担任台 湾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作育英才无数。其于1973年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CM之论文截至2015年已被引用超过一万次,影响极大。并以资讯工程之国际学术声望,于2000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国际上声誉卓着的科学家、 教育家。

  2005年起,在竹科IC之音主持谈话节目「我爱谈天你爱笑」,以幽默的谈吐及丰富的学养畅谈科学、文学、历史、科技发展等各领域的知识,深得大众喜爱,迄今已出版11本科普、散文作品。

  着作
  《公民课该学的事:从自己出发,和社会好好相处》
  《你没听过的逻辑课:探索魔术、博奕、运动赛事背后的法则》
  《从轮子到诺贝尔:学校没教的创新发明》
  《刘炯朗读三字经》
  《学校没教的逻辑课:发现八卦、婚姻、网拍背后的定理》
  《国文课没教的事》
  《下课后的奇幻补习班》
  《一次看懂自然科学》
  《一次看懂社会科学》
  《20不惑──大学校长亲授33堂生涯必修课》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精鍊幽默的语文
折冲樽俎的外交辞令
春秋战国谋士的辩才
晏婴佐齐三公的治国语录
中辍生的精彩演讲
林肯总统就职演说
吴冠中的散文风采

第二章 纸短情长的书信
书信写作要点
唐伯虎寄友人尺牍
纳兰性德与挚友的诗词唱和
林肯总统的私人信函

第三章 时代特色流行曲
古老的爱尔兰民谣
台湾校园民歌
一九四○年代流行歌
黄友棣的〈杜鹃花〉

第四章 生死大事做文章
出生的仪式
死亡的习俗
古文中着名的祭文与輓诗
中国近代名人的輓联
西方的祭文与悼辞
西方的輓诗、墓志铭与讣闻
离别的诗文与演说

第五章 趋势创造新语言
语言的全球化
《牛津英语辞典》新字词
科技发展新字词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折冲樽俎的外交辞令
 
有一次偶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inthe City of New York)一位负责公共事务的女士,她说:「哥伦比亚大学有很多杰出的中国毕业生,其中之一是顾维钧。」其实哥伦比亚大学有个杰出校友排行榜,其中三位是中国人,分别是:顾维钧、胡适和吴健雄。
 
顾维钧十七岁到美国留学,二十五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国际法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马上崭露头角,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里担任英文秘书和翻译,三年之后被派回到美国担任中国驻美公使,是当时在华盛顿外交圈中最年轻的一位大使。顾维钧年少英俊,当时和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而且说得一口漂亮流利的英文。
 
外交官的风趣谈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顾维钧代表中国参加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杰出的口才让他在国际舞台上声誉鹊起。一九二○年代,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很少,刻板的印象是他们开餐馆、洗衣店和当建造铁路的苦力。有次在华盛顿的午餐会上,顾维钧坐在一位漂亮女士旁边,她不知道怎样和顾维钧交谈,第一道菜色是汤品,喝完汤之后,她终于开口讲话。她礼貌地问顾维钧喜欢这道汤吗?但是她先入为主地假设顾维钧只会讲破烂的英文,就是所谓pidgin English。所以她慢吞吞地问:Likee Soupee?(喜欢汤吗?)顾维钧微笑点点头,没有回话。吃完中饭才是餐宴的重头戏,顾维钧是那天午餐会的主讲人,当他用标准、流利、优美的英文发表演讲后,在掌声中回到座位上,他慢吞吞地问那位女士:Likee Speechie?(喜欢这篇演讲吗?)
 
还有一个在华盛顿国际舞会上的故事:顾维钧和美国小姐共舞,她问:「请问您喜欢中国小姐呢?还是喜欢美国小姐?」顾维钧面带笑容地回答:「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面面俱到正是外交家的本色。
 
顾维钧一生中最成功的一幕,就是在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上展露才华,当时重要的议题之一是中国想收回日本根据袁世凯签订条款在山东得到的特权。顾维钧在演说里提到:「中国人不能够放弃山东,正如基督教不能够放弃耶路撒冷一样。」这句话打动了各国代表的心,可惜,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最后在会议上,山东问题仍然不能公平解决。中国代表只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也拒绝出席巴黎和会的开幕典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来没想过,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竟然能让我看得如此入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本《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绝对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书籍之一。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写作秘籍”,而是真正抓住了语言的精髓,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这两个字。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文字的关系。书中关于“创意表达”和“反常规思维”的探讨,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用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通过“故事化”来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写东西就是要“一本正经”,但这本书告诉我,有时候,“不正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语言的无限热情,让我觉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提升语文能力的图书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无非就是换些例子,换些标题。但是,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实用(甚至可以说是“不正经”)的方式,来探讨语文的深度。书里的一些例子,比如如何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尴尬,如何用故事来传递深刻的道理,都让我拍案叫绝。它不只是教你“是什么”,更是教你“怎么做”,而且做得非常巧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功底。我尤其欣赏书里对“情商”和“沟通艺术”的融合,它把语文的能力上升到了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层面,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沟通者,必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使用者。它鼓励我们大胆尝试,不害怕犯错,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非常活泼,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分享他的经验和智慧。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在教我语文,更是在教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有效地与人相处。

评分

《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国文”教材,不如说是一本“人生指南”。它触及的不仅仅是文字的技巧,更是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这本书,则是在为我们的思想披上最华丽、最得体的“外衣”。它教会我如何审视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同理心”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沟通不畅,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说话,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倾听,不懂得如何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死读书、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变成了一个更具独立思考能力、更富有人情味的人。它让我明白,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最终影响世界。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文字世界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真诚、极其有智慧的方式,来探讨语言的魅力。它让我明白,语文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一种思维工具,一种解决问题的利器。书里关于“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要让别人信服,就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这本书告诉我,情感的共鸣,故事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在很多时候,比纯粹的逻辑更能打动人。它鼓励我们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细节,去捕捉那些最真实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提问的力量”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比一个完美的答案更能引发思考,更能推动对话。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在学习如何与世界更好地连接,如何用我的语言去创造价值,去传递温暖。

评分

这本《语文力向上:国文课没教的事3》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以为国文课教的就是那些古诗词、文言文,然后考试分析一下作者的心境,再写写读后感就差不多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堆砌,而是真正从“用”的角度出发,教你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比如,书里讲到如何用更精准的词汇来表达微妙的情感,而不是总是“感觉很好”、“有点糟糕”这种模糊的词语。它还提到了公众演讲的技巧,怎么样才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你的观点深入人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部分,以前我总觉得这些是逻辑学或哲学的东西,跟语文没多大关系,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们是让你的文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新闻、看文章的时候,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够去分析作者的立场、论证的强度,甚至能发现其中的一些“陷阱”。这让我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会写字”、“会背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技巧应用到我的日常写作和沟通中,感觉自己离“腹有诗书气自华”又近了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