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會認識本書的作者林佳瑩律師,真是一段奇妙的因緣!總結而言,如果不是她那位一直未完成曆史钜著的室友張誌朋律師,因與我曾在中央選舉委員會共事過,相差瞭17屆的我們應該是不會有什麼交集,而我這幾年生活中的歡樂恐怕也會少瞭許多!
初見林佳瑩律師,好像沒什麼威脅感,但如果知道她是:求學期間常都第一名畢業、通曉英、法、日語等多國語言、留學英法兩國、書狀隨便一寫都超過50頁以上、著作等身,此外還廚藝高超、精通水彩畫、甜點製作及小品攝影,都會令人驚艷不已!也很難想像她怎麼能厲害到這個程度,將來不齣來選總統都可惜啊!
以這樣能力的人來撰寫有關「不公平競爭訴訟贏的策略」,其內容自是不容小覷,絕對是值得研究競爭法的學者或從事實務工作者仔細研讀的一本參考資料!
研究競爭法的人都知道:授予專利權、商標權及著作權,本質上就是一種限製競爭,隻是在法益衡量下給予此等智慧財産權保護。然而,智慧財産權人如果利用此種權利從事不公平競爭,站在競爭法(即我國的「公平交易法」)的角度,自然是不能不予以適度的規範。
為瞭深入瞭解利用智慧財産權從事不公平競爭時訴訟上攻防的策略,認真的林律師在本書中共蒐集瞭54則智慧財産法院判決,並且分門彆類為「著作權、資訊與不公平競爭」(4則)、「商標、品牌與不公平競爭」(40則)、「專利、技術與不公平競爭」(10則),詳細整理說明各種類型的不公平競爭訴訟法院判決意見,確實是一份很值得參考的資料。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林律師僅提供「贏的策略」,而沒有提供「瑩的策略」!看來想要打贏這類官司的人,還是必須付費委任她辦理纔行喔!
傅祖聲律師
2016年11月26日
序 不公平競爭規範,在我國法製上處於一種相當微妙的地位,一方麵在實定法上被規定於公平交易法之中,而傳統上屬於競爭法的公平交易法,其法律定位被認為是抑製獨占、對抗限製競爭行為的法規範,而與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賦予特定排他、獨占地位的智慧財産法,處於緊張、對立之關係;另一方麵,最早成立的智慧財産國際條約之巴黎公約,又於其條文中要求各會員國應對其國內不公平競爭行為,加以管製,使得不公平競爭規範成為智慧財産法之一環。不公平競爭規範於我國法製中所處如此特殊地位,亦導緻不少人士對於其法規範定位的誤解,以為包含不公平競爭規範在內的公平交易法全體規定內容,其目的皆在於抑製、防止智慧財産權人濫用其權利,時而並對於該法第45條「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或其他智慧財産權法規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不適用本法之規定。」之規定,深感疑惑。
幸而,林佳瑩律師以淺顯易懂之文字,藉由各種相關實際案例的事實敘述及判決解說,於本書中正確呈現齣各該智慧財産法規範與公平交易法不公平競爭規範間相互補完、而非對立、拮抗之關係。對於非學術研究者的一般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後可以具體瞭解到,於未來智慧財産法律爭議中,如何交叉運用特定智慧財産法規定與不公平競爭規範條文,爭取最有利於自己之法律主張,而無須翻閱詰屈聱牙、長篇大論、細心讀完後仍不知其所雲為何的學術著作。本書充分結閤、橋接理論與實務之鴻溝,免除讀者對於「莫測高深」學術理論的進入障礙,從實務判決齣發,就其事實與相呼應的判決理由,順手拈來學術見解之主張,闡明其癥結,條分縷析引導讀者往結論邁進。對於關心不公平競爭規範發展、屢屢睏惑於其條文規範真意、抑或實際上遭遇不公平競爭規範法律爭議之讀者而言,本書都是一本值得您精心閱讀、隨時應置於書桌畔參考的好書。
個人與林佳瑩律師之識,源於林律師自海外求學歸國後,在忙碌無止境的律師執業工作之餘,仍壓擠齣時間,參加由一群對智慧財産法製有著高度熱誠及關懷的學界、律師界及法官人士所組成之「智財判決研究會」。每次研究會中,參與者從其各自的學術、實務經驗,針對討論對象的判決,各抒己見、各言其誌,林律師於此自亦不落人後,從其國內外求學所得學理,輔以長期律師執業經驗所得,闡述自己看法,而有單是學理或實務所未嘗能見之主張。今林律師有意將其學理、實務唱作俱佳的看法,分享給廣大的一般大眾,而不侷限於小小研究會圈中,並囑託推薦序於個人。個人感佩林律師有此獨樂眾樂胸懷,同時欣見不公平競爭規範之真諦得以廣為一般大眾熟知及運用,自然樂意執筆為序如斯。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蔡萬纔法學講座教授
黃銘傑
2016年11月26日於萬纔館研究室
序 閱讀林佳瑩律師的新作《不公平競爭訴訟贏的策略》,在忙亂的年底中帶來高度的智識樂趣,也深深欽佩林佳瑩大律師能在如同迷霧般的不公平競爭訴訟叢林中,替讀者梳理齣最重要的案例以及精確的脈絡。
競爭法與市場脈動息息相關,與智慧財産權的關係,更是長久以來學說與實務的重要爭點。而一般針對智慧財産法院判決的研究,多半集中在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上,較少從不公平競爭的角度齣發。然不公平競爭行為,本就難以精確描述、歸類與定義,更會隨市場競爭態樣、工具或模式而不斷變化,公平交易法所規範的不公平競爭條文,往往扮演瞭專利法、著作權法或商標法規範缺漏的補遺角色,但又非毫無界綫,以免架空智慧財産權法製的本旨,而過度箝製市場競爭的自由空間。林佳瑩律師匯整瞭智慧財産法院近年與專利權、著作權與商標權有關的不公平競爭行為,並予以係統性介紹及解析,將法院判決的重點,以清晰明瞭的方式呈現,非法律專業者能藉由此書掌握不公平競爭行為的概念與核心,並以此為商業競爭策略的基石,法律專業工作者亦能迅速明瞭智慧財産法院對不公平競爭行為的重要判決與見解趨勢,本書實是國內判決分析的優秀之作。
林佳瑩律師能完成如此秀逸的著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自林佳瑩律師研究所時代有幸與林佳瑩律師相識以來,林佳瑩律師總能以其多纔多藝、認真超群的姿態讓我驚艷不已,為人親切和善之中,又不失銳利目光與精準視角,不論人品、見識、專業能力與各類與法律毫不相關的纔藝,都卓然不凡,值得信賴。於世局混亂紛擾的2016年末,閱讀林佳瑩律師的大作,是美好又豐碩的經驗,值得再三推薦。
成功大學法律學係助理教授
顔雅倫
2016年12月8日
序 智慧財産權議題的討論嚮來集中在專利權、商標權,以及著作權,而公平交易法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環。然而,在新興網路科技的發展之下,許多競爭對手違反商業倫理的行為,有可能透過公平交易法加以排除,是權利人不可忽視的領域。
我國公平交易法規範瞭「限製競爭」與「不公平競爭」。法條雖然就「不公平競爭」行為設有規定,但因為條文使用的文字相對簡單,即使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對於條文應該如何適用,也常感到一頭霧水。這也是為什麼在涉及不公平競爭的法律訴訟中,時常發生一二審法院判決逆轉的結果。即使是同樣的當事人,同樣的事實經過,在不同的法官心中,可能就會産生不同的訴訟結果,本書所收錄的「幸福空間 v. Google」、「颱灣房屋 v. 住通搜尋係統」及「鰐魚原廠廠拍」等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這一些案例當中,也可以發現智慧財産法院加強對於權利人保護的力道。
智慧財産案件新興爭議的處理,跨越瞭民法(契約法、侵權法)、刑法、訴訟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公平交易法等不同的法領域,再加上個案具體事實的差異,更加深瞭案件的復雜程度。
本書的第壹部分,先介紹公平交易法關於不公平競爭的相關規定,之後再分就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三部分介紹案例。讀者可以發現,商標法關於不公平競爭的案例相當的多,這也呼應瞭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的立法目的,都是在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所以二者的保護會相互重疊,也相互補充。
由於公平交易法在104年2月4日進行大幅修正,部分條次産生變動,為使讀者能對照判決引用的舊條文與現行條文,本書特將公平交易委員會所公布的104年2月4日修正條文對照以及修法理由收錄在最後,也將每則案例所涉及到的現行法條文在案例名稱後方加以標示,以供讀者參考。
在本書即將定稿前夕,很幸運地受邀參加TIPA智慧財産培訓學院105年度第三次智慧財産實務案例評析座談會,會中探討「關鍵字廣告與商標使用及公平法問題」的議題。與會的學者教授、智慧財産法院法官、智慧財産局長官,提供瞭非常多精彩的見解,更讓我覺得在智慧財産法律領域的研究上,真的是學無止境,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纔行。
林佳瑩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