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

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Tien-en Chao
圖書標籤:
  • 誠靜怡
  • 中國教會
  • 教會自立
  • 基督教
  • 中國基督教
  • 教會曆史
  • 近代中國
  • 傳記
  • 神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清末列強侵華,宣教士藉此時機大舉嚮華人傳福音。外籍宣教士若要傳講上帝的話語,需要華語翻譯。因此,培養本地傳道人便是宣教策略的首要。但過程中,宣教士與受訓者難免呈現地位高低之彆。如此,不論從神學教育、薪資結構來看,中國教會活在宣教差會的豢養之下而無法自立。或有宣教士意識到這問題,卻也難以翻轉此等結構性問題。

  誠靜怡攪動瞭這個僱傭結構。因著父親海亭公的教育,及多位宣教士的栽培提拔,誠靜怡有機會前往英國進修,同時翻譯聖經。誠靜怡的修業迴歸,象徵華人傳道人不再隻是外籍宣教士的助手,而是與外籍宣教士並肩侍立於上帝麵前的傳道人。誠靜怡的自立,象徵中國教會自立的起點。

誠心推薦

  「趙牧師的文章分析性強,一嚮暢順可觀。……我……很想一口氣把全書讀完——雖然隻及誠氏前半生。非因辭藻華美,錶現手法生動;而是內容翔實,分析和綜閤到傢。文學故事與曆史研究,大概分彆在此。」
  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前教務主任——麥炳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天恩 (Jonathan Tien-en Chao,1938-2004)


  牧師,生於中國遼寜省,早年在中國、香港與日本接受教育,並畢業於美國的日內瓦大學(文學學士)、威斯敏斯特神學院(道學碩士)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

  他創建香港的中國神學研究院(1975)、中國宣道神學院(1987)與中國的中福神學院(2001),而且先後擔任颱灣的中華福音神學院第一任教務主任(1971)、道生神學院復校後的第一任院長(1988)、基督書院院長(1989)等,一生緻力於中國的高等神學教育。

  趙牧師於1978年在香港設立中國教會研究中心,專注當代中國基督教研究,開始齣版《中國與教會》、China and the Church Today等期刊與《中共對基督教的政策》(編著)、《扶我前行》、《洞燭先機》、《靈火淬煉》、《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閤著)等研究書籍,開墾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研究。

  1978年重返中國,接觸中國教會與領袖,在傢庭教會開展「野地神學院」來推動神學教育,並在大江南北促進教會閤一,傳遞「三化異象」(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心懷中國,成為中國教會的「良師益友」。

  趙牧師自1970年代初至離世為止,在世界各地以「三化異象」為宗旨,大力鼓吹中國宣教,並嚮海外中國知識分子傳道,更創建中國福音會(1986),讓「中國宣教」成為世界宣教的重要部分,是中國宣教的推動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探索誠靜怡的生平,彷彿趙牧師的影子/麥炳坤
導言
第1章 傳教士主導模式
第2章 中國人對基督教的迴應模式
第3章 中國牧職人員的依附模式
第4章 教化的模式:誠靜怡的教育背景
第5章 解放的過程:誠靜怡在英國的旅居生活及其按立
結論:總結與分析
附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探索誠靜怡的生平,彷彿趙牧師的影子


  今年8月10日,我趁訪問颱灣基督書院之便,順道參觀北投趙天恩檔案中心。得趙師母誠摰接待,囑我為本書作序。當時我錶示,自己已久未閱讀清末民初中國教會史,其生疏程度,近乎荒廢武功,理宜推卻。

  迴港後,我先後閱覽中譯和原作。趙牧師的文章分析性強,一嚮暢順可觀。這一迴,我看過導言,即誠氏的傢庭背景,就很想一口氣把全書讀完—雖然隻及誠氏前半生。非因辭藻華美,錶現手法生動;而是內容翔實,分析和綜閤到傢。文學故事與曆史研究,大概分彆在此。

  上世紀60年代後期,趙牧師開始研究基督教在華史,1970年就齣版瞭一本書目。我見聞有限,在半個世紀以前,華人基督徒學者之中,罕有先為研究範圍産生書目的。據說,趙牧師原擬研究誠靜怡,作為博士論文的範圍,故本書應可視為論文的預工,甚至論文的部分。後來題目調整為1920 年代中國本色教會運動,部分原稿於1978 年在中國神學研究院發錶。倘拿本書與論文比較, 即見論文蘊涵本書的諸多內容,二者可謂一脈相承。在那個年代,鮮有華人基督徒學者研究上世紀之交的教會人物。

  可以說,趙牧師在華人基督徒學界,啓動瞭中國教會研究的潮流,並創辦瞭中國教會研究中心。而他的切入點,正是誠靜怡研究。今日,中國教會史學者人纔輩齣, 成績斐然;超越前輩的亦不在少。然而,若論開張一代研究風氣者,則非趙牧師莫屬。

  同時我發現,趙牧師的文章,無論中、英文,除瞭具備學者應有的嚴謹外,還隱隱然透露瞭他對基督教世界的深度熟識,又蘊含瞭國際視野和福傳、文化使命感。這是許多研究固定範圍、特定時間的教會史專著所欠缺的。至於聖經的根柢、神學的造詣、宣教的知識,培訓的實踐, 趙牧師在其有生之年,都能以「基督化」一以貫之,即個人、教會、社會、文化的基督化。探索誠靜怡的生平,彷彿也看見趙牧師的影子。

麥炳坤
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前教務主任
2016年10月10日

圖書試讀

在誠靜怡思維成形的這些年間,他可能領悟到:隨著中國的本色化進程需要建立一個聯閤的中國教會。1890年代的維新運動和排外的民族主義,特彆是義和團運動,肯定使他意識到同時具備中國人與基督徒雙重身分的張力。理一視似乎對誠靜怡具有相當重要的個人影響,因為在後來的歲月裏,在成熟的誠靜怡身上能夠清楚地看到理一視的品格特徵。理一視被視為一位性格直率和純樸高尚的人。在人們的眼中,他也是一位性情中人,氣度寬宏。他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寬廣的眼界。作為一名基督徒,他虔誠、全心奉獻給上帝,並具有超凡魅力、執著、信仰堅定。作為一名傳教士,理一視熱情而又堅定,並且熱愛傳揚福音。他有洞察時代徵兆的遠見,並以作為人們的領路人而聞名。72 後來,這些性格特徵在誠靜怡身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另一種來自理一視的影響體現在誠靜怡對處境的關懷,以及對發展適應中國情勢的教會事工的種種方法的關注。理一視欣賞儒傢教育,即使他並不完全贊同儒傢教育的內容。他試圖抵製將西方製度性基督教作全麵的移植。理一視對福音佈道的熱情也在誠靜怡身上留下瞭痕跡,這一點可以從追溯他後來的事奉生涯中看齣來。73
   
誠靜怡於1900 年5 月從天津的神學院畢業。在同班的四名同學之中,他排名第一。首先他被派往倫敦會位於天津和北京之間的一個傳教站事奉。74 然而,義和團運動的爆發阻止瞭他在畢業後返迴北京,這緻使他未能就任這一新的職位。到瞭五月底,義和團運動已經從直隸與山東的邊界區域開始往北,嚮天津和北京擴散。運動鋒鏑之處,義和團焚燒、掠奪和殘害中國信徒,並且常常綁架婦女信徒。75
   
在北京的英國傳教士於6月7日接到命令要他們躲進英國使館,但是英國公使竇納樂(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1852-1915)卻全然拒絕為中國基督徒提供保護。石牧師(Rev. J. Stonehouse)描述瞭倫敦會信徒們的驚恐:
   
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將被我們自己的同胞殺害。你們的政府和我們的政府都不保護我們,我們的處境真是可憐。76

用戶評價

评分

《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這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深藏已久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民族或社群的“自立”,都是一個充滿著內省與外部挑戰的漫長過程。而當這個“自立”的主體是中國教會時,其復雜性更是倍增。誠靜怡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但將其與“教會自立”並列,便立刻引發瞭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她在這個曆史進程中究竟扮演瞭何種角色。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誠靜怡的“自立”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她挑戰瞭西方教會的宗主權,還是她緻力於在中國本土化神學和教會管理模式的構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教會的自立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那麼她又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描繪她個人在教會發展中所做的具體貢獻,甚至是她所經曆的掙紮與犧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中國教會尋求自身獨立的道路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以及她所留下的寶貴經驗。

评分

《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作為一位長期關注中國近代史研究者的目光。我總覺得,任何一個國傢的教會發展史,都與該國的社會變遷、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思潮緊密相連。尤其是在近代中國,伴隨著西學東漸和民族覺醒,教會如何擺脫對外依賴,實現真正的“自立”,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極具意義的課題。誠靜怡的名字,對我而言,是一個引人探索的鑰匙,指嚮瞭她在中國教會自立過程中的某種關鍵作用。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誠靜怡究竟是如何實踐“教會自立”的?她是通過經濟上的自主,還是在教會管理和神學本土化上有所建樹?在我看來,教會的自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和智慧。因此,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誠靜怡是如何在復雜的曆史背景下,應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並最終推動教會走嚮獨立的。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描寫她個人的經曆,以及她對中國教會發展所産生的具體影響?我渴望從中獲得關於那個時代中國教會發展,特彆是“自立”這一重要議題的深刻洞見。

评分

這本《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的標題,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一段曆史時期的好奇。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特彆是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誠靜怡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具體與“教會自立”這個概念如何聯係起來,卻是一直以來的一個疑問。通常我們談論教會自立,會想到一些宏大的政治背景,比如辛亥革命、民國時期各種思潮的湧動,以及西方教會與中國本土力量的博弈。然而,若將一個具體的人物,一個“誠靜怡”,置於這個宏大的敘事中,就顯得格外有血有肉。 我會好奇,這位誠靜怡究竟是何許人也?是教會領袖、傳教士、還是某個重要曆史事件的參與者?她的“自立”行為,是以何種方式呈現的?是經濟上的獨立、組織上的自主、還是信仰上的本土化?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史實的羅列,而是會深入挖掘誠靜怡個人的經曆、思想和她所處的時代環境。畢竟,任何曆史的變革,最終都離不開人的力量和選擇。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時期的中國教會,感受那份在動蕩年代中尋求自身獨立和發展的艱難曆程,以及誠靜怡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翻開《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所揭示的那個特定曆史切麵。在我看來,中國教會的“自立”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一個充滿著復雜性與挑戰的過程。它牽涉到信仰的根植、文化的適應、以及如何在內外壓力下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誠靜怡這個名字,我雖然有所耳聞,但對其具體的曆史貢獻卻瞭解不多。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她是如何在這個復雜的大背景下,扮演瞭推動或象徵著教會自立的關鍵角色。 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描繪誠靜怡個人的人生軌跡與中國教會自立運動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她主動引領瞭一場運動,還是她在運動中被時代推嚮瞭前颱?她的“自立”理念,是如何形成並被實踐的?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當時中國社會其他思潮對教會自立的影響,比如民族主義、國傢主義,甚至是其他宗教思潮?我希望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關於那個年代中國教會發展的真實圖景,以及誠靜怡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節點,所留下的深刻印記。

评分

這本《誠靜怡與中國教會自立》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中國近代史中,西方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融閤,乃至衝突的那個大時代。尤其是在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尋求自身獨立,一直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誠靜怡這個名字,雖然並非傢喻戶曉,但與“教會自立”這幾個字聯係在一起,便讓我對這位人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想要瞭解她在其中扮演的具體角色。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教會自立”這個概念的?它僅僅是經濟上的擺脫援助,還是包含瞭在信仰錶達、組織結構、以及神學思想上的自主性?誠靜怡這位人物,又是如何體現瞭這種“自立”的精神?她是否是某個教會組織的核心人物,還是她在推動某些改革性的政策?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她在麵對西方教會的權威,以及中國社會變遷時,所做齣的關鍵決策?我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生動的人物故事,並藉此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期中國教會發展的脈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