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静怡与中国教会自立

诚静怡与中国教会自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Tien-en Cha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末列强侵华,宣教士借此时机大举向华人传福音。外籍宣教士若要传讲上帝的话语,需要华语翻译。因此,培养本地传道人便是宣教策略的首要。但过程中,宣教士与受训者难免呈现地位高低之别。如此,不论从神学教育、薪资结构来看,中国教会活在宣教差会的豢养之下而无法自立。或有宣教士意识到这问题,却也难以翻转此等结构性问题。

  诚静怡搅动了这个僱佣结构。因着父亲海亭公的教育,及多位宣教士的栽培提拔,诚静怡有机会前往英国进修,同时翻译圣经。诚静怡的修业回归,象征华人传道人不再只是外籍宣教士的助手,而是与外籍宣教士并肩侍立于上帝面前的传道人。诚静怡的自立,象征中国教会自立的起点。

诚心推荐

  「赵牧师的文章分析性强,一向畅顺可观。……我……很想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虽然只及诚氏前半生。非因辞藻华美,表现手法生动;而是内容翔实,分析和综合到家。文学故事与历史研究,大概分别在此。」
  香港中国宣道神学院前教务主任——麦炳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天恩 (Jonathan Tien-en Chao,1938-2004)


  牧师,生于中国辽宁省,早年在中国、香港与日本接受教育,并毕业于美国的日内瓦大学(文学学士)、威斯敏斯特神学院(道学硕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

  他创建香港的中国神学研究院(1975)、中国宣道神学院(1987)与中国的中福神学院(2001),而且先后担任台湾的中华福音神学院第一任教务主任(1971)、道生神学院复校后的第一任院长(1988)、基督书院院长(1989)等,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高等神学教育。

  赵牧师于1978年在香港设立中国教会研究中心,专注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开始出版《中国与教会》、China and the Church Today等期刊与《中共对基督教的政策》(编着)、《扶我前行》、《洞烛先机》、《灵火淬炼》、《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合着)等研究书籍,开垦当代中国基督教的研究。

  1978年重返中国,接触中国教会与领袖,在家庭教会开展「野地神学院」来推动神学教育,并在大江南北促进教会合一,传递「三化异象」(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心怀中国,成为中国教会的「良师益友」。

  赵牧师自1970年代初至离世为止,在世界各地以「三化异象」为宗旨,大力鼓吹中国宣教,并向海外中国知识分子传道,更创建中国福音会(1986),让「中国宣教」成为世界宣教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宣教的推动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探索诚静怡的生平,彷彿赵牧师的影子/麦炳坤
导言
第1章 传教士主导模式
第2章 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回应模式
第3章 中国牧职人员的依附模式
第4章 教化的模式:诚静怡的教育背景
第5章 解放的过程:诚静怡在英国的旅居生活及其按立
结论:总结与分析
附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探索诚静怡的生平,彷彿赵牧师的影子


  今年8月10日,我趁访问台湾基督书院之便,顺道参观北投赵天恩档案中心。得赵师母诚摰接待,嘱我为本书作序。当时我表示,自己已久未阅读清末民初中国教会史,其生疏程度,近乎荒废武功,理宜推却。

  回港后,我先后阅览中译和原作。赵牧师的文章分析性强,一向畅顺可观。这一回,我看过导言,即诚氏的家庭背景,就很想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虽然只及诚氏前半生。非因辞藻华美,表现手法生动;而是内容翔实,分析和综合到家。文学故事与历史研究,大概分别在此。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赵牧师开始研究基督教在华史,1970年就出版了一本书目。我见闻有限,在半个世纪以前,华人基督徒学者之中,罕有先为研究范围产生书目的。据说,赵牧师原拟研究诚静怡,作为博士论文的范围,故本书应可视为论文的预工,甚至论文的部分。后来题目调整为1920 年代中国本色教会运动,部分原稿于1978 年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发表。倘拿本书与论文比较, 即见论文蕴涵本书的诸多内容,二者可谓一脉相承。在那个年代,鲜有华人基督徒学者研究上世纪之交的教会人物。

  可以说,赵牧师在华人基督徒学界,启动了中国教会研究的潮流,并创办了中国教会研究中心。而他的切入点,正是诚静怡研究。今日,中国教会史学者人才辈出, 成绩斐然;超越前辈的亦不在少。然而,若论开张一代研究风气者,则非赵牧师莫属。

  同时我发现,赵牧师的文章,无论中、英文,除了具备学者应有的严谨外,还隐隐然透露了他对基督教世界的深度熟识,又蕴含了国际视野和福传、文化使命感。这是许多研究固定范围、特定时间的教会史专着所欠缺的。至于圣经的根柢、神学的造诣、宣教的知识,培训的实践, 赵牧师在其有生之年,都能以「基督化」一以贯之,即个人、教会、社会、文化的基督化。探索诚静怡的生平,彷彿也看见赵牧师的影子。

麦炳坤
香港中国宣道神学院前教务主任
2016年10月10日

图书试读

在诚静怡思维成形的这些年间,他可能领悟到:随着中国的本色化进程需要建立一个联合的中国教会。1890年代的维新运动和排外的民族主义,特别是义和团运动,肯定使他意识到同时具备中国人与基督徒双重身分的张力。理一视似乎对诚静怡具有相当重要的个人影响,因为在后来的岁月里,在成熟的诚静怡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理一视的品格特征。理一视被视为一位性格直率和纯朴高尚的人。在人们的眼中,他也是一位性情中人,气度宽宏。他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眼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虔诚、全心奉献给上帝,并具有超凡魅力、执着、信仰坚定。作为一名传教士,理一视热情而又坚定,并且热爱传扬福音。他有洞察时代征兆的远见,并以作为人们的领路人而闻名。72 后来,这些性格特征在诚静怡身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来自理一视的影响体现在诚静怡对处境的关怀,以及对发展适应中国情势的教会事工的种种方法的关注。理一视欣赏儒家教育,即使他并不完全赞同儒家教育的内容。他试图抵制将西方制度性基督教作全面的移植。理一视对福音佈道的热情也在诚静怡身上留下了痕迹,这一点可以从追溯他后来的事奉生涯中看出来。73
   
诚静怡于1900 年5 月从天津的神学院毕业。在同班的四名同学之中,他排名第一。首先他被派往伦敦会位于天津和北京之间的一个传教站事奉。74 然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阻止了他在毕业后返回北京,这致使他未能就任这一新的职位。到了五月底,义和团运动已经从直隶与山东的边界区域开始往北,向天津和北京扩散。运动锋镝之处,义和团焚烧、掠夺和残害中国信徒,并且常常绑架妇女信徒。75
   
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于6月7日接到命令要他们躲进英国使馆,但是英国公使窦纳乐(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1852-1915)却全然拒绝为中国基督徒提供保护。石牧师(Rev. J. Stonehouse)描述了伦敦会信徒们的惊恐:
   
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我们将被我们自己的同胞杀害。你们的政府和我们的政府都不保护我们,我们的处境真是可怜。76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