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探索诚静怡的生平,彷彿赵牧师的影子 今年8月10日,我趁访问台湾基督书院之便,顺道参观北投赵天恩档案中心。得赵师母诚摰接待,嘱我为本书作序。当时我表示,自己已久未阅读清末民初中国教会史,其生疏程度,近乎荒废武功,理宜推却。
回港后,我先后阅览中译和原作。赵牧师的文章分析性强,一向畅顺可观。这一回,我看过导言,即诚氏的家庭背景,就很想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虽然只及诚氏前半生。非因辞藻华美,表现手法生动;而是内容翔实,分析和综合到家。文学故事与历史研究,大概分别在此。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赵牧师开始研究基督教在华史,1970年就出版了一本书目。我见闻有限,在半个世纪以前,华人基督徒学者之中,罕有先为研究范围产生书目的。据说,赵牧师原拟研究诚静怡,作为博士论文的范围,故本书应可视为论文的预工,甚至论文的部分。后来题目调整为1920 年代中国本色教会运动,部分原稿于1978 年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发表。倘拿本书与论文比较, 即见论文蕴涵本书的诸多内容,二者可谓一脉相承。在那个年代,鲜有华人基督徒学者研究上世纪之交的教会人物。
可以说,赵牧师在华人基督徒学界,启动了中国教会研究的潮流,并创办了中国教会研究中心。而他的切入点,正是诚静怡研究。今日,中国教会史学者人才辈出, 成绩斐然;超越前辈的亦不在少。然而,若论开张一代研究风气者,则非赵牧师莫属。
同时我发现,赵牧师的文章,无论中、英文,除了具备学者应有的严谨外,还隐隐然透露了他对基督教世界的深度熟识,又蕴含了国际视野和福传、文化使命感。这是许多研究固定范围、特定时间的教会史专着所欠缺的。至于圣经的根柢、神学的造诣、宣教的知识,培训的实践, 赵牧师在其有生之年,都能以「基督化」一以贯之,即个人、教会、社会、文化的基督化。探索诚静怡的生平,彷彿也看见赵牧师的影子。
麦炳坤
香港中国宣道神学院前教务主任
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