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受苦:生命无理时,找到意义与安慰

为何受苦:生命无理时,找到意义与安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avi Zacharias, Vince Vital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慈爱又有能力的神
  允许这么多疼痛与苦难?

  「基督教的信息远高过任何其他对疼痛与受苦的教导,也超越对此问题的其他任何答案。理性的答案很重要,但单有理智无法帮助我们越过疼痛与受苦的地雷区;其他的世界观也提供理性的答案,但唯有基督教所提的答案是一个人。

  本书从基督教的资源提供了广泛的回应,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为何受苦?」的问题。这些回应的力道在于不是互相对立攻击,而是欣赏彼此集合起来的力量,并且认知苦难的挑战对每人各自不同,因此回应必须多元化,才能为每个特别的情况带来意义与安慰;而最重要的,是给每个个人意义与安慰。
 
  想法本身不能带来长久的意义、安慰或盼望,惟有活生生的人可以。我们提出的每个回应,其核心都是与神建立有自由能进入并有能力活出的关系;惟有此关系才能提供人丰盛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拉维‧撒迦利亚 (Ravi Zacharias)


  拉维‧撒迦利亚博士是拉维‧撒迦利亚国际事工(Ravi Zacharias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的创办人与总裁。
  
  拉维‧撒迦利亚国际事工的总部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其办公室遍及加拿大、香港、印度、新加坡、英国、澳洲、南非、西班牙和土耳其。

  撒迦利亚博士与妻子玛珥吉(Margie)育有三位子女,皆已成年。

  着作极丰,包含《如果没有神?》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与 《为何须邀耶稣》(暂译) (Why Jesus?)

文生‧威泰尔 (Vince Vitale)

  文生‧威泰尔博士出生于纽约市,在上一代才脱离黑手党的家庭长大,于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时,意外信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生开始研究恶的问题,发展出一种新回应。

  目前任教于牛津大学的威克里夫讲堂,是牛津中心的基督教护教学资深导师,也是拉维‧撒迦利亚国际事工的讲员。

译者简介

顾美芬


  目前是信神、华神、客神的兼任老师。
  台大商学士,南加大企管硕士,信神道学硕士,路德神学研究所进修。
  喜爱写作与教导主日学。

图书目录

献 词/3
推荐序 天问.问天/6
推荐序 神同在/9

Chapter 1 问题所在/13
■ 拉维˙撒迦利亚

Chapter 2 以自由作回应/47
■ 拉维˙撒迦利亚

Chapter 3 以恩典作回应/81
■ 文生˙威泰尔

Chapter 4 十架上的回应/107
■ 文生˙威泰尔

Chapter 5 其他回应:佛教、伊斯兰教、自然主义/135
■ 拉维˙撒迦利亚

Chapter 6 道德的回应/179
■ 拉维˙撒迦利亚

Chapter 7 盼望的回应/207
■ 文生˙威泰尔

Chapter 8 上帝的各种回应/241
■ 文生˙威泰尔

感谢/271
註记/27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天问. 问天     受苦的人,心中充满情绪,整个人进入天摇地动的生命处境中,一切都成了不确定,一切都成了问题。

  屈原的《天问》,出于他忧国之苦,总共一百八十七组对句,共问了一百七十个问题。从太古之初,万物如何生成流传?直问到为何弒君者,却能以忠名显扬于世?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圣经中,约伯遭受了在一日之内家财全失、子女丧尽的大苦,不久后又遭受全身毒疮齐发,卧立难安之苦,只能坐在炉灰中,叹息坚忍。三位朋友远道前来关心,起初只耐心陪伴,一连七天不发一言,但当约伯发出感叹之天问时,同伴们却也忍不住发表了他们的受苦神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引得约伯问了更多问题。约伯大约发出了一百一十三个问题。 但最后上帝并不直接回答约伯的问题, 反倒又问了约伯八十五个问题。

  为何受苦?受苦的问题,对任何人都是难题。对基督徒而言,这难题又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信的是全能又慈爱的上帝。如果不是基督徒,受苦就问「天」吧。但「天」是什么?是命运?是自然?祂不见得是慈爱的,那我也就只好认命了。祂不见得是全能的,祂帮不上忙,我也无法强求了。但基督徒信的却是慈爱又全能的上帝,祂掌管一切,祂又说祂爱世人,那么为什么世上会有苦难?更难过的问题是:上帝为何这样对我?

谭国才 牧师
Ph. D., 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USA
台湾浸会神学院助理教授

推荐序   

神同在


  痛苦是人必有的经历。所有新生儿都是哭着来到这个冷漠的世界,即使不哭,医护人员也会设法让他们嚎啕大哭,否则肺部无法扩张唿吸。而这出生的不适,其实不过是道开胃小菜;往后适应环境、适应父母、适应不同阶段的社会要求,人生变故,以及疾病与突发意外的侵袭,在在显示人终究逃不过苦难的催逼。然若人生仅如雅各对法老所言:「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则人又何必活在世上受苦呢?

  人很无奈,自己无法选择是否要生在世上,而痛苦临到也往往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因此在无法去除的痛苦中,人忍不住会问:「我为何要受这样的苦?」本书的作者拉维与文生就是尝试要为这样的问题提出解答而合写了这本书。他们不单是要回答「人为何受苦?」更是要回答:「如果有上帝,人为何受苦?」「上帝如果是慈爱的,为何会让人受苦?」

  本书是由生于印度的拉维与生于美国的文生两人所合写,书中反映出东西方思维的平衡。东方思维重生活哲学,西方重分析哲学;本书不仅尝试以逻辑分析为何受苦,也从生活经验回答这些问题。因他们相信,面对苦难,人所需要的不只是理性的知识,更需要有人性真实接触的牧养关顾。因此本书不仅以精彩的逻辑推论驳斥以恶的存在反对神存在的论证,也以发人深省的生活事例说明:唯有在降世为人的神里面,才有一切的答案。苦难与神的存在是可以相容的;没有道成肉身的神,反而会使苦难与痛苦缺乏意义,使人生走向虚无。

  就写作策略而言,两位作者先从没有神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也就没有所谓的受苦问题;先确立神的存在之于探讨苦难问题的必要性,再从多方的探讨,提供多元答案回应苦难的意义。这是作者使用的一项比较特别的写作策略:他们并不计画提出既能令人完全信服、又有决定性的完美答案,但透过提供多方殊途同归的证据,让存有疑虑的观察者,眼光能朝向最佳的可能性,终能获得自己的结论。而所有的理由,都指向道成肉身的神是一切的答案。

推荐序

  不论是因人的罪、关系破碎而受苦,或是为道德或自然因素而受苦,作者认为这都是神所允许的。人须透过苦难认识神;没有苦难,便没有人的存在。神在人的苦难中展现祂的爱,叫人因经历祂的爱而能更深的认识祂。神参与人的苦难,在人类历史最具体的展现,即是神亲尝十字架的羞辱与痛苦。而在个人日常生活,苦难是拓展对人、对神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神透过与人同经苦难,带给人更深刻、丰富且有意义的人生体会;而同经苦难也使人与神能发展出伙伴般的情感,走过越深的苦难,跨过越大的考验,产生越紧密的连结。

  若如作者所表达的:有这样一位全能、全智、全爱的生命创造者,苦难是祂展现自我与追求的策略,祂邀请你与祂一同走入人生的枪林弹雨,经历祂难以言说的爱与智慧,观看祂如何迎敌与脱逃,接受祂的指挥与掩护,使毫无胜算的我们赢得苦难与死亡战争的最后胜利,你会拒绝吗?
 
谢娜敏 临床心理学博士
中华信义神学院关顾与辅导助理教授

  《为何受苦》一书,诚实而深刻地回应了「受苦」的问题。这问题有好多面向,作者们也从好几方面回应,从自由、恩典、道德、盼望等不同的角度来思想受苦的意义。但另外有两个角度,值得特别一提。第一,是我认为最能叫受苦人的心得到安慰的思想,就是「十架上的回应」。这一章是讲到上帝并非高高在上,对人的受苦袖手旁观的上帝,而是亲自来与我们一同受苦的上帝。第二是让受苦人谦卑交託的思想,就是在「上帝的各种回应」这章中提到的,我们要在全能的上帝面前承认自己并不能完全明白祂的作为和原因。前者,是讲到启示,上帝在基督里与我们一同受苦的爱,是领受上帝启示出来的爱,这爱能安慰我们,使我们在患难中得力。后者,是讲到在启示之上的奥秘,讲到我们因基督启示出来的爱,而能在我们不能理解的奥秘中交託与安息,并且心怀盼望,相信到那一天我们就全知道了。

  《为何受苦》一书,不是要给在世受苦的人们哲学和理性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的思想进入基督十架之爱与复活的能力中。当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我们就不再问「为什么?」,而是问「主啊,我当如何行?」。

  对正在受苦的人们,这本书或可使你我从无意义的痛苦中,转为与主同受苦难经历祂的爱;对未来可能受苦的人们,这本书更可装备你我的思想,在苦难的打击来到时,不让苦难成为魔鬼的试探来打倒我们,反倒让苦难成为使我们信心炼成精金的过程。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问题所在
 
拉维˙撒迦利亚

 
我在印度新德里的一个社区长大,那是一个住在什么社区就决定了跟谁做朋友的地方。那里是公务人员的宿舍,每户人家靠得很近,屋屋相连,每家里里外外都是一个样子,要去小店或学校常会横越别人家的后院或前院。我们与邻居小孩一块儿玩耍,彼此的父母辈互相为友,还经常与别人家一同用餐。在那儿从来不需要替婴儿找保母,不是家里有帮佣,就是邻居可以帮忙。我们对彼此的薪水等级和社会地位高低全都一清二楚。
 
我们也知道邻居的伤痛。每个人承受的痛苦,事实上都是整个社区众所皆知的事情。我有个住在大概从我家算去第六家的要好朋友,他父亲与我爸也是好朋友。走到他家绝不超过三分钟,我经常跨过他家的后院,抄捷径到便利商店去。在我十五岁左右时,有幅景象让我很困惑,却不甚明白:每次我经过朋友家的院子,便会听到他父亲不能自已的啜泣声,喃喃自语的祈求一丝盼望。他太太会坐在他床边,拍抚着他的背,脸上还常常挂着两行眼泪。
 
我虽然对这件事感到纳闷,却以为很普通,显然不需因此不安。我问朋友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他的精神崩溃了,使我依旧摸不着一点头绪。我请母亲解释,她知道我为什么如此问,只简单的说:「一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使这个人再也无法面对人生,他经常哭泣就表示无法克制心中的苦痛和眼中的泪水。」
 
我年纪还小,内心却为之震撼不已:怎么会有人无法克制心中的苦痛和眼中的泪水?
 
我经常想这件事。痛苦确实是个存在的事实,不承认这一点,我连穿过朋友家去便利商店都不可能。唯一的不同,似乎只在于谁控制得比较好、谁面对得比较好,还有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人怎样能忍受忧伤与痛苦呢?如何处理生命中的这些事呢?我们自己或看到我们所爱的人遭遇痛苦,该到哪里去找答案?
 
我喜爱的英国作家波伦(F.W.Boreham)写了一篇文章<婴儿的葬礼>(暂译)(ABaby’sFuneral)。他说他还是个比较年轻的传道人时,某次从窗口看出去,有位焦虑的妇人在他门外徘徊,却一直没上门。于是他走到外面,问有何可帮忙之处。妇人说她需要一个传道人,并问可否进门一下?他请妇人进屋坐在书房,妇人看起来极度紧张,舌头似乎打了结,最后才终于开口了:「我的新生儿刚刚死了,我需要一位传道人主持葬礼。」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